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敦煌》中西夏國主李元昊扮演者近日離世

2021-02-21 發現敦煌

近日,日本男演員渡瀨恆彥因膽囊癌醫治無效在東京都內醫院病逝,享年72歲。將近30年前,他曾經在中日合拍的《敦煌》中扮演西夏國主李元昊的角色,他的那句臺詞——「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絕不會是你」也成為了這部電影的永恆經典之一。
從小說到電影
在東瀛文壇,自從陳舜臣開「中國歷史小說」先河之後,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創作者向來不乏其人,譬如司馬遼太郎的《項羽與劉邦》、淺田次郎的《中原之虹》、乃至以《銀河英雄傳說》成名的田中芳樹的《中國武將列傳》。獲得過日本文化勳章的井上靖無疑是箇中翹楚,他的長篇歷史小說《敦煌》榮膺1960年的「每日藝術獎」。

井上靖
井上靖的原著《敦煌》用文學筆調描述了一段十一世紀中國西北邊疆的民族史、開拓史。198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與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合作將《敦煌》搬上銀幕。主要演職員均來自日本,影片則在國內實地拍攝,動用了兩支駐西北的解放軍部隊和800多匹戰馬。為了拍攝本片,日本方面還特意修築了一座敦煌城,耗資達(80年代的)2億人民幣!片中史詩般的戰爭場面,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給人以極大震撼,在敦煌的實地拍攝也為影片奠定了蒼涼雄渾的基調。此片公映後大為叫座,囊括當年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三大獎項。相近30年過去了,《敦煌》的魅力依然不減,她仍是公認反映敦煌歷史的最著名和優秀的電影。

電影《敦煌》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宋代的書生趙行德(佐藤浩市飾)。他和當時許多士人一樣,唯一的出路就是如宋真宗的《勸學詩》所說「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一樣讀書仕進。影片的一開始,就是他參加了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的科舉的「殿試」,原著可能對「殿試」二字的理解有誤,實際上宋代的殿試依舊是筆試,而不是像影片裡一樣在御前的「口試」。但趙行德根本未曾料到考題竟是西夏對策。當時,西夏雖未正式建國,卻已是宋朝的肘腋之患,而趙行德對西夏的現狀幾乎一無所知,甚至認為西夏只是「一個野蠻的遊牧民族組成的小國」,想得出的對策還是三十年前(997年)何亮在擔任通判永訓軍時提出的《安邊策》,即屯田築寨,發動邊民,武裝自衛,以守為攻之類緩不濟急的辦法;自然在殿試中落第。正當他心情鬱悶的時候,在街上看見一個被騙到東京(開封府)的西夏女,她寧願自毀容貌也不願為豪強所欺凌。遂動了俠義之心,將她救下。西夏女無以回報,遂送他一張西夏的通關文書。趙行德這才知道西夏是個新興的強盛國家。遂決定動身前往西夏。
趙行德是井上先生虛構的人物,但歷史上漢族士人因為在宋代鬱郁不得志而投奔西夏的確有其人。按照《續資治通鑑長篇》的說法,就在西夏崛起的時候,天聖年間,有兩個宋朝考進士落榜的士人,一個叫張元,一個叫吳昊前往投奔,替李元昊出謀劃策。宋代王栐的《燕翼治謀錄》更明白記載著「舊制殿試皆有黜落……故張元以積忿投西夏,大為中國之患」,這簡直可以說就是趙行德的歷史原型了。
日本人演繹的鐵血戰將
陰錯陽差的是,當趙行德在隨同一支前往敦煌的和田商隊在沙漠跋涉時,一支西夏軍隊突然出現。他們不殺商人,亦不掠財物,卻把趙行德等一幹漢人拉了壯丁,編入了軍隊。這支部隊的隊長,就是影片的另一個主角,朱王禮。順便一說,扮演朱王禮的日本老戲骨西田敏行完全沒有佐藤浩市(飾趙行德)身上的「日本味」,他也因在本片的出色表現獲得了日本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獎。

