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2020-11-17 新華社客戶端

對世界的敬畏,對食物的崇敬,對勞動的感恩——這是他和團隊共同的理念。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劍英 編輯覃柳笛

《風味人間》第二季劇照:美國鹹蛋黃

2020年上半年,導演陳曉卿忙碌著、收穫著也思考著。

6月,他領銜創作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2》圓滿收官,口碑與流量雙豐收;接檔播出的《尋味東莞》延續了火爆勢頭,許多城市的宣傳部門給他打來電話,力邀他去當地「尋一下味」。

最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稻來」見到了陳曉卿。「稻來」是他三年前創辦的紀錄片實驗室,當時他剛剛進入商業平臺騰訊視頻,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

美食,是他的人生愛好、近十年來的職業主題,已成為他的某種標籤;他以紀錄片為載體,傳達著自己的美食理念、人生態度,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吃的審美趣味,也讓中國美食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疫情令《風味人間2》的製作受到不小的影響,同時,那些遭受巨大衝擊的餐飲小店和小店裡的人讓他牽掛,也更加堅定了他要做好美食紀錄片的信念——因為,片子裡不僅有美食,還有人生的美好。

《風味人間》第二季劇照:土耳其巴克拉瓦

屏幕上是另一番風景

8.5分——陳曉卿給《風味人間2》打了這個分數,和第一季持平。突發的疫情給片子帶來了不少遺憾——近5%的內容沒能實現實地拍攝:預定拍攝的餐廳被迫停業、請來棚拍的廚師沒法到場,計劃春節後拍攝的重大場面,如雲南甘蔗煉紅糖的過程,湖南、四川製作腊味的壯觀景象,都被迫放棄。溝通成本、剪輯難度大大增加,製作周期幾近失控。

「確實太難了。」陳曉卿說。

團隊克服困難將節目完成,按原計劃時間上線了。陳曉卿沒在片子裡加上一丁點兒和疫情相關的內容,他想儘可能地讓觀眾覺得,疫情沒有太大地影響大家的生活。

稻來所在的寫字樓緊鄰某住宅區的大門,在疫情最嚴峻的幾個月裡,過往的喧鬧消失了,偶爾有人戴著口罩行色匆匆經過,喇叭裡重複著「請出示出入證」;而屏幕上是另一番風景:溫和的微笑,深情的擁抱、親吻,家庭的歡宴……看著節目,再看看窗外,有時候他會想,節目裡的生活,才是生活應有的模樣;他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讓世界重新充滿美味和歡樂。

衝擊之下仍能保持高水準,其背後自有「秘訣」。一個細節是:每個導演進組之初,都會收到一份長長的書單——從袁枚的《隨園食單》到瑪格麗特·維薩的《飲食行為學》等共27本;第一集《甜蜜縹緲錄》的導演,還需研讀季羨林的《糖史》和西敏司的《甜與權力》。

《風味人間》第二季劇照:蘇州六月黃

商業紀錄片的邏輯

《風味人間2》的開播日期是4月26日,這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成立的日期。「稻來」是DOCLabs(documentary紀錄片+laboratory實驗室)的音譯。

2014年,陳曉卿赴美國丹佛的有線電視實驗室(CableLabs)學習傳媒管理,這段經歷對他觸動很大——這是美國的一家重要智庫,通過為大眾傳播提供創意、輸出節目類型、孵化選題等,對影視生態產生重要影響。

「它是靠想法來做品牌,這很高級。」陳曉卿當時就想,能不能在國內做一個類似的實驗室?

中文名背後頗多講究:一則,「來」的古體字與「麥」相通,而「稻」「麥」是中國最主要的兩種主食;二則,它是音樂裡「do、re、mi、fa、sol、la、si」的前兩個音,可理解成「剛剛開始」;三則,「稻來」即「糧來」,團隊常自嘲「出來得自己掙錢餬口,為五鬥米折腰」。

名字琢磨了半年才確定下來,可見這個實驗室在他心裡的分量。

2018年的《風味人間1》是稻來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成績頗為亮眼。2019年推出的《風味原產地·潮汕》海外版權被世界最大的視頻流網站Netflix購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同步觀看,這也是Netflix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紀錄片;由於反響火爆,當年又預定了該系列的第二、第三季。7月,第三季《風味原產地·甘肅》將在騰訊視頻和Netflix同步播出。

目前稻來的團隊規模並不大,30餘人,但它是陳曉卿「想在商業紀錄片領域做點事情」的重要承載體。

什麼是商業紀錄片?他的解釋很直白:「就是你心裡時刻裝著觀眾,觀眾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商業紀錄片的出發點,也是它一路行走的準則。」

