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沒講到的故事:尊嚴,只能靠自己爭取

2020-09-04 鋼絲視點


尊嚴,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



最近,電影《八佰》上映,引發觀眾熱議,但卻褒貶不一。


批《八佰》的被罵漢奸,誇《八佰》的被罵成走狗。


更多的人,是為那段國破山河碎,壯士孤軍浴血的過往落淚。


但重溫歷史,不應只為一時的感動。


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也許能更清醒地認識現在。


為什麼在上海?

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的故事。


為什麼是在上海?


其實,在上海進行會戰,是蔣介石的打算。


1937年8月,平津剛剛失守。


在華北,中日雙方重兵相對,戰爭一觸即發。


當時,中國國力太弱,想獨自打敗日軍,根本不可能。


於是,老蔣就想到了「以夷制夷」的戰略:藉助英美的勢力壓制日本。

▲ 蔣介石(左)羅斯福(中)邱吉爾(右)


歐美列強的利益點根本不在華北,那裡鬧得再大,也不會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


而「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國際注意」(蔣介石語)。


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橋機場事件」中,兩軍發生小衝突。


老蔣要藉此強硬起來。


他能強硬的原因還有一點,當時日軍在上海僅有海軍陸戰隊三千人。


▲ 駐守上海華界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8月13日,第九集團軍87、88師(電影中的那個營就屬88師)擔任主攻。


這兩個師號稱當時的「精銳之師」,德國軍事顧問親自訓練,清一色德制武器,戰鬥力很強。



老蔣自信能勝利,在日記寫道:「惟望神聖佑我中華,使我滬戰能急勝也」。


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


其中「中國之領土主權,橫受日本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破壞無餘」一句,英美自然也聽出弦外之音,想必他們定能夠幫忙主張正義。


但是,蔣想錯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日軍也正在找機會呢,一看,這正是絕佳戰機,也向上海增兵。


雙方不斷增兵,淞滬會戰越打越大。


8月下旬,日軍海陸空增援到了。


戰爭變得空前慘烈。


在日本戰列艦長門號、陸奧號的炮火下,江畔成了中國軍人的巨大熔爐。



最激烈的戰鬥在羅店,中日反覆爭奪易手。


日軍稱之為「血肉磨坊」。


川軍20軍,投入戰場才3小時,一個師8000多人,就全部葬身火海之下!


中國最精銳的德系坦克部隊,剛上戰場,就成了日軍的靶子,炮火「洗地」,兩個小時就被打殘。


後來馮玉祥回憶道:「我們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撐五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洪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中國軍隊幾乎一天是消耗一個師,近萬個從中國各地而來的年輕身軀,轉眼就被炮火化為碎片。


一寸山河一寸血!


78師特務連連長對吳允周將軍說,他看見兩個夥夫,挑了大半擔飯菜從火線上下來,便問飯菜為啥沒吃完。


夥夫告訴他,早上全連搶著不夠吃,到了晚上,人幾乎打光了,沒人吃了。


連長說完大哭,吳允周也跟著痛哭起來。


因為當時損失巨大,有老兵回憶:「有時一個師派上去,兩天就打光了。新來的士兵或是壯丁,連稍息立正都不教,教會瞄準開槍就得送到前線去了。」


戰壕底下全是屍體,增派的士兵就踩著戰友的軀體作戰。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正是當時真實的寫照。


但是,中國男兒的熱血並沒有喚起英美的同情。


世界戰爭史上奇異的一幕


英美列強,是不會為羸弱的中國而得罪日本的。


在他們眼裡,實力高於一切,利益才是道理。


1937年8月20日,英、美、法三國政府提出把上海作為中立區,誰也不幫。


這一下,蔣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打下去,失敗。只能看著無數生命往火海裡跳。


撤退吧,心有不甘,他還是對當時的國際社會抱有幻想。


於是,蔣在日記中寫道:「上海之得失,不關最後之成敗。」


淞滬會戰的「政治意義」大於「戰略意義」。


10月,國聯決定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解決中倭問題」。


蔣看到了希望,以為「使各國怒敵作經濟制裁,及使英美允俄參戰」。


於是,派孤軍困守蘇州北岸,給世界展示中國抗戰之英勇決心。


10月22日,蔣介石致電全體將士,慰勉其奮勇抗戰 3 個月:「於此時機表示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國際地位與友邦同情」。


這就出現了電影中「八佰壯士守四行倉庫」的故事。


10月26日至30日,88師524團謝晉元帶領屬下420人,進入倉庫這個「孤島」,堅守四天四夜。


▲ 謝晉元(1905—1941)


