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用手機都幹什麼?發朋友圈、刷微博、自拍修圖、吃雞養蛙……
不過,手機到了導演手裡可有了不小的用處。
陳可辛導演用iPhone X拍攝的春節元素短片《三分鐘》,一經上線便刷爆了朋友圈。
陳可辛
短片講述了一位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女列車乘務員,每年春節期間都載著旅客們回家過年。
而自己和孩子在站臺上,僅僅只有短暫又可貴的三分鐘團聚時刻。
但也憑藉這短短的三分鐘,徑直戳中了無數遊子的淚點。
陳可辛表示,相比笨重的大相機,手機拍攝可以更好的實現動態相機運鏡效果,並且還帶來很多獨特的拍攝視角。
而另外一部用手機拍攝的名為《表演者》(Unsane)的恐怖電影,最近也放出了新的劇照。
劇照中,克萊爾·福伊(《王冠》)飾演的年輕女子身不由己被關入精神病院後,似乎將被強行灌藥,一臉驚恐。
另一張劇照中,福伊則穿著病號服打電話。
這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十一羅漢》《永不妥協》)執導的恐怖片是也一部用iPhone手機拍攝的電影。
電影也只用一周的時間就拍攝完成,北美已經定檔3月23日上映。
史蒂文·索德伯格
但其實,用手機拍攝的電影,不止這兩部——
《波瀾萬丈》
這部由韓國導演樸贊鬱與樸贊景聯合拍攝的短片,講述了一名男子釣魚亡故之後,家人為其招魂,了解家人和他本身心願的故事。
電影採用非線性敘事的手法,在詭異的配樂聲中,訴說一個中年男子沒有朋友、婆媳不和、妻子出走的悲慘生活。
電影反映了韓國現代社會中男性群體的社會壓力。
還獲得了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短片。
不過要說起《波瀾萬丈》用手機拍攝的過程可不簡單,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心血來潮就能夠完成的。
儘管電影把專業攝像機換成了兩臺iPhone 4,但所有的場景、其他的設備都是拍攝電影長片的規格。
整部作品的製作成本近90萬人民幣。
而樸贊鬱用手機拍也是有原因的,這部短片是得到了iPhone在韓國的獨家分銷商的投資,這麼看來,一切都是iPhone的營銷噱頭。
不過這樣的營銷手段確實有效果。
《波瀾萬丈》雖然只是一部30分鐘的短片,但是樸贊鬱導演為其付出的心力不亞於任何一部長篇作品。
從劇本到分鏡,導演都精心打磨,在現場對於各項工作也是細緻入微,嚴格把控。
樸贊鬱將手機安裝在專業的軌道、升降機上,並外接24-70mm單反攝像頭,最後還經過專業的剪輯與CG處理,最終打磨出成品。
所以有人就說了,不要以為你手握一部手機,就能成為樸贊鬱。
因為即使是手機拍攝出來的,樸贊鬱依然保證了在藝術追求上的高水準。
《尋找小糖人》
《尋找小糖人》是導演馬利克·本德傑魯的作品。
2013年他憑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是被電影業內看好的青年導演。
左為馬利克·本德傑魯
然而不幸的是,本德傑魯2015年5月13日被發現死於家中,最終警方判定為自殺,年僅36歲。
而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南非開普敦一家唱片店老闆與音樂記者,聽到歌手羅德裡格斯在舞臺上自殺的傳聞後展開調查,踏上了尋找小糖人之路,卻由此揭開了一個神秘傳奇的故事。
導演忠實地將現實中人物的命運呈現於鏡頭中,還原了一個懷揣著對音樂無比的熱忱的音樂人,平凡卻又傳奇的一生。
本德傑魯最初只想把電影拍成7分鐘的短片,然而在整理故事、探求真相的過程中,他發現這應該是一個更大的故事。
然而沒有哪位投資商願意投資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更何況還是一部紀錄片。
於是本德傑魯自掏腰包投入了8萬美元,在拍攝還有10%的時候,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的他,放棄了昂貴精密的超8攝像機(8毫米膠片攝像機),改用手機拍攝。
而在本德傑魯眼裡,手機拍攝的部分與其它部分的效果並沒有什麼不同。
《不安的心》
相較於前兩部作品,這部《不安的心》並沒有什麼名氣。
2014年,一群來自加利福尼亞的電影人聚集在一起,拍攝這部恐怖片。
起初,他們也有考慮過用16mm電影膠片拍攝,但在經過各種專業設備的對比之後,他們還是覺得用iPhone 5來拍性價比更高。
導演兼攝影師Ricky Fosheim表示,iPhone 5更方便移動,鏡頭的連貫性也更好。
他們使用的設備是iPhone 5、Turtleback鏡頭轉接器及電影級別鏡頭Nikon Cinema Prime。
拍攝完成後也是採用手機APP對影片進行後期處理。
所以即使是想要用一部手機拍攝電影,還是需要有一些專業的設備進行輔助的。
光靠美顏濾鏡和臉萌可還行。
《橘色》
2015年上映的電影《橘色》,在當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影片講述了美國社會中邊緣人的生活,他們中有妓女,有計程車司機,還有變性人。
你以為導演是想博取同情,但人家偏不,他就是要讓變性人和妓女們撕逼,就是要讓劇情非常抓馬。
電影是一片橘色的色調,打擊樂與電子樂混雜在一起,打造好萊塢角落裡不怎麼光彩的世界。
當然,導演的目的也不只是為了讓觀眾看唇槍舌戰,其核心還是關注LGBT群體。
但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希望包括LGBT群體,每個人都對自己有重新的認識。
相對於電影本身的驚豔,電影的拍攝手法在當時也是引起轟動。
導演貝克·肖恩和他的團隊總用了3部iPhone, 一臺Steadicam穩定器(71.99美元), Moondog Lab變形適配器鏡頭和一款8美元的手機應用(現在9.99美元)。
雖然選擇這款「攝像機」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入流的,但是對於導演貝克來說,使用手機拍攝非常簡單,他也從來沒有丟過任何一個畫面。
而且用手機拍攝還有一個優勢:無需從洛杉磯市政廳購買電影拍攝許可。
同時,對於貝克的團隊來說,他們要了解剪輯、混音、攝影等技法,才能通過一個APP對電影進行後期處理。
《橘色》這部電影有力地證明了,硬體只是技術載體,一個好的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拍電影的門檻在技術方面也有所降低了。
但是從小萬舉得這幾個例子中,也不難看出,即使是硬體標準的下降,這些作品的故事質量是沒有下降的。
無論是故事劇情、表現手法,還是所要表達的現實意義。
沒有高尖端的設備,沒有任何的炫技,依舊能拍出好的作品。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猜你喜歡】
點擊即可閱讀
送票100張 | 籌備7年,金剛狼退役後玩蹦迪
一刀未剪,終於引進了一部恐怖片
從未對重口味如此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