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之後,臺灣偶像劇能否花季再來?

2021-02-09 文創資訊


臺灣偶像劇在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2016年最後一個季度終於以一部《荼蘼》再次找回了存在感。這部由導演王小棣、編劇徐譽庭和「金鐘獎視後」楊丞琳黃金組合獻上的新臺劇,在豆瓣獲得8.7的高分。很多內地觀眾不禁感慨「臺灣終於出了一部能看得下去的偶像劇。」

《荼蘼》中,暌違螢屏五年的楊丞琳出演一個「只是追求稍微有點不平凡」的平凡女子鄭如薇,在人生的岔路口,到底是選擇事業去上海,還是選擇愛情留在臺灣?荼蘼,是春天最後開的花,也是Two Me的意思。該劇將兩個人生方案同時奉上,平行展開。楊丞琳的演技與形象,是歲月曆練後的充滿質感,正如這部劇給人的感覺。 

臺灣偶像劇以世紀初的《流星花園》為突破,一舉打破當時日劇、韓劇對臺灣本土市場的蠶食,並強勢徵伐海外,版權銷售覆蓋二十多個國家。之後,臺灣偶像劇迅速發展,接棒瓊瑤劇和傳統時裝劇,成為臺灣的主流劇種之一,風行十餘年。2011年,同樣是徐譽庭編劇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播出,並在次年摘得七項金鐘獎,風光無限。不過這只是臺灣偶像劇的最後輝煌,《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臺灣偶像劇仿佛與內地觀眾失聯。

《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痞子英雄》《敗犬女王》《命中注定我愛你》……很多臺灣偶像劇是內地觀眾的青春記憶,只是觀感卻從最初的新奇,到感到千篇一律、劇情幼稚、審美土氣。臺灣偶像劇從黃金時代逐漸走向潰敗的過程讓人唏噓。《荼蘼》的宣傳海報上有句話「花季結束,花季會再來」。臺灣偶像劇的新時代是否會隨著《荼蘼》的播出而到來呢?

臺灣首部偶像劇可以追溯到2000年播出的《麻辣鮮師》,但真正打開偶像劇市場的是2001的《流星花園》。該劇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由柴智屏監製,蔡嶽勳執導,F4和大S主演,以最高收視6.99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紀錄,並保持到2006年。劇中出演F4的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和吳建豪直接以F4組合形式出道,紅遍亞洲。《流星花園》的成功,開了臺灣偶像劇的先河,而且還把版權賣到二十多個國家,成為臺劇行銷海外的先鋒。

2002年起,華視、臺視、東森、中視、八大、民視、三立等電視臺紛紛投拍偶像劇,每年產出有十多部偶像劇,2008年臺灣偶像劇年產量達到頂峰,突破20部。收視方面,2005年首播的《王子變青蛙》以8.05的最高收視打破了《流星花園》保持的記錄。這個數字後來在2008年又被《命中注定我愛你》改寫為13.07。偶像劇已然成為電視臺博收視的不二法寶。


獎項方面,2001年的《流星花園》讓導演蔡雲勳斬獲第36屆金鐘獎最佳導演獎,2005年的《戰神》獲第40屆金鐘獎年度最受歡迎戲劇節目獎。2008年的《惡作劇之吻2》拿下第43屆金鐘獎視後獎,林依晨成為首位憑偶像劇拿獎的視後。2009年的《痞子英雄》拿下第4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和導演三項大獎,趙又廷成為偶像劇史上首位視帝。2009年的《海派甜心》女主角楊丞琳捧回第45屆金鐘獎視後。2010年的《愛無限》則讓潘瑋柏拿下第46屆金鐘獎視帝。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橫掃第47屆金鐘獎,勇奪七項大獎,包括最佳戲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視帝視後等重要獎項。臺灣偶像劇屢屢獲得金鐘獎,更證明了偶像劇在臺灣電視圈的地位。

內容方面,臺灣偶像劇基本上講述的都是「灰姑娘的故事」,微笑、堅強、平凡的女主,英俊多金、能力出眾、出身不凡的男主角,擦出愛情的火花。如果細究一下的話,臺灣偶像劇歷經從純愛到現實,從單一愛情到題材融合的發展過程。


