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2021-02-27 悅讀館

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漫不經心、容易忘掉的小事情。可能在你的人生當中,並不認為這些小事有多重要;若是做自我介紹通常也不會提起來。可是有時候朋友私下聚在一塊,聊起自己生命裡很多美好回憶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其中會有好多好多是跟吃東西有關的。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比如說我會想到有些年我在中部教書,每個周末跟朋友或者學生一起開車回臺北,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塞車,車程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所以大概在中段剛好就是新竹。也剛好大家覺得開車一個多小時以後有一點累了,要找個休息的地方。但是我們不會特別想去高速公路旁邊的交流站休息,因為交流站是蠻制式化的地方,販賣的東西或建築的空間都沒有特色,那裡也沒有留存什麼回憶。既然要休息,不如去做一件自己會特別想念、有意義的事,這時開車的朋友常常會說:「我們去新竹城隍廟!」

我想新竹城隍廟對很多朋友來說是有記憶的,那個地方不只是一個廟宇,也是著名古蹟,與傳統農業社會裡很多人的生活有關,所以人們到那個地方去拜拜,求神問卜,抽籤,這間廟宇真的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也知道傳統廟宇前面,大概都會有夜市,廟宇和夜市構成一種奇特而不可分割的關係。我想不只是新竹的城隍廟,很多的廟宇都是如此。

我成長於臺北市大龍峒的廟宇前面,從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東西,大概就在廟宇的周遭,那裡變成一個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為那裡有傳統、有歷史,還是信仰的中心。我總覺得當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滋味都會不一樣。

我從城隍廟廟口的吃來破題,大家也許覺得這是生活裡不起眼的小事。可是我想要談談為什麼廟口的東西特別好吃,為什麼在那裡擺攤販的商家敢指著自家的貢丸自豪地說:「我做的跟別家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你嫌貴,他就說:「你也可以去買別家的!因為我的貢丸是不一樣的。」很多朋友知道我周末會經過新竹城隍廟,就拜託我帶點貢丸,我問他們是不是覺得那貢丸和臺北的不一樣,他們就說:「我上班很忙沒什麼感覺,可是我的孩子說『新竹的貢丸』的確好吃。」這答案讓我很高興,原因是那些孩子沒有多大,可是已經知道「品味」,他們懂得同樣的產品,品質卻可能大不相同。

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大家注意一下,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大量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是,並不是不可能講究品質,可是在工業的初期因為重視量,往往就忽略了質,「質量」這兩個字是矛盾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到國外一些最先進的工業國家去,你會發現他們賣得最貴的東西都特別強調手工製作[Hand Made]——這是我家裡做的麵包、這是我家裡做的……「Hand Made」其實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巨大回憶,裡面反映出對生活美學的重新尋找。所以廟口的食物為什麼好吃,是因為廟口還保存了傳統農業、手工業的記憶。我想從這樣的角度去談新竹城隍廟的吃,大家也許會覺得發人深省,原來它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記憶而已。

我們從生活美學裡入門時提到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食物——吃,可能特別是小吃,因為有時候覺得參加一些大型宴會,食物其實大同小異,感覺不到一種農業時代、手工業時代做出來的特別口感,其實這和品質有關。

我們一直說品味,談到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品味,西方叫Taste,我們發現「品」、「味」都是在講味覺,Taste也是講味覺、講吃。所以我覺得「吃」真的是人類認識美的一個最重要的開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亂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難講究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去參觀畫廊、聽音樂會、看表演就已經有美了,我覺得美還是要回到生活基本面,真切講究一下自己的吃。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第一個被糟蹋的大概就是吃。想想看,所有上班族對「吃」都很難做到所謂的講究,因為時間太匆忙了。

