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輝煌!中國在建世界最高海中大橋、最大海底隧道!

2021-01-07 WEI數據統計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以往連接珠江口兩岸的交通系統已不堪重負,為了大灣區一體化,深中通道的建設被提到議事日程。深中通道工程項目總長約24公裡,是世界級的「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深中通道全長24公裡,正式通車後,深圳前往中山的時間將由兩小時縮短為半小時。

結合地質、水文等條件,深中通道具體採用了東隧西橋的建設方式。西橋就是伶仃洋大橋。整座大橋主體建設是採用了三跨全漂浮式懸索橋設計,伶仃洋大橋最高處已經達到了270米,相當於90層普通樓層。世界第一高海中大橋的稱號也被這座大橋得到,結合了港珠澳大橋與其他項目的建設經驗,伶仃洋大橋工程師採用了巨型鋼吊箱作為橋梁樁基,這項技術也將為今後跨海橋梁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巨型鋼吊箱整體耗費剛才近1800噸,整體高度達到了18米左右。鋼吊箱不但建造上存在難度,在伶仃洋複雜的地質、水文環境中,下放安裝更是難上加難。為了更加安全、穩定的下放安裝鋼吊箱,工程隊動用了自身重量3200噸、吊臂長達135米的亞洲第一大起重船「長大海升」號,克服了伶仃洋海域強風大浪的因素,成功吊裝巨型鋼吊箱。

深中通道中東隧計劃建造雙向八車道,設計時速100公裡每小時,採用與港珠澳大橋一樣採用混泥土沉管鋪設,為了滿足如此之高的運量,沉管斷面長度達到46米,為世界首例,比港珠澳大橋的設計規模更加宏偉壯大。伶仃洋海域下回淤量大、底層不穩定等因素也同樣困擾著建設團隊,都被中國基建團隊豐富的經驗、不懈的努力所解決,甚至專門研發一些針對性的特殊裝備。

深中通道具體建設分為四個階段。目前即將完成第三階段隧道工程與第四階段橋梁工程同步進行,預計將於2024年建成通車。深中通道的建成是有一條連接珠江兩岸的重要通道,緩解了虎門地區的交通壓力,並增加了粵西往深圳通道,節省了粵西民眾進入深圳出行時間,為粵西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助力。而且也是中國基建特別是跨海橋梁工程建設上又一張靚麗的名片。

