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沒完沒了拔高非詩非文的李少君《闖海歌》

2021-02-18 鄭正西網絡詩選

      

     去年,李少君的《闖海歌》獲所謂「中國長詩獎」(這個「長詩獎」本身就問題多多),立馬引發廣大詩人網上口誅筆伐與嘲諷。與之對立的某些官方媒體,不懂詩,不講詩,以「闖海精神」值得宣揚為由,不顧民聲,大張旗鼓而乏味地炒作《闖海歌》。之後,又由李少君原來的海南省文聯下屬單位改編成舞臺戲劇《大海》。

      誰知沒完沒了。一年後的今天又開鑼鼓,炒作升級。近日見到有幾家媒體刊文稱,「李少君長詩變身音樂話劇北京上演」;有的則稱「12月27日,《大海》戲劇音樂會在京演出。」

       這些含混不清的新聞報導給人的錯覺是李少君的《闖海歌》改編的舞臺戲劇已經到首都北京上演了。其真象是打擦邊球,能蒙就蒙。據查,只是將改編後的話劇中的片段音樂在北京的「碼字人書店」裡作了演奏表演。這家書店是一處文藝表演的簡易公共場所。碼字人書店在東城區和平裡北街6號遠東儀表公司院內(一七一中學東側)15號樓一層109室。這樣一次在書店自辦的音樂會,卻被媒體報導為「12月27日,根據李少君長詩《闖海歌》改編的《大海》戲劇音樂會在京演出。」

      把文學作品改編成舞臺戲劇,往往可以再創作,帶火原著。比如《霸王別姬》,有人說原著是三流的文學作品。我們沒有看改編後的舞臺戲劇《大海》,但李少君的原著《闖海歌》是一堆文字垃圾無疑。先看《闖海歌》的語言(片斷):

                    

      這樣的口水連學生作文不如。這不是詩,也不是散文。

     再看《闖海歌》的內容,不知「闖海精神」在哪裡(以下依作品順序簡述):

     《闖海歌》的開頭寫校園歌手「我」利用寒假時間去海南看看。寫了四面八方的人群奔向海南。當年發生的十萬人才下海南是指198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經濟特區。全國各地大約十萬人,來到海南尋夢、創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是多少年前人人皆知的公共新聞。這不是李少君的首創。再說,「下海南」,「去海南」,不等於是「闖海」。「闖海歌」應當描寫闖海的艱辛和成功者的典型故事,而不是流於十萬人下海南的場面報導。

     《闖海歌》,故名思義,為那些成功的闖海者而歌。讓我們看看李少君寫了哪些闖海者。一個也沒有。

     《闖海歌》用大量文字寫校園歌手「我」在海口已身無分文,在街頭賣唱,收到路人賜舍的錢物。「我」看到招聘人才啟事,「我」未去應聘,回校了。請冋,這是「闖海」嗎?

     《闖海歌》寫了一位當地老船長一生闖蕩,見多識廣。老船長是本地人,如何「闖海」?

     《闖海歌》接著用較多的筆墨寫了兩個女人,一個叫「關姐」,一個女孩叫「阿美。」

      李少君寫道,關姐是臺灣富婆,她因「家庭遭遇危機,來此散心遊覽」。達能叫「闖海人」?

     《闖海歌》寫「我」去通什學習民歌,在通什認識了一家雜貨店的守店小女孩阿美。講述「我」和阿美相處的故事。這些能叫「闖海」?

      作品的最後更莫名其妙,寫關姐請「我」去參加明星演唱會,「我」和著名歌星蘇芮和周華健同臺唱歌。演出場上「人流如湧保安裡外三層」,蘇芮上場唱了《跟著感覺走》,周華健上場全場尖叫,「我」上場唱了幾首自己創作的歌曲。「我」收到了最多的鮮花和掌聲,還有幾位送來小費。我的奶奶,這叫「闖海」!

