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九宮奪嫡之時,九位成年皇子可謂各顯神通,皇三子胤祉卻是其中異類,不爭皇儲之位,一直醉心於興文化、修類書。
註解: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
雍正卻並未因此放過皇三子胤祉,最終將其奪爵,幽禁宗人府,直至胤祉於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逝于禁所。
雍正登基以後,對諸位兄弟紛紛出手,目的非常明確,除昔日之爭,絕未來之患。
雍正此舉雖然狠辣,卻能夠得到理解,只是其對皇三子胤祉的處置,卻讓一部人覺得過於苛責,甚至是殘暴。
其實不然,幽禁胤祉至死,或許是一種迫害,但是胤祉卻並不冤屈,因其並非真正「與世無爭」的世外高人,而是雍正在潛邸時爭皇位的一位勁敵。
修類書不是「不爭」,而是「大爭」
胤祉專注修類書,似乎是與世無爭之舉,其實不然,修類書不僅不是「不爭」,反而是「大爭」。
類書編撰,並不能單純的看做是文史工作,其本身雖為文人行為,其影響卻能直達朝堂。
比如,曹丕在打擊曹植之後,便開始著手編撰類書《皇覽》,「使諸儒撰集經 傳, 隨 類相從, 凡千餘篇」,並且邀請了當時的大儒桓範、王象等人為其錦上添花,搖身一變,從無情君王成為「興文」之君了。
再比如,李世民得位不正,在逼退李淵,順利登基以後,便開始編類書,其書目為《群書治要》,由自己曾經的政 敵魏徵主修。
經此一事,李世民「心胸寬廣」,「重文修德」的名聲便在文人圈裡逐漸擴散。
《群書治要》成書後,又繼命高士廉領銜主修《文思博要》一書,此書一千二百卷, 目十二卷。編撰目的是「帝聽朝之暇, 屬意斯文」,參與編撰的人亦不乏大儒、文人領袖,同時也包括魏徵、房玄齡等人。
被司馬光怒稱「推刃同氣」、「貽譏千古」的李世民,就在編撰類書之後,逐漸扭轉了名聲,加之貞觀之治的盛世,獲得不少當時及後世讚譽。
曹丕、李世民以外,還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帝王也曾編修過一部聞名於世的類書,它便是《永樂大典》。
如果說《皇覽》是類書之濫觴,那麼《永樂大典》則可稱為類書之巔峰。
這部類書由姚廣孝與解縉同修,前後歷時五年(包含撰《文獻大成》的時間),二萬二千九百餘卷。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奪了朱允炆帝位,他也沒逃脫「得位不正」帝王的「規律」,採取編撰類書來衝淡血腥之名,從而結交文人清流,獲取「重文」、「興文」明君的雅號。
歷史中類似的例子遠不止於此,由此觀之,類書的編撰並非單純是文史之舉,其中更蘊含了一些政治目的。
康熙並非是篡位之君,胤祉修撰類書,能否迎合康熙,從而提升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康熙雖然並非篡位之君,並不用以此來洗清血腥惡名,但是清朝卻是來自關外,雖然歷史多年,卻仍然要面對滿 漢融合的尖銳問題,而編撰類書,正是表明康熙對漢文化認可,取得漢人支持的絕佳「橋梁」。
在三藩之亂以後,「復明」的思想如同一粒種子在漢人的心中萌發,戴名世 《南山集》、方孝儒《滇黔紀聞》等案頻繁出現,康熙採取部分重治,大部分赦免的手段,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手段減少文人的口誅筆伐。
為了儘快穩定局面,康熙開始採取編纂史書、類書的方式,來緩解這樣的衝突。
康熙十七年開博學宏詞科,尋50名著名學者入史館編修《明史》。
康熙三十三年, 修《淵鑑類涵》《佩文韻府》、《佩文韻府 拾遺》、《駢字類編》、《子史精華》、《分類字錦》 等類書,大批的知識分子參與其中,對知識分子起到巨大的拉攏作用。
胤祉修撰類書,便是在康熙大舉修書期間提出,並主動將名譽主修人的位置給到康熙,使康熙極其喜悅,對胤祉也極為讚賞,多次出行都將胤祉帶在身邊。
胤祉此舉贏得康熙的歡心之餘,也贏得了當時知識分子對他的擁戴,因為在諸位皇子之中,胤祉對於文人的重視程度最高,自然獲得更多文人的支持,間接也得到文官陣營的青睞。
與八王爺的結黨不同,胤祉在不結黨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借勢成為文人清流的領袖,手段極為高明。
對皇位覬覦的蛛絲馬跡
