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敲門」聽回答 43名老人堅持3年照顧老鄰居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生活報9月8日訊 在哈市平房區建國社區,有一群「敲門人」。他們是43名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在院裡只要有自己沒看見的老鄰居,都要到他家去「敲一下門」,直到聽見回答,確定沒有需要幫助的事情才離開。

  這個社區有3447戶,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2003人,佔總人數的30.67%。但這僅僅是戶籍上的數字,實際上一些家庭戶口上雖有四五人,可小兩口帶著孩子搬到繁華地點去居住,家裡只有老兩口的不在少數。據建國社區和居民初步估算,老年人已佔社區總人數的七成以上。

  自從有媒體於2013年發表了《老人村》報導後,政府和街道對老年人生活都很重視。建國社區主任李雅靜就提出,為了保證居家老人的健康與需求,43名樓長們多了一項新任務——敲門,要聽到屋裡面有應聲、沒需要幫助的事,才能敲下一家。

  到6日,樓長們已經堅持敲門1000多天了,這背後是對每個暮年生命堅持不懈的守護。

  「敲門人」是理髮師 上門為行動不便老兩口理髮

  6日,記者跟隨「敲門人」65歲的王春錄、70歲的楊月秋和78歲的陳芳孝到他們負責的樓裡去「敲門」。

  9時40分許,當路過A樓2層一戶時,王春錄打算越過這個門:「於老爺子家今天不用敲門了,今天是社區服務隊給他理髮的日子。」在記者的堅持下,王春錄敲開了這家門。正在理髮的社區趙副主任向記者介紹說,老於家裡只住著老兩口,他88歲,老伴87歲,兩人都臥病在床,雖說可以下床走動,但行動非常吃力。記者了解到,當三年前社區副主任田欣第一次敲門進入老於家裡時,發現老於的頭髮早已過耳根了。一問才知道,因為老兩口行動不方便,所以理髮這事能拖就拖。田欣以前學過理髮,於是,三個社區副主任組成的義務理髮隊就這麼成立了。

  這期間對於記者的問話,老人只是一直笑著,像個孩子一樣。趙副主任告訴記者:「於大爺耳朵背,咱們說話他聽不清,只是知道在給他理髮,所以就特別高興,從鏡子裡能看到老人一直在笑。」

  「敲門人」是跑腿的 幫停電摸黑過兩天老人繳費

  70歲的楊月秋負責C樓,她上樓前會先到單元門上檢查一遍。楊月秋說,主要是看有沒有老人欠水、電、煤氣費的通知,如果有就幫他們送上去。楊月秋負責的C棟有一戶臥床老人老趙,有一次楊月秋去敲門時,發現屋裡都是黑的。老趙說:「已經停電兩天了,可能是欠費了,可我現在走不了那麼遠,只能先這麼對付著。」楊月秋就坐公交車幫老趙繳了電費、水費。從這以後,楊月秋就養成了上樓前先看欠費單的習慣。

  楊月秋說,每次繳費都讓老人很頭疼,今年好了,社區有繳費一卡通了,我們這些常年為老人跑腿繳費的樓長也開心了。

  「敲門人」是業餘歌手 唱歌給老人逗趣

  每個鄰居每天在幹什麼,敲門人心裡有本日記。王春錄說:「比如剛剛三樓那兩戶就不用敲了,301室的老劉剛剛在樓下看到了,302室的老周上星期告訴我這星期他去兒子家,咱們去樓上的老賈家裡。」敲門後,大約8分鐘左右,老賈的老伴拄著拐杖把門打開了。王春錄進屋後高興地說:「呀,大哥,你這氣色不錯啊,看來病情見好啊。」老賈笑著點頭,請王春錄坐在自己身邊,用含糊地聲音說:「你給我唱個歌聽唄。」當記者還一臉疑惑時,王春錄已經唱起來了。王春錄唱歌記不住詞,也有點跑調,可是老賈聽得非常高興,一邊聽還一把拍手打著節奏。

  「敲門人」是維修工 為兩天吃不上飯老人維修電飯鍋

  「小王啊,今天家裡沒啥事吧?」隨後,記者又跟著78歲的陳芳孝到B棟去敲門。「小王」是位70歲左右的老人,前些時候,陳芳孝看到王老太的時候發現她精神頭很差,在他的追問下王老太說,自己家的電飯鍋壞了,社區附近也沒有修理部,再買一個也捨不得,已經兩天沒吃上飯了。聽後陳芳孝立即把電飯鍋抱回家裡,修理了一整天,電飯鍋正常工作了才送回去。

  社區主任李雅靜說,陳芳孝和王春錄都是社區的義務維修工。老人家裡幾十年的家電捨不得扔,社區電線老化總出故障,樓長們每天敲門了解誰家電器有問題,再請兩位老人幫助維修,就這樣已經堅持八年時間了。

  一千個日子敲門只是為大家請個安

  中午「敲門」工作結束,老人已沒有了早晨那股勁兒,上下樓都有些吃力了。

  王春錄說:「我們堅持每天敲門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就因為我們是老鄰居,想看著大家都平安,想在大家有困難的時候幫忙。好像只有每天能在院子裡看到大家,在敲門的時候聽到大家的聲音,知道大家都還好,這樣的日子過著才安心。」(徐日明 張濤)

