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生活 蔣勳的生活美學:慢食藝術

2021-02-17 素點

❖ 點擊上方「 VEGGIE DOT 素點」

開啟不一樣的美食生活  ❖

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漫不經心、容易忘掉的小事情。可能在你的人生當中,並不認為這些小事有多重要;若是做自我介紹通常也不會提起來。可是有時候朋友私下聚在一塊,聊起自己生命裡很多美好回憶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其中會有好多好多是跟吃東西有關的。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比如說我會想到有些年我在中部教書,每個周末跟朋友或者學生一起開車回臺北,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塞車,車程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所以大概在中段剛好就是新竹。也剛好大家覺得開車一個多小時以後有一點累了,要找個休息的地方。但是我們不會特別想去高速公路旁邊的交流站休息,因為交流站是蠻制式化的地方,販賣的東西或建築的空間都沒有特色,那裡也沒有留存什麼回憶。既然要休息,不如去做一件自己會特別想念、有意義的事,這時開車的朋友常常會說:「我們去新竹城隍廟!」

我想新竹城隍廟對很多朋友來說是有記憶的,那個地方不只是一個廟宇,也是著名古蹟,與傳統農業社會裡很多人的生活有關,所以人們到那個地方去拜拜,求神問卜,抽籤,這間廟宇真的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也知道傳統廟宇前面,大概都會有夜市,廟宇和夜市構成一種奇特而不可分割的關係。我想不只是新竹的城隍廟,很多的廟宇都是如此。



我成長於臺北市大龍峒的廟宇前面,從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東西,大概就在廟宇的周遭,那裡變成一個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為那裡有傳統、有歷史,還是信仰的中心。我總覺得當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滋味都會不一樣。

我從城隍廟廟口的吃來破題,大家也許覺得這是生活裡不起眼的小事。可是我想要談談為什麼廟口的東西特別好吃,為什麼在那裡擺攤販的商家敢指著自家的貢丸自豪地說:「我做的跟別家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你嫌貴,他就說:「你也可以去買別家的!因為我的貢丸是不一樣的。」很多朋友知道我周末會經過新竹城隍廟,就拜託我帶點貢丸,我問他們是不是覺得那貢丸和臺北的不一樣,他們就說:「我上班很忙沒什麼感覺,可是我的孩子說『新竹的貢丸』的確好吃。」這答案讓我很高興,原因是那些孩子沒有多大,可是已經知道「品味」,他們懂得同樣的產品,品質卻可能大不相同。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大家注意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大量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是,並不是不可能講究品質,可是在工業的初期因為重視量,往往就忽略了質,「質量」這兩個字是矛盾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到國外一些最先進的工業國家去,你會發現他們賣得最貴的東西都特別強調手工製作[Hand Made]——這是我家裡做的麵包、這是我家裡做的……「Hand Made」其實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巨大回憶,裡面反映出對生活美學的重新尋找。所以廟口的食物為什麼好吃,是因為廟口還保存了傳統農業、手工業的記憶。我想從這樣的角度去談新竹城隍廟的吃,大家也許會覺得發人深省,原來它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記憶而已。

我們從生活美學裡入門時提到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食物——吃,可能特別是小吃,因為有時候覺得參加一些大型宴會,食物其實大同小異,感覺不到一種農業時代、手工業時代做出來的特別口感,其實這和品質有關。

我們一直說品味,談到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品味,西方叫Taste,我們發現「品」、「味」都是在講味覺,Taste也是講味覺、講吃。所以我覺得「吃」真的是人類認識美的一個最重要的開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亂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難講究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去參觀畫廊、聽音樂會、看表演就已經有美了,我覺得美還是要回到生活基本面,真切講究一下自己的吃。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第一個被糟蹋的大概就是吃。想想看,所有上班族對「吃」都很難做到所謂的講究,因為時間太匆忙了。

