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紫
唐朝很多詩人曾憑一首詩,抱得美人歸。
例如崔郊,他和姑母的婢女兩情相悅,可是姑母后來卻將婢女賣給了權貴於頔。崔郊在寒食節那日,好不容易和心上人見上一面,還沒來得及互訴衷情,便不得不分離,傷心欲絕的他寫下了「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而讓他沒想到的是,當這首詩傳到於頔的耳中,於頔不但沒有怪罪崔郊,反而成全了崔郊和婢女的深情,甚至還倒送萬貫錢財。
而像崔郊這般幸運的還有韓翃,他的愛妾柳氏在安史之亂中被蕃將沙吒利所劫,他寫下一首《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連唐肅宗也被感動,最後下詔讓柳氏重歸韓翃。
才子佳人終成眷屬,滿足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所以每當出現這樣的故事,必會廣為流傳。而唐朝卻有這麼一個詩人,他因為寫下一首「拒婚詩」,而讓人們記住了他。
這首詩名為《至京兆尹李鑾》,全文如下: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這首詩的作者名為戎昱,是中唐詩人。其實歷史上對於戎昱的評價並不高,滄浪詩話曾言「戎昱在盛唐為最下」;《大曆詩略》也曾說「戎昱,戴叔倫詩,品既不高,體又不健」。
但其實我一直覺得,戎昱不算是盛唐詩人,他應該是中唐的,而且雖然他的詩難以和李白杜甫相提並論,但也有自己的風格。
例如他的《詠史》,「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這兩句是對「和親」政策的最大諷刺。如此大膽辛辣,一般詩人可比不上。而這首《至京兆尹李鑾》同樣顯示了他的傲骨錚錚。我們也知道,在宋朝有「榜下捉婿」的婚姻文化,但是其實從科舉開始,這樣的文化就隨之誕生。
很多富豪甚至是達官貴人都會在新科進士中,挑選女婿的人選。而一表人才的戎昱在高中進士後,便被引起了京兆尹李鑾的注意。李鑾見戎昱風流倜儻,又文採飛揚,便想將女兒嫁給他。他覺得戎昱的姓氏很像北方遊牧民族,心中不喜。於是各種暗示戎昱改姓,否則婚事就定不了。
而戎昱雖然感激李鑾的賞識,但卻絕不願意改姓,背棄祖宗,於是他便寫下了這首「拒婚詩」,盡顯錚錚傲骨。
詩歌開頭便表明了他不願結親的心意。他說自己和李千金是雲泥之別,不想高攀。這裡的「青松」既是為了和「塵土」做對比,也是表明了他不願屈服的傲氣,所謂「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便是如此。而接著的頷聯是對李鑾的感激。
韓愈曾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李鑾顯然就是戎昱的伯樂。當時的戎昱雖然高中進士,雖然前途可期,但仍然是個窮小子。而李鑾願意將女兒嫁給他,他的心中不可能沒有觸動,但他並非是毫無原則,毫無底線之人。
所以在第三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李鑾。在他看來即使是千金也不能讓他改姓,這是他的原則,他的底線。
我們也知道李白一生有過三段婚姻,其中兩次都是當上門女婿,但是他的嶽父也沒有過分到讓他改姓。而李鑾雖然對戎昱有知遇之恩,但是他的「改姓」要求實在太過分,別說是戎昱這樣一個傲骨錚錚的文人,就是一般人也是不會接受的。
接著的最後一聯他又回到了「報恩」的問題上。他表明不是自己忘恩負義,若有報恩的機會,想必他也會義不容辭的。全詩寫得很堅定又很婉轉,他對「改姓」的拒絕是堅定的,但他同時又婉轉地表明了自己對李鑾的感激。
所以這首「拒婚詩」其實寫得很有情商,既表現自己的不卑不亢,又不會傷了主人的面子,當真是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