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艾香、畫王字、做香袋、逛廟會來方回春堂體驗純正的端午民俗

2020-12-24 鳳凰網

又是一年端午時,6月25日一大早,方回春堂裡一場回春小廟會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一起體驗純正的端午民俗。

燒福艾、畫王字、做香囊,今年的端午節非常熱鬧,即便是下大雨也阻擋不了市民朋友們的熱情。

走進方回春堂,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香囊,有經典福袋款、刺繡款、仙鶴款、十二生肖款,今年還特別增加了蓮子款、向日葵款小象款……古色古香的十餘種,路過的市民被香氣吸引停下來挑選香囊。

「燒艾驅疫、畫王祈佑」

6點多,方回春堂藥工在大堂內點燃艾草,不一會,艾香飄滿整個醫館,聞到香氣的市民朋友紛紛走進來燻艾香,「梅雨天燻一燻關節,能夠趕走溼氣」。燻完艾香還能參加活動,領一束「福艾」帶回家。老底子的杭州端午節,一直有「燒艾」驅疫活動,「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能招百福,保護主人身體健康。

燻艾結束後,便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一陣喧鬧的童聲傳來,一群虎頭虎腦的萌娃們裝扮一新,圍著方回春堂資深老藥工陳師傅笑開了一朵花。而陳老師左手正端著一隻青瓷小碗,右手握著一管羊毫,面容慈祥地跟孩子們說:「額頭畫個王,娃娃健康白又壯!」

「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

在回春小廟會現場,藥師向大家展示香囊的原料香粉,邀請小朋友與父母共同製作香囊。讓大家能了解藥材、認識藥材,明白每一款香囊所具備的不同功效。

今年,方回春堂根據的疫情和市民需要將香囊配方升級,選用道地藥材八角茴香、蒼朮、降香、白芷、山奈、鬼箭羽、廣藿香、肉桂、甘草研磨成粉做為內填香料。許多朋友選購自己喜歡的造型香囊帶回家,闢邪驅蚊,預防疾病,「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

逛回春小廟會 品濃濃端午情

端午節裡,方回春堂十七分館都舉辦了回春小廟會活動,「燒艾驅疫、畫王祈佑」。

陳師傅告訴記者:「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節期間,方回春堂組織市民朋友們一起掛艾草、畫王字、戴香囊,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市民朋友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雲祈福 艾香送安康

2020年的端午節註定與往年不同,一些特殊地區的人們或許不能面對面道一聲問候,但祈願人人平安、家家順遂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今年,方回春堂特別策劃舉辦「端午雲祈福 艾香送安康」活動,留言送祝福。此外,回春堂還與中新社、19樓等媒體合作開通線上直播,通過直播,市民朋友可以在家同步觀看傳統習俗,體驗過一次「雲上端午」。