為威懾敵軍,謝晉元對外謊稱有八百名戰士,故號稱「八百壯士」。


因為倉庫就在英國租界旁邊,旁邊還有兩隻巨大的煤氣儲氣罐。日本人投鼠忌器,不敢用飛機重炮,只能用步兵進攻。


於是出現了世界戰爭史上最奇異的一幕。


英美的記者坐在蘇州河南岸,輕鬆地喝著咖啡,看著北岸中日士兵血拼。


▲ 圖片來源: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而上海市民則給中國軍隊加油助威,指示日軍進攻的方向。


一邊天堂,一邊地獄。


▲ 電影《八佰》劇照


與電影中的藝術渲染不同的是,此次戰鬥規模並不大。


中國軍隊陣亡14人;


日軍陣亡數字,中方的數據是200人,而日軍公布的僅1人(客觀估計實際可能不到10人)。


事實上,電影中中國士兵用身體護旗的那一段,根本不可能發生。


還有影片最後八百壯士突圍的一幕,非常悲壯。

可實際撤退是很有組織有戰術的,傷亡共33人。


▲ 戰火籠罩下的四行倉庫


儘管如此,壯士們以死報國的表現,還是震動了世界。


當時,英國倫敦的媒體用的最多的詞就是「英勇」「不可思議」。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給羅斯福發電報說:很難想像,中國軍隊有這麼頑強的抵抗力,能阻擋了日本現代化的軍隊。


上海市民的愛國情緒也被點燃,大街上到處是激情澎湃、志在參軍的青年。

▲ 圖片來源: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最後怎麼了?

八百壯士撤離出倉庫,電影落下了帷幕。但後續的故事,則更加悲壯。


因為怕炮火引爆租界的煤氣罐,英國出來「調停」,要求停火。


雖然壯士們都寫好了遺書,決心赴死,但最後在英國的要求下,撤到租界。


第二天,當戰士們被送出租界,大街上全是激動的市民,熱烈歡迎著他們。

▲ 圖片來源: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但車上的戰士,滿臉茫然,不知道為什麼離開陣地,也不知道將來的命運如何。


不地道的英國人,怕得罪日軍,繳了戰士們的槍,把他們送到了膠州路兵營,即「孤軍營」。


接下來,戰士們在孤軍營被「軟禁」了起來,但也不忘操練,每天升旗。


團附謝晉元是最後一個撤離四行倉庫的,經此一役,被奉為抗戰英雄。但在1941年4月,卻被汪偽政府收買的4個部下敗類殺害。


▲ 謝晉元與麾下四位連長


不久以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與英美翻臉,接管孤軍營。


剩下的333名戰士被日軍發往全國各地,甚至到了紐幾內亞做苦力,待遇悲慘,備受凌辱。


等到抗戰結束,活下來的已經不到百人。


把命運寄托在外國的身上,豈不悲哉?

▲ 謝晉元和他的親筆題辭:餘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


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後,滿懷希望的蔣委員長,還在幻想著《九國公約》的籤約國可以主持「正義」,猶豫不決,進退不定。


沒想到,1937年11月5日,8萬日軍突然迂迴包抄,在金山衛登陸,要切斷中國軍隊的後路。


蔣這才意識到了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急令回撤。


撤退變成了大潰逃,中國軍隊在逃亡中又損失十萬。


軍隊一下士氣低落,也打亂了原來的固守南京的防禦計劃。

結果一個月之後,日軍就殺到南京......


這之後的事情每個中國人都是知道的。


因為對英美的幻想,蔣在戰略上優柔寡斷,直接斷送了30多萬年輕的生命。


148個師傷亡殆盡,國軍精銳部隊損失慘重 ,基層官兵全部都換了一遍。


淞滬之後,再無黃埔。

▲ 圖片來源:《八佰》預告片


雖然,淞滬會戰失敗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中國男兒犧牲的價值。


通過這次血戰,中國各地軍閥第一次放下自己的地域之爭,為整個民族而戰。


中國四萬萬同胞空前團結起來。


在抗日的苦難與犧牲中,國人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國家的意識。


我們的民族顯示出來的韌性和強大的凝聚力令人驚嘆,就連當時日軍參謀本部西村敏雄都感嘆:「敵人的抵抗實在頑強,無論是被炮擊還是被包圍,絕不後退……」


日軍頭一次見識到中國人民的堅毅不屈,「三個月徵服支那」的妄想破滅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圖片來源:《八佰》預告片


尊嚴和勝利是要付出沉痛代價的。


想要喚起對方的「良心」,只有恥辱與失敗。


跪著生,是死!


