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瓦資產,一家非常「真實」的專業私募——在5178大頂的前2個月第一個產品落地了,頂著指數的巨幅回調,僅憑4年時間就從4360萬做到30億的私募傳奇(其中9億來自於盈利)。17年憑藉精準介入多倍漲幅的內房股勇奪當年的私募收益冠軍。而這一切的契機起源於創始人梁宏的3年「水貼」。
希瓦資產創始人梁宏的經歷是傳奇的。非常有幸,證券之星能夠在私募證券15年行業大咖專訪的環節邀請到梁宏先生,分享他的精彩經歷以及對市場的最新見解。
本文精彩觀點包括但不限於:
1,港股目前存在大機會。
2,片面以PEG的角度30倍市盈率對應30%的增速不合理。有的公司30倍PE只有20%的增速也沒事,有些公司增速有50%也只能給十幾倍的PE。
3,好公司要不要擇時賣出?基於一個原則。
4,如何識別17年某隻內房股從7漲到40的近6倍機會。
5,下一階段的二級市場機會在哪?一個板塊有潛在50%的空間。
正文:
真實不偽裝的梁宏,全憑業績
在詳細溝通交流之後,我們覺得有個關鍵詞很適合梁宏,那就是「真實」,梁宏的「真實」體現在他的不偽裝。
愛好不偽裝:據梁宏解釋,希瓦資產名稱來源於著名電子競技遊戲DOTA。希瓦的守護是遊戲中一件智力英雄的防裝。防裝和智力英雄分別代表著公司嚴風控、控回撤以及靠腦子戰勝市場而非蠻力的策略思路。DOTA是梁宏所喜愛的一款策略競技遊戲,梁宏透露,現在已經成為了只看比賽視頻的「雲」玩家,但他絲毫不介意將遊戲裡面的一些美好的裝備和英雄來命名希瓦資產的產品。把自己的愛好作為「彩蛋」和熱愛的事業放在一起,可見梁宏的真性情。
觀點不偽裝:通常,專業的投資人不願意將自己的最新觀點分享給別人,除了怕日後證偽之外,還擔心被分享了機會。但梁宏顯然不在此列,從2012年開始梁宏便在知名股票社區上分享他自己的投資心得,一分享便是3年,幾乎每天都會和網上投資者們分享一些觀點鮮明的最新深度研究,碰到觀點不同的也會展開辯論,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粉絲。這段經歷最終成為了梁宏事業開啟的契機,在2015年的牛市末期,依靠自有資金和20個核心粉絲,梁宏發行了希瓦資產的第一隻產品。
梁宏的觀點不偽裝還體現在不為過往的決策進行修飾,對就是對,錯了就認錯。典型的案例就是樂視網戰役上。梁宏曾經也看好樂視網,並持有賺了好幾倍,但在樂視網出事之前,梁宏判斷其出現風險,財務槓桿過高,於是在下跌之前的高位全部拋出。當時也有不少人質疑,但我們事後來看,這種及時糾錯的決定是明智的。
信用是金融的本質之一,一個真實不偽裝的人才能擁有良好的信用,一個更透明化的私募行業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梁宏的成功正是擊中了金融的核心問題,但僅憑這點顯然還不夠,還必須要有過硬的實力。而在金融行業,最硬的實力就是收益率。
2年半100萬做到1000多萬,贏得職業投資車票
不少投資者都會在網上輸出自己的見解,但成功者鳳毛麟角,為何梁宏成功了?這是過硬的實力使然,2013年到2015年的2年半時間裡,梁宏憑藉自有資金從100萬做到1000多萬這一規模,並且把自己的觀點都分享出來,早期粉絲有幸見證了這一過程。
回顧梁宏的職業人生,其實比較偏門,2001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先後從事過財務軟體諮詢、美股交易員等工作。但相比別的從大型公募和券商轉型的明星基金經理少了太多的業內資源。如果沒有這樣漂亮的收益率,也許就趕不上牛市發行產品的班車了。這是梁宏第一次憑藉實力將命運抓到了自己的手中。
精準對衝,大熊市淨值創新高
2015年年初梁宏發了第一隻產品。業內都知道,產品好發的時候不好做,好做的時候不好發。4000點入市,2個月後牛轉熊,梁宏一方面不想平倉自己手中的優質公司股票,另一方面有感受到了系統性風險的威脅,他選擇了對衝,將命運再次掌控在自己的手裡,而同時期成立的私募不少都慘遭清盤。
