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譯萱,《中國日報》新生代雙語記者。2019年3月推出的兩會系列Vlog《小姐姐兩會初體驗》深受人們喜愛。參與製作的「一帶一路」專題,「新青年 新力量」專題等系列Vlog在各大網絡平臺累計總播放量破億。微博話題#小彭Vlog#閱讀量已超過2300萬。
「Hello! It’s me, Peng.」
簡單輕快的打招呼方式,可愛的娃娃短髮,發音清晰的口語和時不時發出的爽朗笑聲,都是記者彭譯萱的招牌特色。自從《中國日報》的兩會Vlog受到廣泛的傳播和關注後,這個用英語向用戶介紹所見所聞的小姐姐就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
在中國日報的消息推送裡,彭譯萱總是被親切地稱作「小彭」,而那個專屬於她的欄目,則叫「小彭的Vlog」。
無論是報導兩會這樣嚴肅的大事件,還是探索高山海島海軍兵營的日常、採訪時薪20萬的快手網紅許華升,小彭總是能以一種輕鬆活潑的風格,將自己的經歷和他人的故事相結合呈現出來。
作為一個新媒體記者,彭譯萱有自己報導新聞事件的方法。和傳統的政治報導不同,她的兩會系列Vlog展示了一個小記者的工作日常,包括採訪前苦惱「第一次參加兩會報導,怎麼穿才正式又得體?」她用Vlog形式記錄下為了找到採訪對象而苦練跑步、研究地圖的過程,以及成功採訪之後的喜悅和興奮。觀眾就這樣跟著小彭一起,一步一步從一個記者的視角了解了兩會的故事。
通過有趣的形式,讓年輕人關注和了解現在的政治生活,這是彭譯萱製作Vlog的初衷。雖然相比專題片,Vlog包含的信息量比較少,並沒有詳細的闡述,但是小彭感覺它就像一張地圖,它不會讓你看見具體的風景,但能讓你知道那裡或許會有什麼。「如果對Vlog中講的東西有興趣,可以繼續做深入的了解。我只是給他們提供一個路牌。」小彭這樣說道。
隨著「小彭Vlog」的持續推出,彭譯萱也不斷思考著自己在Vlog中的身份——「小彭」這個角色是什麼?她是帶我們去體驗嗎?帶我們去認識人嗎?還是她就是主角?在不同的Vlog中,彭譯萱的角色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像大興機場這種體驗性質的Vlog,主角就是小彭這個人,以她的整個體驗為主線進行下去,但是在建國70周年專題中,『小彭』這種人物類型的角色就不太適合了。」
對於彭譯萱自己而言,做Vlog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摸索、試錯的過程。她始終記得兩會期間採訪的湖南電視臺現任臺長呂煥斌的話:「怎樣能夠持續地做出爆款,就是你要不斷地否定自己。」她也養成了時刻提醒和反問自己的習慣,每做一個系列的時候,都會不停地想是不是需要否定自己,怎樣做才是最好的。
雖然Vlog裡的內容讓觀眾看起來輕鬆又愉快,但小彭也一樣會陷入記者中普遍存在的焦慮,那就是下一個選題該怎麼做。「剛做完上一個選題,下一個選題又開始焦慮。」 好在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的工作氛圍非常好,給記者編輯創作的空間寬鬆、開放,「做起事情來沒有那麼多顧慮。」
彭譯萱第一次做Vlog的時候,沒有預料到它會這麼火。那時她感覺Vlog的時效性不強,在新聞產品當中競爭力沒有那麼高。而她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有人看」,是在她第一個Vlog發出大概三十分鐘後,當時小彭的研究生導師問她:「你現在這個東西傳播量是多少?」
小彭心想,才剛發30分鐘,傳播量不會有多少。但是當她點開一看,卻發現傳播量已經有約100萬了。導師又讓小彭第二天再給她一個數字。「我當時發覺我的導師在關注這件事,然後我就覺得,(這個Vlog)好像還行哦。」
又過了幾天之後,開始有媒體來找小彭採訪。她漸漸發現自己製作的Vlog在網上有很多人點讚和轉發,還有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點評,「當時覺得,噢,好像火了。」
在彭譯萱做了兩會Vlog之後,有越來越多的記者在兩會期間做Vlog,#兩會Vlog#微博話題的閱讀量達到1.5億。按照她的理解,一個東西火了的表現,是有人做了一個東西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最後水漲船高。「時尚的潮流不是你一個人能帶動的,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去打造這個東西,去參與這個東西,才是一個真正的『爆款』。」
當然,創新報導形式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因為使用手機拍攝顯得不太嚴肅,彭譯萱也曾遭到被採訪者的拒絕。在手頭的拍攝設備只有手機的情況下,她就在手機底下加了幾個三腳架,並給手機加了一個套子,讓拍攝的設備看起來更專業一些。受訪者最終同意了拍攝,而最後推出的視頻也得到了受訪者的認可。
