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剛一開播,就有很多看點。
一方面,我們能看到不同演員,如何重新詮釋影視劇裡的經典片段。這個過程中,有人成功,有人遭遇滑鐵盧,有人製造了有趣的意外。
另一方面,幾位導師的評論,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讓節目更有可看度。陳凱歌如定海神針,用詞精準,娓娓道來,總能讓人心悅誠服,爾冬陞在評價稚嫩的年輕演員時,話語犀利,有理又有用,同樣迎來網友的喝彩。
也難怪這個節目有如此高的討論度。近幾年,觀眾對演技不佳的流量偶像有不滿,評委們的吐槽,也是講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但我想,看這個節目的同時,我們也許能對流量偶像有更多的感受。
「流量」這個詞雖然只出現了幾年,但流量明星很早就存在了。
十幾年前,大陸的年輕偶像,多從《我型我秀》、《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節目中脫穎而出,熱度很高。與如今的出道即成團不同,他們基本單打獨鬥,以唱歌為主業,當然也有人涉足影視,但人數較少。
如今,這批人經歷了多年的摸爬滾打,仍有相當一部分活躍在舞臺上,兼具情懷與流量。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業務能力不錯,不僅經得起現場考驗,也有很多人在漫長歲月中,跳出常規範式,在不同維度上拓展著作品的可能性。
出道十五年的李宇春和周筆暢
時間再往前推,其實很多大眾熟知的老牌藝人,如陳奕迅、梅豔芳、張國榮、黎明、張惠妹,也是通過比賽出道的,可以說是元老級的「秀人」了。
作為魅力非凡的年輕藝人,他們自然也引發了流量現象。著名的「譚張之爭」,就很有如今粉絲爭吵的架勢。早年,蔡明還在小品裡演過一個喜歡四大天王的追星族。當然,非選秀出身的藝人,同樣可憑作品走紅,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也是流量的持有者。
無論如何,黃金時代的明星,自身有特點,背後有優秀的創作者保駕護航,經典作品比比皆是,後勁綿長。每次欣賞他們的作品,都在感嘆,一個明星能紅那麼久,必然有原因。
與前輩相比,現在的部分流量明星,顯得有點擰巴。
一開始,他們是唱跳歌手,接受培訓,參加選秀,然後成團出道。但是忽然間,他們要當演員了。
這很突兀,像一個天天跑步的人,卻來參加遊泳比賽。
但這似乎是一種無奈之舉。娛樂圈提供了一整套方法,讓一茬又一茬年輕人冒頭,卻沒有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後續發展路線。
在韓國,唱跳歌手出道後,可登上專門的打歌舞臺,展示業務能力,吸引受眾,但在國內,類似的舞臺很少。十幾年前,電視上倒是常有音樂排行榜節目,起到了打歌的作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目前,似乎只有晚會和網綜承擔了一定的推廣功能,但遠遠不夠。
這種情況下,很多唱跳歌手轉行當演員,就不難理解了。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除非天賦異稟,他們與受過系統訓練的演員相比,幾乎必然處於劣勢。他們沒有才華嗎?我認為,更準確地說,他們是缺乏用武之地。
除了發展路線的問題,他們中的很多人,沒能受到影視行業的認真對待。就像陳凱歌導演說的,「沒有人教他們」。看到爛片,我們習慣性地批評流量演員,卻常常忽略了導演的失職。
所以,我不想把全部責任歸結到具體的偶像身上。他們確實有不足,同時,這些年輕人的發展模式裡,也確實有許多無奈之處。
這次參加《演員請就位》的成員中,有好幾位都是選秀出身的偶像。
他們演戲的過程,被放到了大庭廣眾之下,所有可能出現的缺點,都會被放大和討論。評委們的話語,是一劑苦口的良藥,對他們很有益處。這也許是該節目的初衷之一。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只要他們下定決心當演員,那麼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學習表演,提升自身。
通過努力實現轉型,這並非不可能。
往遠了說,當年張曼玉被稱為花瓶,但逐漸開竅,修煉成了公認的影后級演員,蘇有朋作為曾經的「乖乖虎」,多年來鑽研演技,還轉型當了導演。
往近了說,易烊千璽通過《少年的你》,拿到金像獎最佳新人獎,鹿晗因為《穿越火線》,獲得不少好評。
可見,流量不等於沒實力,科班出身與否,也不能決定一個演員的水平。關鍵在於具體的表現。
再就是,很認同爾冬陞和趙薇在節目中說的,演員不應被粉絲的意願綁架。現有的很多粉圈規則,十分狹隘,對演員的創作來說是有害的。
演戲是多麼玄的事,要靠天分,靠努力,靠各種複雜的機緣;演戲又是多麼直觀的事,只要屏幕裡的人演得好,屏幕外的人能立刻感受到。至於流量演員的路在何方,看似紛亂,其實也很清晰。《演員請就位》很好看,它是有娛樂性的,但我想,它也確實會給年輕演員們,帶來一些提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