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傷寒誦讀》,每周兩期,持續更新了一年,很多書友陪伴了我們一年,感謝你們的堅持。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
(三十二)脈弦為水,咳而脈弦,知為水飲漬入肺也。十棗湯逐水氣自大小便去,水去則肺寧而咳愈。按:許仁則論飲氣咳者,由所飲之物停滯在胸,水氣上衝,肺得此氣便成咳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其狀不限四時晝夜,遇諸動嗽物即劇,乃至雙眼突出,氣如欲斷。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飲涎沫無限,上氣喘急肩息,每旦眼腫,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證也。著有幹棗三味丸方亦佳。大棗六十枚,葶藶一斤,杏仁一升,合搗作丸,桑白皮飲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為度。
(三十三)胸中支飲擾亂清道,趙氏所謂動肺則咳,動心則煩,搏擊陽氣則痛者是也。其甚者榮衛遏絕,神氣乃亡,為卒死矣,否則延久不愈,至一百日或一歲,則猶有可治,為其邪差緩而正得持也。然以經久不去之病,而仍與十棗攻擊之藥者,豈非以支飲不去,則其咳煩胸痛,必無止期。與其事敵以苟安,不如悉力一決之,猶或可圖耶,然亦危矣。
(三十四)久咳數歲不已者,支飲漬肺而咳,飲久不已,則咳久不愈也。咳久者其氣必虛,而脈反實大數,則其邪猶盛,以猶盛之邪,而臨已虛之氣,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脈虛者,正氣固虛,而飲氣亦衰,故可治。然飲雖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陽之氣,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為支飲所致,去其飲則病自愈,故曰治屬飲家。
(三十五)中脘以下曰腹,腹滿自不得責上焦,口舌在上,上焦無病,何以乾燥,則知腹滿為大腸病,口舌乾燥乃水氣傷陰,大腸主津液,陰傷而津液不得上達,口舌乃乾燥矣,故曰:此腸間有水氣。藥用防己,不言木,漢防己也,腸間為下焦,下焦,血主之,漢防瀉血中溼熱,而利大腸之氣;椒目,椒之核也,椒性善下,而核尤能利水,葶藶瀉氣閉而逐水;大黃洩血閉而下熱,故主之。若口中有津液,是大腸之陰不為飲傷,故陰津不亡。而胃家之津反為壅熱所耗,故渴,乃熱在胃,為實邪,故加芒硝急下之,以救胃耳。渴不應有津液,今津多而反渴,故知胃有實熱也。先服一小丸起,尤巧,所謂峻藥緩用也。
(三十六)倚息,倚幾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肺居上焦而司呼吸,外寒內飲,壅閉肺氣,則咳逆上氣,甚則但坐不得臥也。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半夏消內積之飲,細辛、乾薑治其咳滿,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使入飲去邪也。
(三十七)服青龍湯已,設其人下實不虛,則邪解而病除;若虛則麻黃、細辛辛甘溫散之品,雖能發越外邪,亦易動人衝氣。衝氣,衝脈之氣也。衝脈起於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多唾口燥,氣衝胸咽,面熱如醉,皆衝氣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痺者,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也。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衝氣不歸,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衝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拓展學習:
宋柏杉:什麼樣的病好治,什麼樣的病是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