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行為,越來越與偶像捆綁在一起。過去粉絲追星,最多是個人行為,現在不一樣了。粉絲有了權力,有了幫助明星的實際作用,於是,他們開始轉過頭向明星講條件,提要求。
熱偶上突然掛了一條「張雨綺官宣組」的微博。大家關注到這個熱搜,自然是因為張雨綺。可是這個帳號,卻只是粉絲們自行建立的一個為張雨綺「反黑」的帳號。而這個帳號運營的規則也很魔性,因為張雨綺工作室發了幾張合照的宣傳,於是粉絲們不樂意了。
工作室微博就必須只發個人的照片,這個聲明一出,大家都感受到了「張雨綺官宣組」的憤怒。更是在說出」如不整改,將不再維護此帳號「的威脅後,直接發表了「關站」的言論。可是這個決定,堅持不到1天就又變了。
洋洋灑灑幾百字的道歉聲明,看上去也更像是個正式組織。但是直接要求工作室發什麼不發什麼,這個權利也似乎有點大的離譜。這個站主要是做什麼的呢?
簡而言之,就是控評。為網絡環境一切對張雨綺不利的言論,前往發布大量讚美言論。讓所有對張雨綺不利的評論,變成一片祥和的氣氛。並且每條微博下,都特意寫到了「請勿艾特小雨」。
這看上去就好像做好事不留名的「田螺姑娘」一樣,只要一切被自家明星不利的言論,都會被舉報,或被攻擊。可是,真的對明星有利嗎?
種種不須艾特本人的行為,但最終影響的卻是明星本人。一個幾百個粉絲的帳號,為什麼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同樣有此操作的,還有楊超越的粉絲會。
打著「無償做事,為愛發電「的口號,要求工作室如何做事。一群不求回報的人,但卻處處在要求給予應有的權利。可是這個行為,就連明星本人也是反感的。
明星和工作室之間籤了合約,如何做事自然有白紙黑字的合同約束。可能夠約束粉絲後援會的條條框框在哪裡?沒有,粉絲的愛就是做一切事的理由。可是,打著愛的旗號,更容易傷到最痛的地方。
黑粉是穩定的嗎?一般黑粉中鍵盤俠比較多,說出的言論都是一些沒有邏輯的無差別攻擊。看得多了大家也就自動屏蔽了。可是粉絲呢?如果一個真愛粉打著愛的旗號要求明星的行為,代價卻是更可怕的。因為她們更了解,明星的一切。
一群人的力量,自然是強大的。於是這些以愛之名的人,逼得明星反而不該說話了。
但是張雨綺和楊超越還有一點不同。張雨綺是個演員,成名不是靠數據,而是靠作品。但是楊超越呢?選秀出道靠的是粉絲們一票票投出來的,所以他們也就認為自己有了權力。可現在靠業務能力的藝人,也受到所謂真愛粉的影響。
做數據=商業價值=人氣?
數據和業務能力到底哪一個更重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清楚。那些粉絲們日夜不分的各種打榜,真正有實力的藝人其實不需要。
資本給了粉絲錯覺,讓粉絲認為自己是偶像的創始人。可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的粉絲群體趨於低齡化,這些法律意識淡薄的粉絲一旦形成群體,走向的是一種洗腦式的崇拜,攻擊性很強的組織。
未成年,低齡化粉絲對明星的過度崇拜,很可能會讓明星本人以及低齡化粉絲都受到危害。
最後:
給作品打分、評論是一種權利。喜歡哪一個明星,是個人行為。喜歡哪一部作品,也是一種權利。若是粉絲打著愛的權利剝奪他人評價和打分的權利,那無疑是過線的,不健康的。同樣,用技術手段刷流量、數據造假,換來的也只能是虛假的,縹緲的偶像形象。
希望飯圈有底線,粉絲也要有自控能力。不是以愛之名,就可以去幹涉明星和路人的說話權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