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年卡的記憶
文|周紀合
每當元旦、春節到來之際,來自四面八方、形式各異的賀年卡,帶著溫馨的問候和美好的祝福,向雪片似的飛向遠方的親朋好友,成為節日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天,當我在整理書櫃時,有幾張陳舊的賀年卡映入眼帘。一張是來自《渭南日報》的編輯、記者寄來的,上面有慶賀節日的大紅燈籠,有祝福新年快樂的話語;一張是來自《陝西農村報》的,圖案有冬日裡昂首傲放的梅花,點綴在冰天雪地中。鴻雁傳福,吉祥無意。每當我收到來自遠方的賀年卡,心中便產生出一種深深的親切感。這些賀年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增強大家在工作中的感情、友情,又對我在新聞宣傳寫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鞭策激勵作用。正是有了這些賀年卡的交流,讓我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不畏艱難,事業有成。
在我的記憶中,用賀年卡祝福新年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因為那時候網際網路、手機等現代科技運用還沒有普及,大部分人只能通過郵寄賀年卡的形式,來祝福對方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記得我第一次到郵局買賀年卡,是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郵局的櫃檯前,我看到有價值10元左右,像一本薄書的賀年卡;有5元左右的精緻賀年卡;有價值2元左右的簡易賀年卡……面對這些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賀年卡,工作人員給我推薦:最好把10元左右的賀年卡購買上,顯得既敬事大方又珍貴體面。我撫摸著那一張張精美圖案的賀年卡,左思右想,愛不釋手。因為那時每月只有幾十元的工資,來時腰包裡只裝著十幾元,要買十多張精緻的賀年卡,顯得有點囊中羞澀,力不從心。我只好尷尬地一笑,讓工作人員把那種物美價廉的賀年卡拿出來,抱著「禮輕人意重」的心態,買了十幾張,經認真填寫新年祝福的話語後,投入郵箱,郵寄給一年來關心支持我在新聞宣傳工作中的編輯、記者和親朋好友,略表自己一點新年祝福。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電腦、手機等科技的快速發展,賀年卡祝福新年的形式逐漸被網絡、彩信、簡訊所取代。但我對賀年卡還是一往情深,難以忘懷。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縣功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