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臺北就像是侯孝賢電影中緩慢而憂傷的長鏡頭,有著說不清的憂傷和道不盡的文藝。臺北的夜,是西門町路口林青霞的一瞬回眸;是士林夜市熱氣騰騰的一碗宵夜;是101大廈日夜不息的一片燈火;是敦南誠品書店的一簇點點輝光……臺北,對你一直有一種特殊情懷,於是這次踏上了這次臺灣之旅。
10天的行程:
D1: 北京T3-臺北桃園 宿淡水紅樹林芙蓉飯店
D2: Ubike體驗 國父紀念館 貓空纜車 淡水日落 宿淡水紅樹林芙蓉飯店
D3: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象山臺北101跨年 宿圓山大飯店
D4: 北投 陽明山 林語堂故居 櫻崗泡澡 宿王朝飯店
D5: 東北角(福隆、鼻頭) 宿王朝飯店
D6: 建國花市 青康龍 宿晶華酒店
D7:臺灣觀巴一日遊:合興車站 ,尖石峇裡 數碼天空 內灣小鎮 宿 福華飯店
D8:參山一日遊 擂茶體驗 峨眉湖 富興茶葉產銷班 巴巴坑道 宿 普羅旺斯
D9:苗慄 南莊鄉一日 山芙蓉 普羅旺斯 容園谷 石壁工作坊染織DIY 椴木香菇 宿桃園尊爵酒店
D10:關西老茶廠 菜場掃街 回到溫暖的家
第二次到臺北,似曾相識再度撲面而來,並不大的機場指示清楚,寫著司機名字的接機大巴早早的等著我們,臺北是一個將服務業做到極致的地方。機場的服務公司叫信實集團,英文sincere,信達雅,又合理念。
臺灣有很多馬路,通常中山和中正都會有,經國則很少,其他多以忠孝仁義命名,香港的路名很殖民,大陸的路很革命,臺灣的路名很中國。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叫復興路(臺北);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路、愛四路(基隆);或者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道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
當然更多的底蘊深藏在文字之中,他們的愛(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親)是相見的,他們的義(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廟)是經常朝拜的。中國漢字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密碼。密碼不失,方能傳承。
這次臺旅會北京辦事組的林組長,負責全程接待我們,一上車,告訴我們在臺北不要叫服務員,男士叫先生,女士叫小姐,哪怕5、60歲,小姐仍然是禮貌的稱呼。當然「老師」更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知道臺灣歷史的人當然明白醫生、律師和老師在臺北的是屬於有相當社會地位的職業。 臺灣的斤兩跟大陸也不一樣,還是十六兩制度,半斤即八兩。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景點的評語「北京好看不好玩,臺北好玩不好看」,確實是,臺北的房子很破舊,因為臺灣土地和房子是永久的,政府想要重新規劃和建設需要徵得百姓的同意,難度很高,比如,桃園的機場快捷線路說了二十年,也沒建成。雖然臺北城市建設很慢,不太好看,但是臺北卻非常的好玩, 那是因為臺北多的是人情和文化,人情和文化沒有辦法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的臉上。
臺灣人讀書氣氛濃厚,比如誠品。誠品代表這座城市的品味和抱負。不泡誠品,不能理解臺北。目前,港澳和大陸的書店大都被擠出了黃金地段,而臺北誠品還在堅守。老闆是用其他經營收入來補貼的嗎?後來得知,在誠品最困難的時候政府曾出手補貼。逛誠品是一種享受,看多久都沒人轟你,像是個圖書館可隨處坐。年輕人看報刊的越來越少,但看書仍是必修。信義區的誠品店,到了深夜十點還人頭攢動。
臺灣的廟宇也是眾多,資料顯示,臺灣人信奉的第一是媽祖,第二是觀音,第三是土地公(福德正神)。臺灣很多地方可以見到土地公的廟宇,伴隨著拜土地公的是打牙祭的說法,每月的初二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時候,二月初二為一年的第一次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二十六日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叫做「尾牙」,今年1月21日是尾牙日,所以在臺北到處可見有很多飯店在銷售尾牙宴。
