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決策失誤,諸葛亮想殺他沒殺成,只好仰天長嘆:漢朝氣數休矣

2021-02-23 冷凍的歷史

諸葛亮對劉備是忠心耿耿的,荊州被關羽弄丟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統天下的「隆中對」就變成了空中樓閣,諸葛亮使盡渾身解數,也只是為蜀漢或者季漢續命而已。

諸葛亮臨終前只指定了兩個接班人——他可能已經預料到劉禪會取消丞相制度,也預料到劉家偏安蜀中,被曹魏或孫吳滅掉,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劉備這輩子可謂多災多難,他打下來的地盤,基本都會很快丟失,那個嘲笑劉備鬍子少的儒林校尉張裕更是斷言:「劉氏祚(福氣、帝位)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當失之。」

劉備殺了張裕,但卻沒有阻止蜀漢走下坡路,劉備的決策失誤,也曾把諸葛亮氣得暴跳如雷——章武二年,諸葛亮曾經表示劉備該殺,結果當然是沒有殺成,諸葛亮也只能仰天長嘆:「漢朝氣數休矣!」

這時候我們禁不住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叫嚷要殺劉備,還公開宣稱漢朝氣數已盡,諸葛亮是被誰氣糊塗了?

這個答案很簡單,他就是被劉備氣糊塗了。

讀者諸君都知道,諸葛亮是十分尊敬劉備的,我們甚至可以設想:諸葛亮的「隆中對」應該有許多版本,甚至也曾向親戚劉表(蔡諷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黃承彥和劉表,劉表是諸葛亮姨丈,蔡瑁是諸葛亮舅丈,劉琮跟諸葛亮夫人黃月英是一個外公)出售,但是劉表不識貨,也不大瞧得起這個晚輩,只有劉備慧眼識英雄,給予了諸葛亮完全的信任。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他們之間是魚水關係,沒有諸葛亮,劉備難成大業,沒有劉備,諸葛亮也沒有施展才能的陣地——國士與梟雄是有本質區別的,說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的話:荀彧荀攸郭嘉諸葛亮等人,綜合能力是遠不及曹操劉備的。

曹操劉備都是當時頂尖梟雄,他們或者獨自作戰,或者聯手出擊,親自或間接把董卓、呂布、袁紹、袁術、公孫瓚這些梟雄變成了冢中枯骨,青梅酒友變成了一山難容二虎: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劉備是曹操畢生之敵,相比之下,年紀較輕的孫權好像經常被青梅酒友藐視,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細品之下,也會發覺別樣的味道。

但就是這個曾經被曹操劉備藐視的孫權,給曹操和劉備都製造了很大的麻煩——孫權比曹操劉備少了些英(梟)雄氣,但是此人能屈能伸,最擅長背後捅刀子,襲取荊州擒斬關羽,就是孫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傑作。

也不知道孫權是咋想的,奪荊州殺關羽的時候信心滿滿,劉備大兵壓境,他馬上慌了手腳,先後向曹丕和劉備低頭認錯,結果曹丕口惠而實不至不肯幫忙,劉備不依不饒一定要把這個比自己年輕二十多歲的二舅哥的黃鬍子拔光。

孫權向曹丕稱臣、向劉備求和,這兩件事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卷二、卷十四、卷三十二、卷四十七中均有記載,讀者諸君可能早就倒背如流,筆者就不在這廢話了。

咱們今天要說的,是孫權捅了馬蜂窩之後,劉備迫不得已興兵伐吳,諸葛亮趙雲勸說無效,只好留在成都,每天對著送來的戰報提心弔膽——龐統法正先後辭世,關羽張飛不幸身亡,趙雲魏延脫不開身,劉備身邊既沒有足智多謀之士,也沒有能徵慣戰之將,這次戰役的結果殊難預料。

一提起「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讀者諸君就知道咱們今天的依據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三國志》中反對劉備伐吳的是趙雲和秦宓,結果秦宓差點被殺,趙雲也沒跟劉備出徵,這說明劉備是真的生了趙雲的氣,但是因為趙雲功勞大資格老,劉備有氣也只能撒在秦宓身上。

