「迷之自信」的起源——「鄧寧-克魯格效應」詳解

2020-12-19 方圈說科技

期末考試過後,大家預測自己的成績:

小張悲觀地說:準備不充分,沒發揮好,估計這次很慘。

小紅猶豫地說:不好說,希望老師給分松一點吧。

小明自信地說:完全沒問題,肯定過!

結果:小張95,小紅80,小明掛了。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迷之自信」,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或者用另一種說法: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鄧寧-克魯格效應」起源

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廷·克魯格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讓受試者評估自己能力水平,用百分比表示。比如:50%,就說明你自己的水平超過在場的50%的人。(方塊數據)

之後,使用專業測試評估受試者的邏輯推理能力。(圓圈數據)

最後,經過測試的受試者再次評估自己的排名。(三角數據)

得到結果為:

有如下幾個有趣的結論:

(1)真實水平最低的一組(平均水平只有10%),他們卻自認為比60%的人都要強。

(2)即使經過實際測試,水平最低的一組仍然覺得自己考得不錯。

(3)水平越高,越容易低估自己的排名。

在對閱讀、駕駛、下棋、語法等其他技能的測試中,也有類似的現象。

綜合多次試驗,鄧寧和克魯格得出結論:能力越差,越容易高估自己。

為什麼出現「鄧寧-克魯格效應」

(1)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能力」有兩層含義:一是個體的表現,二是指個體對自己領域水平的認識。

能力低的個體缺乏一種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對自己的表現有能做出準確的評價的能力。

俗語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這種元認知能力。

(2)虛假一致性效應

能力最高的一組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較低評價,同樣是一種認知偏差,叫做虛假一致性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

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測試上表現得不錯,就錯誤的估計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自己能力突出的這一特徵並不敏感。

不過,有真本事的人,可以通過知道其他人的分數,來糾正自己的位置。

充滿萬難的成長之路

鄧寧-克魯格效應告訴了我們成長之路的艱難

隨著本領的增長,一個人的自信會迅速升到高峰。然而,此刻卻也是最愚昧之時。

從無所不知的鍵盤俠、評論政治經濟的大叔,世間90%的人都被困在了這愚昧山峰之上。

如果你能肯再努力一步,跨過這道坎,你會迅速跌入絕望之谷。認為自己是個弱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我們的求知過程如同在畫一個圈,圈裡面是你的知識量,圈外面是你的未知。你的知識越多,圈越大,同時你會碰到的未知就越多。

但此時,才是你蛻變的關鍵。

只要能持續積累,不斷練習,通過開悟之坡,我們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真正的高手。

如何成為高手,我推薦一個好的方法——刻意練習,具體可參見: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詳解

總結

(1)低能力者更自信,更高估自己,更容易迷之自信;

(2)能力分為兩種:個體表現,個體對本領域的認知;

(3)落後使人驕傲,進步使人謙虛。

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言:

這個世界的麻煩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總充滿疑慮」。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嗎?
    說一張有意思的圖,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之前很多大V轉發過張圖,並說了說自己在這張圖中的位置。當然,你也可以對比看看你在這張圖中處在什麼位置。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達克效應曲線
    達克效應(D-K-effect)也叫: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起源1995年4月19日,美國一個名叫惠勒的賊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槍搶劫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鄧寧-克魯格效應」告訴我們求知這條路是很難的。一知半解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已經很懂了。你必須先經歷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學之路。
  • 人性的弱點之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更容易產生迷...
    其實,杜寧、克魯格的研究在生活中已經有證實。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指的都是杜寧-克魯格效應。達爾文說:「自信更經常來自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有知。」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後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又稱為達克效應。對於某些事不太懂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不懂,他們並非不願意面對,而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 「梁」言「妄」語之由一位強劫犯派生的「達克效應」
    如上所述,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也是一種認知偏差,指能力欠缺者在自己考慮局限決定基礎上得出的錯誤結論,但是由於辨識錯誤能力有限,從而無法認識自身的不足。       由於鄧寧與克魯格的貢獻,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他們,因為他們聯手的這篇題為《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該報告所述的內容就被稱為「達克效應」。
  • 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說到:「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這話應該是達爾文說的)。
  • 無法避開的「達克效應」,如何破局?優秀職場人都從認清自己開始
    被抓的自以為聰明的劫匪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則真實的新聞,很多人認為這個劫匪很傻、很笨,劫匪這是高估了自己的認識能力,在我們笑他人之餘,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又何曾沒有犯過類似的傻。經常很多人有過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在有限的認知範圍內,高估自己的能力就叫「達克效應」。
  • 迷之自信的韓國——「萬物起源在韓國」「是我的」「都是我的」
    眉山素有「中國泡菜之鄉」的美譽,在眉山有文字記載的泡菜製作歷史就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 雖然泡菜我國古來有之,但對於這樣一條標準,自認「泡菜宗主國」的韓國是不服的,在記者會上向華春瑩提問如何看待「泡菜之爭」?華春瑩則回應,我不太清楚,我認為中韓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和共享。 但韓國卻不這麼認為。
  • 配飾迷 讓黛安·克魯格帶你見識見識報童帽的「洪荒之力」
    也許把報童帽與有型的大衣、漂亮的裙子搭配在一起時並不能彰顯它的特別之處,但當其他單品都平淡如水時你便能感受到其驚人的「洪荒之力」——一頂報童帽的加入,為黛安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背心/白T恤+牛仔褲的造型帶來了中性而又文藝的感覺,流露出法式風格中那種不費力的時髦氣息,立馬變得不再路人。仔細想想,報童帽這股帶點男孩子氣的優雅勁兒可真不是所有配飾都有的。
  • 心理學證明:人都是容易盲目自信的生物
    自卑或不自信應該是很多人都曾出現甚至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心態。 不過,人在很多情況下,也會產生一股無端自信,就是感覺自己很行,很有能耐,但實際上卻是根本沒那個水平。像這種錯誤地高估自己能力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達克效應。
  • 圍觀中韓網友「漢服」與「韓服」之爭,見證了韓網友的迷之自信
    竟然有韓網友直接說漢服起源與韓服,直接引發了中韓網友的漢服、韓服之爭。01——事件起因事件起因一名中國漫畫作者「old先」,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幾張自己的古風畫作,卻引來了韓網友的激烈評論。總的來說,不是漢服起源於韓服,應該是韓服起源於漢服。03——文化自信儘管中網友的科普做得很到位了,但是韓網友選擇了忽視,堅持認為韓服才是起源,並且在外網發起了「韓服挑戰漢服」活動,眾多知名韓國畫手、寫手紛紛加入,引起了巨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