在和我們聊起這段經歷時,梁宏回憶當時希瓦資產通過兩個原因成功判斷大盤築頂,並利用對衝工具躲過。原因1:「大盤整體估值偏高,大部分股票非常貴,尤其是小票動則100倍的PE」;原因2:「當時場內產外的槓桿都用得非常高,場內的券商融資早上10點左右就融不到了,場外1:10的配資也屢見不鮮,短期技術面也到頂了」。
之後大盤從5000點跌至3300跌了34%,由於產品啟用了對衝工具和日內T+0增強策略,產品僅回撤3%。隨後,指數劇烈下跌結束,梁宏平掉了對衝倉位,產品跟隨大盤反彈一路從1.1做到了1.38。如此躲過了第一波下跌之後,梁宏耐心的等待盤整,梁宏稱此時究竟是回調還是熊市,當時還是要觀察的,但隨著指數的進一步破位,梁宏確認此處風險依舊很大,4000點附近再次採用對衝策略,大盤一路跌至2850時,其產品僅回撤5.7%。隨後指數反彈至年底的3600附近,而梁宏的首隻產品淨值也反彈到了1.6。
這也是梁宏投資時為數不多的幾次宏觀擇時。梁宏基於基本面選股,偏好成長能力高並且上下遊議價能力強的優秀公司。對於能夠不斷長期增長的優秀公司,實際上任何時候賣都可惜。基本面投資流派其實對於「好公司要不要賣」這個問題一直就有分歧。梁宏給出的答案是基本面投資賣出擇時基於這樣一個原則:15年5000點指數整體宏觀估值過高、資金壓力大的時候,我有很大的把握判斷會下跌,才會選擇做對衝擇時,但如果是18年3000點以下整體估值不高,又無法判斷下跌概率的時候,不會選擇做出賣出擇時的決策。
17年重倉押注多倍漲幅內房股
希瓦資產在2017年的時候抓住了一波內房股多倍漲幅的機會,該股是希瓦資產的成名之作。放在今天回頭去看,會很驚訝地發現,市場對地產股的偏見是非常傲慢的,傲慢到無視了「股票的價值由未來現金流決定」這一基本定理。
按照梁宏本人說法是:「17年的時候有些內房股他本身一個月的銷售額,跟它市值都一樣,市銷率在0.18,然後前瞻的PE也就1,這就是說兩三年後一年賺的錢就和當時的市值相當。」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但當時就是有各種各樣的擔心:比如擔心槓桿率那麼高,會不會資金鍊斷裂?會不會被一些海外的一些機構做空?長遠發展是否開始衰退?
對於這些風險,梁宏的看法是:
「最大邏輯是,按照預測企業後面賺到的利潤很容易將前面付出的成本全部賺回來。企業只要撐過1年即可」。而且其實現在大型房地產公司都活得很好,沒什麼死掉的。你哪怕出了點問題,都可以賣項目。大型房企手中的項目多,土地這類硬資產不缺下家。所以市場高估了地產企業的風險。」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當時該內房股17年年初的市值是200多億,當年的營收是658億,而17年歸屬於該股的權益合約銷售金額達到了2680.8億元。這兩千多億的銷售金額的確定性是很大的,這顯然不合理。所以我們看到該股從年初的7港元附近一路漲至年末40港元高點,翻了近6倍。
梁宏對於地產行業的理解是深入的,尤其是對安全性問題的理解很超前。比如今年他就分享過一個成功的低風險投資機會。今年新城控股(前)董事長暴個人黑天鵝事件,股價連續跌停,梁宏看上了同樣跟隨暴跌的新城債券,梁宏分析實際上以公司的項目數量,隨便賣幾個就度過難關了,債券違約的概率極低,所以新城債從103跌到78的時候,希瓦資產介入了,現在從78回升到99,還沒算上債券的利息收益,26%已經漲回來了,這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同時梁宏也指出:新城控股的股票比債券就沒那麼划算了,由於本次事件影響,很明顯放緩了拿地的速度,這對未來的業績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梁宏2017年重倉押注內房股,全年以翻倍的業績獲得了17年的私募收益冠軍,這背後是梁宏對於地產股基本面的充分把握。
