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海島卻沒鹽吃,所以英國成「日不落」帝國

2021-03-05 史客郎

近段時間提到英國太多了。很多人都以為我仇英,其實我並不仇英。

沒辦法,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很多事情要去追溯的話,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得追到英國人那裡去。因為人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這段時間,群裡和後臺都有小夥伴讓我說說為什麼英國這麼牛逼?難道當年英國人一不小心碰上外星人了?當年我在讀研時,問過無數前輩,他們也說不清。後來碰到書就看,前幾年總算搞明白了。今天就來說說好了。

 

1

 

現在世界這些牛逼的國家,除了法國、美國,都有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德國源於普魯士,普魯士其實就是一群號稱「騎士」的強盜,因為名聲太臭,沒處肯收留,波羅的海那裡去開疆拓土,把當地人殺光後,再引入妓女、罪犯什麼一堆人渣開墾出來的。

俄羅斯早年時被波蘭人打得挺慘,搜刮更慘當年俄羅斯人餓瘋了,也窮瘋了,見到老弱病殘,直接殺了剁成餡,做成餅,就在莫斯科中心,現在紅場那地方公開叫賣。

日本也不說,當年窮人只穿上衣,下身裹條丁字褲,大冷天,兩瓣白屁股撲稜撲稜,扛著裡面坐著貴婦那畫像,實在太慘不忍睹。

中國,本來文明古國,光輝燦爛,卻碰上了百年恥辱。

這種都要麼是窮,要麼是被人欺。英國早年遇到的不堪回首,有點古怪:它沒鹽吃。

有人可能就說了:英國是島國,四面都是海水,簡直等於到處都鹽啊,怎麼會沒鹽吃呢?

還真是沒鹽吃。

主要是英國氣候給害的:有可能一分鐘前還是晴天一分鐘以後就下雨,然後馬上就又是晴天了。鹽的來源一般有兩個:要麼從鹽礦開採,要麼靠海水蒸發。鹽礦產量有限,質量也不穩定,遠不如海水裡曬出的鹽。英國這種氣候條件,就算像地中海國家那樣弄好鹽田,不要說曬不出鹽,只怕連醃鹹鴨蛋都困難。

在那個時候,沒有鹽吃,絕對是件大事。

當時還是農業時代,乾重體力活,不多吃些鹽,哪來的力氣呢?到現在還是這樣:乾重體力活的人,口味都偏重、偏鹹。

中世紀時的歐洲人,口味特別重。他們連喝的啤酒裡都要放鹽,鹹啤酒的味道太美,現代人真是不敢想像;奶酪、黃油裡也放鹽,比例高得嚇人,大約是十分之一,一斤奶酪一兩鹽,絕對能鹹死人。所以現在很多人覺得當時的歐洲肯定遍地都是高血壓患者。英國這地方,和歐洲其他地方相比,還更需要鹽。當時英格蘭東南部一到冬天特別寒冷, 當時很多英國人還住草棚呢,很多牲畜就很難耐過冬季, 冬天草料也很少, 在冬季到來之前,農民都要大殺牲口,醃成鹹肉,供未來的五個月吃。

做生意呢?也要用鹽。

當時歐洲還信天主教,教皇和主教們想賺錢,瘋狂設齋戒日,一年多達153天,一到齋戒日,就不能吃肉,否則要麼吃肉被抓到罰款,要麼事先向教堂交一筆錢,來換吃肉的權利。不可以吃肉但吃魚沒問題,這樣魚就成為肉類的替代品。

每年六月份到九月份,英國沿岸有大批青魚遊來,英國人就瘋狂地捕,然後自己吃外加賣到歐洲大陸,搞點出口創匯。青魚撈上來,就要趕緊開膛破肚,醃上,否則就會爛掉。

但歐洲人,特別是法國人,會讓英國人這麼好賺?知道你缺鹽,知道你要吃鹽,法國人拼命抬高鹽出口的關稅。一夸脫的鹽,一夸脫一升都不到,也就四罐可口可樂那麼大,道賣多少錢?最高的時相當於0.41頭公牛的價格,價格和黃金差不多了。

那麼什麼地方有鹽呢?

