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 食的生活美學:慢食的藝術

2021-02-27 名師樓

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漫不經心、容易忘掉的小事情。可能在你的人生當中,並不認為這些小事有多重要;若是做自我介紹通常也不會提起來。可是有時候朋友私下聚在一塊,聊起自己生命裡很多美好回憶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其中會有好多好多是跟吃東西有關的。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成長於臺北市大龍峒的廟宇前面,從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東西,大概就在廟宇的周遭,那裡變成一個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為那裡有傳統、有歷史,還是信仰的中心。我總覺得當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滋味都會不一樣。

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到國外一些最先進的工業國家去,你會發現他們賣得最貴的東西都特別強調手工製作[Hand Made]——這是我家裡做的麵包、這是我家裡做的……「Hand Made」其實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巨大回憶,裡面反映出對生活美學的重新尋找。所以廟口的食物為什麼好吃,是因為廟口還保存了傳統農業、手工業的記憶。我想從這樣的角度去談新竹城隍廟的吃,大家也許會覺得發人深省,原來它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記憶而已。

我們從生活美學裡入門時提到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食物——吃,可能特別是小吃,因為有時候覺得參加一些大型宴會,食物其實大同小異,感覺不到一種農業時代、手工業時代做出來的特別口感,其實這和品質有關。

我們一直說品味,談到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品味,西方叫Taste,我們發現「品」、「味」都是在講味覺,Taste也是講味覺、講吃。所以我覺得「吃」真的是人類認識美的一個最重要的開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亂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難講究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去參觀畫廊、聽音樂會、看表演就已經有美了,我覺得美還是要回到生活基本面,真切講究一下自己的吃。

我會覺得時間短並不表示品質一定會不好。例如有時候我們自己在家裡精心做一點三明治帶著,至少覺得你精心設計過自己要吃的東西,它的內容、品質真的還是不一樣。

外食的品質並不好,我常常會建議一些朋友吃些素淨的東西,自己做點簡單的色拉或三明治帶著吃,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

慢食的藝術

剛去歐洲的人都非常不習慣那裡緩慢的用餐速度,尤其是晚餐,因為臺灣吃飯速度很快,大家都覺得應該快快了事。可是那裡的人可以餐前酒喝個老半天,講很久的話;前餐出來又介紹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例如培根絲和別家有什麼不一樣,全都娓娓道來;然後接著跟你講色拉,跟你談這個湯,整個湯底是怎麼樣熬出來的……如果你是個性急的人,真會吃不下那頓飯,因為有可能花掉三四個小時。但是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所說的: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我們一再重複地說,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所以你可以現在開始一個禮拜至少選擇一天,和自己的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不一定是到很貴的大餐廳去,也可以一塊商量:「我們這一餐怎麼安排?我們怎樣去做一頓我們喜歡的食物?」

我有時在周休二日時會在家裡做一道菜。將蒜切成很薄很薄的蒜片,加上橄欖油爆得香香的,用你的嗅覺感覺到它已經熟透了,這時放進切碎的洋蔥,把洋蔥炒到金黃色,洋蔥的香味加上蒜爆香的香味……有些朋友大概已經知道我在做什麼菜了。接著把揉碎的月桂葉放進去,又有一種不同的香味飄出來……這時我把所有燙好、剝過皮的鮮紅番茄切碎放進鍋裡,加水、加胡椒,我要做義大利海鮮湯。

這是我最近很喜歡做的一道菜,整個過程中我很快樂,因為我覺得自己在認識很多不同的植物:蒜、洋蔥、月桂葉、番茄、胡椒,每一種的味道都不一樣,混合在一起卻共同構成一種氣息。尤其是把爐火調小,開始熬——我們用「熬」這個字,「熬」是小火慢慢去燉煮,所以這一鍋湯會釋放出最美的顏色和氣味來,最後變成鮮紅色。