不以回撤作為目標,但非常重視投資人利益
梁宏心中最成功的投資和我們想像中的不同,大部分人會以為是17年內房股,但其實是2018年熊市中新發不久的一個產品,該產品曾因市場超跌衝擊,回撤到了接近0.8的清盤線附近。梁宏在遵循風控規則減倉後,從僅動用1成倉位開始,把一個瀕臨清盤的產品做回了1.2的淨值,繼續保持了零清盤的記錄。
梁宏回憶,18年的時候基於宏觀基本面整體估值水平判斷大盤下方的空間不大,所以並沒有做對衝,沒想到國際衝突繼續發酵。對於失策,梁宏毫不偽裝,他承認這種下跌把握不住。但是從基本面來看,對於好公司每一次超跌都是建倉的好時機,按照邏輯來看,你如果要吃到後面的大頭利潤,建倉的時候就不能太在意回撤。所以希瓦不以回撤為目標是為了更大的利潤機會。
但希瓦資產同樣是非常重視風險控制和投資人利益的,這不矛盾。從梁宏講述18年瀕臨清盤的產品處置上可見一斑。「去年十月國慶以後,啪,一個跳空低開,大盤一下子2500都破掉了,一個新發的產品淨值跌到0.8263,倉位被限制得很嚴重,多頭倉位只能10%。一般對於這類情況業內有兩種處置方式,一種是不管就讓他清盤,還有一種是倉位一清丟點理財過去,然後淨值就直接走平,永遠上不去了。但我一定要把淨值做回去。」
當年梁宏將90%的的精力全部放在這個產品上,採取了一系列的穩健的低風險投資方式,在低倉位的情況下將淨值做到了1.2。手段包括:日內T+0、低風險債券投資、期權套利等可以保底的策略。慢慢的淨值摸到了0.85。
「摸到0.85後,微加了一點點倉,後來到0.9,我把他加回三成倉,後來到1以上我才半倉,所以淨值回來比別人慢很多。」
不難發現,相比隨時滿倉的個人投資者,私募的風控結構是限制更多的。淨值從0.82到0.9,對於個人投資者只要9%的收益,但是風控倉位限制下就要80-90%的收益。淨值從0.9到1同理也要多花三倍的努力。如果清盤線之前倉位可以放開,顯然現在的收益會非常靚麗。不過為了保護投資人,這是應有的負重。而且當淨值積累得比較高的時候,這類限制就少很多了。
一個優秀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應該足夠重視投資人的利益,在這件事上,梁宏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一張足以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一方面保住了客戶的利益,同時也避免了「去年私募冠軍慘遭清盤」的這類標題黨新聞出現。
投資乾貨分享: 選擇高位白馬還是二線藍籌?
證券之星:市場目前對於繼續選擇確定性強的高增速行業龍頭,還是說退而求其次,選擇一些二線藍籌存在分歧,您怎麼看?
梁宏:「我覺得不能籠統一概而論,還是看具體公司,你選擇好的公司長期去做的話,只要是公司的核心基本面、核心競爭力,或者這個行業沒有受本質影響,那就沒問題,中間的一些有增速快、有增速慢的波動無所謂。
你像我現在最近買港股,恆指跌的越多,我越願意去買。什麼東西導致它的下跌?僅僅是短期消息面面和情緒面的東西,一些公司的業務在內地,本身那裡就只是個掛牌地,按照憲法第13條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你完全不用擔心這些事。
而且市場上經常說高位白馬是機構抱團的產物,我從來不認為這是抱團,就是機構自然的一個選擇。好的公司30倍PE我們可以允許他增速在20%左右,但你一個供應鏈的公司,沒有自己的護城河,毛利率和營收全依賴大客戶臉色,哪怕你有50%的增速,也只能給20倍的PE。因為訂單、毛利率發生改變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地產和K12教育板塊接下來或許還有機會
證券之星:能否和讀者透露一下,未來一段時間您看好哪些板塊機會呢?
