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一直專注修書不爭權,雍正為何將其幽禁至死?他才是真正勁敵

2020-11-17 騰訊網

康熙時期,九宮奪嫡之時,九位成年皇子可謂各顯神通,皇三子胤祉卻是其中異類,不爭皇儲之位,一直醉心於興文化、修類書。

註解: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

雍正卻並未因此放過皇三子胤祉,最終將其奪爵,幽禁宗人府,直至胤祉於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逝于禁所。

雍正登基以後,對諸位兄弟紛紛出手,目的非常明確,除昔日之爭,絕未來之患。

雍正此舉雖然狠辣,卻能夠得到理解,只是其對皇三子胤祉的處置,卻讓一部人覺得過於苛責,甚至是殘暴。

其實不然,幽禁胤祉至死,或許是一種迫害,但是胤祉卻並不冤屈,因其並非真正「與世無爭」的世外高人,而是雍正在潛邸時爭皇位的一位勁敵。

修類書不是「不爭」,而是「大爭」

胤祉專注修類書,似乎是與世無爭之舉,其實不然,修類書不僅不是「不爭」,反而是「大爭」。

類書編撰,並不能單純的看做是文史工作,其本身雖為文人行為,其影響卻能直達朝堂。

比如,曹丕在打擊曹植之後,便開始著手編撰類書《皇覽》,「使諸儒撰集經 傳, 隨 類相從, 凡千餘篇」,並且邀請了當時的大儒桓範、王象等人為其錦上添花,搖身一變,從無情君王成為「興文」之君了。

再比如,李世民得位不正,在逼退李淵,順利登基以後,便開始編類書,其書目為《群書治要》,由自己曾經的政 敵魏徵主修。

經此一事,李世民「心胸寬廣」,「重文修德」的名聲便在文人圈裡逐漸擴散。

《群書治要》成書後,又繼命高士廉領銜主修《文思博要》一書,此書一千二百卷, 目十二卷。編撰目的是「帝聽朝之暇, 屬意斯文」,參與編撰的人亦不乏大儒、文人領袖,同時也包括魏徵、房玄齡等人。

被司馬光怒稱「推刃同氣」、「貽譏千古」的李世民,就在編撰類書之後,逐漸扭轉了名聲,加之貞觀之治的盛世,獲得不少當時及後世讚譽。

曹丕、李世民以外,還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帝王也曾編修過一部聞名於世的類書,它便是《永樂大典》。

如果說《皇覽》是類書之濫觴,那麼《永樂大典》則可稱為類書之巔峰。

這部類書由姚廣孝與解縉同修,前後歷時五年(包含撰《文獻大成》的時間),二萬二千九百餘卷。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奪了朱允炆帝位,他也沒逃脫「得位不正」帝王的「規律」,採取編撰類書來衝淡血腥之名,從而結交文人清流,獲取「重文」、「興文」明君的雅號。

歷史中類似的例子遠不止於此,由此觀之,類書的編撰並非單純是文史之舉,其中更蘊含了一些政治目的。

康熙並非是篡位之君,胤祉修撰類書,能否迎合康熙,從而提升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康熙雖然並非篡位之君,並不用以此來洗清血腥惡名,但是清朝卻是來自關外,雖然歷史多年,卻仍然要面對滿 漢融合的尖銳問題,而編撰類書,正是表明康熙對漢文化認可,取得漢人支持的絕佳「橋梁」。

在三藩之亂以後,「復明」的思想如同一粒種子在漢人的心中萌發,戴名世 《南山集》、方孝儒《滇黔紀聞》等案頻繁出現,康熙採取部分重治,大部分赦免的手段,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手段減少文人的口誅筆伐。

為了儘快穩定局面,康熙開始採取編纂史書、類書的方式,來緩解這樣的衝突。

康熙十七年開博學宏詞科,尋50名著名學者入史館編修《明史》。

康熙三十三年, 修《淵鑑類涵》《佩文韻府》、《佩文韻府 拾遺》、《駢字類編》、《子史精華》、《分類字錦》 等類書,大批的知識分子參與其中,對知識分子起到巨大的拉攏作用。

胤祉修撰類書,便是在康熙大舉修書期間提出,並主動將名譽主修人的位置給到康熙,使康熙極其喜悅,對胤祉也極為讚賞,多次出行都將胤祉帶在身邊。

胤祉此舉贏得康熙的歡心之餘,也贏得了當時知識分子對他的擁戴,因為在諸位皇子之中,胤祉對於文人的重視程度最高,自然獲得更多文人的支持,間接也得到文官陣營的青睞。

與八王爺的結黨不同,胤祉在不結黨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借勢成為文人清流的領袖,手段極為高明。