我要談的生活美學,是從這些過程去享受你的生命、去愛你的生活。

匆匆忙忙吃一頓飯的你,不會去愛你的生活;可是如果這樣去準備、去享用一頓飯,你會愛你的生活,因為你覺得你為生活花過時間、花過心血,你為它準備過。當然我們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一天都這樣費工,我只是建議朋友:是不是有可能一個禮拜的兩天,如周休二日那兩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來跟家人好好吃一頓飯,恢復你的生活美學,從吃開始。

跟大家談生活美學,談著談著談起我自己最近喜歡做的義大利海鮮湯,好像在講食譜一樣,可是我想也許不只是在講食譜吧!

古代希臘為詩人戴在頭上的桂冠,就是月桂葉子編成的,所以你在煮湯的時候,還會想到很多古代希臘的神話是人類多麼久遠的一個傳統。太陽神阿波羅曾經愛上一位美女叫達芙妮,但是達芙妮並不想跟阿波羅在一起,就拼命逃拼命跑,當然她跑不過太陽神,最後她的父親就把她變成一棵月桂樹。所以西方有座著名的雕刻,是俊美的阿波羅懷抱著一位很美的女子,可是那個女子的頭髮和手指已經變成月桂樹的葉子和樹枝了……當你在揉碎月桂葉放入義大利海鮮湯的時候,你會有好多文化的聯想。

接下來還會放胡椒、放料理用的白酒。白酒由葡萄釀成,它會釋放出還是果實時所擁有的陽光的亮麗、所擁有的雨水的滋潤、所擁有的那土壤肥沃的感覺。我常常在倒白酒前看一下白酒的年份,那個年份會讓我回憶起那年的葡萄,它把最美的陽光、雨水、土壤都給了我。

海鮮部分,我通常選用臺灣的透抽[就是小章魚]或者一些貝類,先用滾水燙過去腥,等到要吃的時候就直接下到海鮮湯裡,最後加入九層塔。九層塔有一種特別的辛辣味道,可是太早放下去會變黑,所以等到要吃的時候才放進湯裡。

這一道我喜歡做的菜餚變成了我的快樂,變成我認識身邊的植物、氣味的各種方法。而當我跟朋友舀起這碗湯、喝下這口湯的時候,我覺得它透過我的舌頭、口腔,在唇齒之間留下了許多許多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絕對不會粗糙,不會是吃過卻沒有感受、或粗魯的「吃飽」感覺,我可以去細細地品嘗。

我們注意「品質」、「品牌」,這個「品」是三個「口」構成,一個人真的是從吃開始,有了所有的講究,不要草率。就像蟹粉小籠,懂得吃的人知道一定要用調羹幫忙取用。在調羹裡加一點點的醋和醬油,一點點切得很細的嫩薑薑絲,然後一定要用筷子夾起來先咬一小口,不要咬得太大,否則裡面的熱氣就跑光了。

咬一小口,你看到一點點的熱氣冒起來,這時先把裡面的湯汁吸掉,享受那份美味,否則皮薄的蟹粉小籠一破掉,湯汁溢開就可惜了。這是品嘗這份美味的訣竅,常常去那裡吃的人都知道這些步驟。蟹粉小籠蒸煮的火候也拿捏恰當,湯汁這麼飽滿,別家做出來的火候可能不對,蒸出來乾乾的。這家蟹粉小籠的蟹粉和碎豬肉的比例也調配得剛剛好。

我們回到生活美學的基本面,我們要懂得怎麼去吃;可是如果吃的速度太匆忙、太快,兩籠的蟹粉小籠都還吃不飽,你急著填肚子,結果就狼吞虎咽。

留給自己一點空間

「狼」吞「虎」咽——狼和虎都是動物,所以變成一種動物性的吃飽,好像填鴨一樣。美絕對不是填鴨,美是一種比較精緻的品嘗。我不否認我們在日子匆忙裡,生活匆忙裡,有的時候會隨便打發自己的吃,可是不要忘記我們一直強調的,生活美學是留給自己的一點點空間,並非很嚴苛地要求每天都要如此。

