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檔綜藝,內容主要是5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當服務員,你會看嗎?
事實證明,不僅有人看,而且網友評價還極高。《忘不了餐廳》第一期播出後,豆瓣網友們給出了9.5的高分,節目中黃渤甚至成為綠葉觀眾的注意力全放在了可愛的老人身上。在幾乎沒有太多明星效應之下,《忘不了餐廳》還是拿到了一個不錯的開局成績。
▲豆瓣網友對《忘不了餐廳》的評價
「治癒」是大部分觀眾對這一類綜藝最大的感受,同樣是經營類綜藝,《忘不了餐廳》與《中餐廳》還是有較大的不同,節目中加入了「老年痴呆」的元素,迅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不少網友表示,看綜藝的同時想到了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實際上,從《爸爸去哪兒》開始,治癒系綜藝就已經佔據市場的一席之地。用奶爸萌娃擊中萌點,用如畫山水撫慰心靈,用一日三餐描摹生活,因為不同的人們需要心靈棲息,所以這類綜藝一直合理存在。
而在探索過旅遊、開店、談戀愛等多個領域之後,發展到今天的治癒系綜藝,在題材上已經打通了全年齡段。
從《爸爸去哪兒》到《忘不了餐廳》
治癒系綜藝打通年齡段
「你拼命發芽,我白了頭髮」,2013年湖南衛視一檔走心之作《爸爸去哪兒》讓所有人體驗了一把「又在騙我生孩子」。
《爸爸去哪兒》將治癒元素「萌娃囧爸」發揮到位,對於這個「笑著笑著就哭了」的綜藝,觀眾們的注意點早已不是「明星有沒有趣」、「遊戲好不好玩」,而更像參加了一堂是給所有的觀眾開辦的「教育學習課」。
節目能真正感染到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讓觀眾開始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可以說這檔綜藝發揮了它最大的價值。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劇照
實際上,《爸爸去哪兒》所開闢的萌娃市場只是「治癒系綜藝」的實驗期,可以看到,雖然節目已經抓住了「萌娃囧爸」的治癒點,但節目整體還是沒有脫離快綜藝的大思路,節目中存在較多環節和遊戲設置,往往強調的是放大戲劇衝突。
2107年,重振治癒系綜藝之風的是一批慢綜藝:《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這些綜藝殊途同歸:不打造矛盾,不強調速度,「慢下來,去生活」成為了這類綜藝的靈魂。
▲《嚮往的生活》第二季劇照
日益常態化的社會焦慮催熟了電視螢屏上的慢綜藝,而這類「治癒系」綜藝也變得高級一些,不再單一關注「萌物」,而是聚焦被工業化的都市生活綁架的年輕群體,試圖迎合在焦慮中的人們對慢生活的強烈渴望。「從明天起,餵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為觀眾製造了一種從「外賣、加班」的現實生活中逃離,貼近理想生活的假象。
雖然對於這些慢綜藝來說,還存在工業化高效的製作與「慢下來」的節目理念矛盾的問題,但《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的出現,也讓治癒系綜藝開始將視線更多地轉移到中青年群體。
▲黃渤與老人們比出「忘不了」愛心姿勢
2019年開始,隨著慢綜藝題材不斷被搶奪,新的群體開始出現在螢屏中。《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兒們的男朋友》等綜藝開啟「她」綜藝時代,《少年可期》、《我們的師父》關注「高齡」藝人,而近期播出的《忘不了餐廳》則請到了5位認知障礙老人。
至此,治癒系綜藝已經在題材上打通了主要的年齡段,那麼未來增量在哪裡?
