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再爆用戶信息洩漏醜聞!數據時代誰來為我們的隱私保駕護航?

2021-01-12 黑臉科技

9月28日,Facebook(下文簡稱臉書)承認隱私保護出現漏洞,5000萬用戶信息又外洩了!!!消息傳出後,股票應聲下挫2.5%。另外,如果臉書被發現沒有採取適當措施保護用戶數據,那麼這一漏洞就違反了歐盟新的通用數據保護規定,還將面臨16.3億美元的罰款。

黑客:我們可以看到你用臉書登錄的任何帳戶

該攻擊事件曝光的5000萬個帳戶信息中,甚至包含了臉書聯合創始人和營運長的個人信息。黑客可以看到用戶個人資料中朋友及家人的姓名和出生日期,以及私人照片,同時,黑客還可自由訪問臉書用戶們使用其帳戶登錄的其他服務,比如Tinder、Instagram、Spotify和Airbnb等。

臉書表示尚不清楚該攻擊事件的幕後主使,也不知道對方有何用心。

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目前系統已修復,請用戶們放心使用,並且任何人都不需要更改密碼。而我們作為臉書的用戶,真的可以放心嗎?

臉書:事已至此不是我的本意

2006年——「我們真的把這個搞砸了」

2007年——「這次我們做得不好,我為此道歉」

2009年——「我們增加的是你們想要的」

2010年——「我們確實忽略了這一點」

2018年——「這是個大錯誤,是我的錯」

自2004年創辦至今,臉書屢次三番被爆洩露用戶信息。回顧臉書15年的道歉之路,除了一句句「I’m so sorry」,用戶隱私其實一直未得到妥善保護。

美國科技月刊《連線》雜誌評論說,「扎克伯格從未真正理解何為隱私,他認為人們最終會習慣與每個人分享自己的一切,他的商業模式也基於此。」

用戶: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幹嘛

臉書用戶可在應用界面點選「設置」---〉「一般帳號設置」---〉「下載一份你的Facebook 資料副本」,完成後便可瀏覽個人資料檔案庫。

紐時專欄作家布萊恩.陳撰文形容,這個檔案庫仿佛潘朵拉的盒子。即使自認是鮮少發文的「潛水客」,他的電郵地址、電話號碼和全名仍被500家廣告主掌握。臉書還存下他整個電話簿,甚至永久保存過去14年他曾刪除100名臉友的紀錄,包括之前的交往對象。

臉書發言人高提耶解釋: 「你也能隨時刪除你的帳號,但最長可能需要90天,我們伺服器上的備份資料才會刪除完畢。」而這也是臉書頻爆「洩漏門」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時代更迭,網絡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默認為公開狀態,而網站的隱私設置就像迷宮一樣讓用戶難以掌握。各種社交平臺頻繁洩漏個人隱私,作為用戶的我們卻只能被動接受。除了在使用社交平臺時儘量避免主動上傳私密內容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小編認為,打造陽光綠色網絡環境刻不容緩,首先是產品設計需要優化,其次要加強安全建設,最重要的,必須整個行業協同整治,為我們的隱私上鎖!

