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漫不經心、容易忘掉的小事情。可能在你的人生當中,並不認為這些小事有多重要;若是做自我介紹通常也不會提起來。可是有時候朋友私下聚在一塊,聊起自己生命裡很多美好回憶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其中會有好多好多是跟吃東西有關的。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成長於臺北市大龍峒的廟宇前面,從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東西,大概就在廟宇的周遭,那裡變成一個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為那裡有傳統、有歷史,還是信仰的中心。我總覺得當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滋味都會不一樣。
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到國外一些最先進的工業國家去,你會發現他們賣得最貴的東西都特別強調手工製作[Hand Made]——這是我家裡做的麵包、這是我家裡做的……「Hand Made」其實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巨大回憶,裡面反映出對生活美學的重新尋找。所以廟口的食物為什麼好吃,是因為廟口還保存了傳統農業、手工業的記憶。我想從這樣的角度去談新竹城隍廟的吃,大家也許會覺得發人深省,原來它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記憶而已。
我們從生活美學裡入門時提到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食物——吃,可能特別是小吃,因為有時候覺得參加一些大型宴會,食物其實大同小異,感覺不到一種農業時代、手工業時代做出來的特別口感,其實這和品質有關。
我們一直說品味,談到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品味,西方叫Taste,我們發現「品」、「味」都是在講味覺,Taste也是講味覺、講吃。所以我覺得「吃」真的是人類認識美的一個最重要的開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亂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難講究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去參觀畫廊、聽音樂會、看表演就已經有美了,我覺得美還是要回到生活基本面,真切講究一下自己的吃。
我會覺得時間短並不表示品質一定會不好。例如有時候我們自己在家裡精心做一點三明治帶著,至少覺得你精心設計過自己要吃的東西,它的內容、品質真的還是不一樣。
外食的品質並不好,我常常會建議一些朋友吃些素淨的東西,自己做點簡單的色拉或三明治帶著吃,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
慢食的藝術
剛去歐洲的人都非常不習慣那裡緩慢的用餐速度,尤其是晚餐,因為臺灣吃飯速度很快,大家都覺得應該快快了事。可是那裡的人可以餐前酒喝個老半天,講很久的話;前餐出來又介紹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例如培根絲和別家有什麼不一樣,全都娓娓道來;然後接著跟你講色拉,跟你談這個湯,整個湯底是怎麼樣熬出來的……如果你是個性急的人,真會吃不下那頓飯,因為有可能花掉三四個小時。但是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所說的: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我們一再重複地說,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所以你可以現在開始一個禮拜至少選擇一天,和自己的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不一定是到很貴的大餐廳去,也可以一塊商量:「我們這一餐怎麼安排?我們怎樣去做一頓我們喜歡的食物?」
我有時在周休二日時會在家裡做一道菜。將蒜切成很薄很薄的蒜片,加上橄欖油爆得香香的,用你的嗅覺感覺到它已經熟透了,這時放進切碎的洋蔥,把洋蔥炒到金黃色,洋蔥的香味加上蒜爆香的香味……有些朋友大概已經知道我在做什麼菜了。接著把揉碎的月桂葉放進去,又有一種不同的香味飄出來……這時我把所有燙好、剝過皮的鮮紅番茄切碎放進鍋裡,加水、加胡椒,我要做義大利海鮮湯。
這是我最近很喜歡做的一道菜,整個過程中我很快樂,因為我覺得自己在認識很多不同的植物:蒜、洋蔥、月桂葉、番茄、胡椒,每一種的味道都不一樣,混合在一起卻共同構成一種氣息。尤其是把爐火調小,開始熬——我們用「熬」這個字,「熬」是小火慢慢去燉煮,所以這一鍋湯會釋放出最美的顏色和氣味來,最後變成鮮紅色。
我要談的生活美學,是從這些過程去享受你的生命、去愛你的生活。
匆匆忙忙吃一頓飯的你,不會去愛你的生活;可是如果這樣去準備、去享用一頓飯,你會愛你的生活,因為你覺得你為生活花過時間、花過心血,你為它準備過。當然我們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一天都這樣費工,我只是建議朋友:是不是有可能一個禮拜的兩天,如周休二日那兩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來跟家人好好吃一頓飯,恢復你的生活美學,從吃開始。
跟大家談生活美學,談著談著談起我自己最近喜歡做的義大利海鮮湯,好像在講食譜一樣,可是我想也許不只是在講食譜吧!