我們希望的是給自己周休二日真正的休息,也許只是一餐,可是你會找回你自己對食物的品味。因為找回了對食物的品味,第二天去上班時,你對於專業的要求也會變得不一樣。

我常常覺得懂得新竹城隍廟貢丸和米粉好處的人,就算身在科技園區裡,所做出來的專業也會不一樣。因為他不認為產品只是粗糙的量產,會做得更講究;他也會覺得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機器,可以同時釋放出人性的品質出來。

在回憶這些吃的過程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腦海裡有好多好多的記憶。我現在記起每次去巴黎一定會去的某個小巷子,裡面有一家餐廳的橄欖鴨特別有名,是用希臘的青橄欖塞入鴨子的肚子去烤,非常特殊的一種味道。屋內只有幾張小桌子,可是外面永遠有一大堆人在等待。或者在巴黎塞納河中間的小島上,有一家特別有名的冰淇淋店叫索貝[Sober]。店裡純用水果製作冰淇淋,完全不添加奶油,也是大排長龍。

全世界這些吃的記憶只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人類在長久吃的文化當中,其實是把吃變成信仰、變成了傳統、變成了歷史,也希望在生活美學裡源源不絕地能夠把這些美的品質保留下來。

如果大家願意做一點功課,我覺得至少從我們居住的生活周遭去發現吃的品質,大家呼朋引伴一起來讚美這項吃的品質,而成為生活裡品鑑美的重要開始。

* 名師樓 *
藝術文化 & 生活美學 & 教育創新
福州「城市客廳」
【傳家課堂】

* 國畫 | 書法 | 茶修 | 漆修

* 古琴 | 插花 | 品香 | 禪修

* 養生 | 禮儀 | 美食 | 匠心

【創想課堂】

【沙龍】

【讀書會】
* 地址:福州市工業路333號名師樓
* 電話:0591-88167768
* 網站:www.mingshilou.com
【訂閱與分享】
* 訂閱:
1.添加名師樓公眾號:mingshilou
2.掃描下方二維碼直接關注。
* 查詢:點擊右上方按鈕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消息。
* 分享:點擊右上方按鈕分享到朋友圈,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來不及看,那就先收藏吧!

