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內科是東北最大的心臟介入治療中心,國內著名的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協調發展的心臟中心之一。科室連續7年榮登復旦醫院排行榜中國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2015年度穩居心血管病排行榜第六名。
瀋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內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首批國家衛生部及中華醫學會心血管介入培訓基地(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先心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以危重複雜冠心病介入治療為學科特色,臨床實用技術創新和應用基礎研究相結合。瀋陽軍區總醫院全軍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血管內科主任韓雅玲院士分享了學科建設的寶貴經驗。
瀋陽軍區總醫院外觀
韓雅玲院士
心在線:您認為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是什麼?
韓雅玲院士:學科建設是提高科室整體實力的核心和關鍵。我們科室有8個臨床醫學亞專業,包括冠心病介入及藥物治療、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心臟起搏治療、外周血管病介入、高血壓防治、調脂治療、心衰診治、心臟康復。
學科建設上我們重點把握了4個環節:
一是注重發展特色學科方向。科室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複雜危重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左主幹等)、複雜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及心臟起搏技術、冠心病優化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療策略、急重傷病野戰微創救治系統的研發及心血管保護活性分子CREG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等臨床與基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較好的基礎;
二是注重學科制度的建設。16年堅持醫療質量亞專業月審自查、合理用藥分析等制度,21年堅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的救治質量控制,1994年起累計制訂59項科室管理和操作常規(共計16.4萬字),每年進行修訂和增補,將規範化診療落實到末端細節,作為常規工作堅持了22年;
三是注重培養醫教研全面發展的團隊。學科帶頭人是學科發展的引領者、規劃者,學科成員是學科建設的原動力、核心和主體。學科的發展是一個逐漸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全體成員精誠合作、不斷努力。經過20餘年的努力,我們形成了一個年齡梯度、學歷結構、亞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合理而又充滿活力的團隊。全科統一思想,明確了走「科研先行,內涵發展」的道路,全科同志對學科的發展方向都有一種認同感和責任感;
四是注重把握好學術交流的整合效應。學術交流有利於傳播信息、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和誘發創造思維。我們在新技術新業務開展、臨床試驗及基礎研究方面,積極與本領域國內外的頂尖專家保持密切的合作與交流,既請他們來院交流,又將本科室的同志送出去學習,通過學術交流促進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源源不斷的產生,科室不斷向前發展。
心在線:學科人才培養上您有哪些經驗?
韓雅玲院士: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是科室發展的永恆主題。沈總心內科長期以來一直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激勵,注重理念的更新,為人才發展提供平臺,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為學科建設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努力發現和培養中青年技術骨幹人才,許多重要的學術交流和研討示範,都把年輕人推向前臺亮相,給他們嶄露頭角的機會;而遇到患者手術風險、年輕醫師處理困難時,資歷老、經驗多的醫生要挺身而出,與同事們協力挽救患者生命。對於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骨幹,科室積極為他們聯繫出國研修,目前科裡大部分青年醫生都有長期出國經歷,在發達國家開拓了視野。
希望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能夠培養出更多高層次心血管病防治人才,培養出一大批勇於進取、視野開闊的學術精英和高素質的學術梯隊,讓心血管病防治的薪火代代相傳。
心在線:瀋陽軍區總醫院心內科在應用新技術上有哪些進展?
韓雅玲院士:我們一直緊跟世界心血管領域發展前沿,積極開展各項新技術、新業務,提高患者的綜合救治水平。2015年8月心內科與心外科聯合,成功搶救我國首例急性心肌梗死合併急性心室游離壁多孔破裂患者1例,對該例患者採用的「及時持續心包引流、快速自體輸血、儘早外科修補」的三聯治療方法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在心臟破裂患者的救治中值得在有條件的單位推廣使用。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代表了心臟病學領域的重大進展,已成為外科手術高危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2016年5月我們在國內同道的幫助和指導下,在醫院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協作下,在東北地區首次開展了此項技術,填補了區域空白。目前已成功開展3例,患者術後療效非常顯著。
體外膜肺氧合(ECMO),可以暫時代替人的心臟和肺臟,是代表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項技術。
2016年5月我們採用該項技術成功救治東北地區及軍內首例心臟停跳33.5個小時的重症暴發性心肌炎患者。
2016年11月在美國專家的幫助下率先在軍內和東北地區開展了冠狀動脈準分子雷射消蝕技術。共完成了9例複雜冠狀動脈病變雷射治療,6例為急性心肌梗死,1例外科搭橋術後的靜脈橋血管病變,2例為支架內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其中,靜脈橋血管病變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準分子雷射消融是國內首先開展。
此外,科室還積極開展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臨床療效評價、藥物洗脫支架術後替格瑞洛單藥治療的長期療效觀察、PentaRay導管應用、冷凍球囊消融等項目,每年開展的新技術、新業務均接近30項,不斷把我科臨床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向前推進,提高科室的內涵質量和競爭實力。
科室是獲全國認證的胸痛區域示範中心。DTB已縮短至60分鐘左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近10年來控制在1%以下。
心在線:瀋陽軍區總醫院心內科在科研上有哪些進展?
