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一個紅薯講了16分鐘的故事,而且還沒感覺到枯燥,這是怎樣做到的?拍攝過程中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就把整個構思、拍攝過程花絮分享給各位觀眾。
這個片子雖然不長,但從構思到最後完成經歷了一年多時間,其中最艱難的是策劃創意階段,怎樣把平淡無奇的紅薯拍成一個有故事又好看的片子是一個難題,如果最後拍成了科教片或服務類的節目,那就失去了意義。
經過深思後確定把紅薯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把本片定位為人文紀錄片,也就是以文化的視角來講述唐河紅薯的故事。因此,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禪文化、茶文化、戲曲文化、鄉愁文化、飲食文化,甚至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在片中都有所體現,雖然拍攝過程十分艱辛,但達到了的預期效果。
策劃階段中,尋找與紅薯不同食品對應的故事費了最多心思,這得益於本人對唐河文化的熟知、了解。劉萬喜一家仲秋團圓,展示的是製作涼粉的方法和紅薯粉條、蒸紅薯。拍攝地點是在馬振撫鎮前莊村,為了節省時間,我讓他提前用買來的紅薯澱粉做好了紅薯涼粉,但擦紅薯和涼調涼粉是當天拍攝的,那天一直拍攝到下午三點,兩個女婿光紅薯就吃飽了,等鏡頭拍完,其他好菜都吃不下去了,真難為了劉萬喜一家人。這一段表達的是鄉愁和親情,展示的是唐河特產梔子以及國家級傳統村落前莊村。
如弘法師的故事,是在有天半夜三點多想到的,對應的情節是擦紅薯幹、曬紅薯幹。如弘法師是一個很熱心的人,還能出主意,落日中手捧高粱的鏡頭就是他提議的。還有一個鏡頭因為「表演過火」沒有用上,事前我設計了一個如弘法師摘大南瓜的鏡頭,要求是摘完後抱起南瓜就走、出鏡。但他抱起南瓜走了兩步還沒出鏡,「擅自」停了下來,面朝著遠方哈哈大笑,我們趕緊關機也笑成一片,我問為什麼不按要求做,他說是跟電視上學的。但他笑臉的角度不對,這個鏡頭算廢了,南瓜已經摘掉,且就這一個個大的,重拍也不可能,留下了遺憾。這個段落展示了唐河八大景之一的「蓮花捧佛」,以及修身養性的禪文化。道具紅薯幹和擦子是「紅薯哥」李書強提供的,紅辣椒是在唐河迎賓館借用的,在湖陽鎮龍泉禪寺拍了一整天,還有不少鏡頭沒有用上。
漢劇段落也許令觀眾難忘,為保證拍攝效果,城郊鄉副鄉長方利專門安排了這場演出,這個段落展示的是紅薯面鍋貼、粉條豆腐湯、紅薯麵糊塗。有個細節,雖然解說詞裡說「焦香的紅薯面鍋貼」,現場看並不好吃,演員們吃起來很費勁,撕不爛、咬不動,但還得表現出吃得津津有味。拍攝時還為一個事犯了難,就是演員們是否穿著戲服吃夜飯,後來感覺這樣有點兒怪,太「文藝」,最後改成了「帶妝」吃飯,這樣也交代清了演員們的身份。所以片中的每個鏡頭、拍攝角度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個段落表達的是堅守精神和文化傳承。
在縣城拍烤紅薯段落時,剛開始賣烤紅薯的大姐不願配合,一是怕「丟人」,二是怕影響生意,那天總共吃了她5個紅薯,後來我給了她100元,算是對配合拍攝的補償。這段想表達的是讓唐河人從小記住鄉愁。
婚宴上吃紅薯也是一個新鮮事,拍攝地點是在畢店街,表達的是人民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拍完後攝製組也白吃了一頓喜宴飯,在此感謝新郎新娘家人和廚師的一片好心。
有時參加演出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喝茶時吃紅薯月餅一段,女孩的表情看起來很愉悅,其實月餅是酸的,後來我才知道,因為這個場景原計劃是昨天拍攝,後來計劃改變,這個紅薯月餅已經放酸了,再製作已來不及,只能吃酸月餅了,不過鏡頭上觀眾看不出來,看來演員也不是好當的。
唐河紅薯宴比賽段落比較精彩,展示了上百種色香味俱全的紅薯美食,講述了紅薯前世今生的歷史,甚至把紅薯美食與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也結合起來,提高了唐河紅薯的文化品位。觀眾可能沒注意,解說詞說到「極高明而道中庸」時,鏡頭用的是一個紅薯雕刻的老壽星,這個畫面很有表現力。這個段落表達的是唐河人對美的追求和創新精神。
紅薯宴比賽還有一個有趣的場景,就是最後哄搶王麗製做的「七彩唐河」面點,我當時在遠處看導演監視器,等跑過去已經搶完了,不過,我後來吃了幾筷子紅薯粉皮燉羊肉,當天的紅薯美食比賽結束後被搶吃一空,很多人連吃帶拿,一片歡騰。
慶豐收是在源潭古銀杏樹下拍攝的,演員們的表演都很賣力,在37度高溫下拍了一上午,片中只呈現了一小部分。這個段落表現了民俗文化和唐河人的精神追求。感謝源潭文化愛好者方清亮先生的熱心幫助。
片尾一組笑臉,反映了唐河人的精神面貌和幸福感,形象地深化了本片主題。
紀錄片創作、拍攝是一個又苦又累的活兒,每一個鏡頭都是攝製組人員的辛勞換來的。在桐寨鋪時下起了中雨,攝製組打著傘站在泥地裡拍攝,不過雨中摘紅薯葉的鏡頭為本片增添了一些詩意。
因為各種原因,還有不少構思沒能最終呈現,事實證明,用文化統領全片的創作理念是正確的,表面上看是講述唐河紅薯的故事,其實展示的是唐河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也許觀眾也看出來了,這是一部唐河首創,全國獨一無二的紅薯宣傳片。
古人語「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能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愉悅、教人包容、堅韌,並能使作品流傳得更加久遠。
最後感謝所有參與演出者!(作者系本片導演)
導演簡歷 許進安 央視紀錄片導演 河南唐河人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研究生班畢業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員 「中國文獻紀錄片二十年」優秀獎獲得者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紀錄片」金獎獲得者 主要作品:12集抗戰題材紀錄片《烽火十四年》導演、《文明之路—走進地中海》導演之一、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15集紀錄片《北京記憶》第三第七集導演、大型紀錄片《民族故事土族》導演、大型紀錄片《馮友蘭》總導演、紀錄片《宗璞》(上下集)導演。《唐河》形象宣傳片導演、《唐河交響曲》導演 《記住鄉愁—唐河》MV導演 《舌尖上的中國—唐河紅薯》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