地中海沿岸,那裡陽光普照,氣候要乾燥得多,也溫暖得多。

但那時地中海沿岸不太平,西班牙人在搞收復失地運動,和木司令,以及自己和自己打得如火如荼,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戰火連綿,大家拼命都來不及,沒心思搞商業。

木司令很光火,反正地中海以內和以外,都是基督教徒,都是他們的敵人,最好淡死他們,死一個少一個,於是索性把直布羅陀海峽一封,結果什麼地中海產的鹽都出不去。海運不行,只能走法國,法國人就有了攔路收錢的本錢。這就是歐洲當時的產業鏈,法國站在最高端,有鹽就和現在有頂級晶片一樣。

當時英國人很落後,不會紡羊毛,那裡技術好。英國這種氣候條件的,只能忍氣吞聲,賣大批羊毛到佛蘭德斯,也就是現在的荷蘭、比利時那一帶,順帶還要賣出大批醃魚、鹹肉順帶著再開採一些自然資源,像鉛、砍點木材什麼的,換回鹽吃。

順便說一下,另一個歐洲強國波蘭,東打俄羅斯,西踢德意志,南扛土耳其,西挑奧地利,靠的也是鹽:波蘭當時國內有個超級大鹽礦。

沒想到法國國王心黑,把手伸進了佛蘭德斯,還準備對英國羊毛收巨額進口稅,英國早年可全指望這筆出口創來的外匯呢!

這一稿,英國人很生氣,程度遠遠超過美國人在晶片卡我們脖子。好傢夥,樹也砍了,魚捉來也買了,羊毛剪了直接就運過來了,還你點鹽吃,本來就吃大虧了,你還來這一手,還讓不讓人活了?

英國人牙一咬,心一橫,既然沒錢買,那就直接派兵去搶,大家就這麼兇猛地打了起來。

這場戰爭中間出了不少故事:牛逼的人有英國黑太子愛德華啦,法國有聖女貞德啦,法國國王被俘啦,英國最終戰敗啦,還有什麼納瓦拉美少女原本和太子訂婚,最後卻看上鬍子一大把的法國國王公公什麼的花邊新聞,故事一大堆,幾本書都寫不完。

歷史書裡都說英法百年戰爭是為了爭奪佛蘭德斯,其實那只是導火索,背後原因就是一個想搞壟斷,賣高價鹽,一個不願意過沒鹽吃的日子。

凡是涉及到吃飯問題的事,都是大問題。希特勒當年打蘇聯,也是覺得德國太小,不足以解決吃飯問題,東歐大平原又大又適合種糧食。為什麼英國兵那麼英勇,為什麼英國人那麼不依不饒,非要和法國幹上116年?什麼王位繼承,什麼亂七八糟理由都是假的,政治就是妥協的學問,都可以商量的,但吃飯的事情不可以商量。

這場戰爭,說到底就是為了嘴裡有一口鹽吃。

畢竟法國大,英國小。英國再拼命發狠,也是程咬金的三斧頭,到最後還是敗下陣來。英國人當時還沒修煉成功攪屎棍技能,還有點愣頭愣腦的。只剩幾個海邊的城堡時,跑去和法國人講價,說如果你們每年免費給我們供應五萬夸脫鹽的話,我們就和你們和平。法國人說「屁」,轉頭稍一努力,把那幾個城堡給攻下了。

英國人又沒鹽吃,再次過上了粗菜淡飯的日子。

這一百多年戰爭,兩國都死了很多人,人民相互仇視。法國人打仗之前還覺得錢重要,這不難理解,一個人的曾曾曾祖父、曾曾祖父、曾祖父,到爺爺,到老爸,一堆兄弟都死在英國手裡,他肯定覺得淡死英國人,比錢重要得多嘛!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那些經歷過戰爭的領導人,一邊和我們做生意,不也一邊小心翼翼地問怎麼做,你們才不恨我們?我們這邊的領導人告訴他們,說兩國一衣帶水,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日本人聽了後,就心驚膽戰,越想越害怕。後來他們中不少人在回憶錄裡說,要是中國人獅子大開口,表示絕不原諒,再狠狠地衝他們要個價,當時他們心裡也不至於那麼怕。

既然外面的鹽來不了,英國只能「光榮孤立」,要是換成中國的詞彙,就是「自力更生」了。

人類歷史上,凡是喊出「自力更生」口號的,都是被逼無奈,人家不給活路走。要是人家肯給條活路,就根本不會喊,融入溫暖的國際社會大家庭,它不香嗎?