相關焦點

  • 臉書又出隱私事故 網絡時代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
    原標題:臉書又出隱私事故,網絡時代我們還有個人隱私據報導,昨日(28日)社交平臺Facebook(臉書)表示,該網站今日遭到黑客攻擊,涉及5000萬用戶。由於目前絕大多數的移動端應用,除了用戶首次登錄或主動退出帳戶以外,都不需要重複登錄。而這項便利的功能則是「登錄代碼」。而此次的臉書隱私事故中,黑客可以通過臉書的系統漏洞,盜取用戶的「登錄代碼」,從而接管用戶的帳戶。臉書官方表示目前暫時不清楚此次隱私事故造成的破壞以及用戶隱私的洩露和盜用程度。
  • 在大數據時代,誰在窺探我們的隱私?
    在大數據時代,生活逐漸數位化,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都數位化了,默默地記錄著。這些數字也給了我們隱私無處安放,因為任何可以訪問這些號碼的人都可以通過分析和還原我們生活的所有細節來掌握所有隱私。我們不能遠離這個世界,也不能拒絕大數據時代的便利,當然,我們不能避免將我們的隱私數位化。只有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想窺探隱私的人身上,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避免未經授權進入我們的隱私,或者利用隱私侵犯我們的利益,我們才能在大數據時代得到最恰當的適應。總之,在大數據時代,隱私問題的核心是確定誰在監視我們的隱私,並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
  • 臉書歷險「老大」單刀赴會 醜聞的「鍋」該誰來背?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僅是27萬使用者,還有他們的臉書好友共計5000萬人(最初披露數據,臉書後來更正為8700萬人)的個人信息數據通過這種方式被獲取。該程序開發者——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Aleksandr Kogan隨後將這一龐大的數據信息出售給了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該公司與劍橋大學並無關係)。
  • 外媒:臉書是如何處理共享用戶數據的?
    【手機中國新聞】近日,《紐約時報》曾透露,臉書為手機製造商提供了詳細的用戶數據,因此人們可以在不打開應用程式的情況下使用社交網絡的功能。臉書根據2011年FTC的同意法令與這些公司共享用戶信息,該法令要求社交網絡保護其共享數據的隱私和機密性。
  • 擔憂虛假信息和個人隱私,史蒂芬·金刪除臉書帳號
    擔憂虛假信息和個人隱私,史蒂芬·金刪除臉書帳號 澎湃新聞記者 程千千 編譯 2020-02-06 15:54 來源:澎湃新聞
  • 擔憂虛假信息和個人隱私 史蒂芬·金刪除臉書帳號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 程千千 編譯據多家外媒2月3日報導,美國著名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刪除了他的臉書(Facebook)帳戶,原因是擔心該平臺支持「大量虛假信息」,並未能保護用戶隱私。史蒂芬·金指出,臉書在政治廣告和隱私方面的舉措是他離開的原因。他表示人們可以繼續在推特上關注他。去年,推特宣布將不做政治廣告,這與臉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長久以來,金一直利用推特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最近他又在推特上宣布他對麻薩諸塞州民主黨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的支持。
  • 微博隱私數據洩漏,我買到了自己的手機號!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安全」成為大家日益重視和關心的問題。新浪微博作為國內擁有5億用戶的頭部社交平臺,其平臺的信息數據一旦洩露,上億人的個人隱私和安全將受到威脅。微博數據遭洩漏3月19日上午,一個微博名為「安全_雲舒」的用戶發微博稱,「很多人的手機號碼洩露了,根據微博帳號就能查到手機號……已經有人通過微博洩露查到我的手機號碼,來加我微信了。」據悉,微博用戶「安全_雲舒」實際上是默安科技創始人兼 CTO的魏興國。
  • 臉書數據洩露持續發酵,誰來拯救幻滅的用戶?
    Facebook的用戶數據洩露事件還在持續發酵。而現在看來,最大的問題不僅僅在於觸動用戶的個人信息隱私之後釐清誰是罪惡之源,而是當所有責任落定之後,如何面對那些已經不再抱有幻想的用戶。而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啟發用戶思考如何才能在數字時代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從那些令人上癮的社交媒體中解脫出來。曾經為了享受科技的便利而輕易交付的那些個人信息,現在回看起來,有一點像是那種與魔鬼籤的協議,因為相似的是,我們都在一開始只樂於收穫現時可及的好處,而對之後自己要為這個即刻上癮的科技產品付出的代價知之甚少。
  • 蘋果新隱私功能上線,180萬APP被影響,再不能濫用我們的信息了!
    尤其是當我們打開每一個APP,都要點擊並同意一大堆用戶協議,不然就無法使用時,更加真切的體會到,想要保護個人隱私,是多麼的讓人絕望。「我已閱讀並同意用戶使用協議」,或許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謊言。近日,蘋果為系統添加了一條隱私政策,給APP的數據收集上了一道枷鎖。明確APP收集哪些信息以及用在何處12月15日,蘋果正式宣布,在App Store上線隱私信息功能,要求開發者向用戶提供隱私慣例摘要。
  • 經歷了數據醜聞風暴的臉書:用戶使用率不減反增