西田敏行
朱王禮本來是宋朝靈州(今寧夏靈武)前線一個漢族士兵。靈州陷落時,他成了西夏軍的俘虜,並參加了西夏軍。在戰鬥中他成為西夏前軍的一個隊長。這種情況在史籍中是有明確記載的。當時,西夏能以如今的寧夏、甘肅一隅之地湊出50萬軍隊,除了党項族青年「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幾乎全民皆兵之外,軍中還有大量「族外兵」。西夏在與北宋的長期戰爭中俘獲了大量宋人(士兵和平民),它的一貫做法是把俘虜分做兩種,體弱不習戰鬥的一般都派去開荒種地,參加農業生產,而身體強壯、善於戰鬥的漢人都編入前軍,號「撞令郎」。所謂前軍就是替西夏軍打頭陣,充當矛頭和擋箭牌,危險性和犧牲都很大。但朱王禮不在乎這些,他的生活信條就是,戰鬥必須勇敢,敵人必須消滅,自己永遠必須是強者和勝利者。朱王禮並不只是一個嗜血成性的武夫。他欣賞趙行德能讀能寫,有文化知識,對趙行德抱有好感,甚至懷著幾分敬意,把趙行德當作他的參謀和助手。
趙行德「從軍」之後參加的第一次大戰役是公元1028年西夏攻打甘州回鶻之役。這場戰爭是遲早要爆發的。在十一世紀初期,河西走廊這個北方的絲綢之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極其重要的通道裡雜居漢、回鶻、吐蕃以及歷史上被稱為諸羌或諸蕃的諸多部落民族。而主要的地方割據政權則有:名義上由中原王朝委派官吏,實際上仍由吐蕃控制的涼州(今武威),完全由回鶻人控制的甘州(今張掖),以及瓜州和沙州(今敦煌)的「歸義軍」。北宋建國初年,以党項羌為主體民族的西夏崛起於夏州(在今內蒙古,十六國時期的統萬城故址),佔有綏、銀等州。西夏統治者經過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祖孫三代的創業,企圖在西北建立一個統一王國。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佔有整個河西地區:統一了河西,西夏不僅獲得大片土地和豐富的農、畜產資源,而且控制了東西方的交通和通商權。對西夏來說,不僅解除後顧之憂,而且如虎添翼,這樣它就有足夠的實力,面向東方和北方,與北宋和遼(契丹)成三足鼎立之勢。
不難看出,劇組在拍攝歷史片時的態度極其嚴謹,無論服裝、道具、布景,都非常注重其歷史的真實性。片中西夏軍的盔甲讓人感覺到金屬的厚重和質感,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黃銅光芒,衣著樸素的歷經風塵,一看就使人相信這是一支在沙漠裡行過軍,作過戰的軍隊。影片中的作戰場面宛如一幅古代戰爭作戰圖。許多國產古裝戰爭片中的兩軍交鋒往往是兵對兵,將對將(看來《三國演義》遺毒不淺)而且更「難得」的是在千軍萬馬的大混戰中,居然還有諸多高手單打獨鬥,騰挪閃躍,招數變幻。相比之下,《敦煌》中無論是士兵還是領隊的軍官都混成一團廝殺,完全沒有兩個人單打獨鬥的機會。真實的歷史也是如此,冷兵器作戰時代同樣講究諸兵種的配合作戰和保持軍隊的陣形。局部戰役的決勝因素往往在於步兵方陣的整體性和騎兵的衝擊力。尤其在騎兵主宰時代,馬高速奔跑所產生的巨大慣性加上騎士的力量和技巧,都決定了誰能夠在對決中勝出。最簡單實用的動作就是刺和砍,太多炫目的動作大概只能用來拍電影。

