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引用率將會成為學術評價規範

2021-01-10 生物谷

理想的學術評價方法應該有非常強大的可操作性,具有使用方便性和開放性,當然最關鍵的是具有橫向可比性。美國NIH2015年開始啟用的相對引用率應該是符合這樣的標準,而且這種方法被逐漸接受。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這種分析方法可能會成為將來學術評價的最流行方法,取代過去按照什麼影響因子或簡單計數引用次數的垃圾評估方法。

美國NIH正在使用一種比較不出名基金效益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相對引用率,這個評估不考慮論文發表在什麼雜誌上,是用其發明的論文相對被引用次數。2015年美國NIH組合分析辦公室負責設計比較不同領域學術論文水平的工具。

NIH科學家2015年開發出的相對引用率Relative CitationRatio(RCR)的論文評價指標,方法已經在生物預印件bioRxiv網站上發表。相對引用率對論文引用進行了學科加權,因此能對來自不同學科的論文進行橫向比較。不同學科論文的橫向比較是文獻計量學領域比較難的問題,過去人們只會進行平均值比較,很難準確快速進行不同學科之間論文影響力的比較。美國NIH開始用這種相對引用率作為評估基金資助效益的方法。國際上一些大型學術基金機構包括英國Wellcome Trust基金會和義大利的Fondazione Telethon也相繼採納這種評估方法,說明這個方法具有比較好的評估效果。

負責開發這個評估方法的George Santangelo教授對這個評估方法被廣泛接受表示樂觀,認為RCR是比較好的學術評估方法。

Santangelo團隊設計這種評估方法首先是放棄了利用雜誌影響力作為標準,過去將高影響力雜誌上發表論文更高權重容易導致評估虛高,例如一個重要的學術論文發表在一個普通雜誌上有可能被學術界忽視。簡單計算引用次數也不能比較不同學科的論文影響力。例如大多數癌症方面的論文和數學領域的論文引用情況完全不一樣。

有人提出,愛思唯爾公司也提供類似的論文橫向比較策略。但Santangelo小組認為,他們的評估方法更好,關鍵是使用更方便。NIH已經在線公開了軟體使用說明書和全部代碼。Santangelo說,沒有任何其他評估方法像他們的方法如此透明。

這個評估方法關鍵是要計算出論文的研究領域平均被引用次數,研究領域平均引用次數計算起來比較複雜。首先要區分論文所在的研究領域,該區分方法是將一篇文章的研究領域定義為共同被引用群,這個被引用論文群顯然是個動態群體。這顯然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研究領域,只是同類研究論文集。然後根據這個論文集群計算這個群集所發表雜誌的平均被引用次數,這個平均被引用次數作為研究領域的引用背景。當然要明確一個論文的研究領域,需要等待幾個月時間,有時候需要等一年。