點擊右上角「…」收藏,隨時到收藏夾慢慢看。

如果你喜歡,那就和朋友分享吧!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素生活 蔣勳的生活美學:慢食藝術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這樣不論從身體的保養面,或是我要追求的美的形式面來說,「吃」這件事情都更容易趨近美學。 慢食的藝術剛去歐洲的人都非常不習慣那裡緩慢的用餐速度,尤其是晚餐,因為臺灣吃飯速度很快,大家都覺得應該快快了事。
  • 蔣勳:慢食的藝術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
  • 聽書|用美學思維提升生活幸福感:聽蔣勳揭示美的真相
    在此也非常感謝Vin主創團丁雨雨同學推薦蔣勳老師的音頻並寫下這篇文章,用她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活閱歷談論及感受美,以及一些思考和啟發,我相信這就是藝術的意義所在,也是生活本身。本期推薦音頻《美的沉思:蔣勳美學經典之作》作者:蔣勳在《倫理孤獨》一章中,他說:「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這段話曾被我拍成圖片,放在朋友圈封面位置很多年。蔣勳如今七十歲有餘,獲得不少美名,如「美學布道者」、「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蔣勳: 平凡中的信仰——街頭小食裡的生活美學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大 家注意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大量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是,並不是不可能講究品質,可是在工業的初期因為重視量,往往就忽略了質,「質量」這兩個字是矛盾的。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作為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臺北風流人物」,蔣勳先生在臺灣的文藝圈裡擁有不少鐵桿的粉絲。林青霞說他是自己「唯一的偶像」;席慕蓉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張曉風更說他善於喚醒低眉垂睫、沉啞喑滅的美,稱他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恭謹謙遜的善述者」「詩酒風流的產物」「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蔣勳帶我們品味衣、食、住、行中的生活美學
    知道蔣勳老師,是從他講《紅樓夢》開始的,林青霞曾評價蔣勳:"蔣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席慕蓉說:"蔣勳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會長存。"
  • 預告 ▍蔣勳美學福州粉絲團讀書會第二期12月26日《品味四講》開始報名
    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 ​蔣勳 : 生活的美學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大 家注意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大量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是,並不是不可能講究品質,可是在工業的初期因為重視量,往往就忽略了質,「質量」這兩個字是矛盾的。
  • 原鄉慢食:吃的是原生態食材,品的是慢格調生活
    原鄉慢食:吃的是原生態食材,品的是慢格調生活 2020-12-02 19:1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藝宴美學 蔣勳:用美拯救社會
    ____蔣勳Art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而我們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藝術和生活要結合。有一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但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食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所以,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 遇見蔣勳:人生是一場旅行,這是最美的一段|臺灣文化美學遊
    那些因山水、氣候、生活習慣不同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世情認知和人生哲學,也將在我們人文大師的講解中,藝術與美學大師演繹中,一餐一飯品味中,一坐一行的旅程中,慢慢呈現。如果您是希望在人生境界上獲得進一步提升的企業家,想藉助人文美學對人性世情的思考提升管理智慧的管理者,希望師從大師,進一步激發創造力的設計師,熱愛人文美學的美好生活家……歡迎加入我們!你將遇見
  • 古稀之年的直播首秀 蔣勳做客蜻蜓FM直播分享「慢生活」美學
    10月20日,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做客蜻蜓FM音頻直播間,在他的直播首秀中,分享回歸自然後的「慢生活」心境。 一、談身體狀況 我的身體因為在2010年後心肌梗塞,所以做了支架,我覺得也是一個好處。你不可能改變這個現象和事實,但是我可以用我的呼吸、節奏慢慢讓我接受這個事實,就是跟病相處。
  • 遇見蔣勳:人生是一場旅行,這是最美的一段|臺灣文化美學遊首發
    那些因山水、氣候、生活習慣不同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世情認知和人生哲學,也將在我們人文大師的講解中,藝術與美學大師演繹中,一餐一飯品味中,一坐一行的旅程中,慢慢呈現。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蔣勳一直在期待美學真正做到「天地有大美」的那一天。  蔣勳,是儒雅且敏感的。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還是西方的文學藝術,他都能娓娓道來。  6月9日至6月15日, 「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在上海安培洋行佳士得藝術空間舉辦,這是蔣勳在大陸的首次藝術展覽。在這棟老建築裡,他說: 「我有一個很樸素的願望,有一天人們不只是能在畫廊和高級音樂廳裡感受藝術,而是在生活裡也懂得聽風聽雨。他們懂得 『以素壁為紙,以殘竹為畫』。只有到那個時候,美學才真正做到 『天地有大美』。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雲門劇場〔臺灣城市文化品位、人文精神、藝術修養地標〕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用美學角度闡釋「中國文學之美」在蔣勳先生看來,文學是我們探索生活美學的入口。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美是顧城說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美是林清玄說的:「人間最美是清歡」;美是林語堂說的:「優雅地老去」;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蔣勳說:美,是要用一輩子去完成的功課。今年6月,蔣勳還以「天地有大美」為主題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舉辦個人展覽和美學講座。
  • 【每日薦書】蔣勳先生系列作品推薦
    蔣勳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這是一本講述品味的書——蔣勳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從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
  • 蔣勳: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比如說我會想到有些年我在中部教書,每個周末跟朋友或者學生一起開車回臺北,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塞車,車程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所以大概在中段剛好就是新竹。也剛好大家覺得開車一個多小時以後有一點累了,要找個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