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李少君的《闖海歌》獲所謂「中國長詩獎」(這個「長詩獎」本身就問題多多),立馬引發廣大詩人網上口誅筆伐與嘲諷。與之對立的某些官方媒體,不懂詩,不講詩,以「闖海精神」值得宣揚為由,不顧民聲,大張旗鼓而乏味地炒作《闖海歌》。之後,又由李少君原來的海南省文聯下屬單位改編成舞臺戲劇《大海》。
誰知沒完沒了。一年後的今天又開鑼鼓,炒作升級。近日見到有幾家媒體刊文稱,「李少君長詩變身音樂話劇北京上演」;有的則稱「12月27日,《大海》戲劇音樂會在京演出。」
這些含混不清的新聞報導給人的錯覺是李少君的《闖海歌》改編的舞臺戲劇已經到首都北京上演了。其真象是打擦邊球,能蒙就蒙。據查,只是將改編後的話劇中的片段音樂在北京的「碼字人書店」裡作了演奏表演。這家書店是一處文藝表演的簡易公共場所。碼字人書店在東城區和平裡北街6號遠東儀表公司院內(一七一中學東側)15號樓一層109室。這樣一次在書店自辦的音樂會,卻被媒體報導為「12月27日,根據李少君長詩《闖海歌》改編的《大海》戲劇音樂會在京演出。」
把文學作品改編成舞臺戲劇,往往可以再創作,帶火原著。比如《霸王別姬》,有人說原著是三流的文學作品。我們沒有看改編後的舞臺戲劇《大海》,但李少君的原著《闖海歌》是一堆文字垃圾無疑。先看《闖海歌》的語言(片斷):
這樣的口水連學生作文不如。這不是詩,也不是散文。
再看《闖海歌》的內容,不知「闖海精神」在哪裡(以下依作品順序簡述):
《闖海歌》的開頭寫校園歌手「我」利用寒假時間去海南看看。寫了四面八方的人群奔向海南。當年發生的十萬人才下海南是指198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經濟特區。全國各地大約十萬人,來到海南尋夢、創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是多少年前人人皆知的公共新聞。這不是李少君的首創。再說,「下海南」,「去海南」,不等於是「闖海」。「闖海歌」應當描寫闖海的艱辛和成功者的典型故事,而不是流於十萬人下海南的場面報導。
《闖海歌》,故名思義,為那些成功的闖海者而歌。讓我們看看李少君寫了哪些闖海者。一個也沒有。
《闖海歌》用大量文字寫校園歌手「我」在海口已身無分文,在街頭賣唱,收到路人賜舍的錢物。「我」看到招聘人才啟事,「我」未去應聘,回校了。請冋,這是「闖海」嗎?
《闖海歌》寫了一位當地老船長一生闖蕩,見多識廣。老船長是本地人,如何「闖海」?
《闖海歌》接著用較多的筆墨寫了兩個女人,一個叫「關姐」,一個女孩叫「阿美。」
李少君寫道,關姐是臺灣富婆,她因「家庭遭遇危機,來此散心遊覽」。達能叫「闖海人」?
《闖海歌》寫「我」去通什學習民歌,在通什認識了一家雜貨店的守店小女孩阿美。講述「我」和阿美相處的故事。這些能叫「闖海」?
作品的最後更莫名其妙,寫關姐請「我」去參加明星演唱會,「我」和著名歌星蘇芮和周華健同臺唱歌。演出場上「人流如湧保安裡外三層」,蘇芮上場唱了《跟著感覺走》,周華健上場全場尖叫,「我」上場唱了幾首自己創作的歌曲。「我」收到了最多的鮮花和掌聲,還有幾位送來小費。我的奶奶,這叫「闖海」!
為了自圓其說,李少君在《闖海歌》的最後貼上他的那首《我是有大海的人》。用這首空洞的老乾體詩歌結束他的下海南日記,「闖海」成功。
無論長詩短詩,民間無權詩人寫的真詩、好詩無處發表,更不說有哪家媒體去宣傳。沒完沒了拔高非詩非文的李少君所謂《闖海歌》,其實與詩歌無關,是權力對詩歌的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