另外,方回春堂全城尋香活動,大家在養老院、公交站、機場、社區都會有機會偶遇到方回春堂送香小分隊,領取一枚香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方回春堂端午活動嗨翻杭州,燒艾畫王送香囊滿滿都是愛
    --【方回春堂】一個有愛的養生健康公眾號  --合著江南煙雨的迷濛,方回春堂九家分館今天大早就人頭攢動,準備迎接方回春堂一年一度的經典劇目~「燒艾草驅時疫,畫王字祈天佑市民紛紛湊近,讓煙霧燻身,民間俗話「燻艾香,百病除」
  • 寧波各地多彩民俗活動喜迎端午 濃濃溫情豐富節日內涵
    柳街道新韻幼兒園開展「雄黃畫額迎端午」民俗活動。圖片來源:寧波文明網圖片來源:寧波文明網  鄞州:老外包粽子 洋眼看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又是一年端午的到來。每每端午來臨,家家戶戶便粽飄香。為了體驗端午民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5月24日下午,學府社區開展了「情暖端陽,粽情學府」為主題的包粽子活動。
  • 農曆五月初五 迎端午 齊歡慶 品民俗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粽葉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端午節前後,各地都有不少傳統習俗,比如說:包粽子、划龍舟、掛艾草、戴香囊等等。近日,全國各地就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歡度端午佳節。連日來,在四川廣安市,部分幼兒園開展了「過端午、掛艾草、划龍舟、知民俗」主題活動,孩子們入園後,可以與家長共同參與包粽子、划龍舟、繪龍舟等活動。 家長 楊菊豔:非常難得有這樣一次機會讓小朋友感受一下這麼濃濃的一個節日氛圍。
  • 合肥火車站社區:迎端午 學民俗 送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6月23日上午,合肥市瑤海區長淮街道火車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一片歡聲笑語,來自社區和社彩中心的志願者們圍坐一起,學習製作端午香囊,傳承民俗文化。活動伊始,首先由志願者向大家簡要介紹端午香囊的縫製方法,居民們穿針引線忙活開了,很多居民還是第一次親手製作香囊,大家仔細研究香囊製作步驟,從穿針引線到填充香料再到釘扣收尾,一招一式認認真真地學、仔仔細細地做,把最美好最真切的祝福縫進香包。在歡快的討論聲中,很快色彩豔麗、玲瓏美觀的香囊已縫合完畢,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平安香囊」「祝福香囊」誕生了。
  • 【記住鄉愁·李家灣民俗(12)】今日推薦:端午糯粽香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蘸紅糖。驅五毒,抹雄黃。五彩線,邪氣亡。戴香包,神氣揚。」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間五大傳統節日之一。
  • 同樣的端午 別樣的粽香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走進端午——親子體驗活動節假日期間,隊員和家人一起通過包粽子、做香囊等民俗體驗活動,感受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節日氣氛,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共同慶祝這個傳統佳節。隊員們在了解、誦讀、體驗、分享的過程中度過了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端午節,通過話端午、包粽子、做香囊等系列活動,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了解,對中華傳統節日和習俗有了更深感受,更加堅定了隊員們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爭做新時代合格接班人的理想信念。
  • 有夢花居——五月五,端午香 你,了解端午嗎?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溼醒脾、闢穢悅神等功效。
  • 【端午親子DIY】艾草香包+ 卡通民俗版畫,一起來過夏天中最重要的節日吧!
    五月仲夏,初五端陽。掛艾草的傳統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艾蒿被稱為「百草之王」。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疾病多發,人們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用其特殊的香味驅病、防蚊、闢邪。整個夏天沒有比端午更重要的節日了淡淡艾香中,一起手作吧~~
  • 漲知識丨除了吃粽子,下沙的孩子們端午節還學習了這些事
    端午小長假過去了,面對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家長和孩子們是怎麼度過的呢?這個端午節,村長和孩子們走進了中醫館,體驗了一回傳統的端午文化,一起來看看吧!一進門小朋友就被端午節主題合影牆吸引鑽到合影牆後邊變身「划龍舟」小選手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啊嗚~啊嗚~」,一隻只厲害的小老虎。
  • 製作端午香囊 體驗民俗文化
    金山網訊(趙蓉)近日,寶塔路街道車站社區聯合鎮江市京口區同行社會公益發展中心開展端午民俗主題活動,教授空巢家庭以及失獨家庭的老人們製作端午艾葉香囊
  • 古人「粽」意的端午防疫內幕,你get到嗎?
    01 佩香囊「 銅盤蕙草起青煙,鬥帳香囊四角懸」如果說瓷器是最美的中國符號香囊便是最美的端午符號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端午時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 端午|大兇至,打怪除妖日
    一份端午遊戲攻略贈上!出門前,先給自己加個buff(一種增益狀態,增加防禦/攻擊力)端午已是仲夏時節,炎熱的天氣毒蟲蚊蠅很是猖狂,這時候就需要咱們做好充足的準備,兩大寶物不可少: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 悅讀 | 「艾」字的字形演變與端午「艾」俗
    懸艾人,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攘毒氣。戴「艾虎」,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摻艾虎》記載,端午採艾製成虎形,或者剪絲綢為虎形,粘上艾葉,佩戴在身上,闢邪祛穢。喝「艾酒」,舊俗,端午節採艾泡酒,喝了可以祛邪,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午上》記載,洛陽人端午節要製作白朮羹湯和艾酒,用彩綢裝飾樓閣、髮鬢,贈人避瘟疫的扇子和梳子。吃「艾糕」,舊俗,端午節用艾草汁和米粉製作糕點,吃了可以祛毒。
  • 川香婆端午史話|端午起源、傳說、民俗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
  • 端午香包的做法
    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端午節戴香包,可以祛邪祈福。香包,又稱為香囊、香袋、荷包等,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香包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髮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研究表明,這些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 端午風物誌 有民俗趣味 更有家國情懷
    編者按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在這傳統佳節裡,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燻蒼朮、佩香囊、喝雄黃酒……各種習俗種類繁多,它們寄託著國人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同時飽含著家國情懷與民俗趣味。  這些習俗從何而來?各地有何不同?關於端午節的童謠,你和孩子們又知道多少?
  • 古風古韻 特色端午特色過
    本報訊 「五月五,是端陽,粽香飄滿堂。」端午節來臨之際,上街區多個社區和單位通過舉辦各具特色的活動喜迎端午節。特色民俗過端午上街區工業路街道辦事處通航社區6月19日在東虢湖邊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端午漢服民俗體驗日活動,讓市民們切實感受到漢服之美、民俗之趣。通航社區的女性工作人員帶來了穿漢服、學古禮、點雄黃、送彩繩、祭屈原等體驗項目。
  • 民俗專家帶大家過「 端午」:解說端午節起源,直播《端午賦》主題歌會
    今天是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鬥百草這些傳統端午節俗在這一天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角。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統節俗和其中典故,北京民俗博物館今天通過兩場線上直播做了一次過端午節的場景復原。資料圖 吳鏑 攝民俗博物館專家介紹,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很多,其中,紀念詩人屈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而祛病消災的說法則與端午所處的季節有關。五月正是瘧疾常發的季節,端午節的習俗中,掛艾草、制香囊、喝雄黃酒等都源自古人祛病避災的樸素願望。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傳說於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投「角黍」於江中,用以表達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從此端午節也被賦予成有道德含義的節日。
  • 包粽子 迎端午
    端午節臨近,貴州省遵義市餘慶縣積善社區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群眾歡聚一堂,通過展示家風家訓、參加包粽子比賽、體驗旱地龍舟等活動,感受民俗傳統文化,在歡聲笑語中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據了解,餘慶縣積善社區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有搬遷群眾1367戶5559人。賀春雨/攝 (此圖片為攝影師獨家供稿,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