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相有道原創並首發百家號,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玉佩,又稱「玉珮」,泛指用玉製成隨身佩掛的裝飾品,古時多系在衣帶上。
玉佩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遠古先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發現了「玉」和「石」的巨大差別,從此將玉器從石器當中剝離出來,並且賦予了玉器珍貴而神聖的價值。
通過考古研究可知,很多古代玉器都帶有實用工具的影子,例如玉觽、玉韘、玉勒子等等。
這些從石器時代的實用工具演變而來的玉器,彼此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其實用功能的淡化和裝飾功能的增強。
玉佩就屬於裝飾玉器的範疇。但是最初的玉佩不僅只有裝飾功能,同時還被古人運用於原始宗教活動當中。
在生產水平低下的遠古時代,古人認為玉乃天地之精華,山川之魂魄。懷玉者溝通天地,悟對神通。
由於古人將玉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重要媒介,所以玉器頻繁地出現在原始宗教的佔卜和祭祀活動當中。這就是中國玉器的「神玉」時代。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發展和國家概念的形成,玉器作為珍貴的社會資源,逐漸集中到統治階級貴族手中。
例如1976年進行考古發掘的河南安陽商代殷墟婦好墓,就出土有玉器佩飾755件,其中裝飾玉器數量最多,大部分為佩帶玉飾,少部分為鑲嵌玉飾,另外還有少數觀賞玉器。
婦好墓出土玉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造型多樣、品種齊全、工藝精湛。
這一方面說明商代治玉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殷商時期的玉器品種仍然以玉佩飾最為主流。
西周時期玉佩最主要的特點是經常以「組佩」的形式出現。
周朝玉器的佩戴方式非常複雜,很多玉器並不是單個佩戴,而是以組佩的形式出現。
簡單來說就是將玉佩串成一串組合起來佩戴。
其中包括掛在脖子上的璜組佩,掛在女性肩膀上的梯形牌組佩,還有項飾、腕飾、臂飾等,都是周朝禮儀場合中必須要佩戴的重要裝飾。
戰漢時期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歷史階段,戰漢玉器不僅是中國古代治玉工藝的傑出典範,同時還創造出無數令後世嘆為觀止的藝術瑰寶。
戰漢時期玉佩飾的發展同樣突飛猛進,其藝術成就之卓越舉世公認堪稱經典。
戰漢時期正是中國玉器的「王玉」時代,治玉工匠均是終身制工作,甚至一家幾代人都從事著相同的琢玉事業,因此一名熟練的治玉工匠往往終其一生都在心無旁騖地從事這項工作。
在等級森嚴的諸侯貴族的統治下,玉器對於這些琢玉工匠而言,不僅是賴以謀生的手段,甚至有時比生命更為重要。
有些工藝繁縟的玉器作品,往往要耗費經年累月的時間去緩慢琢磨,當時的治玉理念非常簡單,只追求完美極致的玉器作品,完全沒有所謂的「成本」概念。
從宋代開始,中國玉器進入更為廣闊的「民玉」時代,各種富含民俗特色的玉佩飾大量湧現。
由於宋代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繁榮,民間用玉也極為盛行。
宋代玉佩受商品屬性變化影響,具備濃鬱的民俗色彩,各種喜聞樂見的玉雕題材大量湧現,「執蓮童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玉佩飾。
同時,和宋共存並行的遼、金時期,同樣創造出輝煌燦爛的玉文化。
遼、金所處的歷史時代,是一個多民族、多政權共存並行的歷史時期,從歷史學的角度講,宋、遼、西夏、大理、金都是中國宋代史的一部分。
遼金玉器帶有濃鬱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其中不僅有雄渾壯美的「春水玉」、「秋山玉」,各種形式多樣的玉佩飾藝術造詣也同樣可圈可點。
明清時期是另一個玉文化發展繁榮鼎盛的時代。
明清時期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簷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
一般平民百姓也常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明清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
明清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玉佩之集大成者,當屬大名鼎鼎的「子剛牌」玉佩。
傳說子剛牌是由晚明治玉聖手陸子剛所創,基礎造型為雙面雕工的長方形玉牌,規格約長60mm,寬40mm,厚1mm,通常施以圖案及詩文,極具文人意趣和文化內涵。
清代子剛牌同樣數量眾多,同時結合清代社會文化,子剛牌的藝術形式也發生了豐富變化,各種帶有民俗特色的典故、吉語等創作題材出現在牌形玉佩當中。
子剛牌不僅將中國文化的詩、書、畫、玉相結合,而且比例完美、意境深遠,是明清時期乃至今天最受歡迎的玉佩形式。
綜上所述,玉佩的歷史幾乎貫穿了玉文化的發展歷程。
從文化時期的「神玉」佩戴,到商周戰漢的「王玉」權威,再到宋元明清的「民玉」繁榮,玉佩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玉器,其歷史沿革真實反映出中國玉器的演變過程。
即使今天,玉佩依然是中國人極為推崇的高端飾品,我們對其歷史軌跡的追溯,一方面是對傳統玉文化的探索和繼承,同時對中國玉器的發展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