唯有站著抗爭,才是唯一的出路!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沒講到的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
    最近,電影《八佰》上映,引發觀眾熱議,但卻褒貶不一。批《八佰》的被罵漢奸,誇《八佰》的被罵成走狗。更多的人,是為那段國破山河碎,壯士孤軍浴血的過往落淚。但重溫歷史,不應只為一時的感動。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也許能更清醒地認識現在。
  • 電影《八佰》沒講到的故事, 是比電影更壯烈的中國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講述了抗日時期的淞滬會戰的一段悲壯往事。電影中每一位戰士,都讓人熱淚盈眶,但你可知道,現實中的「八百壯士」更為震撼。《八佰》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毋庸質疑,《八佰》已然扛起中國電影行業重啟的救市大旗,為疫情後中國點映的全面復甦殺出了一條「血路」。電影上映後,引發觀眾熱議,褒貶不一。
  • 小人物守住尊嚴!電影《八佰》拍出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氣概
    今年最期待的電影,《八佰》終於來了。影片正式定檔8月21日,目前已在部分城市開啟超前觀影,且8月17日—8月20日,點映還會繼續。《八佰》的加入,也被視為今年電影市場的一個重磅炸彈。在這方面,《八佰》不遺餘力。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當年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地面近50000子彈炸點,平均一個鏡頭700子彈點,配合使用業內最頂尖的ALEXA IMAX 65mm攝影機拍攝,讓人身臨其境。
  • 【電影推薦】《八佰》八百壯士,血性和尊嚴的傳說!
    8月14日,《八佰》在全國大規模點映,點映日的票房收入為1456.76萬元,雖然看起來票房並不多,但畢竟只是時間段內點映,場次有限,最關鍵的一個數字是上座率,約為32%,是影院復工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電影
  • 田園聊電影:《八佰》一場民族尊嚴之戰
    8月22日南陽影視家協會組織了八月觀影活動,這次我們觀看的是由管虎執導的戰爭電影《八佰》。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由謝晉元為團長的88軍駐守蘇州河岸四行倉庫,誓死抵抗日軍侵略,為國家民族尊嚴而戰的事跡。歷史背景是淞滬會戰,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這次戰役。
  • 電影《八佰》與愛國主義教育
    最近電影《八佰》熱映,雖然對影片本身質疑聲不斷,但片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不容抹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的熱血情懷可歌可泣!在學校教學中,《歷史》課注重整體脈絡,《思政》課注重系統教學,這樣只能讓孩子們學到知識,缺少感性認識,不能感同身受。長此以往,孩子們只會答題,難以進入歷史的情境,很難意識到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使命與擔當。現在的很多歷史題材影片都很優秀,主創團隊殫精竭慮,力爭做到真實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統一,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 《八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中國人自己的製作
    在接受《環球銀幕》專訪時,他表示,《八佰》是一部以「拙樸」為本,力求以工匠精神完成的「並不純粹的戰爭電影」,希望藉此引發更多人對歷史的了解和討論。、政局無關,它是關乎普通中國人的故事。而目睹守軍之勇猛,尤其是被守軍列隊充當人肉炸彈的場面所震撼的逃兵們,出於羞愧與憤怒同時也是出於尊嚴,對自己的行為邏輯也產生了動搖。
  • 電影《八佰》背後的真實故事,這「八百人」結局如何?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發現由北向南侵略的道路行不通,「淞滬會戰」又告訴他們由東向西也沒那麼容易。故事《八佰》就是發生在淞滬會戰的尾聲之中。大量日軍在杭州灣登陸,蔣介石自知不敵,於是下令國軍撤出上海,讓自己的嫡系部隊八十八師斷後。
  • 《八佰》:倉庫之後,電影之外
    事實上,那些士兵的命運和這部電影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微妙互文。鮮有人知道,八佰壯士的殘酷命運並非終結在四行倉庫,《八佰》的困境也遠在電影之外。四行倉庫之後我們還是得再一次回到四行倉庫。跟很多戰爭題材的電影不同,《八佰》沒有把鏡頭對準英雄團副謝晉元、德械裝備的正規軍,他對準的是八十多年前,被七拼八湊推到淞滬戰場上,又被打散的一群「逃兵」。圖片來自豆瓣選修防禦工事的人,就是選死士。沒人願意,就只能靠扔大洋作弊。
  • 《八佰》:倉庫之後,電影之外