怎麼辦?兩條腿走路。

一條腿是走井鹽路線:英國人發現,有個叫柴郡的地方地底下有鹽水。

這技術路線和我們四川差不多,但四川地底鹽水埋藏深,只要把鑽井鑽下去,鹽水就會噴出來,人們只管取水鍋煮鹽就行了。英國柴郡這地方鹽水淺,要打個大井,把鹽水一桶一桶汲出來,再煮鹽。這就有點費力氣,和四川相比,成本也大多了。

另一條腿,就是走海鹽路線,就是到海邊搭個棚子去,打來海水,再放到鍋裡去煮。

這兩條路線,都是沒辦法的辦法,成本高得一塌糊塗。

為什麼呢?柴郡的鹽水沒多少,要經常打井,還缺燃料。就要到森林去砍樹,再劈成木材,幾百裡外運過來,當時英國全爛泥路,光路上要走十幾天,經常幾十個人猛搞一兩個月,才弄出一點點鹽,成本就高得不得了。

海邊也一樣,也是缺燃料,也要從幾百裡外的爛泥路運過來。

這種搞法,極其不現實。一費人力,二費森林,三費鐵鍋。鹽水有腐蝕性,當時煉鐵技術也很差,鐵裡雜質多得一塌糊塗,幾鍋水一煮,鐵鍋通了,就得換鍋。當時鍋也是高檔生活用品,不會比2萬塊的華為摺疊屏手機便宜。

沒多久,問題來了:森林基本上砍光了。

大不列顛的草地為什麼美如畫?英國鹽民的斧頭造就了它。

不過不要緊,英國人後來會這種摧殘環境的結果當成大自然本身,看不到芳草如茵,就覺得渾身不舒服,一定要把樹砍光,剩下那麼一兩棵,才覺得回歸自然。像紐西蘭,本來是一片連綿不斷的超級大森林,就這樣被那些移民砍成和英國故鄉一模一樣的。

以為樹木沒了,就能擋住英國人吃鹽的心?

他們在砍掉的森林裡,又發現了新東西:泥煤。

泥煤,也叫泥炭。英國不是環境溼潤麼?大樹倒下後,常常會泡在水裡,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下,慢慢地就會碳化成像泥一樣的東西,這種東西發熱量不高,但弄得有點幹後,可以直接燒。這東西也好運得多,畢竟木材形狀不規則,又輕。

英國泥炭層和森林不同,它積累了成千上萬年,很厚,比森林撐得時間還長。這就有點像礦了,英國人一邊拼命地挖,一邊也琢磨著怎麼節省運輸成本,當時就修了好幾條運河,用船運泥炭;水到不了的地方,英國人鋪了石板,省得走爛泥路。

英國人也由此養成了對泥炭的獨特愛好,比如說,英國最牛逼的威士忌,一定是泥煤味的,外人沒經過這段歷史,實在喝不慣,很多人說它們是「消毒藥水」。我個人認為,消毒藥水都比它好喝,因為它還帶著點菸燻味,氣味有點刺鼻,一不小心可能會被嗆到,還不如說它是酒中的榴槤比較合適。

當時英國人已經把漁場伸到從北海伸到加拿大那裡紐芬蘭島附近去了,那裡魚多,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也去捕。他們知道英國人鹽不夠,總喜歡擠眉弄眼,當著英國人的面故意大聲說:哎呀呀,帶了這麼多鹽,怎麼用得完啊!然後哈哈大笑。

英國人也沒辦法,想出了兩招:

第一招就是乾式保鮮,捕到魚後,先放到岸上晾乾,然後撒上少量的鹽,剛好保證魚運回去,也能保鮮。為了曬魚,他們就得登岸,就要弄些設施,還要留人看護,就形成了殖民地。

第二招,既然形成了殖民地,1583年英國人就乾脆直接宣布紐芬蘭島是英國的,附近的海也是英國的,宣布完了,就拿著英國國王發的特許狀,挨船來收稅。法國和西班牙的漁民就罵收稅的人是海盜。

恭喜他們,答對了。

這些收稅的英國人原來幹的老本行就是海盜。

這幫法國人和西班牙人沒有錢,那就用鹽抵,來條船,先繳半船鹽的稅。

然後英國漁民連那一點點鹽都不用帶了,直接從收稅的不知道算官員,還是算海盜那裡直接買就行了,比英國國內便宜多了,如果多買一點,還能販回國買私鹽。

就這樣,因為缺鹽,英國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紐芬蘭。在之後的300多年裡,英國把它的殖民事業擴展到全球。