《風味人間2》有以沈宏非、蔡瀾為首的美食顧問41名,以雲無心為首的科學顧問22名,以李倫、黃章晉為首的媒體顧問9名,學術顧問2名……龐大的團隊從各種角度研究、琢磨、滿足觀眾的心理與需求,調動他們的收看欲望;而觀眾的反饋和評價會對後續節目的調整產生重要影響。

按陳曉卿的說法,三歲的稻來目前實現了「活下來、安定下來」的小目標,但仍要面對各種挑戰。

商業平臺需用極強的流程性來確保結果和收益的可控性,目前國內商業紀錄片整體仍處於起步期,工業化程度不高,因此團隊的磨合期非常長。1994年,陳曉卿曾拍過《龍脊》,60分鐘的片子,14個人拍了半年,「這在商業平臺是不被允許的。」

馬不停歇中,他常會回想起以前下班後隨心出去吃飯的日子,「真美好,工作強度跟現在沒法比,現在確實太忙、太累了。」

儉樸裡尋找生活的美

「沃野千裡風味,燈火萬家人間。」在他的美食紀錄片裡,都能看到「風味」和「人間」這兩個主題,前者和食物有關,後者和人有關。

風味是什麼?他給的定義是:所嘗到、嗅知、觸知食物的感受總和,它能帶來極大的歡樂,也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在他看來,僅從風味的角度去見識、理解和欣賞一種陌生的食物,都像發現一個新的星系。

他稱自己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吃貨」,對各種食物不加挑剔地熱愛。

他一直在尋找別人可以吃而他吃不了的東西,但至今仍未找到。

有人說,陳曉卿的美食紀錄片不僅有趣、好吃,還有人味兒,每次看完會覺得很餓,也覺得活著很快樂。

因為美味之外,片子裡有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有日常、簡單、溫暖、喜悅、勞動、情義……背後更強大的理念是平等:食物的平等,人與人的平等。

在陳曉卿的認知裡,所有的美食紀錄片背後,無非流淌著兩種人類本能:佔有和分享。那些一般人需要提前三個月預約、十萬個人裡只有一個人能嘗到……帶著炫耀、碾壓和鄙視鏈的代碼去展示美食的,他統統歸入前者。

「我的片子對食物的態度是分享。」他說,「食物是平等的,之所以你吃和我吃感受不一樣,除了食物本身滋味不一樣,還因為食物背後藏著我們不同的經歷與生活,這就是分享的緣由。」

最開始拍美食紀錄片,他就有一種逆反心理:不拍那些所謂高檔的、大部分人吃不到的東西。有次拍攝,他給團隊的要求是「食物最好不要超過50塊錢」。

對世界的敬畏,對食物的崇敬,對勞動的感恩——這是他和團隊共同的理念。陳曉卿說,他們的片子裡從來沒有貧瘠、拮据、閉塞這樣的字眼乃至心態,「他們可能吃得非常儉樸,我們則恰好努力在儉樸裡尋找生活的美;某些地方地處偏遠,我們則恰好經常謳歌這樣的偏遠,因為往往在這種地方,才保存著一些特別溫暖的傳統。」

由於這幾年中國發展飛速,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見識越來越廣,《風味人間2》嘗試性地拍了幾位國外的米其林星級大廚,但都只保留了很有限的鏡頭,而且事先溝通,只能穿普通的廚師服。他牢不可破的底線是,不能令觀眾看到片子後,感覺突兀或者對他們產生冒犯。

食物是最好的信使

陳曉卿出生在皖北,家境普通,父母的廚藝也普通,在烹飪方面既無天賦,亦無多大熱情,以滿足一家人溫飽為基本目標。在他印象裡,童年幾乎沒有什麼食物特別難忘,自有記憶開始,便覺得鄰居家做飯香。他自認為,對於食物的興趣,沒有任何家傳基因。

他幼時體弱,因為剛出生時營養不良,基本是吃粥長大的。很多年以後,他的朋友、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立以專業視角為他「釋疑」:在嬰兒口腔期,胃口沒有得到滿足的人,長大後都比較饞,因而更容易成為美食家,這是潛意識的某種「報復」機制。

工作後,由於職業原因,常在外面吃飯,他對吃過的餐廳和菜品有著特殊的記憶天賦,不時熱情地給別人推薦飯館,在朋友間漸漸有了「美食雷達」的綽號。

2005年,加入京城頗有名氣的「老男人飯局」並成為骨幹力量,是他美食探索旅程中的重要事件。飯局的核心成員幾乎都是在媒體、出版、寫作領域有所成就的中年男人,他們大都有趣而孤傲,聚在一起喝酒吃飯,天文地理無所不談,最多時一周能聚上五次。