相關焦點

  • 善良鄰居照顧九旬老人三年,每天還幫送鄰裡孩子上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娜娜她是慈祥的母親,已義務照顧鄰家孩子近兩年,為他做早飯,送他上學;她是孝敬的好女兒,義務照顧小區中九十多歲的兩位老人長達三年;她是大家公認的熱心腸,義務為小區居民理髮六年之久;她是東營區嵩山社區一名普通的網格員,今年46歲的李祥霞,工作認真踏實,贏得周圍人的點讚。
  • 鄰裡接力照顧湘潭孤寡老人——「我們就是她的女兒」
    沒多久,鄰居熊宗愛、陳俊英、龔翔3人相約來到老人的家裡,帶來了老人最喜歡吃的飯菜。對李愛蘭來說,雖然老伴去世後只留下她一人生活,但她從未感到孤單,因為她身邊有3位貼心的鄰居,時常來陪伴她、照顧她,這讓她很幸福、也很知足。在她心裡,這三人早已成了她的「女兒」。
  • 1944年平安夜,當3名美軍和4名德軍在阿登森林相遇……
    1944年平安夜,為躲避盟軍的全天候轟炸,12歲的德國男孩弗裡茨和母親伊莉莎白躲在阿登森林深處的一座小木屋裡避難,弗裡茨記得那天雪停了,天氣卻異常寒冷,黃昏時分他們開始準備聖誕晚餐,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弗裡茨以為是父親回來了
  • 62歲老人方便小區居民 一年四季晚上擺水果攤
    在城陽區華城路一小區門口有這樣一個水果攤,每晚到11點左右才收攤,雖然冬天光顧的人變少了,但是62歲的郝春梅老人依然堅持每天出攤。周邊不少居民反映,老人賣的水果很實惠,一年四季都會到老人這裡來買水果。1月26日,記者採訪了解到,老人就住在小區附近,賣水果已有12年。
  • 日本老人獨守核洩漏區,照顧變異動物6年,有人希望他快點過世
    在日本就有一位這樣的老人,雖然他是一名獸醫,照看的也都是動物,但在老人看來,這些動物的生命與人類的一樣珍貴。他用自己的一生堅持在做關愛動物這件事情,而他的這份堅持也值得我們所有人給予尊重和尊敬。2011年的3月11日,日本福島附近海域發生了史無前例的九級大地震,然後禍不單行,地震引起的大海嘯最終波及到了福島的核電站,造成了影響至今的福島核電站洩露事故。從此,車諾比不再孤獨,也不再簡單地跟核事故劃上等號。這起事故的影響非常深遠,儘管期間善後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直到約十年後的今天,每次它的相關新聞仍然是社會的熱點。
  • 老人照顧老老人
    本文來源: 臺灣長期照顧關懷協會銀發浪潮來襲,加上少子化,照顧者面臨的高齡化現象,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社會上常出現長者照顧長者的情形,老人照顧老老人已成臺灣常態。臺灣失智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顧者平均年齡53.8歲,超過半數65歲以上,甚至6%為75歲以上老年人,平均照顧時間接近10年,老人照顧老老人,令人無奈、不舍。
  • 江西新餘:「敲門嫂」敲開空巢老人心扉
    因為這一支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每天主動去敲社區空巢、獨居老人的門,問聲好,嘮嘮嗑,幫助老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敲敲門,成為社區的一個治理方法,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文情懷。  「敲」開老人孤寂的心  這個特殊的「職業」,來源於新餘市新鋼街道含笑社區。
  • 陝西上門女婿妻子去世後,獨自照顧3名老人,並帶領村裡致富
    近日,陝西省洛南縣有一名上門女婿,因為妻子不幸離世,自己獨自照顧3名老人,包括70多歲的嶽父嶽母以及爺爺,此外還有一名女兒。用他自己的身軀撐起了這個家庭我們所說的主人公正是丹鳳縣人王新富,今年40歲。他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因為家境貧寒,14歲的王新富不得不外出打工。
  • 她堅持照顧八旬孤老 老人說「她像我的姑娘一樣照顧我」
    近年來,馬喜蘭耳朵接近失聰,李志琴堅持用寫字板陪她交流。   好鄰居照顧八旬孤老   馬喜蘭今年81歲,老家在山東,上世紀50年代前後來揚定居。「她當年流產後身體虛弱,沒生孩子。」昨天上午,李志琴告訴記者,這些年馬奶奶一直由老伴照顧,2000年前後,老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獨自生活。
  • 初心之路丨貴陽老人楊朝群:助老九年,領千名老人尋晚年意義
    另外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平日十分孤獨。母親希望楊朝群可以做些事情,向這些老人提供關心和幫助。在母親的建議下,楊朝群在2011年自發組建了明珠歌舞團。「一是因為我們社區旁邊就是明珠塔,另外,我希望明珠可以照亮老人們的生活。」起初,歌舞團只有十幾名老人,能歌善舞的楊朝群平日教這些老人們唱歌跳舞。「我們這支歌舞團就像一塊『吸鐵石』」。