對皇位覬覦的蛛絲馬跡

清朝康熙年間,立儲制度早已經由原來的八王舉薦制改為立嫡立長制度,嫡長子胤礽雖為次子,卻是嫡出,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太子。

本來諸位皇子並無機會動搖太子之位,然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首次廢太子開始,令眾皇子開始蠢蠢欲動,爭儲大幕隨之徹底拉開。

平日裡有爭儲之心的皇子,開始躍躍欲試,逐漸浮出水面。

皇太子胤礽被廢以後,皇長子胤禔覺得機會到來,認為皇太子胤礽與索額圖所犯之過,康熙萬不會容忍,便錯誤估計了聖意,甚至表達出「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的混帳觀點來,令康熙憎惡。

在這個敏感時期,皇三子胤祉也沒能忍住,終於表露出一絲對皇位覬覦的蛛絲馬跡。

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胤祉其實也參與其中,但是他與皇長子胤禔不同,並沒有在太子被廢時選擇落井下石,反而是在給予了胤礽極大幫助。

在胤祉的積極努力下,尋找到了皇長子胤禔對太子胤礽使用的「魘廢之物」,胤祉此舉意義重大,對皇太子胤礽後續恢復太子之位起到極大作用。

胤祉主要有兩方面考慮:

第一、迎合康熙。

康熙廢太子之後,直接造成皇子覬覦皇位,尤其以皇長子胤禔最為明顯,甚至對自己的弟弟起了殺心。朝中大臣也紛紛開始焦慮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紛紛表現出「站隊」的舉動,朝堂不穩。

康熙此時最希望能夠穩定,自然希望能夠將胤礽重新確立為太子穩住局面。胤祉正是揣摩出康熙的心思,「查出(胤禔)魘魅廢太子胤礽之物」,使康熙能夠順利將太子復立,理由是「廢太子胤礽皆由胤禔魘魅所致,胤禔所播揚諸事其中多屬虛誣。」

第二、兄弟情義

這點原因本來不應該拿到臺面來講,畢竟在皇權爭奪中,兄弟情義顯得並不重要,但是胤祉畢竟是有血有肉之人,想必多少會受此影響。

胤礽的生母早亡,康熙將胤礽委託給當時受寵的榮妃馬佳氏撫養,馬佳氏正是胤祉的生母,所以胤祉與胤礽之間的情感,其實要比與其他兄弟更加深厚。

但是在胤礽太子第二次被廢的時候,胤祉便沒有再繼續做出努力了,因為他已經看出此次無法扭轉。

皇長子和皇太子失去爭儲機會以後,齒序靠前的胤祉自然成為皇儲有利的爭奪者,一度受到康熙寵愛的他,兼有文武雙全之才和清流文官的支持,不僅不是不爭,反而是爭儲的「熱門人選」。

雍正為何不肯放過他?

雍正能夠獲得皇位,正是依靠的「不爭即是大爭」策略,同時採取迎合康熙的喜好。

雍正與胤祉的爭位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

所以,別人或許看不透胤祉的思路,但是雍正卻看的一清二楚,深知表面上的競爭勁敵是八爺黨,但是藏在暗處的勁敵正是自己的三哥胤祉。

在雍正登基以後,沒有立即對胤祉進行打擊,反而是胤祉與十三爺胤祥發生衝突後,才將其處置,幽禁至死。

胤祉最後被雍正幽禁的直接原因是他在胤祥的葬禮上遲至早散,毫無悲傷之意,惹怒雍正。

其實此事只是一個引子,雍正真想為胤祥出氣,他早就應該動手,因為胤祉對胤祥不敬,早在其母親去世的時候就有過表現。

雍正之所以沒有過早對胤祉動手,還是與前文提到的胤祉修撰的類書有關。

胤祉修撰《律歷淵源》、《古今圖書集成》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兩部作品在歷史上都具備了極高價值,也得到了當時文人的高度認可。

胤祉具備這樣的影響力,雍正當時對他打擊並不是最佳策略,所以,雍正開始在類書上著手,先將陳夢雷以「累年 以來, 招搖無忌, 不法甚多」的罪名發配邊疆,剪除胤祉羽翼。

然後,明確指出陳夢雷、楊廣言為所忌之人,他們參與編修的兩部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歷律淵源》二書更是所忌之物。

將這兩部類書的價值進行打壓 之後,也就將胤祉的功勞大幅度降低,等待時機成熟,雍正也就順理成章的「幫助胤祥出氣」,將「罪大惡極」的胤祉幽禁至死,完成打擊胤祉的真正目的。

雍正不能放過胤祉,因為他是巨大的威脅存在,是皇子中唯一與他一樣,採取「不爭即是大爭」策略的勁敵!

