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南北朝時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過:「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獨佔八鬥,我分一鬥,天下人共用一鬥」。
作為當朝紅極一時的詩人,謝靈運這話充滿著極度自負和傲氣,這位才子不把天下其他人放在眼裡,但在他心中,曹子建卻是最最獨特的存在。
曹子建,還有一個為更多人所知的名字,曹植。他才華橫溢,筆下的作品文採斐然,詩詞歌賦,皆是擅長。無論是幼童都會傳唱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是被認為美到極致的「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都在後世廣為流傳,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曹植這一生,追求的卻不僅是文學上的造詣,他出身世家,也有建功立業的野心和抱負。但是,他的一生充滿了轉折,有過自己釀成的大錯,也有遭遇他人的陷害,一步步被推離了夢想與憧憬。
曹植是曹操嫡出第三子,生來就被寄予厚望,曹操為其起名「子建」也是希望他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曹植也並未讓曹操失望,自小就展示出了極高天賦,經常出口成章,思維敏捷,其聰明程度一度被曹操認為是最像自己的兒子。
年少時的曹植的得到了曹操的用心栽培,二人一同徵戰四方。彼時的曹植,意氣風發,既有貴族少爺的高貴與昂揚,也懷揣著年輕人對未來的熱血與激情。他感受著魏國軍馬的一瀉千裡,聽聞著那麼多英勇將士不懼生死、馬革裹屍的故事,寫下了至今被廣為流傳的《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這篇著作,被認為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更是廣為傳唱,至今活躍在各大小說和影視作品中,人們用它來形容精忠報國的嶽飛,滿門忠烈的楊家兄弟,或是不顧生死的江左梅郎。
《白馬篇》全詩情節曲折,扣人心弦,讓多少人不禁感慨落淚:這是怎樣堅定的信仰力量,可以支撐少年奮不顧身,捨生忘死,將一身武藝盡數奉獻至保家衛國中。
曹植的作品語言正是如此精美,他的文字仿佛具有生命,匯成詩篇,生動地展現一幅幅英雄抗敵的不朽畫卷。這其中描述的不止是奔向戰場的馬背英雄,還有寫下這篇著作的少年子建。
曹植便是如此,將自己帶入了筆下的家國情懷中。他的理想與抱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父親曹操的影響,他目睹過父親的英姿與智謀,也渴望成為一樣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曾寫過著名散文《登臺賦》來歌頌父親的偉大政績。
從明後之嬉遊兮,聊登臺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功恆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呈。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
雖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盛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曹植《登臺賦》
《登臺賦》作於曹操修築了銅雀臺後帶著兒子們參觀時,此時的曹植只有十九歲,人生中最崇拜的人便是父親,在此文中他不僅描述著恢宏大氣的銅雀臺,更是將以此作為歌頌曹操的寄託。
曹植的全身畫像,顧愷之《洛神賦圖》
全文可以稱得上辭藻華麗,意境優美。曹植認為,無論是鳥語花香的春日,抑或是碩果纍纍的豐收,這一切的大好河山,秀麗景象,皆得益於曹操創造的繁榮時代。朝內人才濟濟,百家齊放,這也是曹操善用賢才、智慧英明的緣故。
曹植看到雄偉的銅雀臺時文思泉湧,提筆成文。曹操對這篇《登臺賦》讚不絕口,此時的曹植,大抵是真心希望父親可以萬壽無疆,與日月同光輝。
除了對父親的崇拜和對未來的願景,年輕的曹植本也擁有著帝王家難得的手足之情。他與曹丕也曾一起吟詩作對,共同設宴款待貴族公子們。曹植早年曾寫過《鬥雞詩》描寫與兄長在宴會上玩樂的場面。
遊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
長筵坐戲客,鬥雞觀閒房。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
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
長鳴入青雲,扇翼獨翱翔。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
——曹植《鬥雞詩》
一場世家公子間的鬥雞玩樂,場面在曹植的筆下栩栩如生。鬥雞的氣勢神態、振翅與長鳴,都可以構成曹植張口即來的優秀作品。仿佛宴會上的人可以透過文字看到當時頗有興致的自己,而未赴宴的人則可以通過全詩足夠想像當時的場面。
這便是好像帶著靈氣出生的曹植,自小享盡榮華,仿佛代表了這世間最純淨的美好。他的一顰一笑皆帶著才情,曹操一度想將他立為世子。
此時的曹植,自認是幸福的,他有足夠偉大的父親,有齊力建設魏國的手足兄弟,還有追求美好未來的雄心壯志。
