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被粉絲要挾?飯圈文化滲透無孔不入,洗腦式崇拜,你認可嗎?

2020-09-09 兵期領大大

粉絲行為,越來越與偶像捆綁在一起。過去粉絲追星,最多是個人行為,現在不一樣了。粉絲有了權力,有了幫助明星的實際作用,於是,他們開始轉過頭向明星講條件,提要求。



熱偶上突然掛了一條「張雨綺官宣組」的微博。大家關注到這個熱搜,自然是因為張雨綺。可是這個帳號,卻只是粉絲們自行建立的一個為張雨綺「反黑」的帳號。而這個帳號運營的規則也很魔性,因為張雨綺工作室發了幾張合照的宣傳,於是粉絲們不樂意了。

工作室微博就必須只發個人的照片,這個聲明一出,大家都感受到了「張雨綺官宣組」的憤怒。更是在說出」如不整改,將不再維護此帳號「的威脅後,直接發表了「關站」的言論。可是這個決定,堅持不到1天就又變了。

洋洋灑灑幾百字的道歉聲明,看上去也更像是個正式組織。但是直接要求工作室發什麼不發什麼,這個權利也似乎有點大的離譜。這個站主要是做什麼的呢?


簡而言之,就是控評。為網絡環境一切對張雨綺不利的言論,前往發布大量讚美言論。讓所有對張雨綺不利的評論,變成一片祥和的氣氛。並且每條微博下,都特意寫到了「請勿艾特小雨」。


這看上去就好像做好事不留名的「田螺姑娘」一樣,只要一切被自家明星不利的言論,都會被舉報,或被攻擊。可是,真的對明星有利嗎?

種種不須艾特本人的行為,但最終影響的卻是明星本人。一個幾百個粉絲的帳號,為什麼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同樣有此操作的,還有楊超越的粉絲會。


打著「無償做事,為愛發電「的口號,要求工作室如何做事。一群不求回報的人,但卻處處在要求給予應有的權利。可是這個行為,就連明星本人也是反感的。

明星和工作室之間籤了合約,如何做事自然有白紙黑字的合同約束。可能夠約束粉絲後援會的條條框框在哪裡?沒有,粉絲的愛就是做一切事的理由。可是,打著愛的旗號,更容易傷到最痛的地方。


黑粉是穩定的嗎?一般黑粉中鍵盤俠比較多,說出的言論都是一些沒有邏輯的無差別攻擊。看得多了大家也就自動屏蔽了。可是粉絲呢?如果一個真愛粉打著愛的旗號要求明星的行為,代價卻是更可怕的。因為她們更了解,明星的一切。



一群人的力量,自然是強大的。於是這些以愛之名的人,逼得明星反而不該說話了。


但是張雨綺和楊超越還有一點不同。張雨綺是個演員,成名不是靠數據,而是靠作品。但是楊超越呢?選秀出道靠的是粉絲們一票票投出來的,所以他們也就認為自己有了權力。可現在靠業務能力的藝人,也受到所謂真愛粉的影響。

做數據=商業價值=人氣?

數據和業務能力到底哪一個更重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清楚。那些粉絲們日夜不分的各種打榜,真正有實力的藝人其實不需要。


資本給了粉絲錯覺,讓粉絲認為自己是偶像的創始人。可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的粉絲群體趨於低齡化,這些法律意識淡薄的粉絲一旦形成群體,走向的是一種洗腦式的崇拜,攻擊性很強的組織。




未成年,低齡化粉絲對明星的過度崇拜,很可能會讓明星本人以及低齡化粉絲都受到危害。


最後:

給作品打分、評論是一種權利。喜歡哪一個明星,是個人行為。喜歡哪一部作品,也是一種權利。若是粉絲打著愛的權利剝奪他人評價和打分的權利,那無疑是過線的,不健康的。同樣,用技術手段刷流量、數據造假,換來的也只能是虛假的,縹緲的偶像形象。