接著說挖泥炭,順著泥炭層再往下挖,就挖到了真的煤。

煤的發熱量是泥炭的好幾倍。

前面說過,泥炭是樹倒在水裡,沒有氧氣,才形成的。煤層在泥炭層下面,自然裡面都是水,所以在開採的時候,要不斷把抽出來。最早階段,英國人用人力提水,效率當然差得一塌糊塗,於是人們就只能想怎麼用機器來提水。

1695年,也就是百年戰爭結束246年之後,英國人終於迎來了高光時刻,有個叫薩弗裡的人造出了幾臺蒸汽泵,用來抽水。但除了煤礦,這個蒸汽泵沒其它地方要,因為第一沒需求,第二它的效率非常低,要燒大量的煤,第三它會爆炸。

蒸汽泵模式,它其實就是把水蒸汽灌進泵裡,讓它冷凝,提水的一種機器。

然後蒸汽泵就開始慢慢地進行一百多年的進化:剛開始沒有活塞,後來有了活塞。然後一環套著一環,煤礦產出越來越多,成本不斷下降,各個行業開始了迭代升級:冶金行業用上焦炭,不再用木材,長期困擾冶鐵質量的問題得到解決,英國的鐵製品質量越來越好;得到了更好的鐵後,生產工具就等到了改進,對蒸汽泵的零部件和其他採礦工具升級了,鐘錶業因為精密度高,轉移到了蒸汽泵行業……

反正是你推動我,我前進了,再進一步推動你,相互促進,螺旋式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不斷積累,產業越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直到有一天,一個叫瓦特的人改進了蒸汽泵,大規模地提高了它的效率,讓蒸汽泵發生質變,變成了蒸汽機。

這時候,英國人終於不缺鹽吃了。

不過,為了解決這問題,英國點開了開拓殖民地、進行工業化等眾多技術樹。

它也從一個天天粗衣淡食,在寒風悽雨中掙扎,只想要搞一點鹽吃的可憐蟲,變成了世界最強的強者:它的煤炭年產量,在蒸汽機發明後不久,就超過了500萬噸;它開始鋪設鐵路,建造火車;它的艦隊,在全世界海洋裡橫行。

其實哪怕歷史重新再回去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誕生這事還是顯得那麼詭異:要是論富裕,英國那時不但是歐洲,而且絕對算全世界的窮國;要是論技術,英國在百年戰爭時,連羊毛都紡不好,都要出口到佛蘭德斯,別的方面也可想而知;要是論文化,英國更是可笑,哪怕在和法國打得你死我好,它宮殿裡說的,還是法語,而不是英語。 