《敦煌》電影中的軍隊
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梟雄李元昊
影片中敦煌太守曹延惠的第一個鏡頭,居然就是公元1029年屈辱地遠涉千裡到興慶府向西夏稱臣,這實在不是榮耀的一幕。然而,無論曹延惠面對李元昊是多麼地委屈就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歸義軍」這亂世中的一葉扁舟,在西夏擴張的怒濤中終於不免傾覆的結局。 
攤牌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朱王禮和趙行德率領西夏漢軍進入敦煌城,傳達李元昊的判決:「敦煌的所有法律、文字、習俗皆從西夏,太守曹延惠被貶為平民」——換句話說,曹氏政權將被西夏吞併。就當修文偃武多年的曹延惠在這一晴天霹靂下精神崩潰的時刻,早就對李元昊所作所為不滿的朱王禮竟欲趁李元昊只攜二千孤軍來敦煌的良機,與敦煌守軍合作,令敦煌假裝投降,引李元昊進城後以伏兵殺之。可惜完美計劃功虧一簣,曹延惠在投降儀式上因過度緊張而暈倒,引起了李元昊懷疑。頓時,上千人擠在城門前的一片狹小空間裡混戰,長兵器完全失去了效力,李元昊硬是在親兵的保護下,用他的佩劍殺出了一條血路,逃出了敦煌城。

《敦煌》中的經典場景
次日,西夏大軍捲土重來,影片也發展到了最高潮。這邊廂,在歸義軍節度使府中,曹延惠絕望自焚,而趙行德則率人搶救出了曹延惠搜集的眾多古書,與時間賽跑一般裝進了鳴沙山石窟的藏經洞。影片把鳴沙山石窟的藏經時間放在西夏出兵吞併歸義軍的同時,是採納了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石室訪書記》中的說法:「洞之封閉,必在十一世紀之前半期,蓋無可疑。以意度之,殆即1035年西夏侵佔西陲時也」。 
那邊廂,朱王禮率部對西夏軍的陣地發起了自殺式的悲壯衝鋒,在朱王禮衝冠震吼的「殺李元昊」聲中,坐鎮中軍的李元昊滿臉的不屑與鄙夷,騎在馬上說出了整部影片中或許是最經典的一句臺詞——「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絕不會是你!」這句話是如此之霸氣,可能也真得只有梟雄李元昊才有說這個話的資格。在歷史上,他是西夏建國和自稱皇帝的第一代君主,是唐末五代以來,分裂的河西走廊的真正的統一者。但有些諷刺意義的是,雖然無論在影片裡,還是今天人們的敘述習慣裡,都稱呼他為「李元昊」,但這卻又的的確確不是他的姓名。李元昊的家族屬於党項民族中的拓跋氏貴族統治集團,他原本並不姓李或姓趙。李和趙是唐宋皇帝對他的家族的賜姓,當時宋人的記載當然都叫他趙元昊。儘管如此,他並不「受恩感激」這個百家姓之首,而是創造了一個本民族的名字,自稱「嵬名(姓)曩霄(名)」。這表明他從來不想真正臣服於中原王朝,而要顯示出自己的民族獨立性。不過「曩霄」兩字實在生僻,寫史書的人們還是偷懶稱呼他是「李元昊」,甚至更簡略的「元昊」,如同歷史開的一個小小玩笑。

渡瀨恆彥扮演的梟雄李元昊
歷史永遠只是勝利者的歷史。但當我們翻開一頁頁記滿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的史書時,有些人是不應該忘記的,儘管他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如同《敦煌》最後的一段旁白:
時光過去了九百年。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人們發現了被埋藏的四萬多件文書、經典和美術繪畫。與當時埋藏這些文化寶藏的人意願相反,俄國、英國、法國、日本(佐藤純彌導演倒是誠實地沒有避嫌自己)等國探險隊蜂擁而至,將其中大部分盜運到國外,在中國,僅僅剩下不足一萬件。這次發現,在人類文化史上,被稱作本世紀的最大發現。從此,敦煌學這一獨立的分科就成立了。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為埋藏這些經典而死去的人們的名字。

