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之道|以「身」為起觀對象,練習一:了了分明地呼吸

2020-12-25 重樓逾陀

禪修練習的目:證悟身的真如本性,以及達到不執著身的境界,也就是不喜不厭。

絕大部分的人通常認同他們的身體為他們自己。不過,趣向相當的精神淨化的境界和洞見時,你便不再會認同自身為自己。你會開始視肉身為一堆因緣和合的產物,「人性是物性的綻放,人道是天道的賡續」!

練習一:了了分明地呼吸(Anapanasati安那般那念)

當你選好了時間和地方以及採用一個最合適的姿勢時,你已經準備好上路了。平緩而自然地呼吸,在呼吸的當下對你的氣息了了分明。覺照呼吸的動作,卻不去認同呼吸為你自己。

認知到這個過程為:『吸進來』、『呼出去』——如果有太多的念頭或是其他令人分心的事物生起來幹擾到你的專注力的話,你則不妨數呼吸的動作:「吸進來,一、二、三」、「呼出去,一、二、三」。當專注力逐漸恢復時,放下數息而認知我們的呼吸。儘量將你的注意力鎖定在鼻孔下方空氣和身體接觸的那一點上。

氣息會隨著自然的傾向而變深或淺,緩慢或急促。讓身體保持直挺和靜止,同時維持內心的清明;敏銳地觀察而儘可能如如不動。一旦你掌握了這個練習的竅門,身體便會放鬆而你會變得十分平和,以及不受內在或是外在的活動所幹擾。

當你在進行這個練習時,你應該忘掉一切日常的瑣事,而且不應去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儘是覺照呼吸的過程便可。在呼吸時只要在呼吸時留意入息和出息。清晨是一個進行這種練習的好時刻。