但是在持之以恆地堅持努力了三個多世紀後,工業革命就偏偏在英國最早產生了。

這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沒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只要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肯持續不懈地朝一個方向去努力。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英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其中有何深意?
    前些年蔡依林的《日不落》大火,歡快的節奏,甜甜的情歌,讓人對日不落的愛戀充滿了期待,據說蔡依林在英國拍攝MV的時候,還是在低溫下穿著吊帶出鏡的,想想都覺得冷。言過正傳,本期話題:曾經的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英國百眼巨人:日不落帝國的「四不像」神獸?
    大英帝國曾經的輝煌,已經在20世紀上半葉消磨殆盡。無論是海軍,陸軍還是空軍,英國幾乎在向美國全面靠齊。英國已經有太長時間沒有獨自進行一場戰爭,所以1982年馬島海戰爆發的時候,整個英國都有些不知所措。面對戰爭,英國皇家海軍只能想盡辦法增加輔助船隻,許多貨櫃貨輪甚至都被改造成了運兵船和武器平臺,頗有些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樣子。我們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百眼巨人號,也在馬島戰爭中初露崢嶸,彼時的它還叫「競爭者貝贊特」號。後來皇家海軍正式引進此船,改進後就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四不像」神獸:百眼巨人號。
  • 歐洲日不落帝國:不是眾人皆知的英國,當地景色美麗且經濟發達
    什麼是日不落帝國?日不落帝國就是即使其他國家的太陽落下,但我這個國家的太陽卻依然高高掛起的帝國。一個國家如果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繁榮昌盛,它手中掌握的霸權和擁有的殖民地都是佔據多數的。那麼當今世界,哪一個國家被稱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呢?
  • 日不落帝國戰後急速衰敗,如今英國還會機會奪回「霸主」地位嗎
    曾經的英國自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國際社會上最先承認的日不落帝國是西班牙,只是後來西班牙逐漸衰退了之後,英國漸漸崛起並「搶走」了這個稱號。
  • 老師不會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不是英國而是它
    大家都知道,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曾經統治世界。但是大英帝國統治世界的時間卻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大英帝國的輝煌只持續了19世紀,有些人則認為大英帝國在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已經統治世界三百多年。所以我們來看一看,大英帝國究竟稱霸了多久?起初,大不列顛只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小島,在歐洲諸王看來,它不過是一塊被徵服的土地。
  • 從「日不落帝國」到現在只是英國的英國!為什麼衰敗的如此之快?
    英國是老牌的歐洲資本主義強國,曾幾何時更是歐洲強大的代名詞,發展到頂峰時,包括它自身的國土面積和它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土地計算,達到了地球大陸面積的四分之一!而且還不算它可以實際控制的海洋面積,所以又稱「日不落帝國」意為太陽照射下的土地都有英國的地盤兒!
  • 布爾戰爭為何成了「日不落」帝國的夕陽?
    英國一度是世界最強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這樣橫跨世界的超級強國,在20世紀卻迅速衰落到世界二流國家,諸多殖民地也分崩離析,最終退守英倫諸島。很多人說是一戰二戰導致了英國的崩潰,然而真正離開英國崩潰序幕的還得是一場在非洲爆發的布爾戰爭。那麼這個現在聲名不顯的布爾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什麼他們會開啟英帝國崩潰的序幕?
  • 「日不落帝國」承認衰落,英國前首相坦言:我們已不再是一流強國
    這其中以英國,義大利,法國疫情較為嚴重。而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在這場疫情中,已經將其衰落的疲態完全表現出來了。 梅傑表示,在未來半個世紀裡英國仍然是第二梯隊中的頂尖國家,但無論表現得多麼優異,受制於狹小的地域和人口規模,英國很可能會被其他大一些的國家超越,梅傑還批評了英國內部出現的一些不正確決策和英國的自大。
  • 「日不落帝國」幾乎侵略了整個世界,為何殖民地卻沒有太多怨言?
    奇怪的是,儘管英國通過侵略成為日不落帝國,但很少有被侵略國家討伐英國這種行為,相對比法西斯在二戰時期的行為對比,不由得讓人升起深深的好奇。其實,與其說英國侵略國家,不如說英國擴張的是文明勢力,使用的是經濟手段而不是殘忍的屠殺手段,當然,無論那種侵略都是不可饒恕的,只是激起的民憤強烈程度不同而已。
  • 「日不落帝國」VS「第一陸軍」,老話新說:英國還能打過印度嗎?