時至今日,飯局已經式微,大家都太忙。「以前老六約6個人,可能會來22個人;現在再組局,湊3個人就叫大局,6個人就叫超大局了。」沙發上的陳曉卿有些感慨。

朋友有個堅守的理念:「人永遠要在路上,聰明人也要下笨功夫。」這對陳曉卿影響頗大。一個紀錄片背後拆拆合合、改動無數次,為了某句臺詞討論很長時間,正是這句話的最好寫照。

在外人看來,陳曉卿是騰訊視頻在打造美食節目方面的一張王牌,但他自己卻顯得冷靜而理性:美食紀錄片受歡迎,和國家對紀錄片產業的扶持、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的大環境息息相關,「一頭豬處於兩個風口之上,不能因為能扇動耳朵,就以為自己真的會飛翔。」

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底氣:和世界一流的商業紀錄片製作機構相比,稻來團隊的成熟度仍有差距,但在國內,他自信可位居前列。此外,在他看來,美食的主題極具先天優勢,因為食物是人和人溝通最好的橋梁,是一個不需要翻譯的信使。

「人求同存異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同』就在我們的飯碗裡,就在一日三餐裡。」他說。

相關焦點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最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稻來」見到了陳曉卿。「稻來」是他三年前創辦的紀錄片實驗室,當時他剛剛進入商業平臺騰訊視頻,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美食,是他的人生愛好、近十年來的職業主題,已成為他的某種標籤;他以紀錄片為載體,傳達著自己的美食理念、人生態度,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吃的審美趣味,也讓中國美食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 外媒專訪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
  • 外媒專訪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
  • 9.4分美食紀錄片,陳曉卿帶著《風味人間2》回來了!
    ——陳曉卿 如果你是吃貨,也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話,相信你對陳曉卿這個名字一點兒也不會感到陌生。 闊別兩年,這一次陳曉卿又帶著團隊為觀眾們帶來了《風味人間2》。
  • 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人文地理與自然科學的學術顧問解決常識性問題,在地美食專家為節目組調研列出自己的推薦選項,美食顧問則負責提供價值觀與情懷輸出的建議。 比如沈宏非老師給出了「山川依舊,風味不改」的關鍵詞,讓人感到做美食紀錄片似乎不僅僅是滿足口舌之歡,而更看重內心某一瞬間的觸動與共鳴。
  • 騰訊視頻紀錄片組局,跟著陳曉卿在福州街頭尋味「早餐」|探店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我國至少上線18部美食紀錄片,而2016年至2018年,我國最受網際網路用戶歡迎紀錄片的類型,從歷史變為了美食,2018年美食題材紀錄片佔據了市場的45.6%,美食紀錄片呈現高密度霸屏狀態。這樣的狀態好還是不好,美食紀錄片內容是成功還是失敗?答案是辯證的。陳曉卿在被觀眾市場視為一線美食紀錄片導演獲得認可的同時,但也遭遇了一部分批評。
  • 美食紀錄片螢屏接力,陳曉卿團隊開啟嶺南尋味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希望通過展現世界不同緯度人群的美食智慧,來記錄一方水土的文化傳承和信念根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種意識和責任,去對地球的變化、即將消逝的東西和人類共同的文明做一個記錄。」記者獲悉繼《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後,陳曉卿團隊的又一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即將於6月21日晚接檔而來,再次挑逗食客味蕾。
  • 《舌尖1》原班人馬打造,最新美食紀錄片周日上線!陳曉卿鍾愛的浙滬美食店鋪大披露
    (圖片來源@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舌尖上的中國》1、2季導演陳曉卿,攜原班人馬,拍攝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10月28日就要開播啦!雖然具體會出現哪些美食我們尚不知曉,但小飛君在導演陳曉卿的微博裡發現了不少寶貝~
  • 「深夜放毒」大師陳曉卿又回來了,美食暴擊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
    暌違一年半,《味人間》原班人再度回歸,第二季由陳曉卿、李勇擔綱總導演,朱樂賢、張平擔任製片人。節目組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地和全球五大洲,探訪最真實的味人間。在4月26日播出的第一集內容以「甜蜜縹緲錄」為主題,紀錄片的鏡頭帶著觀眾從中國四川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從懸崖處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饈。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陳曉卿坦言,他們擁有一支包含學術顧問團隊、科學顧問團隊、顯微攝影團隊、美食顧問團隊等在內的強大的顧問團隊,他們共同為整個節目保駕護航。 談及創作,陳曉卿表示,「第2季我們不僅在拍攝手法、場面調度、影調控制上精益求精,也在故事講述方式上加強了戲劇性和衝突感。不少喜歡BBC紀錄片的觀眾或許會覺得親切,因為片中使用了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的手法。
