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痛,莫過於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一個個地離去,卻無能為力。一顆心臟究竟要承受多大的擠壓才能熬過這樣的痛苦,這大概是心臟經歷的最大極限運動。經歷過心死的人生,能夠再次被叫醒,算不算人生的另一種幸運。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就經歷了這樣的一種人生,垂暮之年,手握愛妻,奔赴黃泉,這樣的結局,我認為也是一種人生之幸。
提起李之儀,不得不提這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小令是李之儀遇見人生第二春之後,為其知音楊姝所寫。而在此之前,他的前半生幾乎走到崩潰的邊緣。
李之儀出身於書香名門,他的表兄李之純曾任戶部侍郎、御史丞,同樣是進士及第,李之儀從官之路卻經歷了一番坎坷。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李之儀高中進士,但因受新舊黨之爭,從官之路受阻。
他之所以捲入其中,皆因早年師從於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李之儀聰慧,富有靈氣,引起了範純仁的注意,有幸成為他的學生。說起範純仁,他的口碑不錯,有北宋布衣宰相之稱,作為範仲淹的次子,深受父親良好家風影響,一生為官清廉,在民間發現了大批人才並進行培養,李之儀便是受益者之一。
在範純仁的教導下,李之儀的才學可謂突飛猛進,二十歲便中了進士,被任命為萬全縣令,從此走上了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仕途之路。
公元1086年,李之儀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作為範純仁的得意弟子,他的為官之道深受範的影響。範純仁作為守舊派,與當時革新派宋朝六大奸臣之一的蔡京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公元1101年,範純仁病重,李之儀守在其身邊,當時的範幾近失明,他把自己一生的政治經歷口述給李之儀,由其代筆整理成遺表呈獻給皇帝,並為恩師寫了傳記。
不料,這份遺表竟成了權臣蔡京找茬的罪狀。蔡京擔心李之儀成為範的接班人,與自己繼續作對,於是將苗頭扼殺在了搖籃裡。他千方百計地在文中摳字眼,找出中反對新法之語,並上書皇帝,誣陷李之儀杜撰儀表,辱罵新黨,引發了一場文字獄,李之儀因此被下了大獄。
在李之儀的一生中,除了受恩師範純仁之恩惠,其次便是兩位與他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的奇女子。李之儀入獄後,他的髮妻胡淑修變賣家中財物,傾其所有,想盡一切辦法營救他。
話說這胡淑修,也是北宋女詞人,還是數學家,兼才情與膽識於一身。她也是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胡宗質曾任職到翰林院大學士。她從小天資聰穎,詩詞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在數學方面異於常人,北宋科學家沈括每每遇到數學難題,常去請教胡淑修,胡淑修每次都不讓他失望。
胡淑修嫁給李之儀,完全出於對其才華的仰慕,十八歲嫁入李家,二人夫妻感情甚篤,李之儀入獄後,胡淑修寢食難安,連夜趕到東京汴梁,李之儀深受感動,為她寫下了:
熬熬內火戰驕陽,鶴唳風聲便著忙。波浪翻天誰與渡,卻應甘井是慈航。
胡淑修通過各種渠道打探到,李之儀為範純仁所書《行狀》手稿落在一官員家中,她便親自上門請求那名官員把手稿歸還自己,但官員迫於蔡京的威懾不敢歸還。於是胡淑修便心生一計,扮成下人潛入官員府邸將手稿偷了出來,這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一幕。隨後入宮求助光獻皇太后曹氏,曹氏被胡淑修的人品及其膽識與智慧打動,不僅將手稿交與皇帝手中,幫李之儀平反,而且還賜予她「鳳冠霞帔」。
胡淑修如願以償,將丈夫從監獄裡撈了出來,雖然結局談不上完美,但總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由於皇帝極其信任蔡京,免了李之儀的死罪,但活罪還是得受,將其貶到了太平州(安徽當塗縣)。
被貶太平州的李之儀很不太平,三年內女兒和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髮妻也撒手人寰。即將踏入花甲之年李之儀成了孤家寡人,生活窘迫,且疾病纏身,事業和家庭同時陷入了人生低谷。
這時,他生命中的另一位奇女子出現了,此人便是宋朝一代名妓楊姝。早年,黃庭堅被貶到當塗做太守時,只有十三歲的楊姝便為其鳴不平,彈了一首《履霜操》,這首古曲的本意伯奇被後母所讒而被逐,最後投河而死。
喪子又喪妻的李之儀,內心孤獨又絕望,整日漫步於姑溪河畔。楊姝同樣愛慕李之儀的才華,當她聽說李之儀時常一人漫步於姑溪河畔時,便在河的對岸彈起了六弦琴,奏響了《履霜操》,以此安慰李之儀憂傷的心靈。
李之儀被楊姝的深情所打動,為了表達對楊姝的感激之情,他寫下了這首《清平樂·殷勤仙友》:
殷勤仙友。勸我千年酒。一曲履霜誰與奏。邂逅麻姑妙手。坐來休嘆塵勞。相逢難似今朝。不待親移玉指,自然癢處都消。
在這首詞裡,李之儀把楊姝比作神仙麻姑在世,用美妙的琴音緩解了自己的憂傷。時年五十九歲的李之儀,將楊姝當作自己的紅顏知己,而楊姝大膽地向李之儀表達了自己的愛意,李之儀一顆壓抑了許久的心從枯萎的邊緣逐漸復甦,之後的他,將自己愛如潮水般的感情都寫進了那一首首詩詞裡。而流傳千古的就是本文開頭的那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全詩共五十五字,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三字,這首小令詞短卻情長,全詞圍繞長江水,開頭號由長江宕開去寫分離、思念,最後又回長江上來,形成了迴環往復的結構特點,全詩表達了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愁怨。
這首詞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適,復疊迴環,同時又不失文人的構思新穎和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首被提升和淨化了的通俗詞。
全詞處處是情,層層遞進,迴環往復,語言簡潔明了,短短數句卻感情熱烈而直露,同時還吸收了民歌的優良傳統,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通過李之儀的詞,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感情豐富而細膩的男人。對於愛情,心懷熾熱,用他的才華溫暖了兩顆女人的心。愛情一向與金錢無關,李之儀貧窮無法為楊姝贖身,楊姝自贖後,毅然決然的嫁給了大他四十歲的李之儀,之後為李之儀生了三個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
雖然李之儀之後又再度經歷了大起大落,但洗盡鉛華的李之儀,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的坎坷,因為他知道,在這人世間,一個人真正應該擁有的幸福是什麼。當八十歲的李之儀在當塗永遠合上雙眼時,楊姝一直深情地握著他的手,為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