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說他才高八鬥,但他至死都不想以文人自居

2021-02-13 唐詩宋詞古詩詞


 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南北朝時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過:「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獨佔八鬥,我分一鬥,天下人共用一鬥」。

 

作為當朝紅極一時的詩人,謝靈運這話充滿著極度自負和傲氣,這位才子不把天下其他人放在眼裡,但在他心中,曹子建卻是最最獨特的存在。

 

曹子建,還有一個為更多人所知的名字,曹植。他才華橫溢,筆下的作品文採斐然,詩詞歌賦,皆是擅長。無論是幼童都會傳唱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是被認為美到極致的「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都在後世廣為流傳,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曹植這一生,追求的卻不僅是文學上的造詣,他出身世家,也有建功立業的野心和抱負。但是,他的一生充滿了轉折,有過自己釀成的大錯,也有遭遇他人的陷害,一步步被推離了夢想與憧憬。

曹植是曹操嫡出第三子,生來就被寄予厚望,曹操為其起名「子建」也是希望他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曹植也並未讓曹操失望,自小就展示出了極高天賦,經常出口成章,思維敏捷,其聰明程度一度被曹操認為是最像自己的兒子。

 

年少時的曹植的得到了曹操的用心栽培,二人一同徵戰四方。彼時的曹植,意氣風發,既有貴族少爺的高貴與昂揚,也懷揣著年輕人對未來的熱血與激情。他感受著魏國軍馬的一瀉千裡,聽聞著那麼多英勇將士不懼生死、馬革裹屍的故事,寫下了至今被廣為流傳的《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這篇著作,被認為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更是廣為傳唱,至今活躍在各大小說和影視作品中,人們用它來形容精忠報國的嶽飛,滿門忠烈的楊家兄弟,或是不顧生死的江左梅郎。

《白馬篇》全詩情節曲折,扣人心弦,讓多少人不禁感慨落淚:這是怎樣堅定的信仰力量,可以支撐少年奮不顧身,捨生忘死,將一身武藝盡數奉獻至保家衛國中。

 

曹植的作品語言正是如此精美,他的文字仿佛具有生命,匯成詩篇,生動地展現一幅幅英雄抗敵的不朽畫卷。這其中描述的不止是奔向戰場的馬背英雄,還有寫下這篇著作的少年子建。

曹植便是如此,將自己帶入了筆下的家國情懷中。他的理想與抱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父親曹操的影響,他目睹過父親的英姿與智謀,也渴望成為一樣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曾寫過著名散文《登臺賦》來歌頌父親的偉大政績。

從明後之嬉遊兮,聊登臺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功恆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呈。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

雖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盛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曹植《登臺賦》

 

《登臺賦》作於曹操修築了銅雀臺後帶著兒子們參觀時,此時的曹植只有十九歲,人生中最崇拜的人便是父親,在此文中他不僅描述著恢宏大氣的銅雀臺,更是將以此作為歌頌曹操的寄託。

曹植的全身畫像,顧愷之《洛神賦圖》

全文可以稱得上辭藻華麗,意境優美。曹植認為,無論是鳥語花香的春日,抑或是碩果纍纍的豐收,這一切的大好河山,秀麗景象,皆得益於曹操創造的繁榮時代。朝內人才濟濟,百家齊放,這也是曹操善用賢才、智慧英明的緣故。

 

曹植看到雄偉的銅雀臺時文思泉湧,提筆成文。曹操對這篇《登臺賦》讚不絕口,此時的曹植,大抵是真心希望父親可以萬壽無疆,與日月同光輝。

 

除了對父親的崇拜和對未來的願景,年輕的曹植本也擁有著帝王家難得的手足之情。他與曹丕也曾一起吟詩作對,共同設宴款待貴族公子們。曹植早年曾寫過《鬥雞詩》描寫與兄長在宴會上玩樂的場面。

遊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

長筵坐戲客,鬥雞觀閒房。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

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

長鳴入青雲,扇翼獨翱翔。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

——曹植《鬥雞詩》

 

一場世家公子間的鬥雞玩樂,場面在曹植的筆下栩栩如生。鬥雞的氣勢神態、振翅與長鳴,都可以構成曹植張口即來的優秀作品。仿佛宴會上的人可以透過文字看到當時頗有興致的自己,而未赴宴的人則可以通過全詩足夠想像當時的場面。

