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電影《敦煌》甘州之戰,李元昊為何能贏,鐵鷂子理解有誤

2020-09-15 我就是個碼字的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戰爭場面的拍攝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筆糊塗帳。

為何這麼說,因為絕大部分導演和編劇不懂陣法也不懂戰術,所以拍出的戰爭場面經常出現一窩蜂上、一窩蜂打、一窩蜂跑的畫面,場面倒是激烈,但毫無技術含量,讓很多觀眾以為古代打仗就是混混打群架。

實際上,在冷兵器時代,布陣和破陣的技術含量很高,普通士兵沒有什麼覺悟,只是簡單聽從命令,沒有戰陣或者被破陣的話,很容易出現一鬨而散的情況,所以其指揮作戰的難度在一定意義上要大於現代戰爭。

說遠了,言歸正傳,本文要解析的是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裡一段戰爭戲,甘州之戰。

這場大戰體現在電影上只有七分鐘時長,但其內容非常豐富,咱們一點點說:

一、甘州之戰的背景

在電影《敦煌》裡,朱王禮告訴趙行德,西夏軍要經常和回鶻人、吐蕃人作戰,再加上出現在電影裡的北宋以及歸義軍(敦煌那兒),整個河西走廊都亂成了一鍋粥。

甘州之戰在歷史上發生的時間是1028年,在這個時間段裡,河西走廊確實如電影所描述的那樣打成一團。在此之前的一百年裡,歸義軍和甘州回鶻兩個小政權都曾在河西走廊一帶稱霸過,到了甘州之戰前後,兩個小政權都已經走向沒落,不光是西夏,吐蕃和遼國也都在打他們的主意。

為了自保,甘州回鶻向北宋稱臣,也不準確,應該是稱「外甥」,給北宋寫國書都是「舅舅你好」,北宋回國書則叫「與甥書」。

那麼為什麼李元昊和遼國、吐蕃都想打可憐的甘州回鶻呢?

沒別的,就倆字,有錢!

甘州回鶻佔據絲綢之路的要道,掙錢都掙嗨了,但在亂世,有錢就是最大的弱點,西夏和遼國、吐蕃一幫土匪不搶你搶誰。

二、電影裡甘州之戰的過程

我們分析的是電影,不是歷史,我們看的是日本導演是如何拍攝這段戰爭戲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為該電影提供了大量群眾演員,其中光騎兵部隊就有八百多人,這麼大的投資也保障了該片的畫面質量。

李元昊騎白馬站在沙丘高處,這個李元昊的模樣和歷史畫像有些相近,穿戴也相似,歷史上的李元昊就喜歡穿白色衣服,不過此時他還不是西夏皇帝,甚至連太子都不是,只是他爹的愛子和大將,當然甘州之戰之後不久,他就被立為太子了。

西夏軍樂隊亮相,鼓聲很有節奏也很震撼,頗有大戰前的緊張感,而且這個軍樂隊居然還有指揮。

對手回鶻方面也有軍樂隊和指揮,不過他們以號為主。

西夏軍已經布陣完畢,朱王禮率領的僱傭軍打頭陣,僱傭軍嘛。

對手回鶻軍隊慢慢進場,回鶻可汗也在隊伍裡。

注意畫面裡回鶻不僅有弩兵也有拋石機,而西夏軍隊只有騎兵,這證明這場仗的性質是西夏攻,回鶻守。

其實西夏也有步兵和拋石機,而且更為精銳,不過他們的步兵「步跋子」是山地重裝步兵,拋石機部隊「潑喜軍」則是架在駱駝上的小型拋石機,類似於現在的自行火炮。

李元昊下令進攻,旁邊的號角手吹動號角,古代作戰嘛,這種方式是常規操作。

西夏騎兵從帶坡度的山丘上衝下,這麼做是為了讓騎兵擁有更大的速度,很明顯這波騎兵是準備用來「陷陣」的先鋒,對於他們來說,速度就是生命。

回鶻弩兵列陣發射,對付騎兵最好的武器就是弩,北宋的床子弩比這大得多。在之前相當長的時間裡,遊牧民族是沒有弩兵的,因為製造弩需要很專業的技術手段,他們掌握不了。甘州回鶻的弩看起來是相當先進,因為他們此時已經有城市,擁有先進的技術和人才。

