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到1750年的巴洛克時期是有史以來最多產的音樂時期之一。
這是無庸置疑的,它經常與現代爵士樂進行比較,
因為它同樣擁有各種各樣的伴奏音樂和風格。
這個蓬勃的時代誕生了許多音樂天才,
包括巴赫、維瓦爾第、漢德爾、蒙特威爾第、
斯卡拉蒂、珀塞爾、泰勒曼、盧利等。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詞語來源說法不一。德國文學批評家認為,它來自西班牙語的"barrueco"和葡萄牙語的"barocco",法國文學批評家則說來自法語形容詞"baroque",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然而義大利人卻指出它源自邏輯學中用來形容三段論法的一個名詞"barocco"。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裡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燿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耀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 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通奏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並且管弦樂團編制尚未標準化。
音樂史稱17世紀初至18世紀中葉的150年為巴洛克音樂時代。名稱借用姊妹藝術的術語。巴洛克原指豪華、浮華的建築風格。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結構嚴謹,音量宏大,氣息寬廣,風格莊重;在樂譜中普遍使用數字低音,故亦稱「數字低音時代」。
巴洛克時期是君主專制的時代,一切文化藝術都為統治者服務,該時期也是個理性的時代,向知識的新領域探索和進軍,該時期的音樂也不例外,發展迅猛。首先是復調音樂逐步轉向主調音樂,其次是從中世紀的教堂調式體系轉變到大—小調體系。以後便是音律上的轉變,從自然的純律改變為十二平均律。從此在創作技法上和聲逐步替代了復調。為了適應大量的創作和演出,數字低音的使用,即興演奏的興起和發展,促進了音樂藝術的全面進步。例如人們對歌劇的興趣從宣敘調轉移到詠嘆調,對聲樂樂曲的愛好從平行、溫順轉變為突出對比和展開與發展,在器樂方面,如組曲、奏鳴曲、協奏曲以及大協奏曲等體裁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該時期當然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如義大利的蒙泰韋爾迪、維瓦爾迪和斯卡拉蒂,法國的呂利、拉莫和庫伯蘭,英國的珀塞爾、德國的亨德爾和巴赫等。其中以巴赫和亨德爾影響最大。
來源:綜合整理維基百科、高天康編著《音樂詞典》,圖片視頻來自網絡。藝術學人
THE ART 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