曹植人生的轉折,是從「司馬門」事件開始的。《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中有記載:「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與好友楊修酒後私自乘坐王室馬車,擅自從司馬門進入王宮,在帝王專享的道路上肆意馳騁玩耍。
所謂司馬門,為天子或天子使者方能進出的門,曹植此行為,可謂大不敬。曹操知曉此事後,處死了負責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對曹植大失所望。同年,曹丕被立為世子。
從此之後,曹植的意氣風發,逐漸轉向了萎靡不振。然而,他人生的谷底,卻遠不及此。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曹操,將魏國大將曹仁困於樊城,曹操命曹植為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然而臨行前曹丕邀約曹植醉酒,直至無法出徵,曹操對此大發雷霆。《魏氏春秋》中曾有記載:「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很多後人學者對這一記載的具體情節進行了討論和推敲,有說法認為曹丕並沒有陷害曹植,更不存在蓄意讓曹植醉酒的情況。
無論歷史的真相是什麼,無論其中有多少的隱情和故事,我們總歸是看到了一個痛心的結局,那便是曹植再也不是那個對未來抱有壯志的少年,他失去了父親的寵愛,失去了世子之位,也失去了後半生的希望。
曹丕登基後,因忌憚與曹植曾經的世子之爭,數次將曹植遷封至荒涼偏遠之地。這對曾經一起飲酒玩樂的兄弟,早已在權力的爭鬥中漸行漸遠。
直至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他依舊對這位皇叔百般打壓,不許曹植參與朝政。
曹植也並非無動於衷,他幾次上書自薦,想要從政報國。但屢次被駁回,他無力改變現狀,只有通過文字表達無奈,他的才華,從此盡數用在了傷感上。
他將自己比作美貌的佳人,曾經沉魚落雁的容貌卻在歲月中無人問津。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彼時的曹植,已然不是寫《白馬篇》時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而變成了生活動蕩、離政治抱負越來越遠的落魄詩人。他在詩中問佳人,曾經的朱顏對誰展露過笑容,何嘗不是感慨自己,曾經的才能又有誰還記得。
時光殘忍,美貌不可長久,曹植的報國之心,也在歲月中一點點消逝。
除佳人外,曹植也借用怨婦的口吻來抒發自己的悲涼。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曹植《七哀詩》
月光映照下的是婦人對遲遲未歸夫君的思念,也是曹植對有朝一日還能建功立業的渴望。曹植以被拋棄的妻子比作被君王貶黜的自己,哪怕滿心真誠想要與之站在一處,卻一直被猜忌,無法擁有信任。
縱使如此,他還在關注著魏國,他知道諸葛亮率大軍伐魏,危難之際,魏國派張郃應戰,送行之際曹植作詩明志:
飛觀百餘尺,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裡,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閒。
國讎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曹植《雜詩·飛觀百餘尺》
曹植本想做不怕犧牲、為國盡忠的勇敢「烈士」,卻在一次次被閒置中變成了苟且偷生的「小人」。大敵當前,他也是多麼想身赴前線,多麼懷念年少時可以以一腔熱血為國殺敵的日子,如今明知國家有難,蜀國大軍壓陣,曹植卻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閒散人家。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曹植,多了年少時不曾有的積累和沉澱,但卻再無發揮一己之力的途徑。
曹植就是這般接連被貶,終是在鬱郁不得志中了結此生。縱觀曹植的一生,大好的開場和潦倒的結局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在不同時期的寫作文風也隨之改變。
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提起曹植,往往將其形容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和後世肯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貢獻,然而這卻不是曹植最想要的,他更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甚至一代君王。
曹植人生發展路徑的轉變,有其自己的錯處,也有身在帝王家傾軋鬥爭下的不幸,他的人生,其實從醉闖司馬門的那一晚開始,便只有無休的黑暗,陽光再未升起。
總以為歲月漫長,有足夠的時間彌補和再出發,但這一生,有些錯誤終究是不可觸碰,有些結局一早便是註定。
作者:珮安歌,一個熱愛文字和火鍋的正經少女。
現在新建了粉絲群以供各位詩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請在後臺輸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區回復喔)。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