相關焦點

  • 胤祉不參與爭儲,還第一個向雍正磕頭稱臣,為何被雍正囚禁至死?
    可若是某位皇子被派去守陵,那可就意味著他失去了皇帝的寵信,等同於發配。同年,在雍正發配胤祉前往景陵守陵不久,雍正又將胤祉的親信陳夢雷給發配到了黑龍江,並將其作為《古今圖書集成》的主要編纂人的名頭給抹去,讓自己的親信蔣廷錫去替代陳夢雷。
  • 胤祉不參與爭儲,還向雍正磕頭稱臣,為什麼還被雍正囚禁至死呢?
    說胤祉不參與爭儲,還第一個向雍正磕頭稱臣,那他就應該是「御前免跪」、得以善終的!怎麼又被雍正囚禁至死了呢?
  • 胤祉不參與爭儲,還第一個向雍正磕頭稱臣,為何還被雍正囚禁至死?
    而與他有著同樣境遇的還有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他先是被罰去看守皇陵、後又遭到了幽禁,最後直接被雍正下令圈禁了起來,也是在乾隆朝才重獲自由。至於大阿哥胤禔、廢太子胤礽,這兩位在康熙朝時期就被康熙皇帝下旨圈禁起來的皇子,雍正則是依舊將其圈禁,直至這二人死在禁所之中,也沒有獲得釋放。
  • 胤祉不爭儲還帶頭跪雍正,為何被圈禁而死?這才是清流王爺真面目
    在《雍正王朝》裡,胤祉一副學究氣,只關心讀書著作,對政治興趣不大,更無心捲入奪嫡。他還表現出清廉自守,李紱送他一塊寶石,他先問一句是不是貪來的?而正史中的胤祉,其形象恐怕要大打折扣。
  • 胤祉一直潛心學術,奪嫡時也支持雍正,為何仍被雍正下黑手?
    胤祉與廢太子胤礽感情極深胤祉其實從沒有想過爭奪太子之位,他一直是太子胤礽的鐵桿支持者,眾多皇子中誰最支持胤礽,那就非胤祉莫屬,胤祉一直支持胤礽到最後。在康熙一廢太子時,朝廷上下沒有人敢替太子求情,只有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以及老九胤禟不懼康熙天威震怒,為胤礽求情,可見胤祉與胤礽兄弟之間感情極其深厚。
  • 雍正王朝:胤祉和弘時去抄老八家,到了八爺府為何胤祉不見了?
    同時自雍正繼位以後,毒蛇老九一直通過下面人散布謠言,說道雍正弒父殺母,逼迫兄弟什麼的,好似一個無情無義之人一般,所以雍正派老三抄家,就是想表達我三哥胤祉還是支持我的,我還是有兄弟的,不然抄老八他們家這種事情我怎麼會叫他去呢。接下來先說說為什麼弘晝不去呢?
  • 三阿哥胤祉沒參與奪嫡,第一個向雍正磕頭稱臣,為何被囚禁至死?
    康熙最後成人的兒子一共有二十個,最後就有九個參與了奪嫡,但是三阿哥胤祉雖在這九個兒子中排上了號,但是他在爭儲之時卻也沒幹啥。他自己既無心爭寵,也沒有向任何人倒戈,而是一直在編寫自己的文書,其實只是「九子奪嫡」的邊緣人物。而且,1722年12月四阿哥胤禛最終勝出,成為雍正皇帝後,三阿哥胤祉第一時間就向他俯首稱臣了。
  • 《雍正王朝》:胤祉另闢蹊徑,但過猶不及,以至功虧一簣
    追繳戶部欠款上,十阿哥借錢是為了搭戲棚,討康熙的歡心,康熙讓其償還;而三阿哥借錢是為了修書,康熙卻拿出私房錢,為其補了窟窿。 時移世易,康熙攜眾皇子熱河狩獵之時,撞破了太子胤礽與鄭春華的姦情。而「八阿哥」黨也沒閒著,偽造太子手諭,將太子門人凌普的2000兵馬,擅自調至調兵熱河。一時間,熱河行宮風聲鶴唳。所幸,經過康熙的居中調度,風波得以暫時平息。
  • 雍正收拾了所有競爭對手,為何偏偏善待老九親哥哥五阿哥胤祺?
    九阿哥胤禟下場最慘,被奪爵改名為「塞思黑」不說,更是在獄中被折磨至死,可見雍正帝對其的厭惡之深。 十阿哥胤 並非像九阿哥一般屬於八爺黨中的智囊人物,屬於沒有心機之人,沒什麼威脅,加之母家背景強大,所以雖被奪爵圈禁,但是沒有享受改名待遇,也沒有「病死」在禁所之中,活到了乾隆年間。
  • 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到底想不想奪嫡?原來他才是隱藏最深的人!
    所謂的「不起眼」,只是因為出場率並不高,但是他的幾次出場都影響到了主要人物的命運走向,也可以說是一個「不起眼」的關鍵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的三阿哥胤祉。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個不善於言談的人,並且無心奪嫡,一心修書,甚至在雍正朝老八胤禩搞「八王議政」的關鍵時刻,他都沒有出現,難道他真的不喜歡權力嗎?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到底想不想奪嫡?
  • 乾隆即位後,他是怎麼對待曾經被雍正圈禁的叔伯的?
    這僅僅是雍正皇帝充滿爭議的一部分,雍正繼位後對曾經參與「九子奪嫡」的政敵兄弟給予了最嚴厲的打擊,其中有的被幽禁至死。 乾隆並未進行株連,而是將將弘晳革去親王,可以在家中居住,但不能出城。 三、三阿哥胤祉 胤祉作為康熙的第三子,精通於書法,無論在文學上還是在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在康熙眾多的兒子中表現都是最突出一個,康熙朝時候深受康熙的喜愛。
