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中國和日本都是很傳統的國家。很多時候,傳宗接代大於婚姻的意義,不像歐美國家,沒有愛情便不能生活在一起。夫妻本是沒有血緣的兩個人,最後卻要相互扶持過完一生,孩子是這個世界上和父母最親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互不了解。
電影裡的良多一家生活優越,孩子受高等教育,談吐舉止高雅得體;齋木一家五口人住在破舊的電器行裡,孩子玩的遊戲機都是過時的,夫妻倆出門遲到每次都要找藉口,買東西都會開發票好找醫院報銷……如此種種,是不是覺得選擇和良多一家生活是最完美的?
編劇: 是枝裕和
主演: 福山雅治 / 尾野真千子 / 真木陽子 / 中川雅也 / 風吹淳 /
上映日期: 2013-9-28(日本)
對於福山雅治最初的印象那必定是曾經紅極一時後來又翻拍的多田燻的作品《一吻定情》,劇中人物植樹就是以福山雅治為原型創作的,福山桑(masa)的電視劇、電影都是低產,但是卻很優質。
比如《神探伽利略》的爆紅已經不用多說,他在劇中每集都有耍酷情節——揮舞著可以利用的資源羅列出一系列看不懂的方程式(吐槽)。後續作品演繹了東野圭吾推理劇作中尤其出彩的《容疑者X的獻身》,甚至《盛夏方程式》以及家庭片《如父如子》都取得了票房第一的紀錄。前面幾部大家抽取可以利用的時間趕緊去觀賞下,慢師傅現時只推薦一部看了5,6遍還是意猶未盡的溫情片《如父如子》。
是枝裕和
該劇的導演是是枝裕和。Masa當時是首次要求出演家庭類的劇本,於是導演是枝裕和就為他拿出了《如父如子》的劇本,故事很簡單,一對中產階級夫妻和他們的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往前行駛,然而生活並非風平浪靜,當年兒子出生的醫院的一個電話打破了一家三口平靜的生活。原來自己養育了六年的孩子是別人家的,而自己的親生骨肉則一直在別人家。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是一天兩天培養的出來的,遇到這樣的問題,是立即換回自己的孩子,還是要繼續養著自己已經養育了六年的孩子?這是是枝裕和最擅長的家庭題材,開放式結尾,劇中很多鏡頭都非常克製冷靜,卻是又平凡感人的故事。(題材狗血不狗血,每個人的角度不同)
良多(福山飾)在一家一流企業做中高層管理人員,是家裡的頂梁柱,他非常優秀也自視甚高,處事作風又很強硬,妻子和孩子都必須聽從他的話,無論是把慶多換走還是逼著慶多學鋼琴。他一直瞧不起換錯孩子的那齋木一家,覺得被「賣電器的」教育是很不可理喻的。
而齋木家呢,電器店很寒酸破舊,一家人擠在一個屋子裡,齋木沒有什麼上進心,像個大孩子,市井,愛貪小便宜,但是卻又是一個真正肯將時間、耐心、心血花在孩子身上的好父親,比如:他可以陪孩子玩「中槍」的遊戲,和孩子一起洗澡,帶孩子放風箏……齋木的妻子初初見面會顯得有些兇, 而且很顯然是在家說話做主的人。可是當慶多接觸下來卻也可以發現,她是個很溫柔的媽媽 : 她會耐心地給每個孩子擦頭髮,會在發現慶多不開心的時候,假裝修機器人似的逗慶多開心。在本片的末段,她對良多說的:「如果孩子在你們那住的不習慣,可以先讓他回來的。我們兩個孩子一起撫養也是完全沒問題的。」是啊,只要一家人團結、開心生活,物質上的缺乏又算什麼呢?在慢師傅看來,齋木妻子的話,無異是給良多一記響亮的耳光,將良多一直自恃驕傲的精英教育觀擊得粉碎。
試想一下,日本為何會把這樣題材的故事講述的這樣溫情呢,如果這個劇情置換到國內,那大約是孩子互換後,在對方的家庭生活裡,富有家庭裡的曾經的窮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另一個家庭的曾經富有的孩子變得憎恨以前的父母和社會,然後劇情繼續狗血……
另外,這部電影在平淡的敘事基礎上有很多小細節刻畫的讓人心顫,比如良多在單反機裡翻出慶多拍攝的他的許多照片,那個鏡頭慢師傅是被猛猛的刺到了,而從頭板著臉的良多也哭了,仿佛他在傾訴著:對不起,慶多,你真的拍了很多照片呢,您的鋼琴也很努力,我們的交換任務結束了。片尾,良多在一明一暗的小路上對著慶多傾訴著,當他傾訴完的時候父子兩人正好踏上了一條匯合的大路,這也喻示著他們合好了,彼此都有了新的認識了。
慢師傅覺得,天底下最難做的工作莫過於為人父母了,相較於生,父母二字的重量好像更多集中在養育的過程。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為人父母啊。是枝裕和在電影裡提供了一種視角:當孩子汲取父母教育的養分,父母也同樣得到來自孩子的、精神上的反哺,這兩種成長,在親子關係裡是非常重要。
這部劇裡的慶多是日本小正太的典型代表,他在劇中是很有靈魂的人物呢,他的大眼睛表達著喜悅、害怕、渴望與難過,真的萌化了慢師傅的心。
慢師傅第七期「30本-寄書予你」活動已啟動,如需寄書給最重要的人,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則可進入微店進行選購圖書,我們期待為你包書。
撰文/蕎麥(Kiou Buei) 導言/德維 排版/甌南 策劃&編輯/Hienwey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