韓雅玲院士:近年來我們積極開展新型藥物洗脫支架臨床療效評價、對比劑誘發急性腎損傷的預防、抗血小板抗凝策略等領域的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2006年起主持完成了國內首項4個國家59個中心參與的大規模新型塗層降解藥物洗脫支架臨床研究(CREATE),率先提出並驗證了生物可降解塗層藥物支架術後行6個月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新觀點;
主持了國內53個中心參與的瑞舒伐他汀預防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患者對比劑誘發急性腎損傷的研究(TRACK-D),是國際上此領域首個大規模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為他汀預防高危患者對比劑腎損傷提供了新思路;
主持了國內32個中心參與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塗層雷帕黴素洗脫支架真實世界應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I LOVE IT 2),在塗層可降解支架研究方面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結果,被JACC心血管介入分冊主編譽為中國臨床研究和器械研發領域中從模仿到創新轉變的範例;
主持了國內82個中心參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圍術期應用國產抗凝藥比伐蘆定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BRIGHT),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對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診PCI患者術後延長高劑量比伐蘆定輸注的新治療方法,證實了這種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發表在JAMA雜誌並被該刊評價為個體化抗栓研究的典範,並應邀在美國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學術年會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研究結果。
心在線:臨床與科研之間怎樣結合併相互促進?
韓雅玲院士:臨床研究對醫學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始終秉持「臨床需求驅動科研,科研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和影響力」的理念,將臨床工作和臨床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臨床研究的選題方面,我們注重適應臨床需求,同時具備可行性和創新性;科研設計嚴謹務實、緊貼臨床實踐,並在之後嚴格執行;結論要具有科學性,並能實實在在地指導臨床實踐,對臨床醫生有所幫助。舉幾個例子:
(1)我們針對疾病易感人群而設計的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研究「TRACK-D研究」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由醫生自主發起,沒有廠家贊助。我們克服各種困難力爭將研究做好,研究期間共召開8次研究者會議,反覆推敲修改研究方案;研究過程中發送了33次研究簡報,組織了34次中期討論和總結會,以保證研究質量;最終歷時64個月該研究結果在JACC發表,並獲得國際同行好評。研究得出的結論「在PCI圍術期短期應用中等劑量瑞舒伐他汀能減少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患者對比劑誘發的急性腎損傷發生」已在臨床大量推廣應用。
(2)科研選題方面注重解決臨床熱點問題,在IV期臨床研究中引入原創性的科學理念。I-LOVE-IT 2研究就是在臨床需求驅動下進行的抗栓策略創新性試驗,研究結果全文發表在2014年JACC心血管介入分冊和2016年Circulation心血管介入分冊上。研究得出的結論「塗層降解藥物洗脫支架和永久塗層藥物洗脫支架1年長期療效無顯著差別」以及「塗層降解藥物洗脫支架置入術後服用6個月及12個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其術後18個月療效和安全性無顯著差異」具有較重要的臨床意義,尤其是對不能耐受長期雙抗的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抗栓治療策略。
(3)注重抓住臨床熱點和有爭議的問題,根據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之間的藥代動力學以及藥物之間銜接的關係創新治療策略。我們主持的BRIGHT研究提出的比伐蘆定術後短期高劑量持續使用的新的抗栓策略,使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患者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較既往研究顯著下降,發表於世界著名三大刊之一JAMA,被編輯部評論文章譽為追求個體化抗栓治療的典範。
BRIGHT研究發表後我們完成的一項來自國內88家中心的3200餘例患者的回顧性研究表明,有接近60%的ACS患者PCI後繼續應用術中劑量的比伐蘆定,術後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幾乎為零,提示術後高劑量比伐蘆定的治療策略在國內已得到較好推廣並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總之,臨床工作與臨床科研並不矛盾,正確的科研思維、嚴謹的科研過程以及科學的研究結論,有助於臨床醫師更好地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提高療效及最終造福患者。
科室概覽
1.學科帶頭人簡介
韓雅玲,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專家,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瀋陽軍區總醫院全軍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血管內科主任,全軍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重點實驗室主任。
為美國心臟學院專科會員(FACC)、歐洲心臟協會專科會員(FESC)、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候任會長、遼寧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遼寧省醫師協會內科醫師分會會長、全軍醫學科技委員會常委和內科學領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美國《Circulation》雜誌編委、英國《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雜誌副主編及《臨床軍醫雜誌》主編等學術職務。
