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東部山區,曾有一個古老的王國。一支勇猛彪悍的民族在渠江東岸紮根,他們修建房屋、種植糧食、野外狩獵、鑄造兵器、繁衍生息。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考古工作人員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代西南少數民族「賨人」貴族船棺墓葬,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
巴人與蜀人
均採用船棺葬習俗
渠縣城壩在春秋戰國時代,曾是古賨人所建賨國的國都,屬於古代巴文化範疇。據史料記載,「賨人」勇猛彪悍,且善歌舞,曾參與武王伐紂。
2019年10月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渠縣歷史博物館對城壩遺址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本次考古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在城址區、津關區和東周墓葬區取得重大進展。
「特別是東周墓葬區,稱得上2020年巴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現場考古發掘領隊陳衛東介紹,本次發掘共清理東周墓葬4座,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1座墓葬僅殘存一件陶罐。這批墓葬均為狹長方形土坑墓,大型墓葬的葬具為船棺,墓主人均為屈肢葬或二次葬。
陳衛東說,發掘出土時,這批墓葬的葬具船棺用已基本腐朽碳化,能夠看出墓葬底部的弧形船棺。考古學家最初認為船棺是巴人的喪葬習俗,隨著成都平原一系列早期船棺的發現,學術界又認為船棺是蜀人的喪葬習俗。城壩船棺葬的發現說明巴人與蜀人均採用這種喪葬習俗。
巴人器物坑
放置有11件青銅器
陳衛東介紹,在3座保存較好的墓葬中有1座(編號為M45)墓葬規模較大,長7.9米,寬1.8米,深1.6米,且在墓室的一側下部設置有器物坑,內放置有11件青銅器。
陳衛東說:這是巴文化之中首次發現墓葬底下的器物坑。我們認為它應該與腰坑的性質是一樣的。其位置在頭端一側,可能是巴人在埋葬過程中的一個奠祭坑而形成的。」
M45出土器物較多,主要包括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銅器主要包括浴缶、缶、錞於、編鐘、鉦、鍅、劍、鍪、釜、釜甑、印章等;陶器主要為罐和豆;玉器主要是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料珠等裝飾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器物坑中,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一批禮器。「我們從前不太清楚巴人用什麼作為禮器,這次的發現為研究早期巴人使用何種禮器提供了實物資料。」陳衛東說。
城壩遺址
首次發現東周墓葬
M45共出土70多件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包括虎紐錞於、編鐘、銅鉦等古代巴人獨有的器物,也不乏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精美文物。陳衛東認為,「虎紐錞於、編鐘、銅鉦等高等級文物,昭示著M45墓主人顯赫的貴族身份,應為高等級「賨人」墓葬,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M45墓葬規模較大,出土文物較多,且等級較高,這是繼涪陵小田溪和宣漢羅家壩之外,巴文化核心範圍內新發現的中大型墓葬,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該墓地也是城壩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為研究川東地區巴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目前,該項目仍在考古發掘過程中。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