  • 遍地美食紀錄片,他看見了月光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魏含聿《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了,兩個月的美食影像大放送落下帷幕。這一部在25個國家和地區拍攝了300餘種食物的紀錄片,從策劃之初就不僅僅是一檔展現美食的節目,它試圖尋找人與食物的關聯,讓美食具備一種超越語言的普遍性。
  •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如今,質樸的烹飪正經受著工業化的廚房、食品加工製造行業的威脅,但在陳曉卿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鏡頭中,卻看不到一家快餐店或是一條工業生產線。
  • 【視頻】宣威這道美食,被大師陳曉卿拍進美食紀錄片!
    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與團隊推出的新作《風味人間》於10月28日開播。風味是什麼?風味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鑰匙是童年的味覺密碼《風味人間》是一部以食物為主題的紀錄片節目通過探訪豐富多彩的世界美食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美食文化之旅
  • 陳曉卿: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開播以來引發熱議。總導演陳曉卿表示,中國人的碗碟中常常充滿了哲學,用苦味的食物去釀造出回甘的驚喜,恰如人生。他說:「風味是什麼?嚴格地說,是指所嘗到、嗅知、觸知食物的感受總和。
  • 《風味人間》陳曉卿做客拼多多直播間,講述美食背後的秘密
    鞭牛士報導 6月21日晚19點,陳曉卿將做客拼多多直播間,現場品嘗紀錄片中的經典菜系,並分享自己的「美食人生」。▲6月21日晚19點,知名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將進入拼多多直播間,講述《風味人間》背後的秘密作為當今美食界的旗幟人物,陳曉卿對食物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食物本身。「世界上很多東西都變得越來越一樣,除了方言和吃。」陳曉卿說。
  • 找「風味」的陳曉卿
    「從10年前開始做美食紀錄片到現在,每一次的進步的點在哪,每一次進步的步伐有多大,可能沒有人比我心裏面更清楚。但能夠給觀眾帶來的影響,或者說觀眾的期待,這個可能還是跟不上的。這實際上是從0到1和從1到2的變化。你首先要有堅守,然後還要有創新,實際上是帶著鎖鏈在跳舞。」這次《風味2》拿第一集《甜蜜縹緲錄》做了謹慎的嘗試,在故事講述方式上加劇了戲劇性和衝突感。
  • Netflix買下的首部中國美食紀錄片,火爆190個國家:2019陳曉卿又來種草了!
    2019年剛過了2個月,陳曉卿就帶著新作又來饞人了!去掉了以往美食紀錄片的故意煽情部分,「硬核粗暴」、專注於食物本身的拍攝風格,使它播出不到半個月,就在豆瓣獲得8.6分。更厲害的是,《風味原產地·潮汕》目前已配置20多種語言字幕,於2月12日,在 Netflix(世界最大的收費視頻網站)上同步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讓全球的吃貨都能感受潮汕美食的魅力。而且,這是Netflix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美食紀錄片。
  • 飯醉通緝令:陳曉卿
    陳曉卿是央視紀錄片導演,老家安徽,是個黑人。有好事者改為「添不亮」,愈顯惡毒無匹。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那一天,陳曉卿導演在電視機前淚如雨下。「我們黑人都可以做大總統了,我難道不能拍好記錄片嗎?」懷抱著這樣的信念,陳曉卿導演多年來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默默耕耘,雖然節目安排的時段越來越靠近午夜12點。最早,陳曉卿老師弄出了一部《森林之歌》的記錄片。每晚11點多,大家都已經燙了腳,面了膜,換上睡衣睡褲躺上了床。
  • 陳曉卿團隊出火鍋紀錄片了,一集13分鐘,糟粕醋火鍋也是長見識了
    等了這麼多年,陳曉卿團隊終於出火鍋紀錄片了——《沸騰吧火鍋》片子是在2月份上線的,原本是想趁著新春佳節,帶動一下美食話題的熱度,就像2018年的《風味人間》所引發的衍生美食節目也曾在春節期間引起廣泛關注一樣。奈何2020年意外太多,宅家抗疫的群眾,連接觸美食的機會都沒有了。
  • 陳曉卿團隊出火鍋紀錄片了,一集13分鐘,糟粕醋火鍋讓人長見識
    等了這麼多年,陳曉卿團隊終於出火鍋紀錄片了——《沸騰吧火鍋》 陳曉卿的大名相信已經無人不曉了,現象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火遍大江南北,播得最熱的時候,其收視率與網絡點播率均超過了同檔期的電視劇。 2018年的《風味人間》更是總播放量超過了10億,豆瓣評分高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