    「日不落帝國」衰落史 「日不落帝國」英國在全盛時期,通過戰爭和殖民的方式統治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及人口 但是隨著時間到了1850年,在這之後的100年間,是世界公認的「英國衰落時間段」,百年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而件件都與大英帝國的國運相關。
  • 在做「日不落帝國」美夢?英國要派航母來南海挑釁,軍事專家回應
    繼美國派出「雙航母」進入南海後,英國竟也跟在美國屁股後面,聲稱也要將航母開進南海。美國和英國的做法,無疑是在目前疫情尤為嚴重的情況下,雪上加霜。這樣做不僅會破壞與中國的關係,還會使得世界的國際秩序都陷入動蕩與不安全當中,影響十分惡劣。
  • 英國國防參謀長揚言打敗中俄,日不落帝國的迷夢難醒!
    作為美國的鐵桿跟班,英國一直對美國戰略計劃亦步亦趨,為美國馬首是瞻,這次面對中俄的過激言論,除了向美國大哥表示效忠以後,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可能因脫歐而下降的國際威望。作為老歐洲裡的另類,歷史上耍慣了歐洲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在加入歐盟幾十年以後,發現自己不太適合,找到了自己的「初心」,決定脫離歐盟。
  • 血戰東南亞:「日不落帝國」為何會在自己的殖民地一觸即潰?
    ,就意味著自己的日不落帝國又失去了一塊控制範圍,一旦自己離開了東南亞,再想要回來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這個道理自然是非常簡單,也不難分析出來,所以在英國人的眼睛裡,不只是像餓狼一樣饑渴的日本人是自己的敵人,就連自己的盟友,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都是自己潛在的敵人,英國人的外交哲學中對於盟友有著這樣的定義,那就是「不向自己開火的敵人」。
  • 「日不落帝國」的沒落並不可惜,因為英國從此成為現代國家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書評40#人文歷史42在二戰後,英國告別了殖民帝國的歷史,開始真正轉型為現代國家。正如安德魯·瑪爾所寫的那樣:「(二戰)激發了英國人的巨大變化。
  • 這裡是世界時間的起點,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海上霸權
    15世紀初,英國王室就在此設置炮臺和瞭望塔來監視泰晤士河上的船隻。公園周邊的山林草地是王室養鹿、放鷹和打獵的御苑。1675年,為了大力改善航海與天文學,國王查理二世決定在山頂的瞭望塔處建造一座皇家天文臺,尋求確定經度的辦法。到了1767年,格林威治的天文學家們根據觀測到的星體運行規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張海圖,使得船員們可以根據星星的位置確定船的方向。這一研究為「日不落帝國」的航海霸權奠定了基礎。
  • 重現「日不落帝國」?日媒:英國計劃向亞洲派遣最新銳航母
    即使已經失去昔日的輝煌,但「日不落帝國」的野心卻絲毫沒有減弱。其在與歐盟「糾纏不清」的時候,還對亞太事務十分關心。不僅三番五次對亞太事務指手畫腳,還頻頻威脅稱要出動軍艦前往亞太地區「維護地區秩序」,此舉和美國打著自由航行的旗號在國際上囂張跋扈的行事風格無異。
  • 【英國文化】迷人又傲嬌的大不列顛帝國
    英國的包容性與多元化還體現在了美食上,雖然英國菜經常被人吐槽,但這裡擁有世界各地的美食。中餐、日料、泰餐、印度菜、歐洲各國的菜、美洲各國的菜等等,都能吃到,味道還特別棒。空氣品質極好,只要法國不坑歐洲隊友,根本就沒pm2.5什麼事。對於北緯三十度的中國東部一線汙染城市——杭州出身的我來說,你知道不用天天吞開瑞坦、抹防曬霜的生活是多麼舒適嗎。
  • 日不落帝國被各國「隔離」,川普不忘「落井下石」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還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崛起,恢復祖上的榮光,但是近期發生的新冠病毒變異卻令英國被各大國家所「隔離」。儘管英國首相詹森於12月21日召開了緊急會議向自己的各大盟友國們表示英國在發現新冠病毒變種後立馬採取了更為嚴謹的防疫手段來抵制新冠病毒新變種擴散,讓各大國家領導人放心。但是各國領導人卻絲毫不買單,畢竟比原先高出了70%的傳播率可不是開玩笑的,於是英國就這樣被自己的盟友國給「隔離」了,各國與英國之間的航班全部禁飛,導致英國一下子被國際社會所「孤立」。
  • 號稱「日不落」的英國是怎麼衰落下來的?
    打開歷史的書籍,輕輕地向前翻一頁,那時的王者是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疆域之廣,影響力之大,也是無國能出其右。在拿破崙的帶領下當時的英國蒸蒸日上,軍事化工業感到最前端,於是就開始了侵佔領土。從十八世紀中期開始,英國代替了荷蘭,又經過了「七年英法戰爭」,成為了真正的王者,開始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倫敦成為世界的中心。
  • 輪迴,從英國女王權杖被奪走,看英國政治信仰的崩塌
    根據英國憲法規定,英國所有法案的通過,都必須要在英國國王權杖的見證下進行,這代表著英國議會權力由國王授予,一旦有人拿走了權杖,那麼議會表決任何法案都屬非法行為。可以說,國王權杖是英國國家權力的象徵,也可以看做是英國國家制度和社會信仰的象徵,在過去的幾百年裡,英國人民在國王的帶領下,逐步從一個貧弱的海島國家,一步步發展成了「日不落」帝國,這其中凝結的不僅僅是英國的一段光輝歷史,同時也構建起了今天英國社會的信仰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