話題回到在成都提心弔膽的諸葛亮身上:且說馬良至川,入見孔明,呈上圖本而言曰:『今移營夾江,橫佔七百裡,下四十餘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皇上令良將圖本來與丞相觀之。』孔明看訖,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斬此人!』馬良曰:『皆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孔明嘆曰:『漢朝氣數休矣!』」

看《三國志通俗演義》第八十四回這段記載,我們發現諸葛亮已經被氣得口不擇言了:劉備伐吳並沒有帶參謀長,行軍布陣都是親力親為,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這連營七百裡是劉備自己的主意?

劉備連營七百裡,遠遠躲在一邊看熱鬧的曹丕都知道這件事不靠譜: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曹丕都知道的事情,諸葛亮不能不知道,所以他喊打喊殺,實際是發洩對劉備的不滿,也對季漢前途徹底失望了,這才仰天長嘆「漢朝氣數已盡」。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劉備在夷陵之戰布置失當,就會註定漢朝氣數已盡呢?諸葛亮不是無雙國士嗎?有諸葛亮在,不也照樣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嗎?

這些問題,其實本文前面已經給出了答案:無雙國士與一代梟雄是有本質區別的,劉備和諸葛亮是魚水關係,更是皮毛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劉備完蛋,諸葛亮也跟著倒黴——事無巨細的諸葛亮知道自己不如果敢剛毅的劉備,爭霸天下還得曹操劉備孫權那樣的霸氣梟雄。

劉備年過六旬,已經有點老糊塗,開始聽不進逆耳忠言,而那個在當陽長坂坡被摔了一下的阿鬥劉禪又有點缺弦兒,當然也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劉家父子一完蛋,漢朝也就跟著完蛋了。

前一段時間有人提出一個觀點,這觀點筆者不敢贊同:諸葛亮說的漢朝氣數休矣,說的實際是劉家氣數已盡,至於劉備集團會不會變成諸葛集團,諸葛集團是興復漢室還是自立門戶,那可就很難說了。

筆者是不敢相信諸葛亮有異心的,如果他有異心,就不會為劉備即將面臨的失敗而痛心疾首口不擇言,而是會像魏延那樣口出狂言:「主公雖亡,本相尚在,漢室仍可復興!」

但是諸葛亮認為劉備戰敗漢朝氣數休矣,也很令人費解:既然漢室不可復興,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不死不休地出祁山伐魏?