梁宏:「一個是地產,因為便宜,業績增速還在。其實之前看地產的邏輯,放在現在還是適用的。只是當時前瞻PE是1,現在前瞻PE是3。
二是教育,因為像K12的教育,以前市盈率都四十幾倍的市盈率。去年《民促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後,從四十幾倍市盈率殺到10來倍市盈率,現在大概回到將近20倍市盈率,但它業績增速還是比市盈率要高的,而且這個行業確定性非常強,周期教育、醫療這些行業都是無周期的,現金流非常好,無周期這種行業天然是高估值的。
在分析這些政策之後,我自己認為真正能落實的一個利空政策,就是K12教育、K9教育不能併購,只能自薦,會稍微影響那麼一點發展增速。所以,那些政策只要一落地,沒那麼糟糕,股價能夠馬上暴漲50%,哪怕政策一直遲遲不落地,我現在就靠現在的估值吃業績增長,每年二三十個點一直增長,長期持有也不虧。落地如果沒那麼差,從20市盈率達到30市盈率是沒問題的。」
中國家庭資產的股權配置僅9%,還有大空間
證券之星:現在私募證券已經運行了15個年頭,頭部私募募資容易,新私募要突圍非常依賴短期靚麗的淨值曲線。對於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強者能否恆強,新兵如何突圍?
梁宏:「你說的這個現象,我是這樣感覺的,這行業總得來說還是看業績,如果你長期業績好不會被埋沒。
像我這種是非機構出身的,本身天然這種渠道方面是有劣勢的。不像公募背景出來的人,自帶光環。非機構背景的如果業績只是還行,你就發展得很慢,你這還行的業績放在一個有光環的人身上,他就能做起來。
但我從15年4月底到現在做了4年半多時間,也有不少淨值到了4和3。根據淨值曲線,如果客戶只持有一年,可能會虧損,但持有2年以上的就沒有虧損了。我們不少客戶都是直銷來的。後面幫他們賺了錢,他們會追加、會介紹朋友,然後其他人看我的歷史業績不錯後,他們也會來買。 通過紮實的業績這麼做起來的。
也許確實會有幾家明星機構和基金經理特別耀眼,但它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以後,他業績肯定會或多或少受影響。當規模達到100億之後收益率都或多或少被稀釋。而且私募策略五花八門,他會滿足不同的需求,你們所說的問題也不會那麼絕對。
長遠來看私募行業還是朝陽行業,整個股市,我認為未來的空間還很大。中國家庭財產配置的話,大頭是房產,50%以上的佔比,其次30%左右是儲蓄理財類,只有9%在股權。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速從高速往中轉變了,投資機會沒那麼多了,融資需求也沒那麼旺盛了,所以錢就不會那麼貴了,你看國外都低利率甚至負利率都有,所以中國長期資金成本肯定是不斷往下走的,而以往的一些銀行理財的資金池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理財難以將收益維持在高位。那麼,這些財富能去哪裡?我覺得更多的應該往股市去。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稅收本質都是靠企業創造出來的。以前發展快的時候大家實業投資、買買房產都能賺錢,現在增速放緩,錢都聚集到那些勝出的龍頭企業去了。股市更加適合做一個蓄水池的工作,9個百分點肯定過低了。而且不管中國也好,全球也罷,財富金字塔頂端的人,他持有的財富形式,都是優質公司的股票。其次從去散戶化的角度來看,由於外資的持股比例正在放開,未來隨著外資的逐漸進入,機構佔比會越來越多,無論公募還是私募,未來的盤子肯定會增加。所以無論是私募行業還是股權市場,總體來說長期肯定越來越好。
寄語:
我是希瓦資產的梁宏,非常高興能參加證券之星「私募證券15年」的系列活動。15年來中國私募證券行業的發展令人矚目,希瓦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未來私募證券行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希瓦雖然在過去15年經歷不多,但希望在未來能夠為行業的發展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證券之星本次舉辦「私募證券15年」活動非常有意義。祝願證券之星「私募證券15年」系列活動舉辦成功,並能在未來舉辦更多有意義、有影響力的行業盛會,促進私募證券行業更加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