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在最絕望的時候,還能堅持對人性的信仰

2020-12-24 俟你隅

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組織體才能達到信仰。——《契訶夫手記》

人是唯一具有信仰的組織體,如果放棄對人性的信仰,就意味著選擇了無邊的沉淪。

韓劇《活著》就是帶著這樣一個主題緩緩向我們走來。影片之所以選擇喪屍來做為大環境,我覺得有兩層意義。一來,喪屍片的大熱,可以迎合更廣闊的的觀眾;二來,以喪屍那種沒有任何原則和信仰,僅憑身體激素行動的動物本性和擁有七情六慾、有原則、有信仰的人性來形成對比,突出影片的主題。

影片並沒有過多突出與喪屍過招的場面,更多的是在刻畫人物在這樣令人絕望的環境中的所作所為。影片以男主一個人的生活展開,同時映射出其他所有倖存者的處境。當聽到父母最後掙扎的聲音時,影片所營造的絕望氣氛達到了頂峰,面對失去親人絕望,以及人性中與身俱來的恐懼,你還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嗎?

男主角生活在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裡,生活一直無憂無慮,吃飯也都是母親為他安排好的,突然間被獨自一人隔絕在屋子裡,這時他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需要學著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這只是開始,更讓他絕望的事一件件接踵而來,食物的短缺、停水、斷網以及聽到親人絕望掙扎的聲音,這一切讓他放棄活下這個念頭變得順理成章。

親眼目睹了一位提著菜刀去找女兒的母親,找到女兒正抱著女兒慶幸時,女兒卻突然發狂咬了自己的母親,這一幕震撼了所有人,同時也用這種荒誕的方式,在所以有人心中埋下了與別人保持距離,輕易不要接觸別人的想法。

這也是女主直到男主決定要放棄了,才願意出現的原因,因為在這樣一個荒誕的世界裡,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難以互相信任,就像男主的鄰居就是被自己的親哥突然咬傷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性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女主的出現給予了男主活下去的希望,同時也是打破了人們在各自的島上自我封閉的狀態,邁出了互相聯繫的第一步。在男主尋得對講機,和女主恢復溝通後,男主感謝女主救了自己,但是女主說:「是你想活著,才活下來的。」說話的時候女主抬頭看著懸掛在屋頂上,一邊斷裂了的繩子。可以看出來,其實女主也經歷過和男主一樣的絕望時刻,但是最終還是活下來了。

影片中沒有解釋是什麼讓女主重新選擇活下來的,但是聯想到之前在他們樓下以為女警察遭受圍攻時,目睹這一切的男主忍不住憤怒的大吼幾聲。這幾聲憤怒的呼喊對於女警察沒有一點兒幫助,但是這來自內心深處對於人性的吶喊聲,卻傳遞出了人性的光輝。即使是自己已經非常的恐懼和絕望,但是在看到生命慘遭屠戮的時候,還是無法坐視不理,這就是人性。

男主的嘶吼不僅打破了絕望到沮喪的氛圍,也喚起了人們想要活下去的決心。也許正是這幾聲嘶吼,改變了女主的心境,同時也為後來他們的互相認識進而互相依賴共同活下埋下了伏筆。

網際網路時代,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孤獨的待在自己的小島上,沒有網絡後,我們就失去了所有對外的聯繫,而影片讓男主以絕望的怒吼來打破這一切,其實也是在讚美人性。

女主身處其中,卻又隱身在自己的小島上,拿著望遠鏡旁觀周圍的一切,其實這也是望遠鏡的寓意,可以把所發生的一切盡收眼底。其實這映射出了其他的倖存者也許都是在注視著這一切,只是沒有人走出這一步。

女主最終決定救下男主,這其中也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她人性中的那份善良。這可以從影片中的一個小細節體現出來,在停水後極度缺水的情況下,女主仍然會給那盆花分點水,這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善良和對於生命的敬畏。正因為此,男主和女主才能真誠相待,互相分享自己的食物和水。

當他們衝向八樓,遇到同樣是倖存者的大叔時,大叔為了保全自己已經變為喪屍的妻子,而決定犧牲掉女主時,全劇的人性衝突達到了最高峰。面對拿著槍的男主,大叔說:「我們也只是想活著,這有什麼錯?在這樣的環境下,誰沒有殺過人?」男主終究沒能扣下扳機,而選擇扔下槍去救人。並且反問到:「大叔,我們也想活著,這有什麼錯?」至此全劇的主題得以升華,我們都想活下去,也都有活下去的權利,但是我們的活不應該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候也不能打破人性的底線。

其實從大叔的話語中,我們能感受的大叔的思想已經走向了偏激,因為愛而突破了人性的底線,放棄了對於生命的敬畏。

我覺得大叔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愛人被咬變成了喪屍。影片中當女主問起大叔有沒有孩子的時候,大叔停頓一下,然後才說沒有,但是後來我們看到大叔的全家福照片中,他們是有一個女兒的。聯想到影片之初,那個被女兒咬的母親,也許一切都會明朗了。

