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戰》:再現抗戰時期的「螳螂拳」!

2021-02-07 山東衛視



  「地雷戰」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的膠東地區,膠東地區向來有習武之風,尤其是地雷戰的故鄉山東海陽是名副其實的「螳螂拳之鄉」,堪稱螳螂拳的發源地之一。這種習武之風,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地老人說,打鬼子那會兒「十裡八鄉的遊擊隊都是玩拳的高手!」有了這個「光榮傳統」,「地雷與拳腳齊飛,鬼子和漢奸同哭」。在山東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地雷戰》裡,也把海陽人民這種習武的傳統給融合了進去。



  一代宗師於海本色出演


  在片中出演趙化龍師父的演員於海老師就是螳螂拳的傳承人。年逾古稀的於海現在已經很少參與影視創作,但遇到合適的角色,於海還是應允接受。於海說:「小時候練習螳螂拳是崇拜功夫大師飛簷走壁的本事,誤打誤撞當起了演員。但也通過影視這個途徑,向觀眾傳遞武術精神裡的俠肝義膽。」這也正是於海參演《地雷戰》的原因之一。




  於海在《地雷戰》中本色出演一位螳螂拳高手。他說:「《地雷戰》的故事發生在膠東,我是煙臺的,這演的是我們家鄉的事情。並且,這個師父是教螳螂拳的,我在螳螂拳方面有點名氣,所以我很高興接這個戲。」於海表示,螳螂拳在膠東一帶傳播得很廣,海陽更是螳螂拳的發源地,在劇中出現符合史實。「從動作上來說,螳螂拳才配得上《地雷戰》。」



  吳樾拜師於海 成螳螂拳第七代傳人


  《地雷戰》中演員吳樾飾演的趙化龍是習武之人,跟隨於海所飾演的師傅隋風楊學習武術,於海老師不僅在戲中為吳樾傳授武藝,兩人更是因戲結緣,吳樾透露在該劇殺青那天自己正式拜於海老師為師,成為了螳螂拳的第七代傳人。提起於海老師,吳樾難掩興奮,說起師徒關係,兩人更是英雄惜英雄。



山東衛視全媒體合作:  