半壺老酒半支煙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一生最怕的三個人,最後一個讓諸葛亮仰天長嘆:我命喪於此
    說起臥龍先生諸葛亮,那是家喻戶曉,是有名的神算子,他的生平事跡更是寫入教科書裡。可是提起辛毗,他的名氣就遠不如諸葛亮,但即便如此,他卻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可以與諸葛亮抗衡的人,諸葛亮的死也與他有莫大的關係。
  • 當諸葛亮知道司馬懿軍中去了一個老頭時,仰天長嘆:我命喪於此。
    那麼就算整個南方加起來,也沒辦法抗衡。 諸葛亮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就這樣了。可一旦中原緩過氣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為了讓劉禪能夠坐穩劉備留下來的江山,諸葛亮選擇了北伐。
  • 三國中,水鏡先生明知漢朝氣數已盡,為何還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
    水鏡先生司馬徽確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隱士,他看遍紅塵,超脫於天下,已經知道漢室將亡,不可逆轉,而且他本人也並不想再參與這天下紛爭之中去了。不過他雖然不想捲入紅塵,卻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攪動了天下大勢!那麼水鏡先生明知漢朝大勢已去,為何還要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呢?其實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 劉備若一統天下,首先要殺的定是這3人,諸葛亮看破不說破
    劉備的前半生可謂是顛沛流離,不過好在在隆中得到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得到了益州,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劉備的目標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但劉備最終也沒能成功。劉備若一統天下,首先要殺的定是這3人,諸葛亮看破不說破。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殺功臣的例子不在少數,就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天下統一之後就殺死了大量開國功臣。
  • 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在剛猛難制的背後,隱藏著哪些真正的原因?
    這個人的身份很特殊,是劉備的義子。他出身名門,本身是漢朝的羅侯寇氏的兒子,是長沙劉氏的外甥。可以說,他也算是與劉氏有著血緣關係。劉備來到荊州後,還沒有子嗣,於是劉備收劉封為養子。如果按照時間推算,在當時劉封還很年幼。劉備養劉封為子,也有培養繼承人的意味在裡面。劉封長大後,在劉備的培養下十分英勇善戰。史書評價他這個人「有武藝,氣力過人」。
  • 華容道放曹操,諸葛亮不殺關羽為何還要他立軍令狀,用計太毒
    在三國時代,就是最讓人無法理解的事,也就是在華容道,從諸葛亮視角來說,其派關羽去華容道也就是不願殺曹操,可是,明知道關羽不殺曹操,立軍令狀就死定了,為什麼還非得逼關羽立軍令狀呢?難道說想殺他?其背後有什麼內情?真相是什麼?
  • 諸葛亮一生犯下2個錯誤:放過該殺的小人,錯殺不該殺的大將
    諸葛亮一生犯下2個錯誤:放過該殺的小人,錯殺不該殺的大將 導語:諸葛亮的一生,少年時坎坷不斷,中年時出山硬是將一個即將被淘汰出三國的劉備給帶成了一方霸主,而自己也是功成名就,位居人臣之極,到了晚年的時候面對內憂外困,他一面輔佐幼主,一面不斷出兵進攻強大的曹魏,最終卻還是功虧一簣,因為他那時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 劉備的野心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念,你就明白了
    他是一個在仁義盛名下,心機歹毒的人,比如呂布對劉備一向敬重,還曾救過劉備的急,甚至二人曾以兄弟相稱。但在呂布被曹操抓住時,劉備非但不出言相救,反而建議曹操殺了他。 劉備在《三國志》裡其實評價還是挺高的:「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人物新說】諸葛亮:凡人一個怎稱神?(素材講座)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於是諸葛亮與關雲長立下軍令狀。此次所立不過是個假軍令狀而已。關雲長依計而行前去之後,劉備對諸葛亮說:「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劉備所言其實早在諸葛亮預料之中。他說曹操氣數未盡,「留這人情,教關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結果亦如其所料。在華容道上,關雲長與曹操重敘舊情一番之後,「一法心中不忍」謂眾軍曰「四散擺開」,放了曹操一馬。
  •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三者分別是劉封、關羽和諸葛亮。假定劉備黃袍加身立天下,劉封、關羽等人還沒走到這一步,那麼,在劉備做了獨一無二的皇帝之後,他們的地位、性格、行為方式就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而諸葛亮恰恰相反,因為看上去太完美,諸葛亮會死,也未必死在劉備手中。首先談談劉封,劉封與劉備比較像是沐英與朱元璋。
