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又翻到一篇小丑希斯萊傑的文章,作者詳細寫了希斯萊傑的生平和電影作品,從《斷背山》到《蝙蝠俠:黑暗騎士》,這位偉大的演員還沒能親手捧回自己的奧斯卡最佳男配獎盃,甚至還沒等到《黑暗騎士》的上映就隨著藥物的折磨去了天堂。
細數華語影壇,演員能將角色分析得如此透徹的並不多。小丑所表現的混沌惡以及理智的癲狂讓我們著迷,如果讓華語男演員出現小丑這個角色,那麼你覺得誰更適合呢?
VOL.吳鎮宇
最近一次在銀幕上看到吳鎮宇是《妖鈴鈴》,這部電影就不談了,根本就不是他的人設。回看吳鎮宇的早年電影,《古惑仔之人江湖》裡的靚坤我們看到一個神級兮兮又舉止古怪的形象。
而在《逆我者死》裡面就是一個近乎瘋狂的角色,是一個崇尚自由的人被各種制度逼迫出來的喪失理智,但就是這樣一個危險人物依然保持著它的魅力。
VOL.馮遠徵
對馮遠徵印象深刻的應當是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馮遠徵在裡面是一個喜歡家暴的角色,隨後又演變成了殺人犯。
這樣一個人是病態存在,但每一個可恨之人都有可憐之處,從小沒有依靠卻要承擔那個年紀不該有的責任,外表正直內心險惡,兩者結合起來就成就了電影裡讓人害怕的安嘉和。
VOL.張國榮
我想哥哥會是飾演小丑這個角色的最適合人選。導演陳凱歌回憶起當時拍《霸王別姬》,多少次擔心自己的鏡頭跟不上哥哥的表演,不瘋魔不成活,哥哥的程蝶衣也是一個入戲太深的例子,很多場要求哭戲的鏡頭,鏡頭之後哥哥還要哭很久。
再看《春光乍洩》裡的何寶榮,住在黎耀輝家的那段時間,抽菸的頹廢迷離與分別時的無以言表讓人心疼。
哥哥和希斯萊傑都用相近的方法選擇了自己的歸處,很多時候入戲太深就會讓人忘掉生死。
甚至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顧生死的時候,但正因為真真切切發生了一些事,讓我們對生命存在的意義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許拋開肉體的生死才能更接近升華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