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由於是科技比較落後,不像現代做很多的事情,那都是可以用機器來替代,可是在那個時代是無法實現,譬如以種地來說,那就完全是依賴於牛,而且它也是一輩子辛辛苦苦,吃著草可是幹著最重的活。而對於古代的人來說牛就是生活中最重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了牛,那麼就無法種地,自然也就無法存活下去。所以大部分的人,對於牛都有一種獨特的情感,把它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只要極少部分的人,可能對牛比較殘忍,可能牛即使是病了,那也是不會去理會。
那麼南宋時期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綱就寫過一首令人心酸的詩,也就是這首《病牛》,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表達了對於牛的憐憫,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一片真誠;由於牛老了,它病倒了之後,可是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去關心,這也令詩人很是傷感,為此他才匆匆寫下了這麼一首很悲傷的作品。
《病牛》宋代:李綱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李綱作為那時代的英雄,他寫這麼一首令人心酸的詩,除了同情牛之外,其實還是另有所指,畢竟當時南宋時期的主戰派,每一個都受到了打擊和排擠,他也不例外,為此他也正是以老黃牛來表達內心的悲痛,以此諷刺了那個時代,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過去農耕時代,如果不是因為有牛的話,那麼田就無法種,即使是能夠使用人工,可是那種效率要低許多,也不可能種上那麼多的地,自然也就產不出更的糧食,這也就是為什麼牛一直會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其實它的存在正是改變了那時的社會結構,提升了生產力。
李綱也正是這病牛為切入點,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於牛的同情,同時也寫到了自己當時的處境,他寫這首詩時正是被人彈劾,並且是被罷了官,這也令他悲痛不已,為此在這首詩中,他以一種極為悲痛的口吻表達了那份感傷之懷,同時也告訴了世人,他內心的悲痛,讀來當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第一二句就寫了牛的悲哀,同時也正是寫到自己當時的一種心境,畢竟自己被罷了官,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牛辛辛苦苦了一輩子,也是生病了,但是沒有人去可憐它,「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病牛即使是生病了,那也是依舊還要去耕田,一輩子不知道幫助人們種了無數的糧食,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可是有誰會去憐惜它呢?這兩句寫得極為巧妙,表明寫到了牛的悲哀,同時也寫到了自己的內心的痛苦。
第三四句則是進一步地寫到了牛的無奈,以及人們對於它的漠視,「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牛正是為了眾人能夠吃飽,從而每天都辛辛苦苦的勞作,即使是在累倒了在那殘陽之下,那也是在所不惜。最後這兩句同樣是一語雙關,寫得極為巧妙。
李綱的這首《病牛》最絕的正是一語雙關,不僅寫到了牛的悲哀,同時也寫到了自己內心的痛苦,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他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充滿了一種悲痛之感,而我們讀這樣的一首詩,也最是能夠感受到那份悲痛之苦,詩人對於牛有著憐憫之情,可是又有誰去同情詩人呢?這也正是詩人最為悲哀的一個地方,所以寫得也極為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