《流星花園》《貧窮貴公子》《蜜桃女孩》《橘子郡男孩》《愛情白皮書》《薔薇之戀》都是早期由日本漫畫改編的純愛劇代表。這些劇大多脫離現實,賣給少男少女青春幻想。《王子變青蛙》則拋開日本漫畫,創作有本土特色的浪漫故事,取得了收視成功,並引領了一波偶像劇本土化的熱潮。2008年之後,偶像劇日漸陷入模式化的瓶頸,創作者求新求變的努力下,一方面誕生了講述剩女姐弟戀的《敗犬女王》,以警察為題材的《痞子英雄》,講朋友變戀人的《我可能不會愛你》等關注社會議題,引人共鳴的劇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下一站幸福》《命中注定我愛你》等劇情離奇催淚,演出搏出位的熱播劇。

臺灣偶像劇熱鬧了十多年,近年來卻仿佛從內地觀眾的眼前消失殆盡了。我們屢屢聽到《步步驚心》《甄嬛傳》《宮鎖珠簾》《傾世皇妃》《武媚娘傳奇》《琅琊榜》等內地劇在臺灣收視飄紅,受到臺灣觀眾追捧的信息,而我們對臺灣偶像劇的美好回憶卻定格在了《我可能不會愛你》裡程又青與李大仁的讓人觸動的故事裡。這些年裡,臺灣偶像劇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衰弱到幾乎沒有了輸出能力。

首先,製作資金短缺。有人對比臺灣和內地的製作經費,內地電視劇一集一小時的製作費,約在五十萬人民幣左右,像今年暑期檔的《幻城》《誅仙青雲志》製作方對外公布的成本分別是2.5億和2.8億,而正在拍攝中的《如懿傳》光是男女主演的片酬就要1.5億。與此相比,臺劇九十分鐘的戲,能有百萬臺幣的投入就已經相當不錯。

經費短缺帶來諸多限制。2010年的軍旅題材臺劇《新兵日記》編劇李信邦從臺劇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認為臺劇低迷的根源是個「錢」字:「經費日益縮減,沒有錢,怎麼實現製作的理想?」 這種製作經費短缺的整體環境下,我們看到臺灣偶像劇呈現的場景、服裝、化妝等審美要素越來越粗糙、土氣。與同時期製作精良的日劇、韓劇一比較,臺劇在賣相上就輸的很徹底了。

 

其次,人才流失嚴重。從F4,大S開始,臺灣偶像劇捧紅了很多新人。我們認識了林依晨、楊丞琳、王心凌、陳喬恩、安以軒等一大批偶像劇女主,又迷上了鄭元暢、吳尊、霍建華、明道、阮經天、趙又廷等男明星。然而,隨著臺灣偶像劇黃金時代起飛的這一批明星的年齡增長,接班的新人卻並沒有成長起來。

更加嚴峻的是,因為臺灣本土電視劇經費有限的整體環境一直沒有得到改變,臺灣本土有點知名度的人才紛紛「西進」和「北上」,到內地淘金。其中,流失的人才不止演員,還有各種製作人才。經費短缺,又失血嚴重的臺灣偶像劇,仿佛失去了做夢的能力,這些年鮮少能衝出臺灣,更別說重拾當年的風光,風靡亞洲了。

最後,偶像劇套路單一。《流星花園》販賣「俊男靚女+灰姑娘的故事」大獲成功,隨後湧現的臺灣偶像劇大多以此為殺手鐧。可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主線劇情,平凡女主搭配魅力男主的人物類型也已經固化,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再也給不了人多少驚喜。臺灣偶像劇因此開始失去吸引力。

再加上,網絡的發展,大大拓展了觀眾可以選擇的觀看內容。從內地觀眾的角度來看,不管是英劇、美劇、還是日劇、韓劇,甚至泰劇,都可以第一時間在網絡上看到。市場已經不是《流星花園》剛剛出來,在內地遭到禁播,依然有人買碟片追劇的時代,觀眾隨時都會被更精彩的劇集吸引、分流。如果臺灣偶像劇固守不前,只能被觀眾遺忘。