騎兵紛紛中弩箭,這時候就看出騎兵部隊的專業了,這麼人仰馬翻的戲普通群演根本幹不了。

弩箭沒有擋住西夏的騎兵,弩兵自動跟著旗幟分散。

在弩兵的身後,回鶻的騎兵出動,他們的目的是要和西夏的騎兵先鋒對衝,讓他們的速度降下來,騎兵一旦失去速度其戰鬥力就大幅下降,回鶻兵這麼對衝就是為了保護本陣的安全。

注意看雙方的騎兵陣型,都是呈楔形陣衝擊,這樣比較容易切入敵陣,阻止對方的速度,也可以避免陣面過於寬大。二戰蘇德戰場上,德國的坦克衝鋒也是用楔形陣或者菱形陣,這種打法古今中外都差不多。

回鶻騎兵交戰不利,他們出動了重裝步兵,電影裡的步兵裝束和弩兵差不多,實際上這種手拿長矛的步兵裝備會更精銳,因為他們是要用手裡的盾牌阻擋騎兵衝擊,同時用長矛去戳對方。

這種重裝步兵對陣騎兵,拍得最好的是《角鬥士》和《勇敢的心》。

李元昊再次下令,西夏軍第二波騎兵上了。

這看起來像是添油戰術,實際上是根據現場情況靈活使用兵力,既然回鶻出動了重裝步兵,見招拆招,西夏也有應對方法。

注意看這個畫面,西夏的第二波騎兵並沒有混入交戰群,而是從雙方混戰的戰場側翼快速通過,明顯其目標還是回鶻本陣。

當然,電影裡一共只有千把人,所以我們能看清楚,實際的戰場上距離遠得多。側翼突擊是輕裝騎兵的專利,金國的拐子馬就是幹這個活兒的。

回鶻兵用拋石機應對,但只能抵擋一陣,拋石機在城頭上管用,在野戰戰場上沒有依託比較危險。

西夏第三波騎兵馬上放出,這一波騎兵就是著名的「鐵鷂子」,和金國鐵浮屠齊名的重裝騎兵,西夏軍的精銳,只有三千來人卻威震敵膽。

不過,該片在表現鐵鷂子時存在明顯的錯誤,鐵鷂子在歷史記載中說「用鉤鎖鉸聯,雖死不墜馬」,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鐵鷂子是學曹操把幾匹馬捆在一起衝鋒。另外,鐵鷂子衝鋒時喜歡用小規模魚鱗陣,幾匹馬組成小隊,這樣離遠看也像捆在一起了。

實際上,鐵鷂子是把人和馬鉸聯在一起,這樣即使人死了,他的馬依然可以帶著他的屍體繼續衝陣,這不是悲壯,而是重裝騎兵的宿命,重裝騎兵生來就是為了衝陣用的,只要打破對方本陣,雖死無憾,因此鐵鷂子這種做法不僅有象徵意義也有實戰意義。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在《宋史》中明文記載,說鐵浮屠就是連在一起衝鋒的連環馬,那和鐵浮屠類似的鐵鷂子當然也是。實際上《宋史》這段記載連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他特意在《宋史》上御批,原文很長,中心思想就兩個字「扯淡」。筆者相信遊牧民族出身的乾隆在這方面應該算權威。

我們接著看電影,注意看這個鏡頭,鐵鷂子衝鋒時隊形是空心陣,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弩箭和拋石機的傷害。