 

這便是好像帶著靈氣出生的曹植,自小享盡榮華,仿佛代表了這世間最純淨的美好。他的一顰一笑皆帶著才情,曹操一度想將他立為世子。

 

此時的曹植,自認是幸福的,他有足夠偉大的父親,有齊力建設魏國的手足兄弟,還有追求美好未來的雄心壯志。

曹植人生的轉折,是從「司馬門」事件開始的。《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中有記載:「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與好友楊修酒後私自乘坐王室馬車,擅自從司馬門進入王宮,在帝王專享的道路上肆意馳騁玩耍。

 

所謂司馬門,為天子或天子使者方能進出的門,曹植此行為,可謂大不敬。曹操知曉此事後,處死了負責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對曹植大失所望。同年,曹丕被立為世子。

 

從此之後,曹植的意氣風發,逐漸轉向了萎靡不振。然而,他人生的谷底,卻遠不及此。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曹操,將魏國大將曹仁困於樊城,曹操命曹植為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然而臨行前曹丕邀約曹植醉酒,直至無法出徵,曹操對此大發雷霆。《魏氏春秋》中曾有記載:「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很多後人學者對這一記載的具體情節進行了討論和推敲,有說法認為曹丕並沒有陷害曹植,更不存在蓄意讓曹植醉酒的情況。

 

無論歷史的真相是什麼,無論其中有多少的隱情和故事,我們總歸是看到了一個痛心的結局,那便是曹植再也不是那個對未來抱有壯志的少年,他失去了父親的寵愛,失去了世子之位,也失去了後半生的希望。

 

曹丕登基後,因忌憚與曹植曾經的世子之爭,數次將曹植遷封至荒涼偏遠之地。這對曾經一起飲酒玩樂的兄弟,早已在權力的爭鬥中漸行漸遠。

 

直至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他依舊對這位皇叔百般打壓,不許曹植參與朝政。

 

曹植也並非無動於衷,他幾次上書自薦,想要從政報國。但屢次被駁回,他無力改變現狀,只有通過文字表達無奈,他的才華,從此盡數用在了傷感上。

 

他將自己比作美貌的佳人,曾經沉魚落雁的容貌卻在歲月中無人問津。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彼時的曹植,已然不是寫《白馬篇》時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而變成了生活動蕩、離政治抱負越來越遠的落魄詩人。他在詩中問佳人,曾經的朱顏對誰展露過笑容,何嘗不是感慨自己,曾經的才能又有誰還記得。

時光殘忍,美貌不可長久,曹植的報國之心,也在歲月中一點點消逝。

 

除佳人外,曹植也借用怨婦的口吻來抒發自己的悲涼。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曹植《七哀詩》

月光映照下的是婦人對遲遲未歸夫君的思念,也是曹植對有朝一日還能建功立業的渴望。曹植以被拋棄的妻子比作被君王貶黜的自己,哪怕滿心真誠想要與之站在一處,卻一直被猜忌,無法擁有信任。

 

縱使如此,他還在關注著魏國,他知道諸葛亮率大軍伐魏,危難之際,魏國派張郃應戰,送行之際曹植作詩明志:

 

飛觀百餘尺,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裡,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閒。

國讎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曹植《雜詩·飛觀百餘尺》

曹植本想做不怕犧牲、為國盡忠的勇敢「烈士」,卻在一次次被閒置中變成了苟且偷生的「小人」。大敵當前,他也是多麼想身赴前線,多麼懷念年少時可以以一腔熱血為國殺敵的日子,如今明知國家有難,蜀國大軍壓陣,曹植卻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閒散人家。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曹植,多了年少時不曾有的積累和沉澱,但卻再無發揮一己之力的途徑。

 

曹植就是這般接連被貶,終是在鬱郁不得志中了結此生。縱觀曹植的一生,大好的開場和潦倒的結局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在不同時期的寫作文風也隨之改變。

 

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提起曹植,往往將其形容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和後世肯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貢獻,然而這卻不是曹植最想要的,他更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甚至一代君王。

 

曹植人生發展路徑的轉變,有其自己的錯處,也有身在帝王家傾軋鬥爭下的不幸,他的人生,其實從醉闖司馬門的那一晚開始,便只有無休的黑暗,陽光再未升起。

 