1930年代西方重要導演卓別林拍過一部有名的電影《摩登時代》,當中對工業時代有諸多諷刺。像大工廠為了讓員工縮短吃飯的時間,以便拉長工時創造更大生產量,就設計出一種「吃飯機器」:所以你看到員工坐在那個地方,機器把麵包塞到他的嘴巴,然後湯倒進他的口中,接著還有一條毛巾撲過來把他的嘴巴擦一下。電影內容很好笑,其實是一部非常諷刺的幽默片,可是看著看著你會覺得很難過,因為曾幾何時,《摩登時代》裡面諷刺的現象,其實已經變成我們生活裡的一種狀態。所以大家可能去買一個粗製的便當,劣質油炸出來的豬排,然後匆匆地吃一吃,就算解決了。

我會覺得時間短並不表示品質一定會不好。例如有時候我們自己在家裡精心做一點三明治帶著,至少覺得你精心設計過自己要吃的東西,它的內容、品質真的還是不一樣。

外食的品質並不好,我常常會建議一些朋友吃些素淨的東西,自己做點簡單的色拉或三明治帶著吃,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
 
現在有個名詞叫作「垃圾食物」,醫學上認為吃進垃圾食物,對身體根本沒有任何的好處。而我是關心美的人,我會覺得它不美。


醫生告訴我說,從最近一項調查中得知,現在每四位大學生當中,就有一人有心血管疾病。這麼年輕的族群,心血管疾病是怎麼來的?

當然跟食物有關!像是食用油的重複使用,或未注意到吃的品質。當中也讓我們看到某一種感傷吧!就是現代摩登的工業社會,人好像匆忙到連自己最切身有關的「吃」這件行為都草率了事,只是把自己「餵飽」。我很不願意用這兩個字,可是我覺得「餵飽」是一個蠻讓人傷心的人類行為,因為我們有時對動物都不會認為它們只是被「餵飽」。相信養過寵物的朋友都知道,它們的食物現在都可以因為主人的關照而十分講究,何況是人?所以我會覺得可以從食物上來講究,多愛自己一點,至少讓吃的品質好一些。這樣不論從身體的保養面,或是我要追求的美的形式面來說,「吃」這件事情都更容易趨近美學。

慢食的藝術

剛去歐洲的人都非常不習慣那裡緩慢的用餐速度,尤其是晚餐,因為臺灣吃飯速度很快,大家都覺得應該快快了事。可是那裡的人可以餐前酒喝個老半天,講很久的話;前餐出來又介紹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例如培根絲和別家有什麼不一樣,全都娓娓道來;然後接著跟你講色拉,跟你談這個湯,整個湯底是怎麼樣熬出來的……如果你是個性急的人,真會吃不下那頓飯,因為有可能花掉三四個小時。但是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所說的: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我們一再重複地說,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所以你可以現在開始一個禮拜至少選擇一天,和自己的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不一定是到很貴的大餐廳去,也可以一塊商量:「我們這一餐怎麼安排?我們怎樣去做一頓我們喜歡的食物?」

 
我有時在周休二日時會在家裡做一道菜。將蒜切成很薄很薄的蒜片,加上橄欖油爆得香香的,用你的嗅覺感覺到它已經熟透了,這時放進切碎的洋蔥,把洋蔥炒到金黃色,洋蔥的香味加上蒜爆香的香味……有些朋友大概已經知道我在做什麼菜了。接著把揉碎的月桂葉放進去,又有一種不同的香味飄出來……這時我把所有燙好、剝過皮的鮮紅番茄切碎放進鍋裡,加水、加胡椒,我要做義大利海鮮湯。

這是我最近很喜歡做的一道菜,整個過程中我很快樂,因為我覺得自己在認識很多不同的植物:蒜、洋蔥、月桂葉、番茄、胡椒,每一種的味道都不一樣,混合在一起卻共同構成一種氣息。尤其是把爐火調小,開始熬——我們用「熬」這個字,「熬」是小火慢慢去燉煮,所以這一鍋湯會釋放出最美的顏色和氣味來,最後變成鮮紅色。