回鶻王親率騎兵衝上來阻擋鐵鷂子,這證明他們已經沒有預備隊了,生死就在最後一搏。

此時的李元昊已經成竹在胸,在他指揮的戰鬥裡,只要鐵鷂子一出,基本上就等著收割對方人頭了。

回鶻軍隊本陣潰散,敗局已經無法挽回,在古時候,軍隊一旦失去陣法,那就跟待宰的羔羊沒啥區別。

三、戰鬥總結

在《敦煌》這段戰鬥中,導演可以說基本上還原了那個時代的戰爭畫面,在甘州之戰之前發生的澶州之戰,之後發生的郾城之戰,基本上的套路和這場戰鬥一樣。

那麼,甘州回鶻在電影裡為什麼會失敗呢?當然,這是導演和編劇讓他們失敗的。

不過,我們看電影裡的情節可以得知,甘州回鶻之所以沒有像嶽家軍郾城之戰那樣打退鐵浮屠,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人少,缺乏預備隊,在正面對剛的戰場上,人少就是最大的劣勢。影片中如果在回鶻王最後衝鋒之前再加一個李元昊調兵的鏡頭會更有說服力,西夏兵呈現多梯隊多波次多方位的衝鋒,而且正面、側翼都有照顧到,自然會讓回鶻軍顧此失彼。

另一個是戰術思想保守,明顯回鶻是純防守陣型,缺乏進取精神,戰場的主動權始終在西夏軍隊手裡。

如果回鶻王能在雙方第一波鏖戰時像嶽飛那樣派出騎兵首先攻擊西夏軍側翼,那麼戰場將複雜很多,西夏軍即使依然能贏也要付出更大代價。

四、後續

當然,我們分析的鏡頭是電影,可真實的歷史還不如這場戰鬥精彩。當時遼國大軍圍攻甘州四個月,雙方打得油盡燈枯,遼國大軍剛一撤走,這邊李元昊立刻突然襲擊甘州,撿了一個漏,甘州回鶻被狡詐的李元昊輕易滅國。

甘州回鶻滅國後,回鶻人四散逃離,大部分向西越過蔥嶺,一部分向東歸附北宋,還有一部分人和瓜州回鶻匯合,後來這部分人發展起來被稱為「黃頭回鶻」,意思是回鶻王的後代,明代史書稱呼他們為「撒裡畏兀爾」,解放後經過他們自己商討,最後定名為「裕固族」。