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
而電視臺也有大愛、人間衛視等教化電視。曾經家裡裝過衛星電視,專心看了一期證嚴法師的布道,娓娓道來,言淺意深。證嚴、星雲等諸大師的人間佛教才是臺灣的定海神針。你不要被娛樂表象蒙蔽了。
一個將服務業做到極致的地方說起臺灣等服務業真的是做到極致,就拿交通系統來說,盲人過馬路一般會有鳴音器,告之盲人可以開始走了,但是這沒有什麼稀奇,香港也會有,但是臺灣更細緻,南北和東西方向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另外,捷運都會設置公共wifi,吃方便麵的地方,手機免費充電,最最貼心的是,如果遇到孤身一人的坐輪椅出行的老人,工作人員會在起始站點A送老人上車,並通過電話告訴終點站B的工作人員,老人在哪節車廂的哪個愛心座位上,結果到了站點B,就會有工作人員來接,並推送老人出站。當然,給孕婦貼上好孕標籤、愛心座常常都是空空的讓給需要的人,不僅體現了服務的極致,也體現了整體國民素質。
除了交通,臺灣的便利店的密度是全球第一的,當你站在臺北的路口,你往路口左邊看,可以看到Seven(7-11),往右邊看,可以看到Family Mart,臺北的四大超商 Seven(7-11),FamilyMart,Life,OK便利遍布臺灣,甚至在海拔3000米的清境農場,你也能享用到Seven第二杯半價的熱乎乎的咖啡。
臺北的秩序此次來臺北跨年,最核心的是看101的跨年煙火,這是一段218秒的煙火表演(臺北市都預算只有這些),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搶到最好到機位至關重要,聽聞早上7點就有人佔了最好的機位,對於我們已經安排好行程的人來說是不可能了,於是直到晚上7點才能單獨行動,不死心,我決定一人去象山,8點到達象山,發覺山路上依然都是人,還沒到達6巨石,只是在第一個觀景平臺,已經人山人海,突然發現一個機位空著,我厚著臉皮,撐開了三腳架就這樣挪動進去,不錯的位置,正對101,北京時間8點。我還需要守候4個小時。
到了0點前10秒,101終於最後閃了一下燈,表示煙火表演要開始了,所有人都驚叫,218秒show完美演出,直到煙火結束,Happy New Year,山上炸開了鍋。
煙火高潮過後,我回頭一看,發現已經沒有任何挪動都空間了。儘管現場沒有任何警察組織和管理,但人們依然隨著人流,非常緩慢有秩序的下山,我記得去年國慶都時候第一次下象山,大概用了5分鐘,這次,整整用了40分鐘,人流速度很慢,但是大家很有秩序,凌晨兩、三點鐘,月色朦朧,寒意漸濃,信義區各摩天大樓之間的年輕族群開始三三兩兩、有序地疏散,地上幾乎沒有一根菸頭和一隻空飲料瓶。我趕緊回到圓山飯店住下來,第二天,上海踩踏事件在微信和微博裡炸開了鍋,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現場大多數是青年學生,有的想上,有的想下,有的撒票票,有的哄搶。這是積累的,教育的積累,國民文明心態的積累。須知,平時電梯上的一次謙讓門口出入時的一次避讓,上下車時的一次排隊,都是沒意義的嗎?就是積累。
No.1 鐵路記憶
道路是連接人與人,社會群體和社會群體的基礎實施。臺灣經歷清領、日據、光復,在這些歷史時期,有為了開發臺灣的礦產修建的礦坑鐵路還有用於運輸林業、糖業運輸鐵路等等。也有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將臺灣的南北打通的縱貫鐵路,於是許多人的經歷和生活便伴隨著臺灣的鐵路而來。
臺東的林田山保留著當時林業開採的許多記憶、關閉的平溪線是一條沒有閉合的支線,因為後來石油的興起不再使用,還有彰化的扇形火車站,等等,不僅鐵路,鐵路沿線的一個個小小的站點,有著非常美好的名字,梁靜茹的一首歌叫暖暖也是在一個叫暖暖的車站拍攝的,而我們這次的去的合興車站還帶著一段讓文青激動不已的愛情故事。
福隆的舊草嶺隧道是臺灣民謠中「丟丟銅」提到的火車山洞,曾經是臺灣最長的隧道,全場2.16公裡,連接了新北和宜蘭,同時連接了東北海岸和太平洋。穿越期間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臺北的文藝氣息,無處不在。尤其在永康街青田街的老房子裡,隱藏著許多逼格小店。書店和雜貨鋪,帶著古董店般的氣質。博物館,隱秘在小巷子裡。經常路過的地方,原來就是電影裡的場景。
