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馮小剛的「活著」

2020-08-27 一日槿花


2011年,馮小剛用一年多的時間,拍攝了根據作家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的電影《一九四二》。看完之後,很多影迷說,這部電影應該叫作《死了》或者叫作《死了的三百萬》,因為在電影裡,遭遇旱災的河南難民死亡三百萬,整部影片都被「死亡」兩個字的陰影籠罩著,但我更願意將之視為馮小剛對另一種「活著」的有力闡釋,一部堪與張藝謀《活著》相媲美的偉大之作。


《一九四二》從開拍到上映,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完成這部片子,從選中劉震雲的小說,到籌拍,馮小剛用了19年。片子在1994年、2000年和2002年三度籌備都未能順利開機,直到2011年再度籌拍,才得以實施。

其間的困難,在接受採訪時,馮小剛用三個「不可能」來形容它的不容易。

第一個「不可能」:《溫故一九四二》是一篇調查體小說,沒有人物,沒有情節,把這樣的一篇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第二個「不可能」:小說裡的幾條主要線索,災民、國民黨政府、日本人、美國記者、傳教士互相不見面,又共同攪和到一場災荒裡,都在利用災民打自己的算盤。主角之間不見面又發生著關係,這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第三個「不可能」:一個編劇、一個導演,一個公司19年堅持不懈地去做一部電影,不是一氣呵成,是喘了幾口大氣,被潑了19年的冷水,還能矢志不渝,痴心不改,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幸運的是,即使在這種舉步維艱,如履薄冰且吃力不討好的情況下,馮小剛還是堅持了下來。他本可以延續以往的喜劇風格,繼續炮製出能夠賺得盆滿缽滿的喜劇片,最終,他還是選擇跳出商業娛樂帶來的利益漩渦,拍攝下了這部嚴肅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影片。


電影開場以一個極其冷靜男子的口吻敘述了電影的背景:

「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邱吉爾感冒。」

乾旱,蝗災,戰亂……一開始就奠定了電影的主基調。對於當權者來說,他們以天下為棋盤,以人民為棋子,在政治上縱橫捭闔,謀取利益最大化。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在種種困境中,他們的基本訴求只有兩個字:活著

為了躲避戰亂,蝗災,上千萬難民從河南出發,開始逃荒之旅。電影的開始,便以地主範殿元(張國立飾)一家的逃荒為主線,拉開了電影的序幕。

在張藝謀的《活著》裡,張藝謀濃墨重彩闡述了福貴(葛優飾)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嗜賭如命的地主紈絝,到被騙光家產,淪為窮困潦倒的貧民,再到擔起家庭的重擔,負重前行,一步步闡釋「活著」的要義。

在《一九四二》裡,在地主範殿元的身上,觀眾同樣能夠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戲劇化:範殿元本是河南財力雄厚的大地主,卻因為旱災和蝗災的突然降臨,窮人的反抗而一夜致貧,家園被燒毀,本來只是想著出去避災,又在突發的戰亂裡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資,一家人淪為真正的難民,裹挾在難民群眾舉步維艱,由此可見,財富並非堅固的護身符,在大災大難面前,財主和長工以一種荒誕的方式走向了地位的平等。

這一點,與《活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以兩條主線的方式推進劇情,一條是地主範殿元一家的逃荒,而另一條則是各類政治家、記者、傳教士等身份的人士,在面對災荒、戰亂時的不同態度。

充滿諷刺意味的是,當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的關鍵時刻,出現啃樹皮、吃黃土,野狗吃人,乃至於賣兒鬻女以換取「活著」的機會時,另一面則是重慶陪都的夜夜笙歌,忙著排練歡迎外賓的盛大場面。災民在忍飢挨餓,而省長和官員們則有魚有肉,連「為民請命」的李培基面對官員的諂媚時,也只是一句不鹹不淡的「在這種大災大難面前,這樣太過了」。

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杜甫式」的反差讓人感到了刺骨的深寒。

有一位暴君曾說過:一個人死亡是一齣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是一個數據。

天災人禍中,站在死亡的邊緣,最能檢視人性的無奈與黑暗。馮小剛克製冷靜的鏡頭下,不乏對當權者的明嘲暗諷。

李培基(李雪健飾)本來前往重慶陪都是為了匯報河南饑荒問題,申請救災物資,可是在當場聽取匯報之後,發現「他們匯報的事情都遠比老百姓挨餓要重要」時,戛然而止。比老百姓挨餓受凍「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是邱吉爾的感冒,還是甘地的絕食?