1930年代西方重要導演卓別林拍過一部有名的電影《摩登時代》,當中對工業時代有諸多諷刺。像大工廠為了讓員工縮短吃飯的時間,以便拉長工時創造更大生產量,就設計出一種「吃飯機器」:所以你看到員工坐在那個地方,機器把麵包塞到他的嘴巴,然後湯倒進他的口中,接著還有一條毛巾撲過來把他的嘴巴擦一下。電影內容很好笑,其實是一部非常諷刺的幽默片,可是看著看著你會覺得很難過,因為曾幾何時,《摩登時代》裡面諷刺的現象,其實已經變成我們生活裡的一種狀態。所以大家可能去買一個粗製的便當,劣質油炸出來的豬排,然後匆匆地吃一吃,就算解決了。

我會覺得時間短並不表示品質一定會不好。例如有時候我們自己在家裡精心做一點三明治帶著,至少覺得你精心設計過自己要吃的東西,它的內容、品質真的還是不一樣。

外食的品質並不好,我常常會建議一些朋友吃些素淨的東西,自己做點簡單的色拉或三明治帶著吃,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

現在有個名詞叫作「垃圾食物」,醫學上認為吃進垃圾食物,對身體根本沒有任何的好處。而我是關心美的人,我會覺得它不美。

醫生告訴我說,從最近一項調查中得知,現在每四位大學生當中,就有一人有心血管疾病。這麼年輕的族群,心血管疾病是怎麼來的?

當然跟食物有關!像是食用油的重複使用,或未注意到吃的品質。當中也讓我們看到某一種感傷吧!就是現代摩登的工業社會,人好像匆忙到連自己最切身有關的「吃」這件行為都草率了事,只是把自己「餵飽」。我很不願意用這兩個字,可是我覺得「餵飽」是一個蠻讓人傷心的人類行為,因為我們有時對動物都不會認為它們只是被「餵飽」。相信養過寵物的朋友都知道,它們的食物現在都可以因為主人的關照而十分講究,何況是人?所以我會覺得可以從食物上來講究,多愛自己一點,至少讓吃的品質好一些。這樣不論從身體的保養面,或是我要追求的美的形式面來說,「吃」這件事情都更容易趨近美學。

慢食的藝術

剛去歐洲的人都非常不習慣那裡緩慢的用餐速度,尤其是晚餐,因為臺灣吃飯速度很快,大家都覺得應該快快了事。可是那裡的人可以餐前酒喝個老半天,講很久的話;前餐出來又介紹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例如培根絲和別家有什麼不一樣,全都娓娓道來;然後接著跟你講色拉,跟你談這個湯,整個湯底是怎麼樣熬出來的……如果你是個性急的人,真會吃不下那頓飯,因為有可能花掉三四個小時。但是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所說的: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我們一再重複地說,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所以你可以現在開始一個禮拜至少選擇一天,和自己的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不一定是到很貴的大餐廳去,也可以一塊商量:「我們這一餐怎麼安排?我們怎樣去做一頓我們喜歡的食物?」

我有時在周休二日時會在家裡做一道菜。將蒜切成很薄很薄的蒜片,加上橄欖油爆得香香的,用你的嗅覺感覺到它已經熟透了,這時放進切碎的洋蔥,把洋蔥炒到金黃色,洋蔥的香味加上蒜爆香的香味……有些朋友大概已經知道我在做什麼菜了。接著把揉碎的月桂葉放進去,又有一種不同的香味飄出來……這時我把所有燙好、剝過皮的鮮紅番茄切碎放進鍋裡,加水、加胡椒,我要做義大利海鮮湯。

這是我最近很喜歡做的一道菜,整個過程中我很快樂,因為我覺得自己在認識很多不同的植物:蒜、洋蔥、月桂葉、番茄、胡椒,每一種的味道都不一樣,混合在一起卻共同構成一種氣息。尤其是把爐火調小,開始熬——我們用「熬」這個字,「熬」是小火慢慢去燉煮,所以這一鍋湯會釋放出最美的顏色和氣味來,最後變成鮮紅色。

我要談的生活美學,是從這些過程去享受你的生命、去愛你的生活。

匆匆忙忙吃一頓飯的你,不會去愛你的生活;可是如果這樣去準備、去享用一頓飯,你會愛你的生活,因為你覺得你為生活花過時間、花過心血,你為它準備過。當然我們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一天都這樣費工,我只是建議朋友:是不是有可能一個禮拜的兩天,如周休二日那兩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來跟家人好好吃一頓飯,恢復你的生活美學,從吃開始。

跟大家談生活美學,談著談著談起我自己最近喜歡做的義大利海鮮湯,好像在講食譜一樣,可是我想也許不只是在講食譜吧!