相關焦點

  • 基建狂魔再創新紀錄!全球最高海中大橋,世界最大跨徑海中懸索橋
    煙波浩渺,伶仃洋上,38米高空作業,工人們正在焊接橋墩蓋梁的支撐平臺,在建的正是超級工程——伶仃洋大橋,這座跨海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的鋼箱梁懸索橋,是深中通道的關鍵控制性工程。雖然國內受疫情影響,但現在施工現場熱火朝天。目前,該項目已全面復工,到崗8000多人,超過春節前在崗人數。
  • 香港島是四面環海,為何不建大橋聯通外界,而是靠建海底隧道呢?
    答案就是靠著海底隧道。香港總計有三條海底隧道,分別是1972年建成是紅磡海底隧道,還有就是1986年建成的香港東區海底隧道,最後一條就是1997年建成的西區海底隧道。這三條海底隧道分別從3個方向聯通了九龍跟香港島。這讓香港島可以跟對岸繁華的九龍連接到一起。那麼香港為何不建設大橋要選擇建設海底隧道,從工程上建設大橋的難度應該更小才對。
  • 上建跨海大橋,下通海底隧道!
    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由於狹窄的海峽、海灣、河口等將大陸之間、大陸與海島或海島與海島之間形成「一水之隔」,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為了解決交通困難,又不影響海中船舶的正常通行,工程師們便在海底建設了人工通道,即海底隧道。
  • 世界最長公路海底隧道正式開工,創造五個世界第一!
    項目建設預計開挖土石方量超過800萬立方米,超過日本青函海底隧道(520萬立方米)和英法海峽隧道(480萬立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人類讓天塹變通途的一個「大膽嘗試」,就是穿海建造隧道。確切來講,世界範圍內海底隧道的建設始於上世紀的 40 年代——1942 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沉管隧道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 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又在幹嘛?
    相繼建成了世界跨度最大的鐵路拱橋—北盤江特大橋,以及被譽為「世界鐵路橋之最」,同時布置了六線鐵路的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也不怪被人送我們一個「基建狂魔」的稱號。該隧道如果建成將遠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成為如今世界上最長的海島隧道,它的建成也將徹底改變半島地區交通瓶頸的制約,半島格局也將隨之重新書寫。123公裡,這就是大連到煙臺的直線距離,但渤海海峽阻斷了兩座原本相距不遠的城市,直線距離僅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卻需要繞道1980公裡,渤海海峽兩岸民眾是中國報以「天塹變通途」的渴望。
  • 為何中國「港珠澳大橋」有一段建在海底?看完懂工程師的用心良苦
    籌備6年,建設9年,歷時足足15年的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連接於香港、珠海、澳門三地,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橋梁技術位居世界頂尖行列,創下了無數世界紀錄,非常了不起。眾所周知,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並不是「一橋到底」的,其中還有6.7公裡是海底隧道。很令人不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 海裡全是水,跨海大橋的海底隧道是如何建成的?看完佩服國人智慧
    海溝就像一道天塹,把大陸和大陸、大陸和島嶼、島嶼和島嶼分隔開來,這給人們的生活和交通帶來了很多不便,因此,人們設計修建了連接兩岸的海底隧道,該隧道不佔土地,不妨礙航行,不影響生態環境,是一條非常安全、全天候的海峽通道。
  • [分享]海底隧道方案資料下載
    據披露,大連灣海底隧道將設置雙向6排車道。  線路走向示意圖海底鋪設預製好的隧道管大連灣海底隧道其實並非在海底巖石下鑽通一條隧道。這條海底隧道計劃用「淺埋」的辦法,就是在海底鋪設預製好的隧道管,這種技術叫「沉管法」。在岸上將沉管預製好,拖入海中,然後進行對接。 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工程(陸域)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顯示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是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主線每小時60公裡、匝道每小時40公裡。
  • 多名委員:啟動平潭至臺灣海底隧道建設 震懾「臺獨」
    如果修建一條連接海峽兩岸的海底隧道,那麼兩岸地理、心理的距離都更近了,待兩岸統一時再續建通向臺北的東段工程就更快了。」吳志明對澎湃新聞稱。       我們先看看早前的有關「平潭至臺灣海底隧道建設」的消息吧。       中國科學院院士等眾多專家研討【世界第一條跨海真空懸浮隧道】。       中科院院士孫鈞說,建設海底真空隧道主要是水下橋隧技術、磁懸浮列車技術以及真空技術的集成創新。我國建造海底真空隧道列車在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
  • [分享]青島市膠州灣海底隧道資料下載
    (2)優勢:海底隧道不佔地,不妨礙航行,不影響生態環境,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峽通道 (3)國內施工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 (4)世界範圍內,尤其是歐州和日本修建了不少海底隧道,可供借鑑。 2、在風險辨識的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海底隧道工程施工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並結會l~9標度法,解決了各風險因素在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問題。
  • 兩個內地豪門到香港建海底隧道,一個賺到上百億,另外一個卻巨虧
    IFC則是香港第二高的大樓,也是全球知名的摩天大樓,一年的租金收入達到了90億,也是全球租金收入最高的大樓。這棟大樓背後的業主是香港兩大豪門郭得勝家族跟李兆基家族。在《拆彈專家1》中匪徒則是要炸掉香港著名的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香港是一個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是由眾多海島一起組成的,其中重要的,而且經濟最好的就是香港島了。
  • 中國打通又一跨海隧道!穿越8度地震區,院士直言世界級挑戰工程
    從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橋,到其原班人馬建設的深中通道,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型跨海工程都集中在廣東境內,這裡見證了全球最為頂尖的橋梁修建技術和世界級難度的海底隧道挖掘。繼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之後,中國南方海域再次迎來了新的跨海工程——汕頭海灣隧道的全線貫通。
  • 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建
    2019年,隧道日最高通行量已突破10萬輛,日均通行量達7.96萬輛。    「城市建設要站在未來看今天」。據青島市規劃院研究分析,預計到2025年,青島東岸城區和西海岸新區之間已貫通的3條主要道路(包括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和環膠州灣高速)將基本實現飽和,跨膠州灣交通的提前謀劃舉足輕重。目前,除了現有的跨海通道外,還有地鐵1號線和8號線正在建設中。
  • 2分鐘揭秘全世界最長海底隧道
    2分鐘揭秘全世界最長海底隧道 2020-12-22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最大跨徑三塔斜拉橋全面施工:黃茅海跨海通道釋放大灣區向西...
    12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廣東交通集團處獲悉,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主塔首根樁基已順利開鑽,項目主塔首個直徑3.3米、長28米、重達60噸的鋼護筒被大型振動錘穩穩打入海中,項目進入主體工程全面施工階段。
  • 海底隧道施工有多難?
    按照設計方案,全線新建橋梁33座、隧道17座,其中長3.1公裡的西堠門公鐵大橋主跨長度1488米,建成後將是世界上同類項目中跨度最大的公鐵合建橋梁;全長16.18公裡的金塘海底隧道,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兩項關鍵控制性工程計劃2021年6月啟動主體工程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線貫通。
  • 甬舟鐵路開工|設計專家:金塘海底隧道為何是世界級工程,它的建設難...
    無論從水下盾構隧道長度還是盾構橫斷面規模,都屬世界鐵路之最,開挖的每一米,幾乎都伴隨著世界級難題的技術攻關。其作業難度具體表現在以下五方面——地質條件差。甬舟鐵路隧道海中段位於巖土複合地層,國內尚無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施工經驗。
  • 青島日報聚焦 |膠州灣第二隧道:青島「十四五」超級工程
    這條「海底巨龍」的到來,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為青島的強勢崛起帶來更多全新增長極!「雙海底隧道」時代到來人類讓天塹變通途的一個「大膽嘗試」,就是穿海建造隧道。確切來講,世界範圍內海底隧道的建設始於上世紀40年代——1942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此後的近80年裡,全世界範圍內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海底隧道有20多條。
  • 建橋禁區中的中國奇蹟!世界最長公鐵跨海大橋建成通車
    該大橋所處位置為與百慕達、好望角齊名的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湧急,海底地質條件複雜,有效作業時間少,工程建設面臨的技術挑戰和施工風險都遠超國內已建或在建的其他跨海灣橋梁。  而如今,行駛在大橋之上,可以看到無論是公路面還是鐵路面兩側,都安裝有高高的風屏障。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大橋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