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兒為防老。
可很多老人說,現在是養孫為防老。
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夫妻一方放棄工作,或者全程僱保姆帶孩子,都不現實。
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分擔帶孩子的壓力。
正好退休的年齡,身子骨也還硬朗,孫輩繞膝,盡享天倫,仿佛是很美好的畫面。
可誰帶孩子誰知道,那是最難、最累的活。
很多家庭,都是在舉全家之力,養一個或者兩個孩子。
等到孩子長大了,老人也歲數大了,身體不好了,行動不便了。
這時候,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出現了:誰來養老呢?
很多老人說,當然得住在兒子家養老了。
理由很簡單:自己養大了兒子,帶大了孫子,難道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嗎?
現實是:養老還真的和帶不帶孫子沒啥關係。
王姨72歲,有兩個兒子。
最開始大兒媳懷孕生孩子,王姨從孕期開始幫忙,一直照顧到孫女3歲上幼兒園。
大兒媳做點小生意,並不很忙,孩子大點以後,生意也不太景氣,就乾脆停業回家一心照顧孩子了。
孩子上學後,哪能兩個女人同時閒在家呢,雖然大兒媳沒強硬趕人,但王姨還是自己收拾東西回老家了。
一年後,小兒媳又懷孕了,王姨又住進了小兒子家幫忙。
小兒媳有正式工作,無暇照顧孩子,家務活和孩子全推給了王姨。
王姨在小兒子家一住就是9年,從花甲住到了古稀。
有高血壓和腰腿疼的王姨,漸漸感到了體力不支,一家子的家務活,再加上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王姨覺得這幾年自己真是累壞了。
王姨和兒子商量,兒子和兒媳幾天之後給王姨答覆:讓她回老家歇著,讓孩子的姥姥過來接王姨的班,住兒子家。
王姨有苦說不出,老伴沒了,她現在也一身病,實在不想回那個孤單冷清的老家。
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大兒子家不能去,嫌棄她現在一身病幫不了忙,還埋怨她偏心小兒子。
小兒子家去了也是吃閒飯,而且親家在,她連住的房間都沒有了。
就這樣,當年被村裡人羨慕去城裡兒子家養老的王姨,如今又回到了村裡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
有人問她:「幫忙帶了9年孩子,還不能在兒子家養老嗎?」
72歲的王姨悲傷地說:別做夢了。
王姨的例子,也說明:並非所有付出都是有回報的,帶大了孩子,也不代表會體恤老人,給老人一個踏實的養老照顧。
我們每個人終將老去,都會有「被養老」的那一天,時代在發展,「養老」的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
一、存一筆養老的錢,防範於未然。
很多老人缺乏安全感,主要是老了之後沒有經濟收入,一切都要依靠兒女。
不信,你看那些退休金高的老人,普遍都有一個好的老年生活。
有錢,有經濟能力,兒女沒有太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只需要常回家看看,自然關係就簡單很多。
二、住養老院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小區裡,有一個曾老太太,說她與兒子兒媳同住,不如說是賴在兒子家不走。
兒媳從不掩飾對老太太的嫌棄和厭惡,鄰裡街坊都看不下去,勸老太太住養老院算了。
養老院距離只一街之隔,條件也好,她兒子也願意出錢,可曾老太太就是不去,原因是:自己有兒子,為什麼要住那種地方去,讓別人看笑話。
很多老輩人都有這種觀點:老了,理所應當住兒子家。
可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老人住進去跟著瞎摻和,只會把婆媳矛盾越鬧越大,徒增煩惱。
老了,就服老。需要人照顧,兒女沒時間,就花錢住養老院,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最後,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養,安度晚年。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