提到自己做菜的經驗,只是希望跟大家分享生活裡一些非常小、非常細碎、你不容易注意到的快樂,好比我剛剛提到把蒜片爆香的快樂、把洋蔥炒到金黃色的快樂、番茄被小火熬煮到釋放出非常漂亮豔紅色的快樂。還有,把月桂葉揉碎以後,產生出一種非常特別的香味。

古代希臘為詩人戴在頭上的桂冠,就是月桂葉子編成的,所以你在煮湯的時候,還會想到很多古代希臘的神話是人類多麼久遠的一個傳統。太陽神阿波羅曾經愛上一位美女叫達芙妮,但是達芙妮並不想跟阿波羅在一起,就拼命逃拼命跑,當然她跑不過太陽神,最後她的父親就把她變成一棵月桂樹。所以西方有座著名的雕刻,是俊美的阿波羅懷抱著一位很美的女子,可是那個女子的頭髮和手指已經變成月桂樹的葉子和樹枝了……當你在揉碎月桂葉放入義大利海鮮湯的時候,你會有好多文化的聯想。

接下來還會放胡椒、放料理用的白酒。白酒由葡萄釀成,它會釋放出還是果實時所擁有的陽光的亮麗、所擁有的雨水的滋潤、所擁有的那土壤肥沃的感覺。我常常在倒白酒前看一下白酒的年份,那個年份會讓我回憶起那年的葡萄,它把最美的陽光、雨水、土壤都給了我。

海鮮部分,我通常選用臺灣的透抽[就是小章魚]或者一些貝類,先用滾水燙過去腥,等到要吃的時候就直接下到海鮮湯裡,最後加入九層塔。九層塔有一種特別的辛辣味道,可是太早放下去會變黑,所以等到要吃的時候才放進湯裡。

這一道我喜歡做的菜餚變成了我的快樂,變成我認識身邊的植物、氣味的各種方法。而當我跟朋友舀起這碗湯、喝下這口湯的時候,我覺得它透過我的舌頭、口腔,在唇齒之間留下了許多許多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絕對不會粗糙,不會是吃過卻沒有感受、或粗魯的「吃飽」感覺,我可以去細細地品嘗。