QQ:1915868687  電話:0531-85851269

相關焦點

  • 抗戰電影《地雷戰》​(1962年)
    抗戰勝利70周年歌曲展播《地雷戰》插曲視頻製作:大奔電影《地雷戰
  • 解密《地雷戰》:歷史上真實的地雷戰什麼樣,你知道嗎?
    在全國引起轟動,與《地道戰》、《南徵北戰》並稱「三戰」,成為幾代人的記憶,也讓山東海陽「地雷戰」的故事聞名全國。   如今,隨著電視劇《地雷戰》在山東衛視的熱播,地雷戰的故事和海陽人民的英勇事跡又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線。當年真實的地雷戰究竟是怎樣的?地雷戰威力到底有多麼的神奇?海陽民兵是如何用地雷戰與日偽頑強戰鬥的呢?
  •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抗戰影視劇鼻祖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我們60、70 甚至80後都很熟悉,它和《地道戰》堪稱抗日影視劇的鼻祖。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趙虎和玉蘭的原型,就是抗日老英雄于化虎和孫玉敏。《地雷戰》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山東省海陽縣人民群眾,各村民兵聯防運用自製的土炸藥製造地雷抗擊日本鬼子,取得反掃蕩勝利的故事。該片是一部以軍事教學為主的影片,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雖然有些欠缺,但從歷史資料性的角度來說是有很高的價值。
  • 原來老電影《地雷戰》和平度大澤山還有這樣的淵源……
    「地雷戰」的真正發源地其實是我們青島平度大澤山電影中高家莊的原型就是大澤山高家村新華通訊社曾在一則新聞中這樣描述地雷戰:起源於平度縣、大顯神威於海陽縣的地雷戰,威震敵膽!這一期小青帶你們走進大澤山抗戰紀念館去探尋「地雷戰」背後的故事大澤山抗戰紀念館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高家民兵聯防抗日戰爭鬥爭展室。
  • 《地雷戰》真正起源於哪裡?
    經典抗戰影片《地雷戰》中有這樣一段順口溜, 「鬼子少了咱就幹,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個人影看不見。」 ▲影片《地雷戰》海報 《地雷戰》講述了山東海陽縣人民群眾用自製的土炸藥製造地雷抗擊日寇的傳奇歷史故事
  • 電影《地雷戰》趙虎的原型及結局
    電影《地雷戰》受到了廣泛歡迎,此影片獲1974年奧地利維也納電影周紀念獎,電影成功了塑造了勇敢、智慧的民兵形象,其中的民兵隊長趙虎更是成了許多人的偶像,那麼趙虎的原型是誰?他們現在又是什麼情況?電影《地雷戰》  電影《地雷戰》是一部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影片取材於山東海陽縣人民群眾用自製的土炸藥製造地雷抗擊日寇的故事,其中的民兵隊長趙虎的原型其實是兩個人,一位是海陽抗日民兵趙守福
  •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紅色經典電影《地雷戰》,我們60、70 甚至80後都很熟悉,它和《地道戰》堪稱抗日影視劇的鼻祖。
  • 我軍抗戰時期的土地雷殺傷力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地雷是一種殺傷力非常強大的武器,它主要分為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反步兵地雷的話,一般觸發機制是很簡單的,只要有人踩中,壓力變化超過一定程度,地雷就會爆炸,傳統課的話一般要變化超過很多,一般是用千克來計算的,所以反坦克的地雷,士兵踩上去,一般不會爆炸。
  • 【向經典致敬】電影《地雷戰》
    他們在雷坑裡埋上一些石子、銅錢、碎鍋鐵之類的東西,使地雷的殺傷力倍增。趙疃民兵創造了空中絆雷,專炸敵人的指揮官和騎兵。這樣,不僅打了「蛇頭」,還對瓦解偽軍起了一定的作用。當時,整個盆子山區成了廣大民兵開展麻雀戰和地雷戰的用武之地。敵人每次出動都以大批的傷亡而敗退。  海陽地雷戰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70年崢嶸歲月 | 原來《地雷戰》是如此硬核
    影片《地雷戰》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軍教片,於1963年被當作故事片在全國放映。
  • 小冀鎮大轉盤十字今晚放映《地雷戰》
    本次由新鄉中原村鎮銀行放映的是抗戰電影《地雷戰》。 劇情提要:抗日戰爭較為艱苦的1942年,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等經常遭受日軍的突襲,為了減少損失,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集合群眾的智慧,想出應對日軍的策略:他們聯合附近幾個村莊組成民兵聯防壯大武裝力量的同時,用土製地雷組成各式各樣的地雷陣
  • 國產抗戰電影展映:再現風雲兒女血肉長城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一些電影機構撤到大後方,還有其他一些電影公司,也拍了一些以抗戰為背景的故事片和紀錄片。但因戰時環境、條件所限,影片不僅數量很少,質量上也難以保證,只有少數影片如《風雲兒女》《八百壯士》等有影響力。《風雲兒女》還產生了國歌。抗戰勝利後,一些電影公司拍攝的反映抗戰生活的影片,藝術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聯華影藝社拍攝的《八千裡路雲和月》和《一江春水向東流》。
  • 《抗戰時期大後方經濟社會資料彙編》出版 再現抗戰大後方社會經濟...
    《抗戰時期大後方經濟社會資料彙編》書封。重慶日報消息,日前,作為重慶圖書館活化利用特藏文獻的重要成果——《抗戰時期大後方經濟社會資料彙編》(共50冊)(以下簡稱《資料彙編》)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該叢書通過詳實的史料,向市民講述了抗戰時期,包括重慶在內的西部十二省份經濟發展及社會相關狀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珍貴的史料都是首次與讀者見面。這套圖書的價值究竟在何處?編撰過程有怎樣的故事?
  • 《地雷戰》演被趙虎揪頭髮做地雷的玉蘭,今86歲的魯在蘊還好嗎
    而我國早期的一些抗戰片,也都是根據一些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影片中的很多人物,也有著真實的人物原型。比如我們熟悉的老三戰之一的《地雷戰》,這是一部軍事教學片,當年導演便是以黃村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拍攝而成的
  • 地雷是中國人發明的,快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地雷啥模樣?
    抗戰時期,中國的軍事工業相對於日本,那是非常落後,但是,為了抗擊日寇,聰明的中國軍民各顯神通,在各大抗日戰場上大搞「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把小鬼子搞得狼狽不堪、魂飛魄散,大長了國人的志氣與威風。
  • 《地雷戰》並非抗日神劇,真實的地雷戰比電影還牛逼!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地雷戰》,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抗戰期間地雷戰主要戰場在華北。實事求是地說,與根據地軍民運用地雷的實戰相比,《地雷戰》算拍的低調了。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提出要在各根據地發動民眾抗擊敵人。打仗當然需要武器,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做到人手一支槍是不可能的。攜帶方便且製造過程相對簡單的手榴彈和地雷,成為武裝民眾的主要武器。
  • 視頻丨煙臺大學原創舞劇《地雷戰》精彩上演
    12月23日晚,煙臺大學原創舞劇《地雷戰》暨2021年新年音樂會在煙臺膠東劇院上演。舞劇《地雷戰》,由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師生主創及演出。該劇通過海陽大秧歌等多種音樂舞蹈表達形式,生動展現了地雷戰這段耳熟能詳的膠東抗戰故事,深情謳歌了膠東兒女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隨著劇情的變化,音樂與舞蹈演員的表演時而舒緩深情、時而緊張刺激,時而輕鬆詼諧、時而磅礴大氣,讓臺下觀眾的心緒重新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 地雷戰的歷史真相:炸不死幾個鬼子
    小子生也有幸,沒有親歷戰亂,但對地雷戰還是略有所知的:小時候,抱著個小板凳到處趕場看露天電影,對國產片中的所謂「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的故事耳熟能詳,敵人的愚蠢和狼狽總是那時枯燥生活中的笑料,幾乎沒有小夥伴不會背幾句「高,實在是高」之類的經典臺詞。
  • 勝利日,聽聽這首抗戰歌曲!
    今天,讓我們聽抗戰歌曲,緬懷那段烽火歲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1962年攝製的《地雷戰》,是一部影響很大的經典抗戰題材影片,編劇柳其輝、屈鴻超、陳廣生,導演唐英奇、徐達、吳健海,由白大均、魯在蘊、張長瑞、吳健海、董元夫等人主演。
  • 抗戰影視創作首先應尊重歷史
    在中國百年影視史上,抗戰題材作品不斷問世,湧現出一批蘊含較高歷史、人文價值的抗戰作品。《趙一曼》《平原遊擊隊》《地雷戰》《地道戰》等經典影視作品,讓觀眾感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鬥志昂揚、永不放棄的愛國主義精神。21世紀以來,《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