面對的是同樣的絕望,同樣是因為愛,有人選擇了善良,有人卻因此淪喪,這就是人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性就是會喜悅、憂愁、痛苦、憤怒、衝動、恐懼、絕望,也會吶喊堅守善良,仍然努力想要活下去。如果放棄對人性的信仰,就意味著選擇了無邊的沉淪。

在遭受過疫情肆虐並且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這部影片也是在為我們內心對於人性信仰的吶喊。

①疫情之下,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我們更應該刨除自己的偏見走出自己的小島,互相幫助、共同面對。

②我們要堅信人性的善良,堅持對於生命的敬畏,堅持對人性的信仰。

相關焦點

  • 《異次元殺陣》在身邊——真正的絕望就是永遠不會絕望
    據說被蒙眼的死囚聽到滴水聲會受驚過度身亡,就是這個道理。但也不是全部絕望,逃亡人們從頭到尾都有希望在支持。最開始是找到同類,至少不會孤獨和迷茫,落得像開場的光頭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第一個希望來自一個號稱「飛天神鷹」的老頭,但「逃逸大師」的身份剛被確認,就死於機關之下。接著他們還有專長可以依靠,警察自動做起指揮,還有數學系大學生可以通過判斷號碼來尋找出路。
  • 《風箏》燃爆|諜戰教父柳雲龍巔峰力作——信仰與人性的艱難抉擇
    這是一部探討了特殊歷史背景下隱秘戰線的個人信仰與人性該如何抉擇的大劇,當信仰和人性相衝突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或為了信仰捨棄人性,或為了人性捨棄生命,既痛苦又煎熬!同志明明知道他是鄭耀先,就是找不到證據!你說氣人不氣人為了確保「風箏」像一把尖刀始終刺在敵人的心臟上,在最關鍵時刻給國民黨致命一擊,鄭耀先不得不成為自己同志眼中人人得以誅之、欲除之而後快的「鬼子六」。
  • 《風箏》之鄭耀先:為了信仰,「泯滅」人性,背叛兄弟情
    「只有通過絕望,通過苦難,通過痛苦和無盡的磨練,才能達至信仰。」——德魯克情報人員雖身負重任,卻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並隨時做好為信仰而犧牲的準備。對於這些無名英雄,即便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也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
  • 《神活著》:爆紅Facebook的信仰電影
    預告片有495萬的瀏覽量,94萬人贊,並有6萬餘人分享,據浸信會出版社報導。生命之路電影(LifeWay Films)的教會參與專家傑裡米·卡爾森(Jeremy Carlson)說,「我們被告知,它是Facebook上全年以來最成功的電影預告片。」根據電影《神活著》的劇情介紹,該片講述了一位名叫喬什·惠頓(Josh Wheaton)的年輕人捍衛其對上帝的信仰的故事。
  •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活著」
    第三個「不可能」:一個編劇、一個導演,一個公司19年堅持不懈地去做一部電影,不是一氣呵成,是喘了幾口大氣,被潑了19年的冷水,還能矢志不渝,痴心不改,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幸運的是,即使在這種舉步維艱,如履薄冰且吃力不討好的情況下,馮小剛還是堅持了下來。
  • 希望,只要有活著的勇氣,也不至於絕望
    傳說在秦朝時,有位17歲的花季少女在四位捕快的注視下一步步走向死亡深淵——一個鮮活的生命,在自己與他人的「絕望」下戛然而止。關於此事,網上議論紛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人說,捕快呆板、木訥、遲鈍……幾乎袖手旁觀無作為,沒有表現出捕快該有的敏捷。
  • 信仰別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不如信仰一下愛吧
    看完《迷霧》,心情真的很複雜,第一次看完一部電影的心情是如此的五味陳雜,甚至有點後悔看了它,不是因為它不好看,而是,它的結尾,太讓人絕望。到底什麼是人性?在看「1408」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一直堅持但最後還是睡著了兩次,從中沒感到一絲恐怖,只感到像是一股有催眠功能的意識流。後來經詢問得知,別人看了以後感覺和我一樣。
  • 《血戰鋼鋸嶺》:一部與戰爭、人性、信仰有關的電影
    今天推薦一部與戰爭、人性、信仰有關的電影:《血戰鋼鋸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堪薩斯小鎮,很多年輕人踴躍報名參軍。戴斯蒙德?道斯是其中之一。這部電影最讓人頭皮發麻的部分,在於開頭的那句話:真實故事,事情發生在衝繩島戰役中。
  • 《索爾之子》:不可經驗的經驗,不可信仰的信仰
    直到死亡變成了存在的常態,活著反倒是一種例外。在這個意義上,大屠殺的規模,其組織性、系統性和批量性,也只有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的現代社會才有可能發生。但真正吸引萊傑斯恰恰是這種系統性和理性秩序反面,也就是從一種個體性、主觀性的視角去重新組織這種大屠殺工廠的日常,從一種人類生存極限狀態裡去反思存在的深度。而從一本回憶錄出發,而不是高屋建瓴做歷史的宏觀陳述,似乎也正暗合歷史學發展中越來越強調回憶史的趨勢。
  • 最新韓國喪屍片《活著》,帶你體驗絕望與希望,劇透慎入!!!