     為了自圓其說,李少君在《闖海歌》的最後貼上他的那首《我是有大海的人》。用這首空洞的老乾體詩歌結束他的下海南日記,「闖海」成功。

     無論長詩短詩,民間無權詩人寫的真詩、好詩無處發表,更不說有哪家媒體去宣傳。沒完沒了拔高非詩非文的李少君所謂《闖海歌》,其實與詩歌無關,是權力對詩歌的強暴。

相關焦點

  • 李少君《闖海歌》,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關於《闖海歌》的評論01來源:《中華讀書報》文章:《我是有大海的人》——讀李少君《海天集》作者:安琪《闖海歌》註定成為《海天集》中的一座巨島,對熟悉李少君詩歌的讀者而言,《闖海歌》太真、太硬、太寫實、太突兀,作者從過往的時光中一鍬一鍬挖出水、挖出土、挖出人,築成這座巨島。
  • 李少君長詩獲獎,為何引起口誅筆伐?
    但他倆必須列於北島、楊煉、洛夫、歐陽江河之前,這是官員與非官員之別;吉狄馬加、葉延濱為何不能寫成「葉延濱、吉狄馬加」?這是因為,大官在前,小官在後。我們的中國詩歌,已被「官本位」潛規則全副武裝。懂了這個,你就懂了應該先當官,後寫詩,也懂了你的詩為何發表不了,為何獲不了獎。懂了這個,其實不用看我以下文章,便知道了李少君的劣詩為何能獲長詩獎。
  • 李少君《闖海歌》獲 第四屆中國長詩獎
    本報7月22日訊(記者彭桐)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為學術指導單位,廣東佛山市文聯、佛山市作家協會等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長詩獎頒獎典禮」日前在佛山舉行,曾在海南工作生活多年的著名詩人、《詩刊》主編李少君以長詩《闖海歌》,和其他6位國內詩人一同斬獲本屆長詩獎「最佳成就獎」。海南省人藝話劇院透露,擬將《闖海歌》搬上舞臺,劇名改為《我是有大海的人》。
  • 詩歌與時代的對位《闖海歌》的兩個時刻
    詩歌與時代的對位《闖海歌》的兩個時刻   □王年軍  《闖海歌》是一首英雄史詩,它被中國南北跨度的地理、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政治環境和活躍的時代氛圍所召喚,就像詩人李少君在此詩的序曲中所言,「我被1980年代啟蒙出自我意識和個人精神/我想要自我實現自我超越就得去大海邊
  • 李少君「中國長詩獎」詩歌《創海歌》改編,環境戲劇《大海》跨年上演
    此前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電視劇《裝臺》原著作者陳彥評價:「在國外,很多詩都變成了劇。但在國內很少。《闖海歌》大氣磅礴,今天推出尤其有巨大的認識價值。」榮獲2019「中國長詩獎」的《闖海歌》就講述了主人公從登上火車下海南到最終在海南站穩腳跟的闖海經歷,主人公是一位「闖海」歌手。在導演鄧菡彬看來,長詩改編成環境戲劇,其實有內在聯繫。「有觀眾可能會認為,戲劇是要有情節,有矛盾衝突的,詩歌好像離戲劇的距離還有點遠,但其實詩歌、戲劇在很早以前,是以節慶的形式共同存在,相互聯繫。」
  • 看看李少君怎樣解釋他的「辱國詩」
    常看我公眾號的詩友都知道,我對李少君那首《那些無處不在的肯德基餐廳》認定為地地道道的「辱國詩」,先後發文批了不止三次
  • 李少君這首詩是不是「辱國詩」的討論
    對李少君這首《那些無處不在的肯德基餐廳》,有人說是口水分行,不是詩。這屬於詩歌形式問題,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作品內容。李少君寫了很多非詩,今天就不談這個了。       討論《那些無處不在的肯德基餐廳》是不是「辱國詩」,一定要用原作的文本說話,還不夠;還應結合詩中寫的中國人的貧窮、落後、骯髒、潦倒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 對李少君詩《她讓我摸摸乳房就走了》的討論
    對李少君詩《她讓我摸摸乳房就走了》的討論按:2018年7月,重慶幾位詩人曾經就時任《詩刊》副主編(現已升任主編)李少君先生的詩
  • 李少君有多少花開花落
    詩中說,「沒有人能真正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大有人在,李少君是在給自己畫相。而且他這自畫相相當真實。      他知道,摸奶詩讓他出名,但一身奶味不好聽。於是,他瞄準當時臺灣詩壇流行的「草根」說,把它移到大陸詩壇,立即發起了李少君「草根論」的熱朝。詩人的餐桌上又上來了李少君的菜。      李少君「草根論」的確在詩壇風行了幾年。
  • 楊東澤評林森《李少君二三事》壓倒其自身詩人形象最後一根稻草
    近日,一篇《李少君二三事》讓天涯雜誌的現任副主編林森,走入詩人們眼前,該文是寫給天涯雜誌的前任主編,現任詩刊主編李少君。你看,為了權貴手裡的五鬥半米,林森開篇即把吹捧發揮到極致,說權貴李少君是一個熱情的人,說他滿腔熱血,說他不斷發現、提攜年輕寫作者。
  • 李少君 ‖ 輕的光陰掂量重的心事(組詩)