了解治癒系綜藝,就一定要了解一位韓國綜藝導演——羅英錫羅PD。作為「養活TVN綜藝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中國慢綜藝的「領路人」。而作為高產綜藝導演,「羅PD之手,必出精品」實際上是有跡可循。
▲韓國著名導演羅英錫
在遵循「5%創新理論」之下,羅英錫與團隊脫離閉門造車,廣泛的從生活中尋找有趣、有吸引力的創新點。對於羅PD來說,萬物皆可為節目,而每一檔節目,都要有新的突破。花樣系列、《三時三餐》、《新西遊記》、《新婚日記》、《尹食堂》、《姜食堂》,每一檔綜藝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的魅力。
對於中國目前的慢綜藝現狀,大有「抱著一種成功題材發揮效用致死」之勢,經營類綜藝火了一檔就製作一打,《嚮往的生活》播出三季,《哈哈農夫》、《野生廚房》就像它的同胎兄弟。治癒綜藝不敢邁出創新的一步,每次變化都是淺嘗輒止,這也是《忘不了餐廳》大膽請來老年人,能夠吸引人的條件之一。
實際上,治癒綜藝並不像大部分網綜一樣可以無限制探索小眾領域,如果不能與觀眾產生聯繫,就會落得「閉門造車」的下場。
2017年浙江衛視推出了一檔《漂亮的房子》,吳彥祖、馮德倫、唐藝昕等明星加盟,一樣是帥哥美女幹粗活,可惜一方面「造房子」主題有些冷門,另一方面節目製作實在不達標,讓浙江衛視的「慢綜藝之夢」就此破滅。
▲《漂亮的房子》劇照
其實慢綜藝無需過度追求出奇制勝,就如同《忘不了餐廳》關注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年邁長者,真正吸引人的小題材就藏在生活中,用生活化的視角挖掘盲點群體,往往會有意外收穫。
慢綜藝之所以還是一個富礦領域,也是因為還有大量有價值的內容沒有被挖掘。治癒系綜藝追求的成功,絕不應該是以「拿來主義」為基礎,再拍幾部《嚮往的生活》或是《中餐廳》。
觀眾更希望製作方能打開思路的口子,而不是每當出現一部質量尚佳的慢綜藝,就去疑神疑鬼地尋找它的「母版」。
「所有的狀況都由藝人自己去選擇,我們採用24小時全程無幹擾的拍攝方式,記錄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細節。」
像是刻意迴避「綜藝劇本」問題,《親愛的客棧》總導演陳歆宇急不可待地向觀眾表明了這檔綜藝的「純天然性」。
▲《親愛的客棧》第一季劇照
實際上,「劇本化」是一個被過度汙名化的詞,對於綜藝,尤其對於慢綜藝,過度地放任自流只會導致「流水帳記錄」的滋生。劇本痕跡明顯消磨的是觀眾的好感,而零價值內容消耗的是觀眾的耐性,在對綜藝產生的傷害上,二者實際上是等價的。
「沒有任何人敢毫無準備帶著百人以上團隊去戶外拍攝」,羅英錫面對慢綜藝遵循50:50法則:50%靠策劃,50%靠運氣。「這裡並不是完全靠運氣錄製節目,是讓它順其自然的產生亮點」。
而在流水帳的反面,是過於緊張的「表演生活」。
《嚮往的生活》第一季時,該問題較為突出,為了滿足客人的要求,何炅劉憲華等人需要花大量力氣掰玉米,做農活。多少根玉米等於一瓶可樂,多少根玉米一瓶啤酒,而在《親愛的客棧》中,也出現了嘉賓需要在半天時間裡整理環境以及制定運營策略。
這種無形中設定了任務與對抗,又要求嘉賓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帶給觀眾的節目感要大於生活感。
實際上,治癒系綜藝需要做的只有塑造「真實感」。羅英錫在近日帶來的新綜藝《咖啡之友》中,明星們需要做的就是真實地去經營一家咖啡店。
節目中,演員柳演錫和孫俊浩一起去向著名廚師請教廚藝,一絲不苟記下菜譜和注意事項,認真學習黑豬番茄燉菜和法式吐司的做法;孫俊浩跟著廚師學做麵包烘焙,甚至去考了咖啡師資格證。觀眾可以感受到每一個明星為之付出的真實努力。
▲《咖啡之友》店內主打的兩道菜
真實是有力量的,對比國內的部分綜藝,懸浮的經營只會讓搭建在它之上的種種感慨顯得空洞而滑稽。
用細節堆砌感動的基礎,是情感來源的真實性。國內治癒系綜藝的天花板還遠未達到,從各個角度上來說,當下的成功可喜可賀,但未來前景已經很大,階段性的成長應該帶來的是更深遠地,對未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