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代艦載防空飛彈紅旗61,雖然性能一般,射程更是只有10公裡,但卻開啟了我國海軍艦艇防空的新時代。此外,紅旗61也被陸軍採用,從而成為了第一款陸海軍通用的防空飛彈,同時也是第一款陸海軍通用的「近程防空飛彈」。
由於是第一次自行研製艦載防空飛彈,雖然經過多次改良,先後推出了紅旗61A和紅旗61B改款改進型號,但是設計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90年代我國電子工業尚不發達,因此紅旗61的性能依然十分落後。尤其是艦載版的紅旗61B,彈翼不能摺疊,以至於當時我軍噸位最大的江衛級護衛艦隻能裝6枚,龐大的彈筒甚至讓西方誤認為是反潛飛彈發射裝置,真正的聊勝於無。
海軍的紅旗61B與陸軍的紅旗61A
對於紅旗61飛彈,陸、海軍是非常的不待見。很快,第二代陸海軍通用的近程防空飛彈紅旗7出現了,是我國在引進的法制響尾蛇防空飛彈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全天候,低空、超低空防空飛彈。
陸軍的紅旗7與海軍的海紅旗7
紅旗7相對於紅旗61而言可是優越多了。首先精緻小巧了很多,海軍十分看重的體積和載彈量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在射程比紅旗61還要遠兩公裡的前提下,尺寸大幅度縮小,彈重更是只有84.5公斤,連紅旗61的三分之一還不到。而後裝備紅旗7的各型海軍艦艇,不僅待發彈增加到了8枚,大部分艦艇還安裝了備用彈,載彈量不低於24枚,持續作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海紅旗7體積小,可以攜帶更多的飛彈
而且紅旗7的性能更是紅旗61不能比的,不僅具有良好的攔截氣動目標的能力,還具備當時我國海軍急缺的攔截低空掠海飛彈的性能,可在8公裡距離上攔截掠海飛行高度不超過15米的反艦飛彈,採用抗幹擾能力更強的無線電指令制導,單發命中率80%~90%。是當時亞洲性能最好的近程艦空飛彈。
不過在此之後,陸、海軍在第三代近程防空飛彈的選擇上卻分道揚鑣,陸軍選擇了在引進的俄制道爾M1防空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紅旗17,妥妥的俄系風格。海軍選擇了自主研發的海紅旗10,設計理念來源於美系。之所以要分道揚鑣,這其實與陸海軍的使用環境和要求有關,以前是技術不行,國家也沒錢,只能強行通用一種。
紅旗17有履帶式和輪式兩款
而隨著我國軍事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我軍正式結束了「忍耐時期」,軍費得到了充足保障,陸海軍終於可以按照各自的使用需求來訂製最合適的飛彈。「防空飛彈通用」雖然聽起來高大上,但是通用就意味著「指標妥協,性能打折扣」。但是近程防空飛彈不同於中程和遠程飛彈,這可是最後的一道屏障,性能上自然不能有一絲妥協和縮水。
近程飛彈是最後的屏障
嚴格來講,紅旗10其實屬於超近程防空飛彈,主要目標是超低空掠海飛行和高空俯衝的超音速反艦飛彈。由於海面比陸地更平,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甚至在低到一米的海浪高度進行飛行。攔截難度遠高於陸地攔截。因此對攔截精度要求極高,注意是極高,講究一發擊中,而且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同時攔截多個目標的飽和攻擊,這與陸軍對近程防空飛彈的要求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國的一次測試中,紅旗10對多個超音速目標進行同時攔截,命中率達到了95%。
紅旗10具備強悍的超低空攔截能力
總的來說,陸、海軍之所在第三代近程防空飛彈方面分道揚鑣是「實事求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