在臺灣偶像劇整體陷入低迷的當下,《荼蘼》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這部劇與傳統的臺灣偶像劇非常不同。它的主題相當貼近現實,聚焦的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在事業與愛情之間的選擇。它也非常在意敘事的結構,採取了呈現兩個方案平行展開的方式。此外,它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金句,是編劇徐譽庭以女性視角對人生的誠意思考。令人驚喜的是,這只是一個開始。


《荼蘼》是植劇場系列的第一部劇。植劇場是臺灣導演王小棣2014年領銜發起的一項電視劇計劃。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臺、許傑輝、徐輔軍、安哲毅8位導演開闢表演教室,密訓24位新人,同時力邀楊丞琳、藍正龍和吳慷仁等金鐘獎視帝視後,徐譽庭、侯季然等金鐘獎、金馬獎編劇加入,聯手打造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和原著改編為主題的八部電視劇。播出方面,植劇場將登陸臺灣的臺視、八大和內地的愛奇藝視頻播放網站,實現臺灣與內地的同步播出。

植劇場首部電視劇《荼蘼》,王小棣導演親自上陣,打出編劇徐譽庭和「金鐘獎視後」楊丞琳兩張王牌,展現愛情成長的主題,全劇製作精良沒有讓人失望。播出以來,《荼蘼》口碑不斷發酵,讓不少內地觀眾重拾對臺劇的信心,這無疑開植劇場系列劇開了好頭。11月18日,植劇場系列第二部劇《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也將首播,該劇仍由王小棣執導,第50屆金鐘獎視帝藍正龍領銜主演。

王小棣稱,「製作植劇場是期望臺灣從演員培訓到編劇、導演等各個製作層面一氣呵成,為愛表演的演員,與喜歡看表演的觀眾打造一個踏實的平臺,也重拾對臺灣喜劇的喜愛。」這個計劃,讓人看到了臺灣電視劇圈前輩重振臺劇的努力,而與愛奇藝的牽手,也可以看到臺劇在製作端從固守本土化路線到對外合作的理念轉變。雖然目前還無法去預計植劇場系列的最後市場表現和影響力,但是它的出現卻有力地打破了臺劇的沉默。雖然我們不知道最後花會不會綻放,但讓人做夢的種子已經播下。

好文推薦


中國電影「借船出海」水土不服,合拍片不「合拍」

困擾我國網絡文學18年的盜版問題能被攻克嗎?

《熊出沒》拍真人動畫電影 能順利突破次元壁嗎?