編輯:明智  商業推廣:18993739968

相關焦點

  • 一部不該被遺忘的經典電影《敦煌》
    隊長為保他性命,便讓一商隊帶他去敦煌,並告訴他還有一件事要等他們一起來做。行德來到敦煌,由於通西夏語,受到敦煌太守曹延惠的歡迎,並讓他參與翻譯經書為西夏語的工作。曹延惠是一個典籍收藏家,收藏了無以計數的各類書籍,視為無價珍寶。西夏連破甘州,肅州,遂決定徵服敦煌。隊長作為先鋒來到敦煌。但出人意料地是,他竟欲趁李元昊攜孤軍來敦煌的良機,與敦煌守軍合作,伏殺李元昊。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在經過一番複雜的版權角逐以及兩換導演之後,《敦煌》確定由拍攝了《追捕》等電影的著名導演佐藤純彌指導,主演由佐藤浩市(飾演趙行德),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渡瀨恆彥(飾演李元昊)和新人中川安奈(飾演回鶻公主)擔任。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 臺詞大有深意!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 原形畢露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于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另一部則是史詩電影《敦煌》,那部電影除了讓筆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還有一個異樣的感覺,這電影的風格怎麼有些奇怪。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于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另一部則是史詩電影《敦煌》,那部電影除了讓筆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還有一個異樣的感覺,這電影的風格怎麼有些奇怪。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
  • 西域漢土的千年悲歌,向敦煌遺書致敬的電影《敦煌》
    ,在日本電影投入總排行榜上,至今仍高居第五的位置。誰知他一去兩年,期間斯魯比婭竟被西夏王子李元昊(渡瀨恆彥飾)霸佔。飽受命運的左右與玩弄,行德註定在歷史塵沙中留下一段千古傳奇……令西夏人垂涎的河西走廊五個州,自東向西分別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沙州,故事的焦點是敦煌城,就在最西最遠的沙州。這個故事是真的嗎?在歷史上,這些人物是否都是真實存在過的?
  • 李元昊:談戀愛麼?分手殺你全家那種
    電影《敦煌》劇照這是中日合拍的電影《敦煌》中的片段。當然,殺李元昊的絕不會是衝鋒的朱王禮,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也不會是他。李元昊的命,要留給他自己在後宮裡造孽後被人收割。一根藤上七朵花李元昊是西夏國主,據《西夏書事》記載,李元昊有史可查的老婆有一條葫蘆藤——七個:「曩霄先七娶:一衛慕氏;二索氏;三都羅氏,早死;四咩米氏;五野利氏,生三子:長寧明,次寧令哥,次薛哩,早死;六耶律氏,契丹公主也;七沒移氏,即營天都山居者。至是為太子寧令哥娶婦沒移氏,見其美而自納焉,號為『新皇后』。」
  • 解析電影《敦煌》甘州之戰,李元昊為何能贏,鐵鷂子理解有誤
    說遠了,言歸正傳,本文要解析的是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裡一段戰爭戲,甘州之戰。這場大戰體現在電影上只有七分鐘時長,但其內容非常豐富,咱們一點點說:一、甘州之戰的背景在電影《敦煌》裡,朱王禮告訴趙行德,西夏軍要經常和回鶻人、吐蕃人作戰,再加上出現在電影裡的北宋以及歸義軍(敦煌那兒),整個河西走廊都亂成了一鍋粥。
  • 解析電影《敦煌》甘州之戰,李元昊為何能贏,鐵鷂子理解有誤
    說遠了,言歸正傳,本文要解析的是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裡一段戰爭戲一、甘州之戰的背景在電影《敦煌》裡,朱王禮告訴趙行德,西夏軍要經常和回鶻人、吐蕃人作戰,再加上出現在電影裡的北宋以及歸義軍(敦煌那兒),整個河西走廊都亂成了一鍋粥
  • 敦煌小鎮北廣場免費放映中日雙語《敦煌》老電影,帶您了解敦煌歷史!
    由導演佐藤純彌執導,1988年上映的《敦煌1988》,是由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渡瀨恆彥等主演的劇情片。北宋年間,舉人趙行德(佐藤浩市 飾)面對西夏的考題啞口無言,抱憾殿試此後心灰意冷的行德決定遠走塞外,前往令人充滿遐想的西夏遊歷旅行途中,行德所在商隊遭到漢人組成的用兵部隊的襲擊,他被迫編入部隊,並漸漸得到隊長朱王禮的賞識和器重。