更為諷刺的是委員長(陳道明飾)在得知河南發生饑荒後,「支持」救災的方式也很特別,是每頓飯減少兩個菜!

在國內大公報記者深入災區,發回報導時,委員長第一反應也不是立即發放物資救濟災民,而是停辦大公報,制止輿論擴散。在外國記者白修德將河南災荒揭露之後,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時,才採取措施,發放了八千萬斤糧食。

在糧食被當地官員貪汙,甚至用來牟利時,採取殺一儆百的方式鎮壓,這種看似雷厲風行的果決方式,更像是曹操殺糧官以平民憤時的無力掩飾。

作為國民黨軍隊的代表,在關乎國家存亡,老百姓生死時的態度也與委員長如出一轍:

「餓死一個災民,地方還是中國的;如果當兵的都餓死,我們就會亡國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張道藩也認為:「只有徹底打敗日本人,百姓才能豐衣足食。」

自上而下對生命的漠視,更像是一個政治隱喻:一九四二年,國民黨選擇了放棄人民,而人民也在一九四二年之後選擇了放棄國民政府。

戰爭的基本要素是人,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一九四二年,面對災荒,國民政府選擇將上千萬災民這個「爛攤子」甩給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反過來利用飢餓的災民對國民黨軍隊進行反撲,從而導致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到此時,已經為國民黨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政治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太遠,他們無法理解政治家、當權者們的「高瞻遠矚」和「開闊視野」,他們只關心政局是否穩定,家醜不可外揚,官場以百姓為芻狗,而老百姓在大災大難面前,永遠只有兩個字:活著。

螻蟻尚且偷生。人類具有動物最基本的求生欲,求生是人的本能。倉廩足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生存的權力搖搖欲墜時,禮節、尊嚴統統變得單薄而脆弱。

馮小剛借用瞎鹿(馮遠徵飾)的一句話道出了普通老百姓內心的憤怒:「打,打,打他娘個屎,知不知道這裡正餓死人?」

在災難面前,吃飽肚子比什麼都重要。無關尊嚴,甚至無關對錯。因此,在尚未面臨絕境時,到地主家借糧食而被少東家威脅要「睡」她作為交換,花枝(徐帆飾)選擇了抵抗,可是,面臨飢不果腹,乃至於要面對死亡時,花枝會為了兩塊餅乾而和栓子(張默飾)「睡」。

曾經的地主東家,也會因為要活下去而放下尊嚴和禮義廉恥,幹起了偷外國記者驢子的勾當,會因為無力拯救妻子,而導致妻子活活餓死,甚至會為了養不活年僅17歲的女兒,而讓她被賣到煙花之地,供官員們踐踏。

人命賤如螻蟻,以糧食來換算,不過是幾鬥小米。

當生而不得時,普通老百姓就只剩下深深的絕望與麻木。

在災難和戰亂面前,國民政府不可靠,宗教信仰不可靠,連對上帝充滿敬畏和信仰的衛道者安西滿(張涵予飾)也會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這裡發生的事情主知道嗎?如果他知道,為什麼不做任何事?」,「上帝為什麼總鬥不過魔鬼?如果鬥不過,為什麼還要信他!」


這是馮小剛對宗教和信仰的質疑,也是對普通老百姓的悲憫。張國立在受訪時說:「馮導不讓流淚。他說在苦難的面前,人們已經對這種痛苦和這種分離開始麻木了。」

在談及創作初衷時,馮小剛曾說:「我們是災難深重的一個民族,很多災難都被遺忘了,卻沒有反省甚至不敢反省,迴避提起,這是多麼不應該。


無論是張藝謀的《活著》,還是馮小剛的《一九四二》,都在以冷靜的鏡頭在敘述著死亡,為何還要稱之為「活著」?

