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的奪嫡之爭都是殘酷血腥的,為了那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再仁慈的皇子也會有變的冷血的一天,遙想後世被譽為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亦也有為奪嫡繼而殺害兄弟之舉。奪嫡這場遊戲,歷來只要參與進去,就不會再有回頭的一天,除非能上位,不然總有一天會被清算。
歷史上,胤祉在「九子奪嫡」這場奪嫡之爭中的存在感並不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並不能說胤祉就沒有參與過奪嫡。事實上,從史書對胤祉的片語記載來看,他是參與過奪嫡之爭的,只是這參與是淺嘗輒止。
在漫長的九子奪嫡的過程中,除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一廢太子時,胤祉暗裡做了一件牽扯到奪嫡的事件:當時,大阿哥胤見胤礽被廢,自以為有希望坐上儲君之位,於是為了獲得康熙的青睞,他就向康熙上奏殺掉廢太子胤礽。可是沒想到,胤禔此舉非但沒有讓康熙歡喜,反而讓康熙對他徹底失望,還生了厭棄之心。就在這時,胤祉突然站了出來,不合時宜地又踩了胤禔一腳,他揭發了曾在私底下吩咐喇嘛巴漢格隆魘鎮太子一事,繼而導致胤禔後半生都在圈禁中度過。
此後,除了這件事,胤祉就再未有明顯的奪嫡舉動。
按理說,胤祉雖的確是參與過奪嫡之爭,但是相對於胤禩、胤、胤、胤禵這些皇子,他參與的並不深,與雍正也並未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在「九子奪嫡」中只是淺嘗輒止的胤祉,卻偏偏就成為了雍正即位後第一個清算的目標。
雍正元年(1724年),剛剛即位的雍正就令胤祉前往守護景陵,為康熙守陵。守陵同祭陵可不一樣,若是某位皇子被委派代替皇帝前往祭陵,那就意味著這位皇子定是諸皇子中比較受寵的一位。可若是某位皇子被派去守陵,那可就意味著他失去了皇帝的寵信,等同於發配。
同年,在雍正發配胤祉前往景陵守陵不久,雍正又將胤祉的親信陳夢雷給發配到了黑龍江,並將其作為《古今圖書集成》的主要編纂人的名頭給抹去,讓自己的親信蔣廷錫去替代陳夢雷。雍正此舉無疑是給了胤祉一個響亮的耳光,誰都知道陳夢雷和胤祉的關係,正所謂「打狗還得看主人」,雍正將陳夢雷發配,無論在誰看來都是在對付胤祉,都是給胤祉難堪。
同時,我們都知道不太參與奪嫡的胤祉,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修書,他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也是修書,《古今圖書集成》這部書就是胤祉花了無數的鮮血主持編撰而成的,可此時雍正卻要將他精心編撰的這部書重新校訂,且還將主編撰人換成自己的親信。雍正此舉,無疑是在向世人否定胤祉的文學成就,而否定胤祉的成就,就等同於向世人否定胤祉這個人。
雍正二年(1725年),雍正明發上諭,說誠親王胤祉世子弘晟訛詐他人錢財,且屢教不改,所以剝去他世子之位。這是何等滑稽?堂堂誠親王的兒子居然會為了一點錢去敲詐別人,這不就是向世人說他胤祉不會教兒子?不就是在赤裸裸的打胤祉的臉嗎?
雍正六年(1729年),在雍正以弘晟敲詐他人錢財為由削去他世子之位的第四年,雍正再次明發上諭,這次他將敲詐他人錢財之名直接扣到了胤祉的頭上,說他曾向蘇克濟索要賄賂,繼而降為郡王。先不管胤祉索要賄賂之事是真是假,就算是真的,對皇族來說這並非是什麼大事,根本就無需頒下詔書去教訓胤祉,可雍正卻偏偏這麼做的,而其用意想來也很明顯,就是為了故意羞辱胤祉。你不是飽讀詩書嗎?你不是在讀書人中聲譽好嗎?那我就給你一個這種丟人的罪名,讓你名譽掃地。
到這裡,很多人就不明白,為何雍正一即位,不去對付在奪嫡之中參與更深的胤、胤禟等人,反而要急不可耐地去對付一個在九子奪嫡中存在感很低的胤祉呢?