我要談的生活美學,是從這些過程去享受你的生命、去愛你的生活。

匆匆忙忙吃一頓飯的你,不會去愛你的生活;可是如果這樣去準備、去享用一頓飯,你會愛你的生活,因為你覺得你為生活花過時間、花過心血,你為它準備過。當然我們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一天都這樣費工,我只是建議朋友:是不是有可能一個禮拜的兩天,如周休二日那兩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來跟家人好好吃一頓飯,恢復你的生活美學,從吃開始。

跟大家談生活美學,談著談著談起我自己最近喜歡做的義大利海鮮湯,好像在講食譜一樣,可是我想也許不只是在講食譜吧!


提到自己做菜的經驗,只是希望跟大家分享生活裡一些非常小、非常細碎、你不容易注意到的快樂,好比我剛剛提到把蒜片爆香的快樂、把洋蔥炒到金黃色的快樂、番茄被小火熬煮到釋放出非常漂亮豔紅色的快樂。還有,把月桂葉揉碎以後,產生出一種非常特別的香味。


古代希臘為詩人戴在頭上的桂冠,就是月桂葉子編成的,所以你在煮湯的時候,還會想到很多古代希臘的神話是人類多麼久遠的一個傳統。太陽神阿波羅曾經愛上一位美女叫達芙妮,但是達芙妮並不想跟阿波羅在一起,就拼命逃拼命跑,當然她跑不過太陽神,最後她的父親就把她變成一棵月桂樹。所以西方有座著名的雕刻,是俊美的阿波羅懷抱著一位很美的女子,可是那個女子的頭髮和手指已經變成月桂樹的葉子和樹枝了……當你在揉碎月桂葉放入義大利海鮮湯的時候,你會有好多文化的聯想。

接下來還會放胡椒、放料理用的白酒。白酒由葡萄釀成,它會釋放出還是果實時所擁有的陽光的亮麗、所擁有的雨水的滋潤、所擁有的那土壤肥沃的感覺。我常常在倒白酒前看一下白酒的年份,那個年份會讓我回憶起那年的葡萄,它把最美的陽光、雨水、土壤都給了我。

海鮮部分,我通常選用臺灣的透抽[就是小章魚]或者一些貝類,先用滾水燙過去腥,等到要吃的時候就直接下到海鮮湯裡,最後加入九層塔。九層塔有一種特別的辛辣味道,可是太早放下去會變黑,所以等到要吃的時候才放進湯裡。




這一道我喜歡做的菜餚變成了我的快樂,變成我認識身邊的植物、氣味的各種方法。而當我跟朋友舀起這碗湯、喝下這口湯的時候,我覺得它透過我的舌頭、口腔,在唇齒之間留下了許多許多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絕對不會粗糙,不會是吃過卻沒有感受、或粗魯的「吃飽」感覺,我可以去細細地品嘗。

關於·我們

地點: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1196號

用餐時間:11:30 – 21:30

 