從生物的屬性來看,活著是將基因延續下去。而當人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之後,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

在《活著》裡,福貴一家經歷了家道中落,到戰亂時的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福貴的女兒鳳霞因為生病而啞了嗓子,成為啞巴。再到福貴兒子的意外死亡,女兒難產大出血死亡,外孫因為飢餓吃了太多豆子而被噎死……一樁樁,一件件,都將人推向了絕望。但在絕望中,隱忍的血液裡又孕育著新的希望。在戰亂中,他們希望苟且偷生,在兒子意外被春生的車碾死時,面對春生,福貴一家依然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這是人性光輝的一面,它閃閃發光,經久不息。

在《一九四二》裡同樣如此:老東家帶著一家逃難,兒媳懷孕,即使在艱難困苦之下,他依然會為兒媳生下孩子,新生命的誕生而歡欣雀躍,默默祈禱。兒媳和妻子陸續餓死,女兒被賣到青樓之後,他依然不忘帶著孫子逃亡陝西,在陝西陷入絕境之後,決定一死了之的他,在看到路旁死了所有親人的小女孩,毅然決然放棄死亡,而帶著小女孩繼續前往生的道路……

餘華在《活著》裡寫道: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在死亡來臨之前,人最大的訴求就是活著。

——END——

相關焦點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歷史性質的電影,叫做《一九四二》,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歷史性質的電影,叫做《一九四二》,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 馮小剛準備十幾年拍攝《一九四二》票房慘澹,硬漢酒後忍不住流淚
    逃荒路上的災民 在《一九四二》裡,在地主範殿元的身上,觀眾同樣能夠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戲劇化:範殿元本是河南財力雄厚的大地主,卻因為旱災和蝗災的突然降臨
  • 馮小剛嘔心瀝血創作的《一九四二》,最終卻無人問津?輸給了現實
    馮小剛嘔心瀝血創作的《一九四二》,最終卻無人問津?平時生活中很多的年輕人對於一些愛情或者是古裝的題材影視作品非常的關注,然而對於一些具有歷史性的作品卻是提不起興趣,畢竟其中的劇情都非常的古板,並沒有任何看點,然而在一些電影當中如果真正反映出來之前社會中的一些問題,也是會引起大家的關注,不知道大家在之前有沒有看過馮小剛導演創作出來的
  • 準備18年,虧錢也要拍,馮小剛拍《一九四二》到底圖個啥?
    2011年,張國立接到了馮小剛的邀請,讓他來演電影《一九四二》,當時張國立一拿到劇本,就覺得有點不對勁。但是當時《一九四二》的編劇是劉震雲,他也不好說什麼。張國立覺得不對勁,就去找馮小剛商量,馮小剛一聽張國立說的也確實有點道理,就把劉震雲喊了過來,三個人一起碰了個頭,商量是不是把後面範財主的臺詞弄少一點。
  • 重溫《一九四二》:理解了馮小剛為啥「拼命」要把這部電影拍下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這件事,大多都是從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了解的。 不知道是該慶幸呢還是該諷刺呢? 毫無疑問,電影《一九四二》是不遑多讓的經典片子。
  •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馮小剛這大半輩子拍過不少電影,但是大部分都是《非誠勿擾》似的商業片,看起來熱鬧,實際上並沒有內涵,他自己也直言,並不喜歡自己拍的商業片。而有這麼三部非商業片,才真是馮小剛的心頭好:一部是《唐山大地震》,一部是《集結號》,還有一部就是2012年上映的這部紀實性電影《一九四二》。
  • 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 電影《一九四二》拍攝地 重慶民國街,馮小剛直誇太美了!
    山城重慶,依山傍水,除了歷史悠久的磁器口古鎮,這裡還有獨特歷史風格和民國風情的民國街——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民國街&電影《一九四二》重慶的「民國街」,是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的外景拍攝地。2011年電影《一九四二》拍攝基地啟動儀式就是在重慶啟動,直到2012年項目完工。場景復原了新華日報、國泰戲院以及囊括報社、咖啡廳、銀行、酒吧等66棟陪都建築。
  • 《一九四二》的中國饑荒史
    接下來,馮小剛以《一九四二》將人們帶回中國,帶回過去,帶回現實。如果說《少年派》是用一個人的夢想來詮釋信仰,《2012》是用人類共同的恐懼來警告人們的狂妄,那麼《一九四二》則是用一個民族的群像來展示生存。這3部電影中,從先知、神父到喇嘛,信仰無處不在;在自然面前,人們面對「死亡與活著」時,即使萬能的上帝,似乎也如此無能為力。
  • 十八年籌拍赤地千裡人相食,《一九四二》絕不僅是馮小剛的獨角戲
    2012年11月9日,在第七屆羅馬電影節上;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榮獲青年評審團最佳影片金蝴蝶獎。獲獎理由是「這部具有歷史見證意義的電影,讓我們了解到世界歷史中悲劇的一幕」。馮小剛在獲獎致辭時說到,這個題材能讓外國觀眾接受,表明「人性都是共通的」。在物質充裕的今天,《一九四二》仍在引發人們對於生命極限中的人性進行反思。
  • 《一九四二》:不能遺忘的飢餓之輕
    在經歷了一場餓殍遍野的大饑荒和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之後,張國立扮演的「老東家」決定不再往前走了,所有的親人、朋友死的死、逃的逃,活著本身都變成了一件因孤獨而意義待考的事,那就回家吧,死,也死在家裡。於是,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並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許多年後,這位小女孩的後代中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