希望飯圈有底線,粉絲也要有自控能力。不是以愛之名,就可以去幹涉明星和路人的說話權利。

End。

相關焦點

  • 對於「飯圈文化」你是如何看待?人民日報:營造健康的粉絲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文化產業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宋文新在發言中重點提到「飯圈文化」,建議對娛樂界不良風氣進行整頓,希望明星能作為「正能量偶像」對未成年人起到一個導向作用,擔負起引導未成年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責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粉絲群體也就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聲援」自己喜愛的偶像,可就在這幾年這些所謂的「聲援」也已經變了質。
  • 人類偶像崇拜發展簡史:「追星」如何追出「飯圈文化」?
    最近,肖戰粉絲事件讓「飯圈文化」成功出圈,備受關注。而本文就從「飯圈文化」切入,對人類追星歷史進行了一番梳理,拆解偶像流行與粉絲追星之間的因與果。「出圈」的原因,則是AO3、LOFTER、STEAM等大眾平臺,因某明星粉絲集體舉報而陷落,甚至雲盤、豆瓣等公共產品都因在應用商店被粉絲「惡意一星」而受到波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直接影響了許多普通人的正常網絡生活,這也讓「飯圈文化」成功出圈、人人喊打。
  • 整頓「飯圈文化」,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聲
    」「飯圈文化」,不客氣地說,本質上是個近似於傳銷洗腦模式的畸形圈子。因此只要在這些電影和電視劇中,瘋狂加入各種商品的廣告植入,自然就會有那些明星各自忠實的狂熱粉絲們,不假思索地將那些明星廣告和代言的商品,瘋狂買買買,而根本不在乎這些商品對自己有沒有用。——理由很簡單,這些粉絲早已經完全被娛樂資本苦心營造的「飯圈文化」,給自覺不自覺地洗腦了。
  • 奇葩說黃執中剖析飯圈文化,你的宿舍有飯圈女孩嗎?
    他用了PPT來展示自己的三個論點:追星是只崇拜這個明星,而排斥其他所有的人嗎?你認為偶像做的是全部對的嗎?追星是盲目攀比和應援嗎?他這三個觀點提得非常好,指名了追星的正確方向。現在的大學生當中,有不少的飯圈女孩。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一、崇拜與排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偶像和明星吧?能夠被公司包裝成偶像,他的身上一定是有閃光點的。
  • 從「追星」到「飯圈」:人類偶像崇拜發展簡史
    投稿來源:腦極體最近,科技圈、傳媒圈、公關圈、電競圈等都紛紛向飯圈發來賀電,強勢圍觀。「出圈」的原因,則是AO3、LOFTER、STEAM等大眾平臺,因某明星粉絲集體舉報而陷落,甚至雲盤、豆瓣等公共產品都因在應用商店被粉絲「惡意一星」而受到波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直接影響了許多普通人的正常網絡生活,這也讓「飯圈文化」成功出圈、人人喊打。
  • 《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解讀:宗教式追星的狂潮
    近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筆者認為寫得非常好,也希望借這篇文章的觀點為大家探討一下飯圈文化的宗教化狂潮。該文作者在充分研究飯圈文化背景基礎下一陣見血地指出了資本裹持著飯圈粉絲的聲音,瘋狂買熱搜,佔用公共資源,控評降低大眾反對的聲音,而在最近某位明星粉絲自發攻擊其他團體之後引爆了大眾輿論,也將民眾對飯圈文化的不滿宣洩了出來。
  • 飯圈應援文化,是該治治了
    有明星,然後有飯圈。在資本的裹挾下,「飯圈文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粉絲為偶像打榜、控評、氪金……最初的應援行為多集中在電影電視演唱會等藝人作品上,現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線下的各個方面,亂象迭出。事實上,不止是「快樂大本營」,許多明星錄製其他綜藝節目,粉絲都會給節目組送應援禮物。粉絲幫偶像送禮物,畫風越跑越偏。為了讓自家偶像受到所謂「照顧」,互相比誰家的禮物更高檔奢華、更有格調品位。據說,如果禮物少,場面上冷冷清清,那丟的就不只是偶像的排面,還有粉絲的臉面。
  • 時評|何炅收粉絲應援禮「翻車」?飯圈應援文化,是該治治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評論員 陳江有明星,就有飯圈。在資本的裹挾下,「飯圈文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粉絲為偶像打榜、控評、氪金……最初的應援行為多集中在電影電視演唱會等藝人作品上,現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線下的各個方面,亂象迭出,到了是該好好治理的時候了。昨天凌晨三點多,娛樂圈的常青樹、著名主持人何炅在微博上回應「快樂大本營「收粉絲應援禮一事,對誤導粉絲表示抱歉,並承諾以後不再收受任何禮物。
  • 2019,飯圈演化史
