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是國產劇裡設定很新穎的一部劇。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加兩個各司其職的爸爸,讓人一看就覺得「呦,有故事!」
其實這部劇也可以改名叫「媽媽,再愛我一次」或者「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小人兒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長大。
小哥賀子秋就不用說了,直接是被媽媽遺棄在外婆家。如果不出意外,他的成長軌跡就是和國內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一樣,跟著老人長大,在農田和學校之間奔走,混完小學初中,就出去打工養活自己。幸而他的人生中出現了一個老好人的李海潮,願意收留這個管自己叫爸、僅有幾面之緣的孩子。
媽媽為什麼要遺棄我?在他的童年裡肯定是一次次的追問自己。
也許是幹活太少?也許是吃得太多?當每一次心裡提出這些可能性後,他都會小心翼翼的避免同樣事情再次發生。劇裡一次又一次的出現他搶著幹活、讓著李尖尖的情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加上身邊還有親人、街坊不斷地直接或間接提醒他:你有可能會再次被拋棄。於是,恐懼的心情和勤勞的行為不斷循環。
凌霄背負的則是妹妹的生命之重。當母親嘶吼「是你害死妹妹的」,他的傷口就再也無法癒合,想起一次就撕裂一次。她的母親當然是在為自己的不負責任開脫,怪丈夫,甚至怪兒子,怪所有人,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解脫出來。但小孩子怎麼會知道母親這樣自私的心思,他只能在心裡默默背起了十字架。
母親可以選擇一走了之,遠離一切與回憶相關的人和物,而凌霄因為給自己了原罪,少年的世界其實一直是粉碎的。以他的心智成熟,完全明白當母親癱瘓後他即使果斷離開,也沒人能指責他,可一直放不下的自責卻讓他堅定的選擇到母親身邊照顧。
以上給孩子留下深刻心理陰影這兩種類型的父母,其實生活中也經常能夠見到,只不過過分程度沒有那麼深罷了。最近的電視劇裡,關於父母的形象和討論在越來越豐富,早已不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陳詞濫調,究其原因是有太多孩子在兒時被家庭裡的絕對權力捂住了嘴巴、受到傷害,如今終於等到了他們開口。
劇裡的小太陽李尖尖開朗和樂觀,會讓你忘了她生長於一個單親家庭的事實。只有在流星划過時,才能聽到她喊出「媽媽我想你」。她在家庭中已經是備受呵護,卻還是要悄悄守住自己的思念,每天成為太陽去治癒所有人,這才是最令人心疼的吧。
雖然,劇中確實有許多動人的瞬間。但不得不說有了《請回答1988》的珠玉在前,再看這部劇感覺就像一群小孩在過家家酒,哪哪都透著孩子氣。這種觀感很大原因是由於全片孩子視角太多了,爭吵、冷落、嬉戲,溫情……幾個大人成了工具人,少了他們劇情其實並不被影響。反觀1988,對於每一個人的刻畫飽滿,那才是真正的群像劇。
《以家人之名》可惜了一個好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