總以為歲月漫長,有足夠的時間彌補和再出發,但這一生,有些錯誤終究是不可觸碰,有些結局一早便是註定。

 

作者:珮安歌,一個熱愛文字和火鍋的正經少女。

現在新建了粉絲群以供各位詩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請在後臺輸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區回復喔)。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

相關焦點

  • 誇一個人有才華,為什麼說「才高八鬥」,而不是九鬥或十鬥呢
    古人為什麼說「才高八鬥」我們形容一個才華橫溢,文採極高的時候都是用到一個成語,那便是才高八鬥。大家都知道「鬥」是一種計量單位,十鬥就是一石,那麼在這個成語中為何會用到「鬥」這個單位呢?八鬥才比喻才高,舊時以「八鬥才」、「才高八鬥」稱讚才華出眾,有時用作對文人學士恭維的話。
  • 他自稱慈禧後人,對外以「八阿哥」自居,因沒有對象上相親節目選皇妃
    根據歷史的記載,慈禧僅有一個孩子,就是與鹹豐帝所生的同治帝,但其卻在19歲就駕崩了,並且未曾留下任何的後代,即使之後即位的光緒,就是慈禧妹妹的孩子而已,這都能夠說明慈禧無論是直系還是旁系血親都沒有後人。
  • 才高八鬥的他,卻是古今文人當中最苦的一個
    他差不多是古今文人當中,最為牢騷困苦的一個。他自己寫詩說:天下事苦無盡頭,到苦處休言苦極。
  • 科普 你知道「才高八鬥」的來源麼?你知道傳說中的「八鬥鎮」麼?
    成語「才高八鬥」大家都熟知但 您知道「才高八鬥」的來源麼?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王世襄的家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他與家人曾住在書房是中國歷代文人私密的理想國。 其中的三間房裡,屋內放滿其所藏的中國古典家具。 我們共事一年,在他那張明代紫檀插肩榫大畫案前完成書稿。
  • 辛棄疾:壯志難酬生白髮,武將豈能是文人。我是抗金將領不是文人
    辛棄疾寫詩在南宋時期,是文人的天下,整個國家都以文人為尊。但是,你要敢在辛棄疾面前說他是文人,就像是在吳京面前說他是小鮮肉一樣,辛棄疾會用拳頭告訴你,「你才是文人,你全家都是文人,我是一個出色抗金將領。」辛棄疾的詩詞以豪放為主,大多數都是在寫軍中景象和壯志未酬的憤懣。因為自幼生活在金國腹地,被金人欺辱,他自小就背負國讎家恨。所以,他雖然文採出眾,但一直以武人自居。他的一生都在想著收復北方,將金國打回老家。
  • 明朝重視文人,朱元璋為何取消衍聖公的稱號,讓孔子後人回老家
    他在小的時候,不管走到哪裡都受到了富人的欺負,所以在自己掌握了大權之後,對於這些人是最看不起的,而且想了很多的辦法去剝奪那些富人的財產給窮人,最誇張的一次就是他把明朝當地的一些有錢人全部都集中在了一個城市裡面,最後想了一個辦法被他們全部都判了死罪,並且剝奪了這些人的財物,可以說是相當的心狠了。
  • 現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筆下的波德萊爾
    這種非商品的、無利可圖的身後之名如今在德國頂著瓦爾特·本雅明的名字走紅起來,而這個人不過是在希特勒上臺前不到十年間為報刊雜誌撰稿的一位德國猶太作家,他為人所知,但並不著名。而當他在1940年選擇了死的時候,仍然知道他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十五年後,厚厚兩卷本《文集》在法蘭克福出版,立即給本雅明帶來巨大的名聲。
  • 劉備一向以仁德自居,為什麼手下很多人最後背叛了他?
    劉備一向善於籠絡人才,且以仁德自居,為什麼卻有很多人背叛他?
  • 恃才傲物,終為傲弒——那些不得不說的狂傲文人
    李白王翰以一首《涼州詞》光耀大唐,後人評其僅《涼州詞》一首也足以名世了。杜甫曾經寫"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來讚揚他,足見他的才華。與才華相對應的是他的狂傲。他常常以王侯卿相自居,舉止豪放,不拘禮節。別人為賀他高中特地擺宴慶祝,興之所至,他就在宴席上自歌自舞。此外,王翰家資富饒,好養名馬,還喜歡豢養家妓取樂。其放誕可見一斑。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跡就是當他高中進士赴任吏部時,曾將天下文士分為九等,並張榜公示。榜內第一等文人僅有三人,分別是有"一代文宗"之稱的張說、有大名士之稱的李邕,以及他自己,以此足以窺見他性格之中的張狂。崔顥也是進士及第出身,年少高才,詩名茂盛。
  • 才高八鬥一代藝術巨擘!齊白石以他為楷模!
