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嘆時間過得可真快?
比如昨天的熱搜,《請回答1988》開播五周年。
這部劇居然是五年前播出的了。
為什麼我感覺阿澤對我露出甜甜的笑容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情?
可能是因為這些年裡我看了太多遍?
也許你會問:這部劇有這麼好看?五年了還能上熱搜?
看過的人大概率會回答:有。
這部劇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完美但是真實的人,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家庭。
它甚至成為了講述家庭故事的高質量劇集的代名詞,比如之前的《以家人之名》在開播之際被稱為「國產1988」。
怎麼又雙叒高開低走了?
但是正如我們所見,《以家人之名》的口碑遠不如《請回答1988》穩定。從開播時的好評連連,豆瓣評分8.6,到大結局時評價兩極化,評分7.0。
其實如果能保持前四集的溫情、有趣的風格,以及笑中帶淚的節奏,《以家人之名》的宣發人員應該挺輕鬆,「年度最佳家庭片」就足夠吸引大量的觀眾。
可編劇偏偏讓女主女二女三男主男二男三男四搞了一出北鬥七星戀。
對於心繫國產劇發展的觀眾們而言,糾纏不清的五角戀已經讓人無語、跳腳,七角戀是直接告訴觀眾們「我們不走溫情路線,狗血才有話題點」嗎?
再看看趙露思發微博吐槽她在《我喜歡你》中飾演的角色,原因是人設崩壞。
鞠婧禕在綁架戲份中仍然保持妝容精緻,綁匪用來堵住嘴巴的布料看上去更像一塊化妝棉。
國產劇仿佛陷入了「高開低走」的魔咒。
為了弄清這一情況,我和幾位國產劇資深觀眾聊了聊。
「開篇劇情高能,前期節奏快,中後期注水嚴重,仿佛不是一個編劇寫的。」
古裝劇《天盛長歌》的DVD版本一共70集,前50集的劇情、臺詞、節奏、布景、人物刻畫都保持了有質感的穩定水平。
但最後的20集節奏加快,漏洞也多了出來。女主突然失憶,沒過多久又恢復記憶,失憶的橋段看上去就是為了進入結局的工具。
「為甜而甜,為虐而虐,主角一到談戀愛的戲份人設就開始崩壞,仿佛大家的生活裡只有戀愛這一件事。」
將「30+事業女性的姐弟戀」作為宣傳點的《下一站是幸福》在播出時相當有話題度。
女主賀繁星的人設在劇集前期是精神富足、內心純情的獨立女性,她和年下男的感情發展也算合理。
但到後期,職場上的她依舊是那個聰明的事業女性,感情中的她在男主、男二之間反覆橫跳,優柔寡斷。觀眾們一臉迷惑:「她到底想和誰在一起?」
「我恨加戲咖!不是說配角不可以出彩,但是加戲加到影響主線劇情的完整度就是不可原諒!」
同樣是《以家人之名》的配角,同樣是女主的閨蜜。
唐燦的故事線簡潔明了,但是齊明月和男主、男二、男三、男n號有四條都無結果的感情線,連她的金魚都擁有了完整結局。
加戲行為除了影響電視劇的質量,對於演員本身也會有負面影響。
被罵上熱搜的孟子義,她的惡評和大一部分要歸因於她在《陳情令》和《中國機長》的不合理戲份。
「說是關注獨立女性的生活,關注社會痛點,結果最後女主還是靠著美貌加分,內核永遠是古早瑪麗蘇。」
從《我的前半生》到《北京女子圖鑑》,再到《三十而已》,這位資深觀眾幾乎追完了所有宣稱要表達女性獨立觀念的國產劇。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編劇沒有體驗過真實的職場生活,感覺女主的奮鬥歷程不是描述的重點。」
與現實生活相比,《北京女子圖鑑》中的女主的人生歷程仿佛開了「金手指」,大段大段的雞湯代替了真實的汗水和淚水。
《三十而已》中的「綠茶小三」林有有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並不具備合理的行為邏輯,她更像是個套進瑪麗蘇偶像劇惡毒女配模板中的工具人,一邊增加女主升級打怪的難度,一邊刺激觀眾的情緒,引爆網絡輿論。
慢點走也沒關係
為了狗血而狗血,為了複雜而複雜,國產劇陷入了為了快快賺錢,粗製濫造、消耗市場的「怪圈」。
劇情注水,人設崩塌,演員加戲,瑪麗蘇套路......這些問題是生硬的、複製的生產流水線留給國產劇的通病。
誠然,極致化的人物、狗血的套路在短時間內能夠引爆大眾的情緒點,掀起輿論高潮,為資本打開市場。
可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在帶著整個行業做無謂的消耗。
我還問了國產劇愛好者們一個問題:既然都了解現狀,為什麼還要看?
他們給的回答近乎一致:一部分原因是要支持自己喜歡的演員,心甘情願當「被割的韭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還是能看到真誠之處的。
「七角戀很煩人,但是家人們在一起的自然、溫暖的戲份讓我捨不得棄劇。」
《以家人之名》的導演曾表示「希望表達一種質樸溫暖的家庭觀」。如果留意,你會發現主角們吃飯都是真吃,每天的菜品也不同,進門都換鞋,女生們經常洗頭,睡覺時沒有化濃妝,即使人物有情緒爆發的時刻,但工作和生活還在繼續。
「畫面、配樂製作用心也會讓我感到賞心悅目,顏狗如我還是會看的。」
《天盛長歌》雖然後期節奏崩壞,但是它製作精良,特別是現場收音更能傳遞當下的情感,不同於後期配音可能出現的疏離。
同為古裝權謀劇的《琅琊榜》,憑藉水平在線的劇情、畫面、後期,至今仍處於豆瓣華語影視劇榜單的前二十。
「我覺得國產青春片進步不少,更日常更真實了,可能畫面沒那麼精美,但是更能讓人產生共鳴。」
親子關係和穿越梗融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沒有拍成說教意味濃的教育片,而是講述了一個雖有年代感,但是「你的青春我的青春好像都一樣」的故事。
《最好的我們》把平凡但是閃亮的青春展現得淋漓盡致,明明是被人演了千萬遍的少年情愫,可耿耿和餘淮的樸實還是能讓人心動。
在這些劇集播出的時候,參演的演員大多不能被稱為「流量」,甚至出現了招商困難的情況。
沒有流量和話題度,內容也是「平平無奇」的橋段,為什麼還能吸引觀眾,好評如潮呢?
因為足夠真誠是可以打動人的。
這個原因同樣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有很多人仍在重刷《甄嬛傳》、《武林外傳》、《家有兒女》等經典劇集。
國產劇若是想不再「高開低走」,的確需要拋開話題、市場、炒作,如何讓擁有高關注度的國產劇延續開局的大好趨勢,才是整日忙於在流水線上生產低質量劇集的製作者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畢竟完整地、用心地、真誠地講好一個故事,遠比元素亂燉、炒作營銷更得人心,國產劇慢點走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