因為慢,所以更接近幸福。

相關焦點

  • 蔣勳 : 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 ——忙
    我好幾次發現,在和最親的朋友聚會,不是指在大庭廣眾、正經八百的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之類的談話,而是大伙兒私密地吃完飯泡一杯茶或者喝一點小酒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談起在哪裡吃到什麼,哪裡又吃了什麼。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
  • 蔣勳: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 【心靈驛站】蔣勳 : 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 — 忙
  • .┃ 蔣勳: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
    ☞ 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 蔣勳: 平凡中的信仰——街頭小食裡的生活美學
    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 ​蔣勳 : 生活的美學
    忙,生活美學抵抗的一個字你 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
  • 素生活 蔣勳的生活美學:慢食藝術
    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 聽書|用美學思維提升生活幸福感:聽蔣勳揭示美的真相
    在此也非常感謝Vin主創團丁雨雨同學推薦蔣勳老師的音頻並寫下這篇文章,用她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活閱歷談論及感受美,以及一些思考和啟發,我相信這就是藝術的意義所在,也是生活本身。與二十多年前蔣勳首次出版的《美的沉思》一書略有不同,音頻作為陪伴型媒介,這檔欄目裡納入了更為通俗的美學,如生活美學、身體美學,其中讓我現階段感觸最深的是作者於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中,展開的對食物的用心、對衣服的思考、對住所的叩問以及對移動的尋索。【食】蔣勳先生希望我們從品嘗食物開始,建立起自己對周遭點滴小事的注意。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出 版 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I S B N: 978-7-5356-6959-9  出版時間:2014-9-1  頁  數:336  字  數:180千字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蔣勳 食的生活美學:慢食的藝術
    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在大陸,蔣勳受熱捧的程度也不亞於臺灣,被讀者奉為「美學大師」「美的布道者」「美學領路人」。 蔣勳先生著作等身,尤以美學作品見長。他的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 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蔣勳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幾部美學作品,看看蔣勳筆下的美究竟是什麼樣子。
  • 蔣勳京城談美 感嘆賈伯斯才是真正美的創造者
    應北京愛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中信出版社邀請,臺灣美學大家蔣勳於10月8日晚在北京劇院舉行主題為「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大型美學講座。此次是蔣勳在內地的首次大型演講活動,吸引了近千名觀眾親臨現場,與蔣勳老師近距離接觸,現場感受蔣勳獨有的藝術感染力。
  • 蔣勳:美是一種生活方式
    蔣勳 群學書院每一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方面的部分,甚至說生活忙到沒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領悟,漢語當中『忙』這個字多麼驚人的警告,因為忙是心靈死亡,是心亡。我想,我在臺灣感覺到說如果心靈死亡,他對周遭是沒有感覺的。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美的啟蒙者】臺灣美學大師、畫家、詩人、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創作了跨界小說、散文、繪畫、藝術史、美學論述等多領域作品,啟蒙了華人世界對生活美學的新浪潮。課堂上都是蔣勳老師的粉絲,大家千裡迢迢地因為緣分聚集一起成為學習的同伴,對蔣勳老師的認同對美好人事物的追求,我想這也應該是因為吸引力法則在發酵,才連結了如此愉悅的人文磁場。美好就在身邊,只要你不缺席。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紅樓夢》的作者通過一個一個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們知道他們為什麼『上進』,為什麼『潔癖』,為什麼『愛』,為什麼『恨』。生命是一種『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環輪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
  • 「吃到飽」絕對不合乎生活美學|置愛之愛
    我很驚訝的是怎麼我跟大家一樣,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有的朋友會覺得大庭廣眾下不太好意思談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這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學來。
  • 和蔣勳一起追求生活裡的美
    《雲淡風輕:蔣勳談東方美學》蔣勳沒有講山川壯美,百花爭豔,而是講古代文人的詩書畫。那麼大的世界,濃縮在幾十米的長卷上,世界變小了,還美嗎?那麼大的手帖,王羲之只寫十幾個字,每個字都有不一樣的心情,美嗎?事實上,真正的審美並非單單來自於對物質的感觀,隱藏其後的精神世界才是「觀」的精髓。蔣勳一再強調,文人不是學者,「不懂清風明月,可以是知識分子,但不會是文人。」之所以稱陶淵明、王維、蘇東坡為文人,是因為他們寄情山水,熱愛生活。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 蔣勳。1976年,蔣勳回到臺灣,主編《雄獅美術》雜誌,並同時在數個大學擔任藝術史、美學教學,後受邀到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他經常帶學生做感官研究,一到春天就停止上課一小時,一起坐在樹下看花、聊天,頗像孔門的「坐而論道」。
  • 古稀之年的直播首秀 蔣勳做客蜻蜓FM直播分享「慢生活」美學
    10月20日,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做客蜻蜓FM音頻直播間,在他的直播首秀中,分享回歸自然後的「慢生活」心境。 一、談身體狀況 我的身體因為在2010年後心肌梗塞,所以做了支架,我覺得也是一個好處。你不可能改變這個現象和事實,但是我可以用我的呼吸、節奏慢慢讓我接受這個事實,就是跟病相處。
  • 蔣勳美學福州讀書會第十一期 ▍《惠琳講述:你不知道的蔣勳與臺灣藝文16年》11月20日預告,現在報名!
    臺灣,一個仿佛埋著自由種子的地方,生長出了各種各樣夢想和人生。臺北、花蓮、阿里山;墾丁、九份、日月潭……文藝的細胞在每個人的心裡。這種文化氛圍,讓臺灣與眾不同,讓人著迷。多年來,蔣勳老師在臺灣投身於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出了許多書,舉辦了很多畫展,做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講座,一直堅持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