  • 26歲英王陳玉成之死:3次決策失誤,20多位將領被殺
    勝保很無奈,卻也很「愛才」,他建議陳玉成投降,給予高官厚祿。但是,陳玉成不同意投降,在河南延津縣受凌遲處死。陳玉成臨死前,直言:今天我被殺了,明天苗賊就得死,連一個「賊名」也得不到;我死了,太平天國就失去了一半,註定敗亡。其實,英王陳玉成本可以不用死,卻因3次決策失誤,走上了不歸路,20多位將領跟著被處死,實在是可惜了。26歲英王陳玉成之死:3次決策失誤,20多位將領被殺。
  • 關羽被殺後,諸葛亮冷冷說了7個字,劉備聽後為何立斬劉封?
    關羽被殺後,諸葛亮進言劉封留不得,劉備聽後立斬劉封。這個劉封到底是誰?關羽的死真的與劉封有直接的關係嗎?其實劉封這個人被殺,只是諸葛亮和劉備找的一個藉口,在關羽之死時尋到了這個藉口除掉他而已。似乎跟他沒有什麼關係。劉封是劉備早年膝下無子的時候認養的乾兒子,在劉封二十歲的時候就幫助劉備平定了益州的叛亂,做了副中郎將。後來劉備成了蜀中王的時候,劉封又與孟達共同攻下了上庸,做了副軍將軍,隨後他就和孟達留守上庸之地。  關羽攻打曹軍時,曾向劉封借兵相助,可是劉封卻遲遲沒有發兵救援,劉備知道後大怒並且下令殺了劉封,認為他沒有發兵救援關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漢中之戰,黃忠殺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劉備是漢朝劉邦弟弟劉勝之後,到他父親時家道中落,父親死得走,劉備和母親只好以編織草鞋胡口為生。他小時不愛讀書,專愛結交英雄豪傑。後來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活動,雖然每次失敗,但是最終他能和雄據一方的曹操相提並論,可見他還是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的。
  • 蜀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滿門被殺?
    但千萬不要被他粗獷的外表、暴躁的性格蒙蔽了,他表面上是個莽夫,但內心其實住著心細如髮的諸葛亮。    張飛,雖然勇猛無敵,武力值高居前三,但他的斬殺記錄卻寥寥無幾,斬殺猛將記錄更是極為難看的零,是張飛沒本事殺人嗎?  不是!是張飛不願殺人而已!  攻打西川之時,張飛在巴郡遭到了嚴顏的頑強抵抗,損兵折將不少,後來嚴顏龜縮不出,想通過打消耗戰,來拖死張飛。
  • 聽到關羽被殺,諸葛亮冷冷說出7個字,劉備聽後果斷殺死劉封!
    關羽之死對於劉備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諸葛亮聽到關羽被殺後,冷冷說出7個字,劉備聽後果斷殺死劉封!這劉封是何許人也,難道是劉封造成了關羽的死,其實筆者認為,劉封真的很冤枉,只是諸葛亮與劉備藉此機會將劉封除掉罷了!
  • 這對相愛相殺的兄弟,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
    赤壁之戰前,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漢朝以左為尊,也就是說周瑜的地位在程普之上。程普是個資歷很深、戰功很多的老將,而「乳臭未乾」的周瑜卻壓了自己一頭,這讓程普十分不爽。於是,他決定給這個後生晚輩一點教訓,史書說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面對程普這老傢伙的不給面子,周瑜始終不與之計較,反而用真誠、謙恭來對待他。
  • 諸葛亮如何成為劉備的軍師的?三顧茅廬,成就劉備霸業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誠懇、熱心邀請人的,劉備成了許多追求優秀的人們學習的榜樣。東漢末年,中國被劃分為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其中,曹操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誰也控制東漢朝廷。然而有那麼一位奇才,他是諸葛亮。當時的中國被分成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
  • 劉備的首席軍師並非是諸葛亮,而是法正,劉備對他言聽計從
    是曹操攻打荊州時,諸葛亮主動去江東聯合孫權開始,才嶄露頭角。而劉備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師是龐統,這點從劉備取西川時可以看出,他是帶著龐統入川的,諸葛亮在荊州留守。龐統確實軍事才能了得,但可惜死的太早了,在進攻四川的時候被守軍的流矢射死。接下來就該說說法正了,法正是西川劉璋手下的小官,一直得不到重用,張松忽悠劉璋引劉備入川,就是法正接待的劉備。後來龐統死了,法正就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為劉備的首席軍師。
  • 魏延有反骨,諸葛亮為什麼不殺他?諸葛亮:沒他,我打不贏這位猛將
    如果不是他作戰勇猛,恐怕早就被拿下了。說到魏延和諸葛亮的關係,可謂是一言難盡。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很大。諸葛亮死前甚至留下遺計殺了魏延。 在正史中,諸葛亮對待魏延雖然不算壞,但也絕不算好。為何說諸葛亮對他不算壞呢?這是因為諸葛亮還算是重用魏延的,在北伐中,每次都以魏延為先鋒。在官位和爵位方面,也從來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