  • 深入看看電影《一九四二》背後隱藏的秘密
    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電影《一九四二》未知的幕後故事,我喜歡《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從故事主題、人物塑造和情節製作來看,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該片是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製作的故事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導演,主演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該片於正式開機,在內地上映。這部電影是關於一九四二年,因為乾旱,河南發生了饑荒。範殿元叫範殿元,災難之年,戰爭臨近,他開著一輛馬車,車上放著糧食,他和他一起坐在糧食上一家人,他也加入了從饑荒中逃到陝西的人流中。
  • 《一九四二》講一段歷史往事
    如果沒有2012年上映的《一九四二》,也許很難再有機會讓我去主動收集關於當年「河南大饑荒」的資料與信息:老東家路上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
  • 再回顧《一九四二》,你看懂它所詮釋的人性了麼?
    想必很多人對《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很熟悉,它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老師親自執導拍攝,雖然《一九四二》的票房成績和口碑還算不錯,但在當下這個時代這部影片並不是很成功。不過對於馮小剛來說,拍攝《一九四二》並不是為了獲得超高的票房,而是為了向大家展示出當時的歷史狀況,畢竟這是一部詮釋歷史的影片,所以它的票房成績是不可預測的。
  • 你所不知道的故事——電影《一九四二》主題曲《生命的河》的傳奇
    《生命的河》是馮小剛嘔心瀝血之作的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是一首描述追尋與希望,充滿著對生命的渴求之情的大愛之歌。選用的是小敏創作的主內(基督教)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為什麼馮小剛導演要選用一首基督教聖歌作為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呢?說來話長……電影《一九四二》是根據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反映了1942年河南千萬民眾在天災和戰亂中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一段歷史。
  • 老炮兒馮小剛:江湖與心氣
    由管虎導演的電影《老炮兒》於12月24日在全國公映,被譽為「中國賀歲片教父」的馮小剛導演在此片中出演了男一號「六爺」,並憑藉該角色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就覺得這幾個人,在當年談這個劇本看這個小說,談完了,弄這個弄那個的時候,那一個個都是朝氣蓬勃的。」這幾個人是馮小剛、劉震雲,外圍是王朔、趙寶剛等,構成了當年紅極一時的京城文化圈。馮小剛19年前發願要拍《一九四二》,沒想到19年後才拍成。拍攝《一九四二》的歷程,簡單概括:魂牽夢縈,艱難苦恨,靡費極大。「現在都小老頭了。真的,頭髮都白了。」徐帆說。
  •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沒錯,就是電影《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的創作是基於1942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白熱化狀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地區的旱災事件,因為旱災的發生,導致了三百多萬人的飢慌且瀕臨死亡的狀況。這部電影激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一輩革命家和前輩們對78年前的那場災難的回憶,這部電影恰如其分的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同時這部影片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災難發生時中國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 投資2億票房才3億,賠錢的《一九四二》,為什麼讓張國立念念不忘
    張國立在馮小剛手下拍《一九四二》的時候,曾經也無數次想過不幹了。 原因是拍這部《一九四二》實在是太苦了,當時馮小剛為了讓他迅速代入難民角色,強令所有演員都要在一個月內減肥下來。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在大街上隨便拉住一位小姐姐問:「電影《一九四二》您看過嗎?」得到的回答是:免費請我,我都不會看,我寧願看《唐探》。馮小剛做的很出色。他說,拍完這樣一部電影後,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退休,要麼就拍一些徹底的沒心沒肺的娛樂片。馮小剛是個聰明人,早些年和葛爺合作了諸多叫好又叫座的賀歲片。但他深知,要想成為大師,光靠撓痒痒是遠遠不夠的。撓多了,大眾煩,自己也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