相關焦點

  • 蔣勳 食的生活美學:慢食的藝術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成長於臺北市大龍峒的廟宇前面,從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東西,大概就在廟宇的周遭,那裡變成一個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為那裡有傳統、有歷史,還是信仰的中心。我總覺得當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滋味都會不一樣。
  • 聽書|用美學思維提升生活幸福感:聽蔣勳揭示美的真相
    在此也非常感謝Vin主創團丁雨雨同學推薦蔣勳老師的音頻並寫下這篇文章,用她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活閱歷談論及感受美,以及一些思考和啟發,我相信這就是藝術的意義所在,也是生活本身。本期推薦音頻《美的沉思:蔣勳美學經典之作》作者:蔣勳在《倫理孤獨》一章中,他說:「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這段話曾被我拍成圖片,放在朋友圈封面位置很多年。蔣勳如今七十歲有餘,獲得不少美名,如「美學布道者」、「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古稀之年的直播首秀 蔣勳做客蜻蜓FM直播分享「慢生活」美學
    10月20日,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做客蜻蜓FM音頻直播間,在他的直播首秀中,分享回歸自然後的「慢生活」心境。 一、談身體狀況 我的身體因為在2010年後心肌梗塞,所以做了支架,我覺得也是一個好處。你不可能改變這個現象和事實,但是我可以用我的呼吸、節奏慢慢讓我接受這個事實,就是跟病相處。
  • 蔣勳: 平凡中的信仰——街頭小食裡的生活美學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大 家注意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大量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是,並不是不可能講究品質,可是在工業的初期因為重視量,往往就忽略了質,「質量」這兩個字是矛盾的。
  • 蔣勳:慢食的藝術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
  • ​蔣勳 : 生活的美學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大 家注意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大量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是,並不是不可能講究品質,可是在工業的初期因為重視量,往往就忽略了質,「質量」這兩個字是矛盾的。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美是顧城說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美是林清玄說的:「人間最美是清歡」;美是林語堂說的:「優雅地老去」;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蔣勳說:美,是要用一輩子去完成的功課。今年6月,蔣勳還以「天地有大美」為主題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舉辦個人展覽和美學講座。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作為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臺北風流人物」,蔣勳先生在臺灣的文藝圈裡擁有不少鐵桿的粉絲。林青霞說他是自己「唯一的偶像」;席慕蓉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張曉風更說他善於喚醒低眉垂睫、沉啞喑滅的美,稱他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恭謹謙遜的善述者」「詩酒風流的產物」「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 我要過更高級的生活 生活美學書單
    你越慢,得到的越多。」在這個快節奏時代,儘管物慾、惰性與消極的情緒已在一點點地侵蝕我們的身體與靈魂,但我仍相信還有許多人和你我一樣正在努力地與之對抗。今天,十點君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和生活美學有關的書籍,這次推薦也將成為我們新欄目「書單」的第一期內容,希望你會喜歡。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 蔣勳: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比如說我會想到有些年我在中部教書,每個周末跟朋友或者學生一起開車回臺北,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塞車,車程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所以大概在中段剛好就是新竹。也剛好大家覺得開車一個多小時以後有一點累了,要找個休息的地方。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用美學角度闡釋「中國文學之美」在蔣勳先生看來,文學是我們探索生活美學的入口。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蔣勳帶我們品味衣、食、住、行中的生活美學
    知道蔣勳老師,是從他講《紅樓夢》開始的,林青霞曾評價蔣勳:"蔣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席慕蓉說:"蔣勳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會長存。"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雲門劇場〔臺灣城市文化品位、人文精神、藝術修養地標〕
  • 藝宴美學 蔣勳:用美拯救社會
    ____蔣勳Art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而我們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藝術和生活要結合。有一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但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食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所以,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
  • 蜻蜓FM上線《伴你同行,質優人生》,聽蔣勳講述生活美學
    她沒有一點尷尬,只是表達了沒有拒絕結婚,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不過,同樣是單身,卻並不是每個人都活得那麼灑脫。比如那些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的年輕人們。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他們中的很多人,下了班後回到自己狹小的出租屋裡,沒有社交,沒有娛樂,除了刷劇刷綜藝,就是遊戲、發呆。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蔣勳一直在期待美學真正做到「天地有大美」的那一天。  蔣勳,是儒雅且敏感的。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還是西方的文學藝術,他都能娓娓道來。  6月9日至6月15日, 「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在上海安培洋行佳士得藝術空間舉辦,這是蔣勳在大陸的首次藝術展覽。在這棟老建築裡,他說: 「我有一個很樸素的願望,有一天人們不只是能在畫廊和高級音樂廳裡感受藝術,而是在生活裡也懂得聽風聽雨。他們懂得 『以素壁為紙,以殘竹為畫』。只有到那個時候,美學才真正做到 『天地有大美』。
  • 蔣勳 : 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 ——忙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
  • 蔣勳: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
  • 預告 ▍蔣勳美學福州粉絲團讀書會第二期12月26日《品味四講》開始報名
    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