  • 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為什麼能御前免跪?背後委屈讓三爺直流淚!
    比如老十三胤祥的怡親王,老十四胤禵的親王(雍正帝都沒給冠個頭銜),還有老十七胤禮為和碩果親王。因為老八胤禩和老三胤祉在雍正帝即位前就是親王,所有一個任命為總理王大臣,一個為御前免跪特權。那麼雍正帝為什麼獨獨給了老三胤祉御前免跪的特權呢?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為什麼能御前免跪?背後委屈讓三爺直流淚!
  • 九子奪嫡失敗後,老八老九被幽禁致死,為何雍正卻放過了老十?
    九子奪嫡中的「九子」指的是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與皇十四子胤禵。其中,四爺黨是從原先的太子黨分離出來的,而大阿哥胤禔也一度加入八爺黨卻又不是純正的八爺黨,同樣的情況也包括十四阿哥胤禵。
  • 【風雲人物】歷史上清朝皇帝雍正的十五個兄弟是怎麼死的
    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  二阿哥即廢太子允礽,被禁錮在鹹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
  • 雍正的幾個兄弟究竟下場如何
    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那麼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
  • 雍正繼位後,「九子奪嫡」各位阿哥的真實下場
    1歲時被立為太子,38歲時二度被廢,之後幽禁13年,51歲逝世。三、胤祉(zhǐ)(1677年-1732年)康熙帝第三子,生母榮妃馬佳氏。其文學、書法、騎射,表現都極突出。1698年封誠郡王,1709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雍正即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
  • 隆科多背叛雍正幽禁至死,恃寵生驕是淺層原因,私藏玉牒才逆龍鱗
    隆科多背叛雍正幽禁至死,恃寵生驕是淺層原因,私藏玉牒才逆龍鱗在康熙末年的奪位之爭中,隆科多對雍正從擁護到背叛,轉變之快令人心驚。隆科多力挺雍正順利繼承皇位,並助他穩定了京師局勢。雍正即位後,對隆科多榮寵備至,但隆科多恃寵生驕,不斷通過擅權、結黨等方式發展個人勢力。
  • 揭秘: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
    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有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禵。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禎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
  • 揭密雍正皇帝的十四位成年兄弟的結局
    允禔已成為一隻不見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這是玄燁直接封殺的。不能算到胤禛頭上。二阿哥即廢太子允礽,被禁錮在鹹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玄燁兩次廢掉他太子位,早就沒戲了。
  • 清朝的雍正皇帝有多狠?對兄弟趕盡殺絕
    而康熙皇帝生的兒子們參與奪嫡的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原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後來繼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鋨、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禎。你要問他的情商怎麼低了,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大阿哥胤禔居然勸康熙殺掉太子。都說虎毒不食子,再說康熙能被稱為一代明君又怎會做出殺子的事情來呢。因此康熙認為胤禔雖然是大哥,但是對自己的親弟弟們如此心狠,所以就將他削爵囚禁。胤禔於雍正十二年卒,享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