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錢江源頭的浙江省開化縣是一方淨土,它的魅力不僅在於山與水、雲與霧、紅與綠、古與今,還在於舌尖上的美食,不僅「風景這邊獨好」,更是「滋味這裡獨到」。因此,許多攝影人到開化,也會拍到不少與飲食相關的照片,從中感受開化的山水、風土、人情,以及山區人民的勤勞、質樸、智慧。
石斑魚 段剛強攝
作為開化美食的核心,開化菜以追求原汁原味為本,兼備浙菜清、香、脆、嫩、爽、鮮的長處,而且普遍地吸收湘菜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烹飪方法擅長蒸(炊)、炒、燉、煨。其代表菜有開化青螄、何田清水魚、蘇莊炊粉、金溪石斑魚、馬金豆腐乾、水晶白臘肉、醉根紅燒肉、桐村三層樓、巧婦三蒸、桃花魚炒豆腐乾等。其中,桃花魚曾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獲杭州西湖博覽會優等獎。蘇莊炊粉相傳為南宋理學家朱熹首創,元末朱元璋屯兵古田山曾親口嘗過,隨後不斷得到發展、延續,以至於蘇莊無粉不炊的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開化清水魚 餘勇攝
開化菜之所以自成一體,與食材的原生態和獨特性密切相關。開化優越而獨特的自然環境產生優質的食材,而優質的食材是好菜品的必要條件。開化菜的獨特性因此有了物質基礎。在錢塘江流域,出了開化,青螄難覓。這是青螄生長對環境的苛求使然。何田清水魚,離開了何田那一池清水,魚質大相逕庭。再如白苦瓜、蟠姜、撈湯菜、莧菜乾、水白菜等,都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他方難尋。開化風味小吃氣糕,離開當地的山水,即使同樣的大米,也難製成。這種獨特性雖有地域上的局限性,但恰恰是開化的魅力所在。
岸邊源頭 吳衛防攝
開化菜還體現出本地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在開化的發展進程中,人口的不斷聚集帶來文化的多元融合,而因此產生鄉風民俗的差異,地方方言也存在不同。至今有不少古代北方大家族的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如長虹有範仲淹的後裔,馬金有河南清河郡張良、道家葛洪的後代,池淮有明朝重臣夏元吉的後代,芹陽有唐代徐績、漢代劉邦的後人。這些大家族的後裔給開化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也造就了開化菜品多樣的風味。開化的北面,諸如馬金、霞山、齊溪、塘塢等地,受徽文化的影響,豆腐、菜湯、辣醬、米羹是居家必備。在開化南面,華埠一帶受浙菜影響尤深。特別是嚴州的船上人家,因曾為商埠繁華之地,明清時匯集了19個省159個縣187個姓氏,菜品別具一格。開化西面毗鄰婺源,與閩地相近,閩人遷移,也帶來不少閩菜品味,如桐村三層樓、蘇莊狗肉炊粉、齊溪青椒炒臘肉等。在開化縣城,因多元文化匯集,菜品更具包容性,初具本幫菜規模。
英國大廚Tomas與開化汽糕 餘勇攝
此外,當地流行的各種喜慶熱鬧的傳統宴席,散發出濃濃的「開化味道」。美食風俗也成為攝影人拍攝的一個熱點。馬金鎮豆腐宴上,骨燉千張結、豆腐渣炒臘肉丁、涼拌豆腐乾、香乾豆腐炒肉絲、豬血豆腐、青菜豆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豆腐菜餚被端上桌子,體現馬金人烹飪智慧的同時,向人們訴說著馬金與豆腐的故事;桐村全竹宴,得益於該村的青山碧水、翠竹萬竿,當地老百姓自明初以來便有食筍的傳統,如比翼雙飛(炒雙冬)、竹屋藏嬌(竹筒飯)、出水芙蓉(竹蓀湯)、竹葉粉蒸肉、竹香千層粿。蘇莊炊粉席,名冠開化菜之首。古田山下的蘇莊人喜歡用米粉拌上肉類或蔬菜蒸熟而食,謂之「炊粉」,又稱「蒸菜」。無論是招待貴客還是逢年過節、造屋做壽、紅白喜事,蘇莊人都要做炊粉。蒸好的炊粉色香味俱全,既保存了蔬菜和肉原有的風味,又傳承了蒸菜的豐富營養,民間傳說朱元璋、朱熹都為之傾倒。2008年11月,開化蘇莊炊粉以民俗類項目被列入衢州市非遺保護名錄。
如今,開化正在打造國家公園,把生態保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化天然食材的生長環境越來越好,開化美食將有機會繼續發揚光大。攝影人到開化,不僅可以「深呼吸」,欣賞別樣的風景,還可以「舌尖遊」,發掘美味背後的故事。
辣椒包 周建雲 攝
點評:作者在取景過程中大膽取捨,以緊湊的方畫幅凸顯食材的明豔色彩,對人物主體特徵的捨棄傳達了含蓄的意味,同時保留了服飾的細節。衣袖與食材的顏色相呼應,實現了構圖的平衡。閃光燈的運用令色彩和質感均得以強化。
蘇莊炊粉席 傅劍鋼 攝
點評:鄉村宴席有了傳統建築空間的襯託,顯得更有地域文化傳承的韻味。匾額上的文字與宴席相呼應,交代了主題,也帶來了趣味。構圖工整,突顯了作為儀式的宴席所具有的端莊感。
高山紅辣椒 鍾槐春 攝
點評:辣椒數量堆疊與強烈的色彩共同營造了照片的視覺張力,也有了心理和文化層面的象徵意味。但室內空間未能很好地烘託氣氛和交代背景信息,作者不妨調整思路,弱化環境,令主題更為集中。
特色水晶包 鄒水根 攝
點評:包子的密集排布成功地吸引了觀者的注意,適度的後期裁剪突出了畫面主體。但畫面未能交代該食物的特色所在,建議作者嘗試運用光影變換、虛實結合等攝影語言提升美感、強化主題。
上菜 段剛強 攝
點評:在表現食物從後廚端向餐桌的過程時,作者巧妙地控制了景深,既突出了主體,也交代了左側的背景與環境。但這也導致了一定程度的雜亂。如果作者調整拍攝時機,實現餐桌、食客與食物的組合,儀式感會更強。
馬金豆腐宴 餘志明 攝
點評:豆腐宴的特有魅力吸引了大量美食愛好者集結。作者記錄和展現這一場景時,取較高機位,並藉助過道的視覺引導效應凸顯空間縱深,但在構圖的精確和精緻方面尚有改善餘地。
曬臘肉 吳衛防 攝
點評:作者記錄了當地人日常曬臘肉的場景。為避免新鮮感的缺失和表達形式的平鋪直敘,作者通過後期處理降低背景色溫,使人物的鮮豔衣著與環境元素形成明顯的冷暖對比,從而強化了畫面的表現力。
周建雲 餘志明 | 文
湯天明 | 點評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徵集專區
聯繫電話:010-65251661
聯繫郵箱:wuping@chinaphotopress.com
1.保持圖文完整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號ID、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