相關焦點

  • 專訪 | 《荼蘼》楊丞琳:不想再拍偶像劇,不會為愛放棄事業
    從植物學的角度上看,荼蘼是春季最後盛開的花種,有「末路之美」的美名,它的開放意味著春天的結束,代表著女子韶華將逝、感情將失,於是便有了王菲那首狂放又悲戚的《開到荼蘼》,而在佛教中,荼蘼卻被賦予了「見此花者,惡自去除」的救贖含義
  • 臺灣偶像劇真的衰落了嗎?大陸偶像劇真的崛起了嗎?
    臺灣電視劇之所以能夠在內地大火,原因有二。其一,臺灣偶像劇符合當年的文化潮流。再加上服裝、道具精美,拍攝技術也要比內地電視劇成熟。韓劇、美劇、日劇的進入讓臺灣劇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但他們仍然按照之前的審美風格來設計新劇的服裝、造型,繼而逐漸退出主觀審美潮流行列,變得無足輕重。
  • 楊丞琳+藍正龍,臺灣偶像劇終於有大陸觀眾還算認識的演員了
    這個標題,很討打,意思就是說,老說臺劇現在在大陸市場盡失,主要原因,就是演戲的人兒個個不認識(儘管其實顏值高演技好但就是沒名氣的演員一抓一大把)好吧,我閉嘴,因為終於等來一部主演我們都認識的臺灣全新偶像劇,儘管這劇名實在爛到……不能忍《前男友不是人》好吧,這部劇的女一號,楊丞琳
  • 楊丞琳+藍正龍,臺灣偶像劇終於有大陸觀眾熟識的演員了【臺劇新報】
    這個標題,很討打,意思就是說,老說臺劇現在在大陸市場盡失,主要原因,就是演戲的人兒個個不認識(儘管其實顏值高演技好,但就是生面孔的演員一抓一大把)好吧,我閉嘴,因為終於等來一部主演我們都認識的臺灣全新偶像劇
  • 臺灣偶像劇十八年
    同年,《惡作劇之吻》橫空出世,成為漫改偶像劇的巔峰之作,林依晨走紅。至此,臺灣偶像劇基本都是走的漫改道路。劇中人物基本是永遠無需關心生存,每天只需要靠談戀愛就能吃的好,過得好。這種童話言情風被大量模仿。
  • 半生風雨半生情,一路花開是荼蘼
    荼蘼花開,意味著一年的花季終結,像極了女子美好的青春,在百花的凋謝中黯然逝去。女子的青春,萌發於新嫩欲滴的花苞,那是一段花事的開始。蔥蘢的歲月裡,享受著陽光的沐浴,露水的滋養,清風的撫摸,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花苞雖小,卻溢滿了青春的氣息。
  • 專訪|陳芷涵:臺灣偶像劇的沒落是因為自廢武功
    2001年《流星花園》播出後,在一代人心裡,臺灣電視劇幾乎等同於偶像劇,臺灣偶像劇也進入難以複製的黃金十年。《愛殺17》話題不可避免談起臺灣偶像劇最好的時代和如今衰敗。「某種程度上,我常講我們是自廢武功。」陳芷涵說。她回憶在剛入行時,臺灣拍的古裝劇《包青天》非常好看,但現在很難再有電視劇達到這樣的高度,不僅僅是經費不夠的問題,更在於電視劇行業自身毀掉了拍攝可能。「在臺灣,我們連一個1/10大小的橫店都沒有。
  • 有夢花居——開到荼蘼花事了
    荼蘼是春季最後盛放的花,當它開放的時候就意味著春天的結束。「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開花,凋謝後即表示花季結束,所以有完結的意思。荼蘼過後,春天便不再了。荼蘼花,一名佛見笑,又有獨步青,百宜枝,雪梅墩數名,是薔薇科木本植物。「蔓生多刺,綠葉青條,須承之以架則繁。荼縻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後果色變紅。」花有三種: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穎著三葉如品字。
  • 臺灣偶像劇為什麼涼了?
    答案是「你們不要再打了」,這句臺詞出自臺灣偶像劇《紫禁之巔》,裡邊有古早偶像組合Kone和5566。這兩個組合也是臺灣偶像劇得一大迷惑,明明長得此「顏」差矣,卻頻頻在各種偶像劇中飾演高富帥。即曾風靡一時,為許多少男少女構建心中的粉紅泡泡的臺灣偶像劇,為什麼成了如今公開處刑的沙雕名場面。如果想要搞懂這個問題,先得了解一下臺灣偶像劇的發展史。
  • 我們彷徨糾結的樣子,「荼蘼」裡都有
    荼蘼,有的人把它音譯為two me,兩個我,兩種人生,剛好印證故事。大受打擊之後與腹黑上司走到一起,夾纏了利益的愛情到頭來鏡花水月一場空。選擇了Plan A的鄭如薇問,B面的你還好嗎?人們都貪心的想知道結果再做選擇。
  • 電視劇丨《荼蘼》: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現實的折射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橙子不說話」關注~也歡迎將文章分享到你的朋友圈~❤我一直覺得,臺灣偶像劇是真正拍給女生看的。