  • 推薦電影 | 《敦煌》:歷史塵沙中一段千古傳奇
    《敦煌》是由佐藤純彌執導,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等主演的古裝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宋朝年間,落第書生趙行德因偶然認識西夏女子而決定探訪敦煌的故事。拍攝於1988 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 周年而拍,拍攝地雖在中國,但原著作者、導演、演員及投資方都是日本的,製作費45 億日元,約等於2 億人民幣,在日本電影投入總排行榜上,至今仍高居第五的位置。高投資換來了高質量,此片至今仍被軍事歷史愛好者奉為史詩片難以超越的經典。該片於1988年6月25日在日本上映。
  • 日本人參考《清明上河圖》再造敦煌,拍了這部中國宋朝的電影
    這部反映日本人眷戀中華文化的電影就是——《敦煌》。電影《敦煌》由佐藤純彌執導,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宋朝年間,落第書生趙行德機緣巧合之下勇闖西夏的經歷。電影於1988年6月25日在日本上映。
  • 契丹人也想殺李元昊?賠了公主,又折了10萬大軍,遼夏戰爭了解下
    1019年,遼聖宗敕封沙州節度使曹順為敦煌郡王,試圖讓沙州站在遼朝這一邊,避免在徵伐夏州時腹背受敵。至1037年李元昊統治時期,党項「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懷、龍皆即舊堡鎮偽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宋史·卷485》)。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
  • 消時薦書001:《敦煌》——一段由日本人構想出的西域千年往事
    對於中國人而言,敦煌,是一個無比瑰麗的夢想。瑰麗在於,它曾用一隅的西域黃土,承載了自漢晉至唐宋跨越千年的文明之重,絲路的駝鈴,飛天的壁畫,睥睨眾生的佛像,都說訴說著一個漫長又漫長的故事;夢想在於,它似乎近在咫尺,又似乎太過遙遠,人們想要觸碰到它,可我們之間,卻始終隔著一道名為歷史的薄紗。普通人如何去了解敦煌?
  • 日本人有多愛中國歷史,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
    當歸義軍節度使敦煌太守曹延惠前往興慶府稱臣納貢時,李元昊的一番話足見其野心與謀略。歸義軍節度使敦煌太守曹延惠(田村高廣 飾演)認為自己向李元昊稱臣納貢之後,敦煌可以免遭戰亂,但他低估了李元昊的野心。實際上瓜、沙二州(今酒泉與敦煌)作為當時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帶來的豐厚財富,對於李元昊的西夏政權非常重要。況且他也不允許自己和北宋開戰的情況下,背後存在一個漢人控制的敦煌。
  • 電影《敦煌女兒》開機
    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上海滬劇院院長、樊錦詩的扮演者茅善玉坐在九層樓前的臺階上思考,如何通過數位化手段來保護敦煌
  • 寫在《敦煌》之外的
    如果說作者的目的是為了引起讀者去探究敦煌的興趣,那麼她的目的達到了,因為小說只有正文,連引用的史實出處都沒有,本著對歷史的尊重,我去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果然出入還是很大的。1028年李元昊攻佔甘州,隨後佔領涼州,徹底趕走了吐蕃人。1032年李元昊繼成王位,棄用李姓,自稱嵬名氏,取瓜州,沙洲,肅州。1036年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開始創製自己的文字,西夏文,歷經三年才完成。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三上三危山,只為講好幾代...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  「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該片以「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將獻禮建黨100周年。  正式開拍前,主角樊錦詩的扮演者、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與幾位演員在常書鴻和段文杰的墓碑前三鞠躬,以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