最後,向《敦煌》電影劇組以及英勇的解放軍騎兵戰士們致敬,《敦煌》這段甘州之戰足以成為我國古裝戰爭場面的標杆。

END

相關焦點

  • 解析電影《敦煌》甘州之戰,李元昊為何能贏,鐵鷂子理解有誤
    說遠了,言歸正傳,本文要解析的是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裡一段戰爭戲,甘州之戰。這場大戰體現在電影上只有七分鐘時長,但其內容非常豐富,咱們一點點說:一、甘州之戰的背景在電影《敦煌》裡,朱王禮告訴趙行德,西夏軍要經常和回鶻人、吐蕃人作戰,再加上出現在電影裡的北宋以及歸義軍(敦煌那兒),整個河西走廊都亂成了一鍋粥。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不過,電影《敦煌》裡涉及到的部分歷史,如西夏李元昊攻滅甘州回鶻,佔領歸義軍都是真實存在的。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片高度,網絡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歷史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 臺詞大有深意!
    很多人都以為這段話來自於敦煌莫高窟所藏古籍,但根據考證,趙行德和「甘州小娘子」均為井上靖虛構,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來自湖南的舉人趙行德。 不過,電影《敦煌》裡涉及到的部分歷史,如西夏李元昊攻滅甘州回鶻,佔領歸義軍都是真實存在的。
  • 原形畢露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片高度,網絡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歷史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2、戰爭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敦煌》中的幾次騎兵大戰印象深刻,尤其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甘州之戰。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片高度,網絡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歷史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2、戰爭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敦煌》中的幾次騎兵大戰印象深刻,尤其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甘州之戰。
  • 經典電影《敦煌》中西夏國主李元昊扮演者近日離世
    將近30年前,他曾經在中日合拍的《敦煌》中扮演西夏國主李元昊的角色,他的那句臺詞——「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絕不會是你」也成為了這部電影的永恆經典之一。影片的一開始,就是他參加了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的科舉的「殿試」,原著可能對「殿試」二字的理解有誤,實際上宋代的殿試依舊是筆試,而不是像影片裡一樣在御前的「口試」。但趙行德根本未曾料到考題竟是西夏對策。
  • 一部不該被遺忘的經典電影《敦煌》
    西夏皇太子李元昊率西夏軍會攻回鶻人據點甘州,行德也參與了此次大戰,並在甘州城救下了甘州回鶻王的女兒斯魯比亞。經歷了數次患難後,兩人決定相伴逃走去敦煌。但他們在沙漠中迷了路,又回到了甘州。行德求隊長保護斯魯比亞,寧願自己一死。隊長雖然最終同意,但條件是行德必須去興慶府學習西夏文。行德與斯魯比亞相約一年後相見,斯魯比亞以家傳綠寶石項鍊相贈作為信物。
  • 西域漢土的千年悲歌,向敦煌遺書致敬的電影《敦煌》
    誰知他一去兩年,期間斯魯比婭竟被西夏王子李元昊(渡瀨恆彥飾)霸佔。飽受命運的左右與玩弄,行德註定在歷史塵沙中留下一段千古傳奇……令西夏人垂涎的河西走廊五個州,自東向西分別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沙州,故事的焦點是敦煌城,就在最西最遠的沙州。這個故事是真的嗎?在歷史上,這些人物是否都是真實存在過的?
  • 契丹人也想殺李元昊?賠了公主,又折了10萬大軍,遼夏戰爭了解下
    除了故有仇怨之外,主要還是想取道涼、甘、肅州,拿下敦煌,打通絲綢之路。肅州乃是河西重鎮,遼攻佔肅州等地,甚至在肅州地區「詔修土隗口故城以實之」(《遼史·卷15》),無疑阻攔了其西進的步伐。截至1010年,李德明五次攻打甘州地區,但一直未能取得有效戰果。此外,宗哥族、吐蕃、涼州六穀部等均曾受到李德明的攻擊。李德明顯示出對河西地區的野心,這也意味著定難軍政權必然會與覬覦河西的遼朝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
  • 寫在《敦煌》之外的