    評論區列隊式的表白和讚美,搜尋引擎清一色正面積極的搜索結果,新歌新劇頻頻上榜……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個明星以這樣的姿態出現。他的人品和實力未必出眾,作品也未必受大眾認可,一切更可能是飯圈努力的「工作成果」。飯圈文化如今滲透各行各業,從運動選手、相聲演員到美妝博主,甚至於網紅寵物,都能成為偶像,擁有自己的粉絲站。
  • 深度|「飯圈文化」異化下的社會失格
    近年來,「飯圈」一詞出現,「飯圈文化」隨之興起。那麼,什麼是「飯圈」與「飯圈文化」呢?「粉絲」這個詞我們很熟悉, 但是飯圈為何物?顧名思義, 飯圈就是粉絲的圈子。隨著國內隨著粉絲文化和粉絲工業的不斷發展, 「飯圈」和「粉絲」有了一些明顯的分野。事實上, 現在粉絲這個詞語已經泛化了, 無論你是一部電視劇的迷、足球迷、動漫迷你都可以被稱之為「粉絲」。
  • 「姿正腔媛」面對面|「飯圈文化」看過來
    沒有規矩不成「飯圈」楊麗 崇拜偶像自古有之,只不過今日更甚。從前追某個明星,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追偶像出演的電視劇、電影,基本都是個體行為,並沒有形成圈層概念。近年來,隨著娛樂產業發展,粉絲群體不斷擴大,催生了一個追星新名詞——「飯圈」。 「飯圈」到底是個什麼圈?
  • 飯圈文化真的能完全入侵到說唱圈嗎?絕對不可能
    飯圈是粉絲圈子的簡稱,一般代表某個偶像或者明星的粉絲群體。通常由女孩子組成,他們對自己所喜歡的偶像視為信仰,熱衷於各種明星周邊,活躍於偶像微博評論區,並且容易對自己偶像有矛盾的人網絡挑起戰爭。diss你,這跟飯圈那一套無腦擁護的粉絲文化八竿子不沾邊,怎麼會出現說唱圈逐漸「飯圈化」呢?
  • 飯圈文化真趣味?
    簡單來說,就是粉絲在微博等平臺給偶像做數據,為了證明自己偶像的熱度,為自己支持的愛豆投票甚至極端刷票,用來提升自己支持明星的排名。說到愛豆(idol),肯定就會聯想到一個詞——飯圈。在飯圈裡,為了讓自己喜歡的哥哥保持住排名,粉絲會每天做包含投票、籤到、搜索等14項打投任務。
  • 黃執中用PPT打辯論,指出飯圈文化「三大病症」,真敢說
    本期辯題是「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完全不著家,我該阻攔她嗎?」最引發熱議的,當屬黃執中從「瘋狂應援」角度切入,對部分飯圈文化所存在的「病症」所進行的深入剖析。隨著近年來微博的大範圍普及,以超話、粉絲群等為基本陣地的「應援」行動持續加溫升級,甚而呈現「瘋狂」之態。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像京劇票友一樣痴迷於影視藝術、狂熱崇拜和追逐影視明星的年輕人,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被賦予「追星族」稱謂。他們以影視作品《霍元甲》《上海灘》中的男女主角為偶像,為劉文正、童安格等歌星著迷。他們是娛樂文化的主體,也是海報、大頭貼、文化衫等產品的消費主力。追星族以學生為主,行動帶有自發性、個體化、分散化特點,成為最潮最耀眼的一群人。跨世紀興起的選秀節目,為追星族重置了具有煙火氣的名稱——粉絲。
  • 曾一果|社交媒介環境下「飯圈」文化的自我突破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粉絲雖已結成了具有共同興趣的亞文化社群,但其活動遠離公眾視野,無法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網際網路則讓粉絲們有了更自由、平等和便捷的聚集平臺,粉絲既可在其中圍繞偶像明星結成隱蔽的趣緣群體,也可組成公開的粉絲組織:「網絡為內容共享提供了新平臺,隨著更多了解他們的行為,發現他們的價值,粉絲人群也會大量增加。」
  • 飯圈女孩的心思你別猜, 從這些「暗號」 開始了解飯圈
    因此,為了避免大家像部屋君一樣躺槍,有必要給大家說一說這個越來越流行「飯圈文化」。更何況,飯圈邏輯已深入各個圈層。可以說在這個時代,你可以不懂明星,不懂娛樂市場,但真的不能不懂飯圈。讀懂年輕人,從飯圈開始。
  • 飯圈惡臭只是粉絲的責任嗎?
    在大眾輿論中,飯圈被簡化為:明星追逐流量,粉絲熱衷為偶像製造流量的愚蠢遊戲。但這一切只是明星與粉絲的自我感動嗎? 中國的偶像產業在短時間內經歷迅速擴張,粉絲群體也不斷壯大,所謂的「飯圈文化」被催熟。《通知》提到,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嚴厲打擊誘導未成年人在社交平臺、音視頻平臺的熱搜榜、排行榜、推薦位等重點區域應援打榜、刷量控評、大額消費等行為。大力整治明星話題、熱門帖文的互動評論環節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對立、互撕謾罵、人肉搜索等行為。嚴格清查處置「飯圈」職業黑粉、惡意營銷等違法違規帳號。深入清理宣揚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不良價值觀的信息。
  • 肖戰ao3事件看飯圈:飯圈文化的入侵和發展,每個人都不算無辜
    這股風氣在東方神起出道後迎來高潮,superjunior組合時期達到了巔峰。因為有中國成員韓庚,韓娛在中國的市場被正式打開。其後12年EXO橫空出世,更是於中國成員相繼解約後,誕生了我國的愛豆頂流,「歸國四子」。
  • 「鎮魂CP」飯圈亂鬥,CP文化是真情流露還是粉絲拉郎?
    因CP而紅的兩家粉絲,卻對正主之間的CP深惡痛絕,明明有購買力也有安利能力的CP飯為什麼這麼不招人待見?這還是要先從CP文化說起。儘管網絡上公認日本腐文化圈是CP文化的起源,但在飯圈,最早的CP文化,是日本傑尼斯事務所的美少年組合,以及韓國初世代愛豆團體的超友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