  • 王淇名句「開到荼靡花事了」,你知道「荼蘼」什麼意思嗎?
    比如,近幾年,有一個舊詞就成為了熱詞,這個詞叫「荼蘼」。比如有一部電視劇就叫《荼蘼》,還有王菲的一首歌,叫《開到荼蘼》。「荼蘼」一詞在宋代就是一個熱詞,它本是一種花的名稱。名花榜上,有兩種花最為神秘,一種是瓊花,另一種是荼蘼。荼蘼在宋代輝煌一時,位居花中「一品」。其風頭之盛甚至蓋過牡丹和蘭花。宋以後,又突然沉寂下來。
  • 垮掉的一代臺灣偶像劇男主角
    02回不去的臺偶劇男主們2011年開始,受惠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籤訂,大批臺灣地區影視從業者北上發展,彼時一批臺灣偶像劇黃金時代紅起來的男演員,也都嘗試來內地發展。如果說過去臺灣小生來內地發展還有空間,像霍建華早早來大陸務工,有《仙劍3》等作品累積下人氣,那麼後來的臺偶劇男主角們再來大陸發展,不管拍攝什麼類型都頗多限制。首先是「入屋「門檻最低的古裝偶像劇,跨海而來的他們除了要去掉身上的「臺味」,還要跟層出不窮的內地小生競爭,混出頭的機率跟霍建華早年相比,實在是小太多。
  • 臺灣偶像劇為什麼式微?
    《流星花園》之後,臺灣偶像劇開始了摸索期。《薰衣草》採取悲傷韓劇模式,講述了梁以薰和季晴川青梅竹馬、生離死別的動人故事。豐收之後迎來一場狂歡,臺灣偶像劇進入了量產階段。《微笑Pasta》《放羊的星星》《轉角遇到愛》延續了男強女弱的設定,但大家都是戀愛腦。
  • 那電視劇《荼蘼》也值得看一看
    在兩個人歡愉地來了一發之後,總經理這樣說—— 身邊的男人一個接一個,卻總以各種各樣的狀態來了又走,唯一不變的,是這些年用努力換來的房子和包包。 而出演《荼蘼》也是她聰明的一步。導演王小棣,編劇徐譽庭。熟悉臺灣偶像劇的小毒物肯定知道,這樣的陣容意味著什麼,簡直一個大寫的「金鐘獎在等」啊!畢竟當年她憑藉《海派甜心》而獲得第45屆金鐘獎視後是頗有爭議的,此刻正是正名的好機會。
  • 【臺劇】荼蘼 (2016)
    類型: 劇情 / 愛情官方網站: www.ttv.com.tw/drama16/Qseries/lifeplanAandB/default.asp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6-10-07(臺灣)集數: 6單集片長: 90分鐘又名: 植劇場之荼蘼 / Life Plan A and B / Two Me / 荼靡
  • 誰殺死了臺灣偶像劇?
    從此,偶像劇在臺灣成為正式劇種,臺灣偶像劇的黃金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臺灣的影視公司、電視臺開始腹瀉式產出純愛風格的偶像劇。據統計,至2005年臺灣青春偶像劇總量已突破100部。 其中就有你主動看過或者被動聽過的《惡作劇之吻》和《王子變青蛙》。
  • 80、90後的你,有多久沒看臺灣青春偶像劇了?
    ,清晰而本土化的定位讓「校園風」成為臺灣偶像劇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如果說,在日本是偶像才能主演偶像劇,而在臺灣,則是偶像劇捧紅偶像。男主角霸道帥氣,女主角天真可愛,精心打造包裝,不僅迅速誕生了一批批偶像劇明星,也為電視劇本身帶來極高的周邊收益。
  • 80、90後的你,有多久沒看臺灣青春偶像劇了?
    △《花樣男子》劇照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上海電視臺拍攝,富敏、張弘執導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登陸央視。這部劇可以說是中國青春偶像劇的雛形。該劇洋溢著的自然的青春氣息,展現了八十年代人們單純、簡單的情感觀念。看該劇感覺就像在走一個個奇異斑斕的方格,縱然是奇異的,但仍不脫離格子的範疇。
  • 《惡作劇之吻》監製陳芷涵:臺灣偶像劇沒落,是因為自廢武功
    《荼蘼》這能否一定程度上代表臺劇的復興?她認為柴智屏要翻拍《流星花園》是一個信號,現在情況下,臺灣偶像劇要重新振作,就看這個業界大佬級人物這個至關重要的嘗試能否成功。如果可以,這或許是臺灣偶像劇最好的出路。而對於臺灣演員斷代問題,陳芷涵認為這相當於巧婦難為無米炊,「偶像劇越來越少,類型也越來越窄的時候,就算有一個好的演員交到你手上,他也很難馬上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