    「而這種關注在中國電影中是缺乏的,至少我們這代人中應該有人來做這件事,至少(我們)有這個責任。」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事實上,那些士兵的命運和這部電影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微妙互文。鮮有人知道,八佰壯士的殘酷命運並非終結在四行倉庫,《八佰》的困境也遠在電影之外。
  • 電影《八佰》
    發現並想去看《八佰》這部電影,是因為影片的介紹,有這麼多的明星參演。我也不想分析哪個演員演的如何,這裡也只想說一下我自己的感悟。
  • 電影《八佰》沒告訴你的事,電影與真實故事的幾大差異
    2020年8月21日將上映一部電影《八佰》,講述了1937年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八佰》也拍攝了這段壯烈的故事。因此,這個故事應該是後來才出現,並且完全是子虛烏有。那為何會出現這個虛構的故事呢?最早的原型可能是出自1975年拍攝《八百壯士》電影時的一個虛構片段:一位叫宏仁的士兵在身上綁滿了手榴撣、雙手還各抱一箱炸藥,自頂樓一躍而下與日軍同歸於盡。後來1978年出版的《英烈千秋》一書,其中「八百壯士」一文也提到有一位士兵全身綁滿炸藥從頂樓跳下來的故事。
  •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不能算是影評,就簡單說說看了電影是怎麼糾結出這些字的吧。電影看完兩天了,微博上不少人在催影評。按以往的習慣,電影得是戳到我,讓我有衝動說兩句的,才會寫。但《八佰》並不是這樣的電影。在我對電影狹窄的喜好範圍,《八佰》的優缺點都太過明顯。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嗎?
    《八佰》 在電影市場低迷的2020年,《八佰》成了「救市」之作。 8月14日《八佰》進行了全國首輪點映。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當天,《八佰》在全國僅放映了7029場,當日排片佔比為3.6%;但卻最終斬獲了1438萬元的單日票房——其上座率幾乎是同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4倍。
  • 咖啡易融:《八佰》:倉庫之後,電影之外
    「而這種關注在中國電影中是缺乏的,至少我們這代人中應該有人來做這件事,至少(我們)有這個責任。」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事實上,那些士兵的命運和這部電影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微妙互文。鮮有人知道,八佰壯士的殘酷命運並非終結在四行倉庫,《八佰》的困境也遠在電影之外。
  • 電影《八佰》值得所有人的尊敬,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終於等待了好久可以走進電影院觀看《八佰》,之前就聽影評有人評論說:「電影結束後,全場靜默,沒有人提前退場,仿佛所有的觀眾還沉浸在那種悲壯的氛圍內沒有回神。」今天真正的體會了一番,全場結束,所有人都還坐在座位,像是在哀痛祭奠英雄的亡魂。
  • 《八佰》電影上映,李晨出演的比較出色,這部劇背後的故事很感人
    他說他好像回到了很多年前的第一次拍攝時,「我已經很多年沒這麼緊張了」。他講到《八佰》在國內電影受疫情的影響,能夠在上映已經超過了一部電影的意義。他們還說到,只有IMAX攝影機可以將《八佰》表現得酣暢淋漓。曹鬱自信地對觀眾說:「我認為我們的電影主旨,值得走上大銀幕」。
  • 《八佰》之小人物也有大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八佰》上映的時候,我以為又是一部個人主義的英雄抗戰電影,然而看完它以後,才知道這部電影裡沒有絕對的主角,每一個有抗戰心的國人,都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八佰的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上海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一場有數萬觀眾的戰爭,奉命堅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只是國民政府為了爭取國際組織同情的一枚政治表演的棋子。
  • 《八佰》:炮灰的尊嚴,平民的史詩,民族的血性
    《八佰》所呈現的,其實不過是一堆炮灰的故事。一邊地獄,一邊天堂;身處地獄,守衛天堂。儘管圍繞四行倉庫守衛戰,圍繞這堆平民炮灰,有關歷史觀爭議從未消散。但5000多萬的點映票房,向死而生的家國情懷,有戳中淚點、洇溼口罩的動人時刻,無疑都讓《八佰》成為這個夏天的流量擔當。至於3.9萬觀眾在豆瓣打出8.1的高分,則讓人感覺理所當然。為炮灰張目,為平民作傳,為小人物刻碑的擔當,更讓人動容不已。
  • 電影《八佰》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影《八佰》於2020年8月21日中國大陸上映,這部影片由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餘皚磊、俞灝明、鄭愷等領銜主演,可以說演員陣容十分強大。《八佰》是一個關於全體中國人的故事,沒有任何其他因素,影片所發生的故事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通過該影片,讓大家看到戰沙場膽戰心驚的少年士兵,和那些深陷絕境英勇赴死的鐵血軍人。八佰講述了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