清朝康熙年間,立儲制度早已經由原來的八王舉薦制改為立嫡立長制度,嫡長子胤礽雖為次子,卻是嫡出,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太子。
本來諸位皇子並無機會動搖太子之位,然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首次廢太子開始,令眾皇子開始蠢蠢欲動,爭儲大幕隨之徹底拉開。
平日裡有爭儲之心的皇子,開始躍躍欲試,逐漸浮出水面。
皇太子胤礽被廢以後,皇長子胤禔覺得機會到來,認為皇太子胤礽與索額圖所犯之過,康熙萬不會容忍,便錯誤估計了聖意,甚至表達出「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的混帳觀點來,令康熙憎惡。
在這個敏感時期,皇三子胤祉也沒能忍住,終於表露出一絲對皇位覬覦的蛛絲馬跡。
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胤祉其實也參與其中,但是他與皇長子胤禔不同,並沒有在太子被廢時選擇落井下石,反而是在給予了胤礽極大幫助。
在胤祉的積極努力下,尋找到了皇長子胤禔對太子胤礽使用的「魘廢之物」,胤祉此舉意義重大,對皇太子胤礽後續恢復太子之位起到極大作用。
胤祉主要有兩方面考慮:
第一、迎合康熙。
康熙廢太子之後,直接造成皇子覬覦皇位,尤其以皇長子胤禔最為明顯,甚至對自己的弟弟起了殺心。朝中大臣也紛紛開始焦慮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紛紛表現出「站隊」的舉動,朝堂不穩。
康熙此時最希望能夠穩定,自然希望能夠將胤礽重新確立為太子穩住局面。胤祉正是揣摩出康熙的心思,「查出(胤禔)魘魅廢太子胤礽之物」,使康熙能夠順利將太子復立,理由是「廢太子胤礽皆由胤禔魘魅所致,胤禔所播揚諸事其中多屬虛誣。」
第二、兄弟情義
這點原因本來不應該拿到臺面來講,畢竟在皇權爭奪中,兄弟情義顯得並不重要,但是胤祉畢竟是有血有肉之人,想必多少會受此影響。
胤礽的生母早亡,康熙將胤礽委託給當時受寵的榮妃馬佳氏撫養,馬佳氏正是胤祉的生母,所以胤祉與胤礽之間的情感,其實要比與其他兄弟更加深厚。
但是在胤礽太子第二次被廢的時候,胤祉便沒有再繼續做出努力了,因為他已經看出此次無法扭轉。
皇長子和皇太子失去爭儲機會以後,齒序靠前的胤祉自然成為皇儲有利的爭奪者,一度受到康熙寵愛的他,兼有文武雙全之才和清流文官的支持,不僅不是不爭,反而是爭儲的「熱門人選」。
雍正為何不肯放過他?
雍正能夠獲得皇位,正是依靠的「不爭即是大爭」策略,同時採取迎合康熙的喜好。
雍正與胤祉的爭位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
所以,別人或許看不透胤祉的思路,但是雍正卻看的一清二楚,深知表面上的競爭勁敵是八爺黨,但是藏在暗處的勁敵正是自己的三哥胤祉。
在雍正登基以後,沒有立即對胤祉進行打擊,反而是胤祉與十三爺胤祥發生衝突後,才將其處置,幽禁至死。
胤祉最後被雍正幽禁的直接原因是他在胤祥的葬禮上遲至早散,毫無悲傷之意,惹怒雍正。
其實此事只是一個引子,雍正真想為胤祥出氣,他早就應該動手,因為胤祉對胤祥不敬,早在其母親去世的時候就有過表現。
雍正之所以沒有過早對胤祉動手,還是與前文提到的胤祉修撰的類書有關。
胤祉修撰《律歷淵源》、《古今圖書集成》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兩部作品在歷史上都具備了極高價值,也得到了當時文人的高度認可。
胤祉具備這樣的影響力,雍正當時對他打擊並不是最佳策略,所以,雍正開始在類書上著手,先將陳夢雷以「累年 以來, 招搖無忌, 不法甚多」的罪名發配邊疆,剪除胤祉羽翼。
然後,明確指出陳夢雷、楊廣言為所忌之人,他們參與編修的兩部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歷律淵源》二書更是所忌之物。
將這兩部類書的價值進行打壓 之後,也就將胤祉的功勞大幅度降低,等待時機成熟,雍正也就順理成章的「幫助胤祥出氣」,將「罪大惡極」的胤祉幽禁至死,完成打擊胤祉的真正目的。
雍正不能放過胤祉,因為他是巨大的威脅存在,是皇子中唯一與他一樣,採取「不爭即是大爭」策略的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