    1028年李元昊攻佔甘州,隨後佔領涼州,徹底趕走了吐蕃人。1032年李元昊繼成王位,棄用李姓,自稱嵬名氏,取瓜州,沙洲,肅州。1036年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開始創製自己的文字,西夏文,歷經三年才完成。再來看這一段:我早年的旅行常常是先上火車,然後到列車長辦公室前排隊補座,我只求排隊時間別太長,當然也希望能補到一張坐票。那時候的臥鋪要高幹才有資格坐。時代變了,今天火車準時出發了,真是今非昔比。
  • 日本人有多愛中國歷史,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
    其實《刺秦》和《火燒圓明園》算是陳凱歌和李翰祥的誠意之作,質量上乘;而後兩部,不過是借個歷史名頭的合格商業片。當然,口碑最好的要數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以及日本導演佐藤純彌的《敦煌》。巧的是這兩部外國人製作的以中國故事為背景的電影,上映時間僅差一年。
  • 三十年前,中日合拍了一部電影,當時轟動了整個日本
    並在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照明、最佳錄音、最佳剪輯...8個大獎。還有人說:日本人有多愛中國文化,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電影裡的甘州之戰,回鶻對戰西夏騎兵,回鶻軍隊先以投石器破陣,再用強弩壓制騎兵的衝鋒,最後以散兵線對抗騎兵衝鋒…
  • 「敦煌」井上靖,一種更遺憾的藝術
    陳寅恪曾經說過,「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生活就是如此辯證:留存在本土的文獻,被私下侵吞,恐怕永無面世之日,倒是那些流亡海外的文獻,被外國文物學家悉心地保存、珍藏,小心翼翼陳列在博物館裡。換個角度說,即使當時文獻沒有落入外人之手,之後發生的一系列戰亂、歷史動蕩,也很難讓敦煌遺書完好地保留下來。此刻它沉睡在大英博物館裡,很難說到底是福還是禍。
  • 可能是最好的東方美學史詩——圖解電影《敦煌》「上」
    6、其他落榜者議論的正是趙宋官吏冗員的弊端,就算金榜題名也不一定能等來遞補。9、通行證上的西夏文是根據漢字筆畫結構剛剛創設的,而趙行德與之淵源也才剛剛開啟。10、靜態地圖和動態行進的雙畫面疊加效果巧妙地同時介紹出了長途跋涉的宏微觀境遇。11、國界交匯處的沙漠是「三不管」地帶,人類文明在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 三十年前,中日合拍了一部電影,當時轟動了整個日本
    並在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照明、最佳錄音、最佳剪輯...8個大獎。 這部電影就是:《敦煌》 公元1027年,北宋天聖五年。
  • 李元昊:談戀愛麼?分手殺你全家那種
    電影《敦煌》劇照這是中日合拍的電影《敦煌》中的片段。當然,殺李元昊的絕不會是衝鋒的朱王禮,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也不會是他。李元昊的命,要留給他自己在後宮裡造孽後被人收割。長大後,不管是兩情相悅,還是家族聯姻,李元昊如期娶了小表姐妹。但很快,李元昊又有了其他新歡,而外戚家的勢力必定也會影響李元昊自己放開手腳工作,於是,衛慕氏一族漸漸由親戚變成了李元昊的障礙物。兩邊產生隔閡後,自然有一系列矛盾衝突爆發,衛慕山喜仗著族大權大,決定給小狼崽子一點教訓,宣布造反。結果,衛慕山喜被殺,李元昊包公審案,六親不認的性子,決定給老母親衛慕氏也設置一個株連,派人毒殺。
  • 百年之戰:大宋最難纏的對手,是誰?
    李德明繼承其父遺志,延續「依遼和宋」的戰略,並率軍向西徵討,逐漸統一河西走廊,他的兒子李元昊英雄出少年,在攻破甘州(今甘肅張掖)、西涼的戰役中屢立奇功,由此名震西北。寶元元年(1038年),在繼述祖、父基業後,李元昊率領党項人完成對西部的討伐,已經有脫宋自立的能力。
  • 鐵原阻擊戰實力懸殊,疲憊之師63軍為何能贏?網友:戰術太奇特
    其中最經典的一戰當屬鐵原阻擊戰! 187師作為63軍最後的預備隊,參加了鐵原阻擊戰,運用逆向思維發起了不可能的反擊,一舉扭轉戰局。 志願軍63軍全軍共計2.5萬人左右,只有火炮240門,沒有飛機或坦克,而且已經是疲憊之師。 對面的美軍則有接近5萬人,1300多門火炮,還有約200輛坦克,可以隨時召喚空中支援。 美軍的指揮官範弗裡特向志願軍陣地瘋狂地傾瀉炮彈,其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作戰規定允許上限的5倍以上。
  • 推薦電影 | 《敦煌》:歷史塵沙中一段千古傳奇
    《敦煌》是由佐藤純彌執導,西田敏行、佐藤浩市、中川安奈等主演的古裝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宋朝年間,落第書生趙行德因偶然認識西夏女子而決定探訪敦煌的故事。拍攝於1988 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 周年而拍,拍攝地雖在中國,但原著作者、導演、演員及投資方都是日本的,製作費45 億日元,約等於2 億人民幣,在日本電影投入總排行榜上,至今仍高居第五的位置。高投資換來了高質量,此片至今仍被軍事歷史愛好者奉為史詩片難以超越的經典。該片於1988年6月25日在日本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