    ◎後 商我把李少君的詩歌理想命名為「中國人民詩歌」,也許,談論「中國人民詩歌」是不恰當的,在世紀初,我們的文化神話都消失了,文化神話及其附屬品從那時起就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之所以從「中國人民詩 歌」著筆,一則是因為詩人李少君的身份, 一則是因為這一百餘年的中國詩歌普遍的狀 態仍然是其核心所在,而不像幾乎所有人以為的那樣,讓西方詩學佔據了我們的主體位 置。
  • 李少君是「主編」還是「主騙」?
    今年6月,《詩刊》主編李少君在《生活周刊》發表炒作文章。他堅定不移走名人路線,信心滿懷地這樣說:「今年春節後,雖然不能舉辦現場活動,但我們還是結合當下的時代精神,爭取把《詩刊》的品牌效應擴大。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精心編輯,組織詩歌創作,我們這段時間主動向很多優秀詩人約稿,積蓄了一批好作品,將陸續推出。」「好詩在民間」,李少君不相信;他奉行的是「好詩在名家」。
  • 《樂經》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譜辨
    筆者曾撰《〈樂經〉探秘》一文予以梳理(《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由於《樂經》與整個儒家經典相聯繫,牽涉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需要也應該進行科學探討和合理解釋,以推動研究的深入,從中或可開闢出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天地。拙作《〈樂經〉非劉歆王莽偽造辨》(《光明日報》2020年11月2日)便是這種探討的一部分。因受篇幅限制,一些問題未能展開。
  • 《桂冠詩人》| 李少君詩選
    打開音頻   解放雙眼 李少君,1967
  • 花非花,霧非霧|雙語朗讀
    | 花非花◎作者:白居易◎朗讀:津東胡大、李瑩(英)◎策劃:麥太◎製作:海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 譯 文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注釋(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為詞牌始於此詩。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絕句的前兩句折腰而成。
  • 花非花
    花非花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2]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 草堂讀詩|故事:子非花《橘子》
    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子非花的詩作《橘子》。子非花是奔流·拾壹月詩社社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詩集《赤裸行走的魚》。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子非花《橘子》這首詩背後的故事:橘子知道答案在我讀大學時期,就對詩歌產生了非常痴迷的熱愛,後來由於生活所迫,中斷近三十年,現在又重新拾筆,作為一個詩歌寫作的「歸來者」,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在詩歌中重新構建了一個心靈世界。
  • 詩山馳騁非馬,文海潛移默然
    詩山馳騁非馬,文海潛移默然文化進萬家,日曆傳佳話。李晶老師筆名非馬,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李老師曾解釋過這句話意指道法自然,徹世頓悟,同時也因為他馬年臘月出生就用了這個筆名。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只有了解李晶老師,才能讀懂他的詩。
  • 花非花霧非霧賞析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圖片來自網絡[鑑賞]白居易的詩不僅語言淺近,而且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有些「朦朧」味兒,確是他詩的一個特例。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即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 「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著一個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