    終於在20天彈盡糧絕的時候男主熬不下去了,通過站在窗外拉著護欄僅存的一點信號得知家裡人已經收到了喪屍的襲擊。正當男主被自己吊得滿臉青筋的時候,一道紅色的雷射划過他的臉,意識到還有人類生存的他立刻掙扎的打開了自己的脖子。
  • 堅持自己的信仰——《海上鋼琴師》影評
    也就是在這片富人們活動的地方,在一架鋼琴上,丹尼發現了男主。丹尼發現裝孩子的盒子上寫著T D,於是決定把孩子撫養長大。因為在他看來這意味著「Thanks Danny(謝謝丹尼)」可是丹尼只是一個窮苦的鍋爐工,因此男主便在船上長大。被問到要給他取什麼名字的時候,丹尼說名字裡一定要有TD,很多貴族名字裡都含有字母。又因為是世紀之交,於是給他取名為1900。隨著1900長大,丹尼便開始讓他讀報紙來認字。
  • 活著的意義就是死後無悔——威廉·福克納語錄
    ——威廉·福克納人性,是唯一不會過時的主題。——威廉 福克納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我們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們都認為是這個世界虧欠了我們,使我們沒有能得到幸福;在我們得不到幸福時,我們就把責任怪在最靠近我們的那個人身上。
  • 《潛伏》中的三種信仰衝擊,讓你懂得信仰真正的力量
    《潛伏》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一開始,左藍邀請餘則成赴延安,餘則成說:「我們就是兩個普通老百姓,不是蔣介石和毛澤東……我們的生活裡並沒有政治,就是柴米油鹽。」當餘則成形容謝若琳,說有些人就是會為了錢而拼命的時候,翠平反駁了一句:我們都不是為了錢,我們一樣敢拼命。波瀾不驚的一句家常話,是翠平脫口而出的,她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是最看不起謝若琳的人。錢,重要麼?重要。
  • 《索爾之子》,有人在灰燼中感到絕望,有人在灰燼中尋找信仰......
    這一切被改變,是在索爾看到了一個奇蹟——就是那個經歷了毒氣室毒害、卻奇蹟般活著、雖然最後仍被納粹軍醫捂死了的男孩——也是索爾口中對大家所說的他「兒子」後,索爾變得與其他特遣隊員不同了。他從被動等死的行屍般囚徒生活裡跳了出來,成為一名積極為他「兒子」的葬禮尋找能主持儀式的拉比的活人生活裡。
  • 你是否認為活著很累?又可曾感到傷心絕望?一封信:送給孤獨的你
    絕望! 悲傷! 或是失去生活的信仰!這封來自天使的書信:送給孤單徘徊中的你問:如果地球沒有了我,還會不會照常轉動呢?答:地球沒了我,就停了。因為事物都是相對的,當地球離開了我,那麼我眼中的地球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曾經悲傷孤獨,或是傷心絕望,覺得自己活得很累,感覺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那麼希望通此文能夠讓你從逆境中走出,找到生活繼續前進的方向。
  • 《天道》你覺得人活著靠的是什麼?是信仰嗎?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活著就是一口氣,如果人最後那一口氣上不來,那也就遊戲結束,但是這句話還有另一層意思,這個氣可以是其他狀態的氣,比如志氣、鬥氣、義氣、等等。人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活著以外而活著,每個生命體都在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活成販夫走卒,有人活成達官顯貴,有人默默無為,有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 美杜莎之筏:人性的「奧德賽」之旅,以信仰之名的謀殺
    恐懼與絕望在封閉空間中蔓延。宗教是把雙刃劍從文明到野蠻這出人性的悲劇在一群孩子身上怎樣上演?誰在拯救?誰又是兇手?暴力只存在於行動中,語言亦可能是劊子手?「13」這個「不吉利」的數字引發了一場關於信仰的爭論,誰是《最後的晚餐》中的猶大?誰又阻礙了他們獲得救贖?宗教觀念的衝突便引發了人性天平的傾斜。
  • 這部奧斯卡經典影評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絕望中找希望
    但,活著,就是在絕望中找希望,能夠活著,就是希望。曾獲得過多項奧斯卡大獎的《美麗人生》,近期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很多人拿出來重溫,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男主那樣的智慧和平和,也許,一些枯萎的生命,會馬上重現生機。
  •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我將從陷入絕望、等待埋怨、最終用行動捍衛信仰這三個階段來分別解讀小男孩及其周圍人所變現出來的不同態度與行為。同時,我會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闡述本片寓意背後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中身處絕望時該如何正確處理的幾點思考。
  • 【影視劇中的信仰與人生】 人性之路----電影《奪天書》
    反觀我們的信仰態度,如果只剩下空談,那麼信仰對我們而言,僅是空洞的儀式和口號,沒有生命與力量來為神做美好的見證!因此,我們的信仰生命,不是只活在教會內高牆下,而是要在日常生活裡呈現出對神與人的尊重與敬畏,讓信仰與生命是一致的,而不是戴上敬虔的面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