研究小組將這種評估方法對NIH資助的研究論文進行了分析,分析論文最近發表在PLOS Bio。利用這個方法可以計算出每個研究論文的RCR值,例如RCR 1.0意味著這篇論文達到該領域所有論文平均引用次數。如果是2.0則這個論文引用次數是該領域的2倍。任何人都可以上傳論文到iCite進行評估。(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試行)
    為此,《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編輯委員會以現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規範性文件為基礎,考慮到國內外電子出版、網絡傳輸、資料庫技術的發展以及文獻數據格式的新規範和新要求,兼顧印刷媒體與電子媒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不同特點,提出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試行)》。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不良導向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等10個「不得
  • 學術規範拒斥情緒表達
    近日,一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出圈」了。《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刊發了韓東屏教授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引發社會關注。  「很爛」,本是一個含有情緒化的口語表達,卻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學術期刊、學術論文中,怎麼看都有些違和。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握住教改「方向盤」
    日前,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的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落幕。大會通過學界專家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探究,意在把穩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盤」,賦能高質量人才培養輸出全過程。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努力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
  • 時事熱詞:"學術評價體系"用英語怎麼說?
    教育部、科技部日前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的意見,旨在改變目前過度依賴論文發表的學術評價體系。
  • 怎樣避免學術腐敗?儘管有眼鏡蛇效應,還是不能放棄評估指標
    如果不用定量指標,那麼就只能回到完全主觀的字面評價上,這將為人為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間。要防範量化指標帶來的學術腐敗,就要把人為操控放到輿論監督之下。不管你喜歡與否,出於對資源合理分配的需要,無論是基金資助、獎勵、職稱評定、晉升、錄取等等,社會或機構都必須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不是制定出某些定量指標作為評價的度量,就是用語言做主觀的描述。
  • 怎樣避免學術腐敗?儘管有眼鏡蛇效應,還是不能放棄指標評估
    如果不用定量指標,那麼就只能回到完全主觀的字面評價上,這將為人為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間。要防範量化指標帶來的學術腐敗,就要把人為操控放到輿論監督之下。不管你喜歡與否,出於對資源合理分配的需要,無論是基金資助、獎勵、職稱評定、晉升、錄取等等,社會或機構都必須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不是制定出某些定量指標作為評價的度量,就是用語言做主觀的描述。
  • 尊重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範超星爾雅期末考試答案
    尊重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範 一、單選題 (題數:40,共 40.0 分)1科技報告、學位論文、學術論文、專著等學術成果,通常統稱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屬於() (1.0分)0.0分A、政策規範B、技術規範C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學術研究領域,對於學術評價「唯客觀化」的心態還大面積存在,希望用一種相對客觀的指標評價成果,其用意就是想避免爭論。短期「怕麻煩」的壓力,超過了長期「傷害學術」的擔心,「唯論文」就愈發積重難返。此次《意見》的出臺,旨在以「破」推「立」,「大破」以求「大立」,也不失為一種問題解決思路。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
    學術研究領域,對於學術評價「唯客觀化」的心態還大面積存在,希望用一種相對客觀的指標評價成果,其用意就是想避免爭論。短期「怕麻煩」的壓力,超過了長期「傷害學術」的擔心,「唯論文」就愈發積重難返。  此次《意見》的出臺,旨在以「破」推「立」,「大破」以求「大立」,也不失為一種問題解決思路。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要改進科研評價方式,強化科研育人功能,以學術質量和社會效益作為學術評價的重要標準,建立有利於潛心研究和創新創造的評價制度,引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努力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對於一個科研人才的評價,決不能只看論文,更應該看他的科研經歷。施一公、顏寧互動:對科研人才的評價,除了論文,還要聽故事。在近期,師徒二人通過視頻進行了互動,討論的話題也正是學術不端的科研怪象。施一公院士以西湖大學為例,他說,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的評價標準除了看論文的數量、引用率等數據外,還需要老師上臺,親自講解自己的科研故事。
  • 無聲世界裡做出「學術三部曲」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十不得」,包括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等。
  • 旅遊與服務學院開展研究生新生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教育
    陳曄以「合格的研究生」為切入點,介紹了學校關於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的相關要求。他從價值觀、人生觀角度,與大家分享自己近年來幾次研究經歷,闡述了科學研究過程中要具有踏實、認真的態度。他談到,科學研究是知識和理論創新的過程,是認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完善心智、養成心性的過程。擁有正直的品格和正確的態度,才能成為合格的科研人員。
  • 武漢大學:崇尚學術,追求卓越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舉辦學術交流大會,就是要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推動人才將追求學術理念、學術標準、學術成就上的卓越作為價值追求,而不是簡單的以人才稱號論英雄。破除「五唯」,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破除「五唯」的核心是要打破一切束縛人才評價機制的條條框框,讓人才評價回歸學術評價本身。
  • | 學術垃圾溯源
    不過,一些看似輕鬆的發表機會,或許將給科學帶來無法修復的傷害。所幸,2019 年來自芬蘭漢肯經濟學院的 Bo-Christer Björk 團隊研究[5]發現,60% 發表於掠奪性期刊的論文在發表五年後的引用量為 0, 而存在被引量的文章,引用率也遠低於正規同行評議期刊上的文章。
  • 金宏宇:中國現代文學輯佚的學術規範與價值判斷
    在發現的喜悅之中,更需要對輯佚的學術規範和價值層面進行「二重批判」,質疑、審思輯佚成果。有價值的輯佚學術實踐已轉化為一些不同的著述形態,如佚文單集、拼合型佚文集、佚文論等,都將有益於現代文學輯佚學的建構。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包括SCIE和ESI), 預期明年6月將正式公布期刊2020年的影響因子。該刊在2014年藉助合作方SpringerOpen的開放出版平臺正式上線,迄今平穩運行近7年,共發表論文340多篇,篇均引用率為9.76。2020年,期刊網頁的訪問量已經超過25萬次, 在服務全球學界的同時也有力地提升了華東理工大學及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