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情感迷失
菲斯克的觀點提出,粉絲是過度的讀者。由於偶像濾鏡的加成,非理性粉絲消費的特徵是毫無目的的。
粉絲們利用盲目的消費獲得一種為偶像花錢的奇怪快感。並且如果這種消費習慣不受到正確的教育之後,粉絲會將個人情感完全寄托在偶像的身上,極易在這種模式中迷失方向。
這種過度崇拜和這種過度消費和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個人的正常生活。尤其是一些還在校園中的粉絲,他們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樣不受教育的消費方式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粉絲如果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偶像身上,為了偶像而報復性消費,這勢必會使個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人生目標也會變得空虛。
在物質生活上,一些粉絲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支持和頻繁追星,以突出他們的身份。有的粉絲為了見到偶像一面,甚至不顧昂貴的價格購買黃牛票,這不僅是一種盲目的購買,同時也幹擾了正常市場的運轉,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有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粉絲表示,這種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地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對偶像的注意力越多,就會導致粉絲花費在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的經歷變少,在朋友聚會時,他們也會埋頭於手機,愉快的交友氣氛隨著網頁的刷新過程也消失了。
有些粉絲因為過於關注偶像的一言一行,每天都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在各種搜尋引擎中搜索關於偶像的各種信息,有時候幾天都宅在家裡不見天日,這樣的行為也導致了粉絲現實交際圈子的縮小。另一小部分的粉絲反應,太過於沉迷網絡世界的後果就是迷失自我,這種迷失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病態的追星。
如果他們在一段時間內不能接收到自己偶像的相關資訊就會產生一種非常難受的心理感受。這些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都是一種病態的追星模式,貪小失大。 網友「小花」就曾經在調查中坦言,「我每天在上班路上和下班都要打開微博和貼吧瀏覽偶像的實時動態,並且有時候還要搭上午間休息時間,頻繁的看這些信息,有時候也讓我感到非常疲憊。但是也沒有辦法,因為喜歡總是克制不住。」
營銷過度所導致的社會資源浪費
宣傳和營銷本來就是進行商業活動的必要手段,如果一個綜藝節目利用恰當的宣傳手段再加上高超的營銷策略,將偶像宣傳和獲取利益結合起來,既滿足了粉絲可以直觀看到偶像宣傳熱度的心理,又可以以此盈利,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但是《創造 101》的營銷手段過於強調極端消費,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用各種方式千方百計地鼓動粉絲打開錢包,甚至讓粉絲通過消費來提高偶像的支持率。
這種激烈的角逐模式雖然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營銷方式實際上佔用了大量公共資源。據統計,在綜藝節目開播後的一個小時之內,收視率一路飆升,位居綜藝節目播出量第一。《中國日報》報導中說綜藝節目的播放量累計達到了二十億次,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巨大成功,但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
節目組利用巨大的粉絲基礎和高超的營銷手段取得了收視率的成功,在節目播出結束後,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的熱門話題還在一直持續,粉絲對於偶像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例如在節目中有一期因為晉級賽,節目組拍攝到了楊超越在舞臺上唱歌跑調的失誤,一時間#楊超越划水#這一話題立刻上了熱搜榜,評論人次半小時內上升至 1 萬+,#吳宣儀穿搭#、#徐夢潔新發色#等。
隨著每一期節目的播放,女孩們的悲傷、歡樂、悲傷和外貌變化都是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但在節目播出期間,所有粉絲的喜怒哀樂都被比賽的情勢所牽動,這種運作讓非營養性內容消耗佔用公共資源,這樣的環境下,必然難以產生好的文化節目。
不良社會風氣蔓延
網際網路的最大特徵就是其開放性,人們幾乎不用為自己在各種輿論平臺上的言論負責,這讓粉絲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參與在線平臺上的相互溝通。但是一部分粉絲缺乏自我克制的思維能力,或者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甚至不排除別有用心,導致了他們口無遮攔、惡意中傷他人,甚至成為了謠言的傳播工具。
粉絲群體在網絡平臺上常常形成集體行動,在偶像被抹黑時,粉絲們就會立刻採取行動,無腦反擊,與對方發生口角,並進行人身攻擊。在盲目追星的病態心理驅使下,許多人失去了理性,導致粉絲群體失去秩序。
一些粉絲為了保護他們的偶像將謠言和黑料嫁禍到其他明星身上,這不僅會對個別粉絲產生不好的影響,還會損害粉絲群體的形象,偶像也將受到牽連,受到別家粉絲的攻擊,或者社會輿論的譴責,反反覆覆,惡性循環。
不理智的粉絲消費導致不良的社會風氣,汙染社會環境。比如,因為楊超越在《創造 101》的爭議表現,使別家的粉絲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在微博上掐架,吵得不可開交。在節目播出期間,謠言謊稱楊超越因為不滿公司資源分配問題,在節目上用翻白眼來表示不滿,但實際上只是網友的捕風捉影。
然而聽者有心,這些不實言論經過網絡發酵,變成了粉絲之間互相掐架的群體性事件。最後楊超越的官方不得不出來闢謠,發布聲明。經過調查發現,這是楊超越的黑粉污衊偶像的惡性事件,卻對粉絲群體以及社會秩序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