    5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Facebook數據洩露事件似乎並沒有給該公司留下太大負面影響。高盛(GoldmanSachs)的一份客戶報告援引ComScore的數據稱,Facebook經受住了最嚴重的風暴,其用戶使用量有所增加。高盛表示,今年4月,Facebook在美國的移動用戶同比增長7%,達到1.886億人。
  • 臉書醜聞接連不斷!被批已淪為矽谷過街老鼠!
    ,估計至少約5000萬名用戶受影響。醜聞爆發後,臉書執行長薩克柏(Mark  Zuckerberg)一句"幸好我們發現了",再令臉書遭到輿論痛批,完全沒有盡力保護用戶的隱私。國家廣播公司(NBC)評論員克蘭莫(Jim  Cramer)直言,失信於人的臉書,已淪為矽谷的過街老鼠,人見人厭。
  • 「臉書洩密門」反思:我們應該警惕誰?
    在大數據時代,用戶如同任由宰割的小羔羊,無論你如何小心,你的生活都可能變成別人的數據;緊跟著,你的數據就變成了別人的生意!4年前,27萬臉書用戶在臉書平臺上下載一款個性分析APP,應用開發者隨後擅自將這些用戶及其臉書好友共8000多萬人的數據賣給了劍橋分析公司。
  • 到底是誰洩露了我們的隱私?
    新增確診患者成都女孩,在活動軌跡被通報後,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照片等個人信息陸續被洩漏,遭到了一些網民關於其私生活和長相的言論攻擊。這給當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此類隱私洩露和人肉事件已發生多起,因為輿論有的丟了工作,有的無法面對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精神異常。
  • 臉書發生數據外洩後:美國用戶的使用情況是怎樣的?
    路透社和全球領先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的聯合民調結果顯示,25%的臉書美國用戶在與英國劍橋分析公司有關的數據外洩醜聞後減少或者拒絕使用該社交網絡服務網站。據調查顯示,約一半(49%)的臉書美國用戶表示他們像以前一樣繼續使用這一社交網絡服務網站,而2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以前更加頻繁地使用臉書。
  • 小米攝像頭驚現Bug,用戶隱私遭洩漏,谷歌迅速禁用!
    個人信息被洩漏,隱私視頻被偷拍的事情時有發生,科技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產生了很多煩惱,近日,小米攝像頭因為隱私洩漏的問題,所有米家智能家居產品被谷歌全部封禁,有人認為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太狠毒了。
  • WhatsApp與臉書共享數據,大量用戶轉向其他加密聊天工具
    據CNBC報導,注重個人隱私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Signal和Telegram的下載量大增,因為用戶擔心facebook旗下WhatsApp的隱私政策會發生變化,紛紛尋找WhatsApp的替代品。根據Sensor Tower的數據,1月6日至1月10日,Signal在蘋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 Store的全球下載量約為750萬次。這是前一周的43倍。這是該應用歷史上最高周甚至月度安裝數。與此同時,根據Apptopia的數據,從1月6日至1月10日,Telegram的全球下載量為560萬次。
  • 陳根:隱私保護之痛下,風口何在?
    文/陳根 隨著雲計算、物聯網與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系統服務中針對用戶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手段不斷成熟。各種基於位置跟蹤、行為偏好記錄所產生的定向服務,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得引發了隱私關注。
  • 臉書將歐洲用戶信息「賣給」美國,或將面臨歐盟國家191億元罰款
    海外網9月10日電美媒報導稱,奧地利隱私權活動家施雷姆斯提起對臉書的投訴,與其他許多公司一樣,臉書正在將施雷姆斯和其他歐洲用戶信息和隱私數據傳輸給美國政府。因此招致其他歐洲國家的強烈譴責和不滿。愛爾蘭的數據監管機構已向臉書(Facebook)下達一項初步命令,要求對方停止將歐盟用戶的相關數據傳輸到美國。9月9日,臉書全球事務和通訊副總裁克萊格 在博客中寫道,愛爾蘭數據保護委員會已經開始調查 f臉書在歐盟和美國的數據流量。
  •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如何將個人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為「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 當今網際網路已滲透至人們工作、學習、生活、購物等各個領域,在使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留下了龐大的數據信息,大數據便應運而生。而在大數據收集、挖掘、應用過程中,必然會帶動理念、模式、技術及應用實踐的創新。網際網路有助於攫取大數據,通過算法就可以發展人工智慧,今後企業發展主線必然是從網際網路到大數據再到人工智慧。
  • 數據淨化可減少功能基因組學帶來的隱私洩漏
    數據淨化可減少功能基因組學帶來的隱私洩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6:20 美國耶魯大學Mark Gerstein小組的最新研究揭示數據淨化可減少功能基因組學帶來的私人信息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