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國樂資訊,關注華音網
此曲融合現代作曲手法,採用新疆塔吉克民歌創作而成。全曲共分為三段:引子——預示動機的散板,(1)行板——整個動機與主題的發展(2)小快板(3)熱情的快板——後兩段採用當地民歌。充分地描寫天山明媚的風風光、當地青年對愛情的憧憬及歌舞的表現。演奏上富技巧性及抒情性,節奏變化,以不同節奏交錯增加動力感,為近代揚琴協奏曲之難得佳作。
中國著名指揮家和作曲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9年移居香港,1986年至1990年為香港中樂團第二任音樂總監,1990年移居臺灣擔任高雄市國樂團指揮,直到1994年。1994年初移居加拿大。2006年受聘於中國音樂學院,任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指揮。早期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1959)、《第一交響曲》(1961)等 到香港以後的作品(1986-1990):最初有中樂曲《洪湖隨想曲》(1980)、《喜迎春》(1981)、《雲南風情》(1982)、《豐年祭》(1983)、《天山戀歌》(1984)、第三鋼琴協奏曲《英雄》、《管弦絲竹知多少》、《拉薩行》(1985)等;
1986年3月起任香港中樂團第二任總監後的主要作品有:《花木蘭》序曲(1986)、古琴與樂隊《離騷》、《白石道人詞意組曲》(1987)、《第一笛子協奏曲》、《第一二胡協奏曲》(1988),為中樂團與管風琴而作的《第二交響曲》、《第一打擊樂協奏曲》(1989)、大提琴協奏曲《路》(1990)等。
任高雄市國樂指揮期間的作品主要有(1990-1994):雙千斤板胡協奏曲《山地印象》,中樂《臺灣風情》(1991)、嗩吶協奏曲《花木蘭》(1992)、大合唱《高雄之戀》(1994)等。1994年移居加拿大之後的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協奏曲》(1994)、《第三交響曲》(中樂,1995)、中樂充曲《普天樂》及《第二大提琴協奏曲》(199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