這件事讓小彭覺得,有時候自己認為很難的那些事,等到作品出來,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別人也會很快地接納。「你如果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你自己得先踏出第一步。比如剛入行的時候,你可能想改變世界,後來卻發現改變世界挺難的。但是有一天你會發現,當你自己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世界也真的就是改變了。」
雖然現在自己的Vlog已經有了一定知名度,彭譯萱卻不時想著Vlog什麼時候會消失,思考它生命力的極限。「我覺得大家都在力捧一個東西的時候,它的生命力就快結束了。」她覺得,Vlog記錄的終究是個人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是有高度重複性的,這會讓觀眾產生疲勞感。她在工作中最擔心的就是領導說:「你的這個我看過了。」
但是新的東西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舊的東西會馬上消失。不同的報導形式會受到不同人群的喜歡,這跟每個平臺觀眾的調性也有關係。小彭表示,她們接下來的工作方向會針對不同平臺,按照平臺的觀眾的接受方式進行改變。
小彭的每一個Vlog視頻都會有相關的推文,有些視頻中無法呈現出來的事實,文章可以進行補充。記者之間的相互協作讓新媒體作品融合了更多形式,更加完整和立體地呈現故事。
在製作一期有關高山海島海軍的Vlog過程中,小彭和中國日報的文字記者一起去島上採訪。兩人的採訪套路有所區別:小彭使用的是新媒體套路,會問一些切入點很小、貼近生活的問題;另一位記者則會問一些更深刻、抵達人心深處的複雜問題。結果是,兩個人採訪到了不一樣的故事。當傳統文章和Vlog相結合,觀眾就能了解到那些視頻以外的東西。
除了和其他記者的相互協作,小彭在Vlog之路上也得到過很多老記者的幫助。比如在拍軍事主題的時候,有國內負責軍事方面的記者告訴小彭一些建議。採訪姚明的時候,負責體育報導的同事也會告訴小彭一些有用的經驗。前輩們將經驗傳給新人,給了小彭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在受他人影響的同時,彭譯萱也在影響著別人。2019年5月,小彭在「向上的力量——新青年」大型主題演講盛典上發表了自己的演講《一個記者的自白書》,在這次演講中她說:「每影響一個人,都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微博上有很多人給小彭發私信,表示小彭給了他們動力,讓他們想當記者、想學好英語,還有一些人感謝小彭讓他們看到更寬闊的世界。對此,小彭說:「其實我覺得那些給我發私信的人,他們才是我的動力,是他們在給我動力和認可,讓我繼續走下去。要放棄一件事情真的很容易,但是因為有一兩個人覺得挺好的,我就真的有那個動力繼續做下去。」
小彭的Vlog不僅改變著觀看的人,也改變著彭譯萱自己。在開始製作Vlog之後,有越來越多主持晚會一類需要上臺的工作找到她,她也變得越來越從容。她過去從不自拍,現在卻能熟練使用美顏軟體。小彭說,她現在「真的能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特別是有的時候遇到很丟臉的事情,還會覺得還挺好笑的,做人的包袱越來越輕。」
「現在其實每個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發布各種各樣的東西,那你的價值就是你講的故事的價值。我的理解就是,一個人的價值是對別人的價值,是給別人提供看待世界的方式、提供未來更好生活的tips。」在小彭眼裡,做一個有價值的新媒體記者恰恰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在接受新媒體的消息以外,更要用傳統的方式閱讀,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些事情。
小彭Vlog的火爆,是主流媒體積極尋求轉型的一個縮影,也是像彭譯萱這樣不斷探索的記者記錄時代的產物,就像小彭曾經說的那樣:「Vlog形式也許在時代的長軸下,只是曇花一現,但只要我們對創新有永無止境的追求和動力,我們就一定會變成更好的新聞人,做大做強更好的新聞傳播事業。」
採訪:申屠泥
採訪整理:樊慧寧 陳嘉文 李萌 王蕾
國靜文 劉汝成 高雨曦 馮中華 鄭欣蔚
文字:汪慧敏 陳卓睿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楊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