永康街的街心花園散落著發呆的休閒的情侶,聽說蔡琴就住在對面一棟樓的四層,青田街慢慢的走,安安靜靜的,機車妥妥的停在小街的兩側,有很多日據時期的房子,有些改裝成臺大教授的寓所,有些至今仍然沒有使用,土地的私有化,讓這些房子經受風吹日曬,政府不能開發和隨意處置,但它正好保留這歷史的密碼,仿佛穿越時空和你對話。
紫藤廬是一個不錯的茶藝場所,主人有著很高的品味,從茶具的購置可見一斑,中國瓷器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的定窯瓷器的仿製品能在這裡找到。
我尤其喜歡定窯的白瓷,暖白色澤,細薄溫潤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元文人劉祁曾撰文讚揚定窯的精美,稱「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窯雪白的胎體畫上繽紛的花卉圖案,優雅秀麗的器型,不但賞心悅目又兼具收藏價值,最重要的是它能襯託茶湯的滋味與香氣,在這樣精緻的器皿內,是沁人的東方美人茶,茶湯淡雅,回甘悠遠。如此慢生活下,最好的就是一邊喝茶一邊與同伴讚嘆器皿的美感和年代,用精緻的聞香杯讓氳氤的水汽吸入鼻腔,贊一聲好茶,隨即倒入淺杯,慢慢品嘗。
臺北的東北海岸線非常的漂亮,耳熟能詳的是野柳、基隆的和平島。這次去了鼻頭,一個突出的半島直插太平洋,特別特別文藝的是半島之上還有一個漂亮的小學-鼻頭國民小學,哇,這樣的國小記憶誰能忘記。
一到淡水,空氣中充滿了暖暖到海風,潮溼而熱情,我以為是初春黃浦江吹來的江風,忘記所在,流浪歌手的淺吟低唱,玩著煙火的情侶,各種美好,夕陽的餘暉映襯著觀音山點點的星光。淡水老街做著美好的料理,簡單樸實的正如那碗苦瓜湯,簡單的傳承。
這座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兼具東西方風格的美麗宅邸在陽明山半山腰上,是林語堂當年親自設計,充份展現了他的美學觀。林語堂在這裡渡過了最後十年的人生歲月,1976年他過世後,也安眠在這後院裡。目前這宅第除了參觀功能,經常有文藝活動、英文讀書會在此舉行,這裡有附設咖啡及簡餐,可以在林語堂以前天天坐著的陽臺上,喝著咖啡遠眺藍天白雲,遠山及臺北市
這一從臺灣的小吃中透視出,不說說小吃好像對不起臺灣。康師傅牛肉麵在大陸吃香可在臺灣不名一文。在臺灣隨便一家阿公阿婆的館子都有上百年。「非50年不夠道地」。看來沒有城管的城市很美好。百年老店,子承父業,子將老店品牌化,用現代手法包裝家族產業。就像對待傳統,自豪與自尊。
早期農業社會臺灣耕牛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林組長,他說,他們家從來不吃牛肉,突然上來一盤青椒豬柳,他都鄭重其事的和服務員確認這不是牛肉,並反覆不敢動筷,怕被我們陷害破了他「處子之身」。另外,吃飯的時候,要求我們一定要把飯菜吃光,不然不報銷餐費,他說佛教中,浪費糧食是最大的罪過。其他,比如餐具的擺放位置、用餐丟下來的垃圾處理等等習慣,林組長都像家長對小孩那樣對來要求我們。
我甚至看到了在臺北街頭信箱裡的信封依然是用中國古時那種,中間是豎著的寫著收件人的落款。至於書面語中的講究就更多了,「大啟」、「鈞鑑」、「頓首」、「足下」等這些在內地差不多已經走入歷史的詞彙,在臺灣還是司空見慣。
乖巧的臺灣人往往會照顧他人的感受,在一些隱諱的、負面的事務上往往婉轉地換一個說法,冰冷生硬的氣氛也會變得溫暖靈動起來,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我在紫藤廬喝茶,隔壁傳來輕輕的細聊,當我聽到「往生」一詞,為之一怔,死亡是內地用詞,而往生,則將死亡認為是新一輪的開始。於是我查了很多兩岸不同的表述。
有點臺獨的反對服貿的陳昇說,「我真的覺得,我們不要賺這麼多的錢。臺灣過去最有錢的時代,可能是不正常的時代,現在也許是正常的。」
於是,在苗慄都普羅旺斯和莊主聊天,竟然發現莊主對客人是有要求的,他不希望客人在房間裡抽菸,說話希望小聲,對主人的訴求必須是客客氣氣彼此商量的,透露出些許傲嬌,「富過三代,才知穿衣吃飯」。臺灣「飯店教父」嚴長壽概括了臺灣社會的三個階段:第一代由貧轉富,暴富之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口味很重;體態臃腫、血壓升高之後,轉向第二階段,即講究清淡、健康、均衡;第三階段人們不只為口腹之慾和健康而吃,而是要吃出文化、吃出藝術來。這種文化和藝術體現在,臺灣人和你說話聊天,客客氣氣,慢悠悠的,直到把一句說完,你完全聽懂他的意思,才接著進行後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