古代希臘為詩人戴在頭上的桂冠,就是月桂葉子編成的,所以你在煮湯的時候,還會想到很多古代希臘的神話是人類多麼久遠的一個傳統。太陽神阿波羅曾經愛上一位美女叫達芙妮,但是達芙妮並不想跟阿波羅在一起,就拼命逃拼命跑,當然她跑不過太陽神,最後她的父親就把她變成一棵月桂樹。所以西方有座著名的雕刻,是俊美的阿波羅懷抱著一位很美的女子,可是那個女子的頭髮和手指已經變成月桂樹的葉子和樹枝了……當你在揉碎月桂葉放入義大利海鮮湯的時候,你會有好多文化的聯想。
接下來還會放胡椒、放料理用的白酒。白酒由葡萄釀成,它會釋放出還是果實時所擁有的陽光的亮麗、所擁有的雨水的滋潤、所擁有的那土壤肥沃的感覺。我常常在倒白酒前看一下白酒的年份,那個年份會讓我回憶起那年的葡萄,它把最美的陽光、雨水、土壤都給了我。
海鮮部分,我通常選用臺灣的透抽[就是小章魚]或者一些貝類,先用滾水燙過去腥,等到要吃的時候就直接下到海鮮湯裡,最後加入九層塔。九層塔有一種特別的辛辣味道,可是太早放下去會變黑,所以等到要吃的時候才放進湯裡。
這一道我喜歡做的菜餚變成了我的快樂,變成我認識身邊的植物、氣味的各種方法。而當我跟朋友舀起這碗湯、喝下這口湯的時候,我覺得它透過我的舌頭、口腔,在唇齒之間留下了許多許多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絕對不會粗糙,不會是吃過卻沒有感受、或粗魯的「吃飽」感覺,我可以去細細地品嘗。
我們注意「品質」、「品牌」,這個「品」是三個「口」構成,一個人真的是從吃開始,有了所有的講究,不要草率。就像蟹粉小籠,懂得吃的人知道一定要用調羹幫忙取用。在調羹裡加一點點的醋和醬油,一點點切得很細的嫩薑薑絲,然後一定要用筷子夾起來先咬一小口,不要咬得太大,否則裡面的熱氣就跑光了。
咬一小口,你看到一點點的熱氣冒起來,這時先把裡面的湯汁吸掉,享受那份美味,否則皮薄的蟹粉小籠一破掉,湯汁溢開就可惜了。這是品嘗這份美味的訣竅,常常去那裡吃的人都知道這些步驟。蟹粉小籠蒸煮的火候也拿捏恰當,湯汁這麼飽滿,別家做出來的火候可能不對,蒸出來乾乾的。這家蟹粉小籠的蟹粉和碎豬肉的比例也調配得剛剛好。
我們回到生活美學的基本面,我們要懂得怎麼去吃;可是如果吃的速度太匆忙、太快,兩籠的蟹粉小籠都還吃不飽,你急著填肚子,結果就狼吞虎咽。
留給自己一點空間
「狼」吞「虎」咽——狼和虎都是動物,所以變成一種動物性的吃飽,好像填鴨一樣。美絕對不是填鴨,美是一種比較精緻的品嘗。我不否認我們在日子匆忙裡,生活匆忙裡,有的時候會隨便打發自己的吃,可是不要忘記我們一直強調的,生活美學是留給自己的一點點空間,並非很嚴苛地要求每天都要如此。
我們希望的是給自己周休二日真正的休息,也許只是一餐,可是你會找回你自己對食物的品味。因為找回了對食物的品味,第二天去上班時,你對於專業的要求也會變得不一樣。
我常常覺得懂得新竹城隍廟貢丸和米粉好處的人,就算身在科技園區裡,所做出來的專業也會不一樣。因為他不認為產品只是粗糙的量產,會做得更講究;他也會覺得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機器,可以同時釋放出人性的品質出來。
在回憶這些吃的過程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腦海裡有好多好多的記憶。我現在記起每次去巴黎一定會去的某個小巷子,裡面有一家餐廳的橄欖鴨特別有名,是用希臘的青橄欖塞入鴨子的肚子去烤,非常特殊的一種味道。屋內只有幾張小桌子,可是外面永遠有一大堆人在等待。或者在巴黎塞納河中間的小島上,有一家特別有名的冰淇淋店叫索貝[Sober]。店裡純用水果製作冰淇淋,完全不添加奶油,也是大排長龍。
全世界這些吃的記憶只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人類在長久吃的文化當中,其實是把吃變成信仰、變成了傳統、變成了歷史,也希望在生活美學裡源源不絕地能夠把這些美的品質保留下來。
如果大家願意做一點功課,我覺得至少從我們居住的生活周遭去發現吃的品質,大家呼朋引伴一起來讚美這項吃的品質,而成為生活裡品鑑美的重要開始。
* 名師樓 *
藝術文化 & 生活美學 & 教育創新
福州「城市客廳」
【傳家課堂】
* 國畫 | 書法 | 茶修 | 漆修
* 古琴 | 插花 | 品香 | 禪修
* 養生 | 禮儀 | 美食 | 匠心
【創想課堂】
【沙龍】
【讀書會】
* 地址:福州市工業路333號名師樓
* 電話:0591-88167768
* 網站:www.mingshilou.com
【訂閱與分享】
* 訂閱:
1.添加名師樓公眾號:mingshilou
2.掃描下方二維碼直接關注。
* 查詢:點擊右上方按鈕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消息。
* 分享:點擊右上方按鈕分享到朋友圈,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來不及看,那就先收藏吧!
點擊右上角「…」收藏,隨時到收藏夾慢慢看。
如果你喜歡,那就和朋友分享吧!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