以第一完成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創新藥物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建設課題、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十三五」慢病重點專項、軍隊「十一五」、「十二五」重點攻關課題、軍事醫學專項攻關課題等30餘項科研課題。
以第一作者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2015)、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8、2013)、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5)、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2項(2002、2012)、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1995、2007、2016),以及遼寧醫學科技一等獎(2014)、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007)、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和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各1項。
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期刊發表論著140餘篇(最高影響因子37.6,發表於美國JAMA雜誌),主編出版專著18部。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被評為國家衛生部「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8次。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和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科室規模及設備
沈總心內科共有14個工作單元,包括6個普通病區、CCU重症監護室、導管室、基礎研究組、臨床研究組、軍事醫學研究組、心血管輔助檢查室、心臟康復組和胸痛中心。
導管室佔地4200平方米,共設置11個造影機位,含有1個雜交手術室,目前裝備了10臺西門子和GE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還配備了血管內超聲(IVUS)、光學斷層相干顯像(OCT)、血流儲備分數(FFR)各3臺等冠狀動脈解剖及功能檢測的特殊檢測設備,10臺用於治療心源性休克的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儀,以及2臺CARTO-3和1臺NAVX心臟三維標測系統、1臺冷凍消融儀等特殊電生理治療設備。全部術間配備了電子化病例數據管理、圖像儲存、耗材登記、實時轉播及示教系統,是國內最先進的數位化導管室。
實驗室為遼寧省心血管病轉化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及全軍重點實驗室。佔地共500平方米,包括基礎研究實驗室(含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動物實驗室、組化病理室、細胞培養室、以及局部百萬級淨化的層流的SPF動物飼養室)、臨床檢驗實驗室,處於省內軍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可滿足開展心血管轉化醫學研究的需求。
3.學科人才
主任醫師級專家10名,副主任醫師級專家19名,博士後、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導師11人。13人任省、軍隊、國家學(協)會委員。300餘名醫務人員中30%以上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其中博士27人。主系列醫務人員90%獲得博士學位。
科室目前是第二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瀋陽藥科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培養單位,博士後培養單位,共培養畢業研究生200餘名。
4.服務患者情況
年門診患者17萬餘人次,年收治患者近13000餘人,平均住院日6.39天,搶救成功率96%。年完成各類介入手術近19000臺,居東北及軍內第一。其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6700餘臺,射頻消融術1300餘臺,起搏器植入術500餘臺,外周介入近300臺。
1987年至今共完成冠脈造影9萬餘例;1989年開展首例PCI,至今共完成近5.2萬例,總成功率98.5%,居軍內及東北地區第1位、國內前3位。成功完成射頻導管消融術治療心律失常近12000例,其高成功率、低復發率和低併發症率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完成各類永久起搏器植入術4300餘例,居全軍及東北地區首位。
5.學科特色
國內率先開展了CTO及無保護左主幹病變、高齡、心腎功能不全等複雜、高危、疑難冠心病的介入及藥物治療。在香港醫生幫助下,國內首次開展了CRTD,近年開展了複雜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術、預防猝死的ICD起搏器植入、嚴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臟再同步起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化學消融、外周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聯合介入治療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心血管病介入診治技術。
科室共獲得國家、軍隊及省部級基金課題130餘項。主編出版專著21部,發表論著1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50餘篇。獲授權美國專利2項、中國專利14項。先後以第一作者單位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連續7年榮登中國最佳聲譽專科,被評為國家胸痛中心示範中心、軍隊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和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連續16年被瀋陽軍區政治部、瀋陽軍區聯勤部評為基層建設單位標兵或先進基層黨組織,6次榮立集體二、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