待續

相關焦點

  • 靜坐冥想:讀一首詩,看一幅畫
    」所以,不要執著每一天,時時刻刻都可以在冥想中獲得「真言」在經殿,在淨地,被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法、僧所加持,那樣的能量場無比殊妙,並非人人都可以如此閉目,冥想,聆聽……但是,在我們自己的習練中卻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 靜坐之道|普遍對「禪修」的誤解
    靜坐之道|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靜坐,唯一之道(九)>對禪修的誤解在僧護比丘所著的『禪修的真貌』一書中,提到很多人對「 禪修」二字產生誤解:『 我經常聽到別人說:「禪修就是讓腦袋變成空白一片――放空心念。」
  • 如何修身養性(一)靜坐篇
    自然呼吸。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細長,達於下腹。呼吸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反覆練習,久之自己不知不覺,好像無呼吸的狀態。     凡平時能練習靜細的呼吸,以及靜坐已有相當時間,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數分鐘,氣息便得調和,而自己也不覺得有呼吸一回事,這樣原不需要再著意去調,反使心不安定,因為心念安定不動,氣息便自然調和。
  • 靜坐冥想,需要體位Asana加持,一種移動冥想
    其實,當你安靜地坐下,放鬆,自然就來了。一種純然的思考,抱著目的去做,反而,可能,一無所獲。雙蓮花或至善坐安靜地坐在那裡,身體自然有很多反應,你可以順著氣息去內觀身心,也可以如《瑜伽經》所列的那些做觀想。或者,其它很多很多。當你的意識變得靈巧,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都可以進入冥想的狀態,而冥想正是「控制意識轉變」最關鍵最重要的,那種純然的狀態在剎那間將諸多的信息連接。
  • 水之呼吸
    看《鬼滅之刃》,作者把「呼吸」作為修煉的核心。中國武俠偏好「內力」,籠罩在禪宗的神秘氣氛之中,主角的修煉往往來自高人面授、武功秘籍。
  • 靜坐冥想,是自己的事,5分鐘或一須臾都是自己的道
    每個人對靜坐冥想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充滿了好奇,有的收穫了益處,有的滿腹的懷疑、甚至是鄙視,有的不斷地證偽、科學研究實驗證明。靜坐冥想5-10分鐘,可以有些什麼好處呢?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而這個數值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發現受試者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5-10分鐘,零碎的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卻可以快速體驗靜坐冥想,瞭然「冥想的初相」。
  • 習練瑜伽和靜坐冥想時,會經歷四種呼吸狀態,你都有體驗過嗎?
    比如說,在拜日式中,做覺醒式時,慢慢地吸,同時推動身體緩慢地前移、當胸部過雙手時、快速向上延伸穿透;再快速地呼吸,快速低頭、抬臀轉換到頂峰式。全然專注當下,動作配合上呼吸,內心自然能感受到。這種感受不是言語所能描述,只能從習練中體悟,正如體位本身的名字一樣,「覺醒」、「頂峰」。
  • 心理學家:抑鬱症不能依賴藥物治療,練習這種方法才是療愈之道
    只有改變這種心理模式,培養樂觀、正向、不執著、不糾纏的心態「平等心」才是根本之道。 那麼如何培養這種「平等心」的心態呢?正念「觀息法」就是內觀禪修中培養平等心,解脫種種心靈痛苦的解脫之道。 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這個方法,對於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官能症的朋友去練習,只要堅持練習一定會獲得很好的改變。
  • 靜坐丨呼吸心得
    人生很長,需要經歷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人生很短,就在呼吸之間。俗話說:人活一口氣。呼吸,決定著人生的長度,那麼,意念所在的方寸之間就是益壽延年的關鍵所在。靜坐時,當調整身體坐好之後,意念守著呼吸幾乎就是靜坐的全部了。此時你會發現,呼吸越是延綿悠長,意念越是清靜平和。
  • 道德經10 儒道釋共同的修身之道:靜坐呼吸冥想
    (呼吸時)專注氣息放鬆身心,能像嬰兒一樣嗎?(冥想時)清楚妄見,能沒有雜念嗎?開始講道德經第十章,不得不分開兩部分講。我們知道儒道釋都講修身,而道德經這一章涉及到了修身之道。修身最常用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蓮花坐!儒家王陽明曾國藩叫靜坐,道家叫打坐,佛家叫坐禪,瑜伽叫冥想。我們去看看佛像就會發現所有佛像都是一個坐姿,手放的位置都是一樣,不要小看這個姿勢,這是儒道釋共同的修行手段。
  • 陳復教授談「攝靜歸一」⊙陳復
    很多人對靜坐有某種誤解,以為只有雙手結心印,安靜坐在某處,澄清意念即可,我們不能說這不是靜坐,但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靜坐,我稱作「攝靜歸一」,也可叫「靜對」,這是一種觀念工夫,如果你能夠深沉領會「攝靜歸一」,並在行住坐臥中落實,那你就無時不刻在練習靜坐的工夫,因為人收攝自己呈現靜對狀態,其終極在獲得生命的整合感,這就是「歸一」,而「歸一」即「皈依」,皈依於誰?皈依於你的心體。
  • 解脫之道|禪定給予心靈莫大能量,加持行者道上精進!
    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旦我們認知了善惡皆由心造時,我們便應小心翼翼的審查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以及念念分明的覺知一舉一動。我們必須勤於勘查掠過心影的念頭的真實本性。檢視來來去去的念頭本身就是一種禪修。當這個有意識的「我」經常煩躁不安,過度憂慮,或是長期沈湎在悲慟中時,我們的肉體也會開始出現狀況。胃潰瘍、皮膚病、冠心病以及一連串器官的疾病均是精神與情感不協調的產物。
  • 簡析靜坐呼吸法的健身原理:
    蔣維喬,寫了一本《因是子靜坐法》。一般人對其中能去病延年的原理,搞不明白,心存懷疑,因而不能篤行固守,而至棄之不用。連睿智如毛主席,也對此靜坐法,持懷疑態度。在他的《體育之研究》中說:「今有因是子者,倡靜坐法,自詡其法之神。然吾不可效之也」。未予實行,殊為可惜。鄙人留心於養生之道,已有40餘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在幾十年的實踐與體悟中,對其中原理,漸有所誤。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蘊)
    想想這個簡單而古老的真理:認知的主體不能獨立於認知的客體而獨立存在。「看」,就是去看某樣東西。「聽」,就是去聽某樣東西。「憤怒」,是因為某事而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乃是思考某事。一旦認知的對象(那個事物)不存在,也就沒有認知的主體。修行者靜觀內心,而藉由這麼做,得以洞察「認知的主體」與「認知的客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 蔣維喬對靜坐養生的探索
    靜坐養生法的廣泛傳播靜坐養生法在北大的傳播,便是反映其在知識界產生廣泛影響的絕佳案例。1917年11月18日,任職於教育部的蔣維喬受北大邀請演講靜坐法。學生對其學說極為佩服,遂開始籌組北京大學靜坐會。靜坐會由北大學生計照、雷國能發起,以修養身心為宗旨,以三個月為一周期,在蔣維喬的指導下演習靜坐。
  • 「松」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松」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編按:你是否曾讓自己真正「松」一下了?過去曾是知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徐曉晰,7年前勇敢告別不合適的婚姻,如今更以「松姐」的身份,分享如何讓身心更自在的秘訣。「假裝沒事其實很累!就算再怎麼快樂的人,也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很開心,正視自己的情緒,它才有機會被釋放。」
  • 呼吸的自愈力
    願傷者一掃悲痛,眾生得解脫。───毗瑪拉蘭希法師 (Venerable U Vimalaramsi) 縱觀歷史,偉大的治療師早已發現:呼吸練習能引發人體自我療愈的能力,為患者帶來身-心-靈的健康。這些呼吸練習,一度是神聖的不傳之秘,現在卻是人人可學可練的法門。
  • 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精進不懈地習禪有些人說禪修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因為外在的幹擾太多。沒有人能夠止息擾亂。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角落是沒有幹擾的。不過假使我們有智慧去如實地了解事物的話,我們便有辦法去保護我們的心念,讓它不受任何形式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