雍正之所以會先去對付胤祉,原因不在於他是否參與奪嫡,也不在於他跟自己是否有仇,雍正僅僅只是想替一個人出一口惡氣,這個人就是皇十三子胤祥。
史書中雖未點名胤祥與胤祉到底有著什麼仇恨,但是從史書中的一些隻言片語的記載,我們卻可以推斷出胤祉與胤祥是有著很深的仇恨的。首先,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祉曾因一件事被貶為貝勒:這一年胤祥的生母敏妃去世,依禮法而言,敏妃作為胤祉的庶母,胤祉是需要去遵守一些守孝的規矩的,其中就有百日內不能剃頭一說,可當時胤祉卻偏偏就剃了頭。按理說,飽讀詩書的胤祉他是不可能不知道這些規矩的,但他偏偏就做了,唯一的解釋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恨敏妃。
可是,敏妃是內婦,胤祉是外臣,按理說胤祉不可能與敏妃有什麼深仇大恨的,且敏妃性行溫良,從不爭寵,與胤祉的生母榮妃也並未有什麼衝突,因此胤祉完全就沒有理由去恨敏妃。可為何胤祉就偏偏要恨敏妃,不願為他守孝呢?唯一的可能就是胤祉不是與敏妃有仇,而是跟敏妃的兒子胤祥有仇,繼而遷怒到敏妃。
其次,在康熙一廢太子之時,胤祉曾落井下石,將大阿哥魘鎮太子一事告知康熙,造成胤禔被圈禁。而在胤禔被囚禁之時,胤祥也同時被囚禁。胤祥為何會被圈禁,史書並未說明,但是他是與胤祉同時被圈禁,由此有理由相信,胤祉在檢舉時,定然是順帶著對康熙說了胤祥什麼事情,繼而造成胤祥也被圈禁。
由以上兩件事可知,胤祥與胤祉是有仇的,就因這個仇恨,胤祉不願意為胤祥的生母守孝,甚至還陷害胤祥,讓他被自己的父親圈禁。
而我們都知道,雍正與胤祥的關係是很好的,可以這麼說,諸皇子中只有胤祥是雍正的親兄弟,其他都不是。在雍正看來,胤祥就是自己唯一的親弟弟,「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這就是雍正眼中唯一的親弟弟。
試想,就是這般疼愛胤祥的雍正,他會容忍他人去欺負自己的弟弟呢?當然不會。由此,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雍正為何一登基,就會先去對付胤祉,這完全就是在為自己「唯一」的親弟弟胤祥出氣罷了。
也正是因為雍正只是想為自己的弟弟胤祥出氣,所以在最開始雍正對胤祉的懲罰並不重,最重的也只是由親王降為郡王,且這個降爵也並未維持多久,不久就給他恢復了。對於這些懲罰,相對於之後胤禩、胤禟的懲罰,真的算是很輕,很輕了。而從這點,我們亦可從側面證明雍正本身跟胤祉真的沒有多大仇,他針對胤祉只是單純地想為胤祥出頭。
但是,不知是胤祉糊塗,還是胤祉跟胤祥的仇真的已經到了無可化解的地步。此前,雍正接二連三對他的懲罰,胤祉就該明白,雍正這是在為自己的親弟弟胤祥出頭,之後他就應該主動地去調節與胤祥的關係,哪怕只是虛情假意,因為只有這樣他才不再被雍正針對。可是,或許胤祉真的很恨胤祥,他明知繼續與胤祥交惡,雍正是絕對不會放過他,可是卻依舊不願與胤祥和好。
最終,胤祉的固執,讓他付出了血的代價。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怡親王胤祥病逝。按理說逝者為大,胤祥畢竟是自己的弟弟,而且先自己而去,即使胤祉再恨胤祥,此時也應該將其拋出九霄雲外,去送自己弟弟最後一程。可是,就在這最後一刻,胤祉依舊還不願意放下對胤祥的仇恨。在胤祥的喪禮上,胤祉不但晚到,更甚者到了之後也未表現出任何的悲傷之情。
胤祉毫無兄弟之情的做法,算是徹底惹怒了雍正。胤祥的死,雍正本就萬分悲痛,此時見胤祉在這一刻都不願意放棄成見,不講兄弟之情,他的怒火被徹底的點燃。此時的雍正再也不念兄弟之情。胤祥喪禮結束不久,雍正就下旨剝奪胤祉誠親王爵位,將其幽禁在景山,二年後,胤祉在幽禁之所孤獨離世,享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