  • 一段跨越13年的「親情」,照亮看不見的世界
    在一棟陳舊的居民樓前,江明提著一袋熟透的香蕉,敲了敲門。「小江,是你嗎?」屋裡傳來老人的聲音。「阿婆雖然失明了,但耳朵很靈敏。我們走了13年,她都能分辨得出我的腳步聲了。」江明是佛山110報警服務臺的指揮長,阿婆名叫李齊先,今年86歲,早年丈夫、兒子已經先後離世。
  • 達人|上下樓梯倒著走 九旬老人堅持運動四十年
    在臨安青山湖街道慶北街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過耄耋之年,卻神採奕奕,活力四射。這位老人叫周行義,堅持運動40餘年,豎蜻蜓、玩單槓、跑步、倒走樓梯……周大爺做起來得心應手,而且還成了他的每日必修課。來到周行義家,他正坐在椅子上聽著戲曲,手裡轉著兩個健身球,他把這叫作「十指健心」。在交談中,我們注意到周大爺的腳上綁著兩個沙袋,周大爺說這是他每天的負重。「這兩個是我最早開始用的,自己做的,最重了。」周大爺帶我們看了這些年他用壞的沙袋,大概有七八對,2公斤的、7公斤的都有。雖然這些沙袋都已經損壞了,但是周大爺依然把它們整齊地擺在箱子裡作為紀念。
  • 有一種堅持叫作《當幸福來敲門》
    有一種堅持叫作《當幸福來敲門》《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一部愛情劇,沒想到是一部勵志劇,從頭看到尾,大受鼓舞。克理斯.迦納是本片的男主角,剛開始男主是一個推銷員,主要推銷一款電子醫療產品,每天不停地到各大醫院去推銷,但是因這款設備實用性不強,而且價格很高,被銷為醫療器械中的貴族,很多醫院都不願買。
  • 年近半百意外失獨,要不要補生?幾位老人的回答,戳人心
    年近半百卻意外失獨,夫妻二人從此過上了以淚洗面的日子。為了早點從悲傷的情緒中脫離出來,為了晚年有個依靠,他們決定再補生一個孩子...... 我聽到這個故事,心情非常沉重,忍不住感嘆道:世事無常,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可怎麼辦啊。年近半百意外失獨,要不要補生?我的幾位老鄰居,有幾位已經年過六旬,他們一致認為,不要補生。
  • 「反派專業戶」黃達亮,照顧病重妻子43年,結果自己先離世
    「反派專業戶」黃達亮,照顧病重妻子43年,結果自己先離世演反派的演員,其實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困擾。那就是在生活中也容易遭到謾罵。比如之前有個經常演反派的演員,就曾在採訪上表示,自己走在路上的時候被小朋友認出來了,結果對方說出了一些很難聽的話。
  • 秦怡兒子:患精神病被媽媽照顧43年,對媽媽又打又罵仍被寵愛
    圖為秦怡秦怡不但是一位好的演員,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對患精神病的兒子照顧43年,詮釋了母愛的偉大。而身為被照顧的兒子,金捷受刺激後患精神分裂症,被照顧43年,對媽媽又打又罵卻仍被寵愛,他去世後媽媽更是捐出所有積蓄。有媽如此,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 中國「老漂族」現狀調查:43%專程照顧晚輩 精神孤獨缺朋友
    兩位老人跟隨人群進入學校大門接孩子。幾分鐘後,奶奶背著書包,爺爺拉著孫子的手走出校門。來到一輛套著灰帆布的三輪車邊,爺爺騎車,孫子坐後座,由於位置太小,奶奶沒有跟隨上車,而是用東北口音招呼老伴:「趕緊走,音樂課別遲了」,看來爺孫倆還要趕個場子。孩子奶奶告訴記者,他們來北京照看孫子已經4年了。校門口,熙熙攘攘的接孩大軍中,操著各種口音的老人佔了多數,銀髮垂髫相伴回家成了普遍場景。
  • 日本老人獨守核洩漏區,照顧變異動物六年,卻有人希望他快點過世
    在這場浩劫之中,也有人捨己為人,照顧著許多幼小的生命。日本的核輻射洩漏事件發生之後,有一個老人獨自守在洩漏區,照顧了變異動物長達六年的時間,卻有人希望他快點過世。二零一一年3月11日,一場震驚世界的災難發生在日本。由於日本福島附近的海域發生了九級大地震,所以地震帶來的海嘯也由此致使福島的核電廠產生了核洩露。
  • 【愛心傳遞】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古驛鎮一對夫妻照顧孤殘老人18年
    2000年冬季的一天,外出幹活的王品方趕著回家,遇到了一個蹲在路邊衣衫不整的老人,看上去又累又餓,好心的王品方問了才知道,老人叫鄭守憲,給一個包山場的老闆打工,幹了好多年,老闆管吃管住但一直沒有開過工資,後來老闆走了,再也聯繫不上,工資也沒了著落。他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手裡又沒有錢,只好從山場走回十八站,他離開山東老家多年,老家已經沒有任何親人,他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