    徐渭是中國大寫意畫的開創者,才高八鬥的文壇奇人,中國藝術史不可或缺的一代巨擘,生前卻迭經坎坷,落魄偃蹇,命運悲慘異常。他八次鄉試不售,不得已當顯官幕僚。因嚴嵩案被牽連至瘋,數度自殺未遂,又因精神錯亂殺妻入獄,受盡種種磨難,在窮病中黯然逝世。
  • 大清都已亡了108年,他卻以皇帝自居!自稱是乾隆七世孫
    中國人歷來有慎終追遠的傳統,血緣之情,家國情感,一向都深受重視。由此,自古以來,很多葬身海外的人,臨終遺言也是:回鄉下葬。也因此,他們總喜歡把「光宗耀祖」掛在嘴邊。中華雖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習俗,可是大家祭祖的意義大都相同。都是喜歡通過祭祖的方式,可以祈求祖先保佑尚在世上的人。也是以這種方式緬懷祖先,感謝他們留下了這一宗族,也能更好地激勵後人。
  • 後人對諸葛亮祖孫三代之死的評價與他教子有何關係?
    諸葛亮並不驕縱喬,要他刻苦學習,生活儉樸。後來,諸葛喬娶劉家皇室之女為妻,拜為駙馬都尉。但諸葛亮仍然嚴格要求他,要他隨軍出徵,與眾將子弟擔任運輸軍需工作,可惜諸葛喬在25歲時死了。諸葛亮在北伐前曾寫信給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然而,事實證明,諸葛瞻還是牢記父親遺訓的,學習刻苦,工書畫。他在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以後,也是戎馬倥傯,屢遷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景耀六年(263),魏將鄧艾伐蜀時,諸葛瞻因受挫退回綿竹。
  • 文人眼中「九聖」和普通人眼中「九聖」差別很大?只有他沒爭議!
    人們對這個詞語的使用往往非常謹慎,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配的上它的。你可能是人中龍鳳,可能是人中豪傑,但難以成為人中之聖,即使在歷史上,能配得上「聖人」二字的人寥寥無幾。《說文解字》中解釋「聖」字,就說「聖者,通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也多認為「聖人」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
  • 還命令妾室一生都以傭人自居
    還命令妾室一生都以傭人自居封建時期妻妾成群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一般來講,後院女人太多是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幾個「婆娘」一臺戲,整日裡互相勾心鬥角。就像許多宮鬥劇中所呈現的一樣,深宅裡的妻妾們也都不是省油的燈,能和諧共處的極為少見。今天這位主人公就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小妾,她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啓超的二夫人——王桂荃。為人善良正直,從不起壞心的她,無名無分地跟了梁啓超一輩子。
  • 唐宋盛產文人雅士,但是他們的別稱,你都知道嗎?
    唐宋「盛產」文人名士,那麼下面這些文人的別稱你都知道嗎?我們長話短說。「詩佛」王維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他是著名詩人、畫家的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參禪悟理,故有「詩佛」之稱。
  • 胤祉一直專注修書不爭權,雍正為何將其幽禁至死?他才是真正勁敵
    其實不然,幽禁胤祉至死,或許是一種迫害,但是胤祉卻並不冤屈,因其並非真正「與世無爭」的世外高人,而是雍正在潛邸時爭皇位的一位勁敵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奪了朱允炆帝位,他也沒逃脫「得位不正」帝王的「規律」,採取編撰類書來衝淡血腥之名,從而結交文人清流,獲取「重文」、「興文」明君的雅號。
  • 念念不忘:上田文人和他的藝術遊戲
    製作出《古堡迷蹤》的那個男人名叫上田文人,今年已經46歲了,現在,他在一家名為genDesign的小型獨立遊戲工作室擔任創意總監一職。 上田文人1970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小城龍野市,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美術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